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137,董卓专权

中华世纪谈 137,董卓专权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公元189年190年 董卓废立皇帝,专权朝廷。袁绍、曹操等起兵反叛。

董卓自打看见少帝刘辩的第一眼起就瞧他不上。傻乎乎的、肉巴巴的、畏畏缩缩、语无伦次,没有一丝大国领袖的风范。他看中了刘辩的弟弟刘协。别看孩子才9岁,小嘴巴巴的,能说会道、有条有理、不卑不亢,透着那么机灵。

董卓决意更换皇帝。

他换帝也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一则立威,二则有拥立之功,三则把自己包装成外戚,四则打击何太后的势力。

皇帝废立都是他说了算,一定会令群臣敬畏。他拥立刘协为帝,刘协一定会对他感恩戴德。他作为董太后的本家亲戚,有机会成为新一届外戚。何太后即使不被废掉,也变成有名无实的太后。

董卓自称是董太后的亲戚,估计是冒认,也可能是董太后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史书只是说董卓“与太后同族”。

董卓跟袁绍商量,说刘协这人看起来不错,想立刘协为帝。袁绍不同意。刘辩哪做得不好了,你要废他你想废嫡立庶,大家也不会答应。

董卓大怒,按着佩剑骂道“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这是裸的威胁。

袁绍也不示弱,握着佩刀反唇相讥你以为天下豪杰就你董卓一个吗。说完,掉头就走。

出了门冷静下来,袁绍开始后怕。京城现在是人家的地盘,在人家地盘上跟人家作对不是找死吗袁绍不敢再在京城待下去,离开洛阳跑回老家。

袁绍也有军队,但没有人家多。并且董卓现在控制了京城、控制了朝廷,如果袁绍领兵跟董卓打可能会让人说成谋反。军队也不一定听他的。他只能放弃军队,逃回老家。

董卓决定霸王硬上弓,不跟群臣废话,明告诉他们我要仿效伊尹、霍光废立皇帝,谁反对我就军法从事。

群臣傻那了,不知所措。

卢植不服,出言反对。伊尹、霍光废立皇帝是因为皇帝无德。现在皇帝还小,看不出哪里失德。你拿伊尹、霍光的故事说事不能服众。

董卓当场就要杀卢植,被群臣劝住。董卓宣布罢免卢植党内外一切职务。

卢植散朝后就逃走了。

董卓带领群臣去见太后,逼太后下诏废了自己的儿子。母子俩在殿上哭哭啼啼却也无可奈何。群臣害怕董卓,谁也不敢出声。

儒生讲究忠,讲究义,但宝剑在那一横,什么也不讲究了。

董卓把刘协扶上皇位正式登基,是为汉献帝。

邓太后被董卓软禁在后宫,不久又被董卓毒死。

汉献帝“以董卓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相国是当年汉高祖刘邦为汉朝第一功臣萧何私人订制的职务,后来停用了。东汉不设相国,连丞相都不设,担心相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现在汉献帝把这个头衔给了董卓。

说是汉献帝给的,其实说董卓自己给自己的。董卓以辅政大臣的身份代理朝政,汉献帝不过一个摆设或傀儡而已。

董卓还把当年萧何的待遇给了自己。那就是朝拜皇帝的时候不必自报姓名,进入大殿不用小步跑,并且可以不脱鞋不解佩剑。这些待遇当年的“跋扈将军”也享受过。董卓用这些特权来突出自己特殊的地位。

董卓去皇帝可以不解佩剑。但官员来见他,不解佩剑就是大不敬。侍御史御史大夫的助理来向董卓汇报工作,忘了解佩剑,被董卓看到后乱棍打死。

董卓非常残暴,动辄杀人。朝中官员非常怕他,也非常恨他。

董卓无故废帝被士人官员视为乱臣贼子。袁绍、曹操等人谋划兴兵讨伐他。

董卓原本有机会把政局迅速稳定下来,但他出于私心擅行废立把自己变成全国臣民的公敌,也把政局搞得更加混乱。国家也因此走向分裂。

董卓一介武夫,生性好勇斗狠缺少谋略,在国家最需要安定的时候制造了更大混乱。

其实蹇硕、何进、袁绍莫不如此,他们和董卓一起断送了东汉王朝。

董卓进京之后,袁绍跑了。紧跟着曹操也跑了。

曹操是前朝宦官曹腾养子的儿子,宦门之后。曹腾服侍过汉安帝、汉顺帝等四位皇帝,对汉桓帝还有拥立之功被封为侯。他的养子曹嵩据说本姓夏侯靠着曹腾的关系官至太尉,位居三公。

