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149,七擒七纵

中华世纪谈 149,七擒七纵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公元223年公元226年 魏伐吴,不利而还。蜀伐南蛮七擒七纵。魏文帝曹丕卒,子曹睿继位,是为明帝。

东吴在刘备打来时向曹魏称臣。曹丕知道孙权不是真心,只不过担心曹魏趁火打劫而已。曹丕并没有出兵的打算,乐得坐山观虎斗。他要是这个时候出兵兴许会促使孙刘化敌为友联手抗魏,不如等孙刘打得两败俱伤后再出兵。

孙权赶跑了刘备。曹丕马上大兵压到。曹丕借口孙权没有按照他的要求把儿子送到他那里做人质,出兵讨伐东吴。

曹丕亲率大军南下,三路攻入江东。孙权调兵遣将前去迎战。

一路曹军攻至洞口安徽巢湖和县东南的长江渡口,遇到东吴水军的拦截无法渡江。曹军数次以轻舟偷渡都防守严密的东吴水军击退。

一路曹军杀至濡须坞。东吴守军据城坚守让曹军无法雷池一步。濡须坞是一座月牙形的城,背靠大江。东吴水军和濡须守军相互配合多次击退曹军的进攻。

进攻南郡的曹军由曹丕亲自指挥。曹丕计划攻克江陵,顺江而下拿下荆州,直取建康。

东吴的增援部队到达江陵,在中洲长江百里洲屯兵驻守。

中洲是一个江心岛。长江流到此处分叉然后合流将其形成一座四面临水的岛。这座岛就像长江里的一艘航母,攻可作为后勤基地,守可以封锁长江的交通。

曹丕也发现中洲的重要性,立即派兵攻占。吴军刚上岛还没来得及筑城就被吴军赶走。

中洲丢了,江陵随即陷入困境,被魏军四面围困,成为一座孤城。孙权多次派兵去夺中洲,希望打通江陵道路,都没有成功。

魏军船少,为了方便运兵运粮,在中洲和江岸之间修造了浮桥。

吴军擅长火攻,打算趁长江涨水之际,用芦苇扎浮筏,点燃芦苇烧掉浮桥,把中洲变为一座孤岛,困死岛上的魏兵。

但是魏军那边也有明眼人,关键时刻看出了自己的漏洞,在长江涨水之前及时把岛上的部队撤了回来。吴军发现魏兵撤兵,提前发起进攻,消灭了没跑掉的魏军,夺回了中州。

这时,开始流行瘟疫。

曹丕无奈,下令全线撤兵。

曹丕本想灭了东吴替他爹报赤壁之战失败之仇,结果无功而返。

东吴西拒蜀汉,北拒曹魏,都取得了胜利。从此没人再敢打东吴的主意。

东吴在跟曹魏开战前派人去跟蜀汉重归于好,缔结了军事同盟。孙权不指望蜀汉能跟自己联手抗曹,别趁火打劫就得。不过他还是不放心蜀汉,命陆逊屯兵西线防备益州。

不过孙权是多虑了。蜀汉现在是诸葛亮当家。诸葛亮的志向是“兴复汉室”。他的目标是曹魏,不会来打东吴。再者说了,将来拿下了曹魏,东吴自然会屈服。

诸葛亮立志伐魏。只是蜀汉新败,刘备去世,国内政局不稳。“南中诸郡,并皆叛乱”。诸葛亮暂时还顾不上他的远大理想,先稳定住局势,把蜀汉治理好再说。

曹丕也没心劲扩张,也转入内政治理。

三国进入相对的平静期。

诸葛亮治国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他对叛众“皆抚而不讨”,罢兵息战,让百姓安心生产。他依法治国,执法严厉但是公平无私,让百姓毫无怨言。几年后,蜀国恢复了生机。

局势稳定了,诸葛亮开始出兵讨伐叛众。当时“抚而不讨”是因为无力去讨。现在军队训练、粮食储备都没问题了,诸葛亮开始用兵了。

225年,诸葛亮南下讨伐叛乱的蛮族。

蜀国南部的蛮族频频作乱,扰乱了北伐准备工作的正常进行。诸葛亮想北伐曹魏必须得先把大后方安顿好,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

诸葛亮出发前请教参军参谋军事或者叫军事顾问马谡南征这事咱俩策划几年了,最后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马谡说,这些蛮族人隐藏在深山老林当中,围剿不易,剿完还反,所以一定要记得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诸葛亮说好,我记住了。

于是大军开拔。进入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区后,部队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各项“民族政策”,尽量和当地群众搞好关系。