曹操小时候调皮捣蛋,不务正业,嘴里没句实话,非常讨人厌。后来喜欢上武艺和兵法,到处抄录古代兵法加以研究。长大后通过举“孝廉”做了官。

所谓“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但实际上都是进入官场的途径。没有后门,即使是“孝廉”也难以获得推荐。

曹操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县一级的公安局长。但上任伊始就把违反宵禁命令的蹇硕叔叔棒杀,受到宦官的排挤。

黄巾之乱时,曹操因为懂兵法被任命为骑都尉骑兵部队的中级将领,因功升济南国相。执政期间秉公执法,铁面无私,为政清正,政绩突出,是少有的好官。

后来汉灵帝建西园军,任命曹操为典军校尉,成为高级将领。

董卓当权后,为了拉拢曹操,提拔他为骁骑校尉。但是这个官职是董卓专门为曹操新设的官职,具体是什么级别、什么职能史书都没有记载,估计不是很清楚。奇怪的是,曹操听到任命后马上就跑了,跑了之后还遭到董卓全国通缉。

魏书说曹操认为董卓必败,所以跑了。理由似乎有些牵强。弃官不做也不至于遭到通缉。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曹操假借献刀之机刺杀董卓未遂畏罪潜逃。这个说法合乎逻辑但可能性不大。带刀去见董卓恐怕还没近身就已经被乱棍打死了。

骁骑校尉和曹操逃走有什么联系至今成谜。可能是董卓明升暗降夺了曹操的兵权,曹操相信董卓要对他下手,赶紧逃之夭夭。

曹操在逃跑的路上充满惊险刺激,以至于惶惶如惊弓之鸟的曹操在逃跑路上发生误伤事件。

曹操路过老友吕伯奢家想去借宿,半夜听到磨刀声,以为吕家人要害他,先发制人把这一家人全杀了。杀完发现是一场误会。人家磨刀是准备杀猪宰羊招待他。曹操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这件事在资治通鉴、三国志上面没有提。魏书说吕伯奢一家确实要害曹操,曹操正当防卫。魏晋世语说是曹操“疑其图己”杀了吕伯奢一家,属于误杀,但没说因为什么让他起了疑心。孙盛杂记说曹操因为半夜“闻其食器声”所以起了疑心。

杀完人,曹操“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三国演义说曹操白天杀人,并且在已经知道杀错人了的情况下仍然将错就错把买酒回来的吕伯奢也杀了。杀完人还理直气壮地讲“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资治通鉴、三国志、魏书都算是正史。但魏书是魏国人写魏国事,中立性、公正性存疑。魏晋世语、孙盛杂记是记述名人轶事的杂史,史实跟演义掺和在一起真伪难辨。三国演义是纯演义,历史只是个故事背景,人物事件都经过了艺术加工,不能当史书看。

所谓艺术加工就跟图或化妆一样,通过有目的地挑选、解读一些历史事件或干脆杜撰一些情节塑造出一个艺术人物形象。如果用史实来给这个人物形象卸妆,有的跟本人相差不大,有的俨然两个人。

曹操被成白脸,刘备被成红脸,卸妆之后谁是“奸雄”还真很难说。

三国演义写得非常精彩,流传非常广,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很多人把艺术形象误以为历史的真实形象。其实艺术是艺术,历史是历史,一码是一码。

曹操在逃跑途中被一个县令抓住,但旋即被放,这个故事被称为“捉放曹”。

资治通鉴和魏晋世语说亭长乡派出所所长抓到曹操送到县里,功曹县公安局长已经看到通缉令,但认为天下大乱正是用人之际不应该抓豪杰,向县长汇报之后把曹操放了。三国志说是县里有曹操的熟人,熟人向县长求情把他放了。三国演义说得夸张,县长不但放了曹操还弃官不做跟他跑了。

曹操逃回到家乡后“散家财,合兵得五千人”,广发英雄帖号召征讨董卓。

随后袁绍、袁术等人也举兵起事。 ,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