诸葛亮从四川一直打到云南。三国演义“七擒孟获”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只不过三国演义大书特书的“七擒孟获”在三国志里只字未提,在资治通鉴里一笔带过。孟获其人以及七擒七纵之事在历史上是否存在一直存在争论。

南征是诸葛亮上台后的第一战,也是其军事生涯中唯一获胜的战争。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被描述成智慧的化身,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事实上,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是“治之良才”而非军之帅才。他缺少的正是谋略。

诸葛亮出山靠得是隆中对。隆中对说的是战略问题而不是战术问题。具体怎么做、怎么实现,诸葛亮并没有说,因为他也不清楚。

刘备在世的时候把诸葛亮放在后方做管理工作,比方后勤保障、行政管理等事务性工作,从没让诸葛亮参与过军事谋划。刘备的军事参谋是法正和庞统。法正是首席军师,一直跟随在刘备身边出谋划策。刘备对法正言听计从。

刘备靠法正打江山。但打下江山以后,刘备会想到诸葛亮。刘备打下荆州把荆州交给诸葛亮治理,打下益州把益州交给诸葛亮治理,看重的是诸葛亮治理才能而非军事才能。

刘备去打东吴,那时庞统、法正已经死了,无人可用。即使如此刘备也不叫诸葛亮去,没有用。

刘备被东吴打败了,诸葛亮扼腕叹息,说“孝直法正若在,必能制主上刘备东行;就使东行,必不危矣。”就是说如果法正还在,他一定能劝阻刘备不要去打东吴;即使去了,也不会打输。这话反过来就是,我在没用,刘备不听我的。我也帮不上忙。

三国演义把刘备描述成诸葛亮的傀儡,言行坐卧都听诸葛亮的安排,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诸葛亮看刘备脸色行事还差不多。

刘备在临死前把刘禅托付给诸葛亮,首先是没别人可托付,老班底的文臣武将都死的差不多了。再一个是他看重诸葛亮的忠诚与谨慎,相信他不会乱来。

诸葛亮是治国能臣,刘备相信他一定能把蜀国治理得很好。但是刘备怎么也不会想到诸葛亮掌权后会热衷军事,弃长扬短,穷兵黩武,差点把蜀国折腾没了。

以蜀国之力去打魏国是以寡敌众、以弱敌强、以小博大、以蛇吞象。要想四两拨千斤必须用巧劲、用计谋。可偏偏诸葛亮缺少计谋。所以诸葛亮北伐连战连败都在情理之中。

国内各地叛乱都平定以后,诸葛亮决定北伐。北伐曹魏恢复汉室是他远大的理想和毕生的追求。

蜀军向汉中地区集结。

这时,曹丕死了。

曹丕是病死的。但不知道得什么病死的。死时40岁不到,继位也刚满五年而已。

他连太子都没立,死前才匆忙立了太子曹睿。曹睿是他的长子,法定继承人。但他最中意的儿子是宠妃徐氏生的儿子曹礼。他并非不喜欢曹睿,而是不喜欢曹睿他妈甄氏。三国志说“以其母诛,故未建为嗣”。“诛”意味着是被处死的,想必犯的事不小。因为母亲的关系,曹睿虽然是长子,但一直没被立为太子。曹丕临死前为了保证政局稳定,立曹睿为太子。

曹睿当时是22岁。曹礼年纪多大不详,但就冲他排行老六,年纪肯定大不了。

曹丕生前严令禁止后妃、外戚、宦官干政。那么幼主登基就只能靠朝臣辅政。因此曹丕立储必须顾及朝臣的想法。立长子符合礼法,朝臣一般不会反对。立其他儿子,朝臣不一定会接受,以后麻烦事肯定少不了。曹丕为了政局稳定只能选择曹睿。

曹丕指定曹真、陈群、司马懿三位实力派将军辅政,希望靠军队的支持保证权力交接平稳过渡。

曹丕死后埋在首阳山南麓。首阳山在河南偃师西北。但陵墓的具体位置不详,至今没被找到。

曹丕也响应父亲曹操的倡导实行薄葬,因山起坟,不树不封,也就是地面不留任何痕迹。这就不好找了。盗墓贼通常都会看风水,找什么“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宝地。但曹操、曹丕专找贫瘠的地方栖身。风水那一套理论在他们这里用不上。

曹家薄葬一是希望节省民力,二是希望身后不被打搅。曹丕说,汉朝皇帝的陵墓没有不遭盗挖的。不仅随葬的金银财宝被掠走,棺材也被撬开,尸骸也被破坏,现场惨不忍睹。所以厚葬一点好处没有,一点用处没有,反倒被贼惦记着。曹丕留下遗旨一定要薄葬,地点要隐蔽,随葬品要少,不要放值钱的东西,简单放几件陶器就可以了。 ,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