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198,萧衍佞佛

中华世纪谈 198,萧衍佞佛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534年 萧衍晚年笃信佛法,对宗室贵族贪腐等胡作非为一味宽容。

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以后就开始互相打。天无二日,地无二主。两个魏国、两个皇帝肯定不能共存。东魏、西魏都视对方为死敌。南梁倒被排到第二位,甚至成为双方拉拢的对象。

从“六镇之乱”开始,南梁就开始由战略防守转为战略进攻,收复了很多地盘,把战线由凹转凸,占据了非常有利的位置。只不过南梁并没有趁北方之乱进一步扩张,收复黄河、收复中原、统一中国。萧衍似乎是想见好就收,得饶人处且饶人。

萧衍是个佛家弟子,慈悲为怀。

他年纪越大,对佛法的研究越深,就变得越昏庸。佛法是个人修身养性的东西,用来作为政治指导思想不一定合适。

萧衍把慈悲为怀用在治国上面就引起国内政治的混乱。他以为我以慈悲之心待人一定会得到对方善意的回报。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德治跟法治偏废任何一边都是瘸腿走路,走不出正道。

萧衍每遇到重案总是要难受一天,不忍施行刑罚。即使是谋反大罪,他哭一阵也下令赦免。这种没有原则的法外开恩使法律权威遭到破坏。

没有法律规定的从轻情节也能得到从轻处理,甚至不处理。那法律规定还有什么意义呢

他对手下官员非常宽容,哪怕是违法乱纪贪污受贿也不忍处理。对于自己的亲属那更别说了,你即使捅破大天来我也帮你接着。

萧宏弃军而逃导致洛口大败按律当斩,但他回来一点事没有,继续得到重用。后来有人告发他私藏武器装备企图谋反。他亲自去萧宏家检查仓库,打开一看满满一屋子全是钱。萧宏在一旁吓得冷汗直流。萧衍一看没有兵器,放心了,打趣说你很善于经营啊。他就不想想萧宏是怎么“经营”来的

官员贪,百姓苦。官员整天净想着怎么搜刮百姓,百姓的日子就越过越艰难。

萧衍也想把自己的慈悲之心普及百姓。

他在建康建“孤独园”,收养孤寡老人。这大概是历史上第一座养老院。

他曾多次下令减免百姓赋税,希望减轻百姓负担。但是贪官污吏横行,他的惠民政策根本不能得到贯彻执行。他不要,下面的官员要。他的善意只是便宜了那些贪官污吏,百姓一点实惠没得到。

他吃素食,穿布衣,一顶帽子戴三年,一条被子盖二年,寝宫里除了一张床以外别无长物。嫔妃宫女不许穿脱地的长裙。他30年不粘酒色,遣散了大批宫女。他希望以身作则带动社会节俭的风气。但江南的奢靡之风并没有因此减弱反而愈演愈烈。

其实他一边吃素一边大肆修庙,向寺庙大笔捐款,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奢靡而已。他修多少庙,百姓就得承担多少劳役。他捐多少钱,百姓就得承担多少赋税。他对佛越虔诚,百姓的负担就越重。

萧衍在位后期专心研究佛法。

他认为儒道佛三教同源,都是希望大家行善的。儒道培养的是凡间的善人。佛教把凡间的善人进一步提升为天界的佛。换句话说,儒道教你怎么做人,佛教教你怎么成佛。佛是善人中的极品。

在当时儒家跟道家流行的年代,他的这个理论有利于佛教的传播。

他别看做皇帝没什么政绩,做佛教徒可贡献颇大。他不仅首提佛儒道三教同源的理论,还开了和尚吃素、寺庙撞钟的先河。他供养寺庙三千座,在全国推广佛教,并且将佛教尊为南朝的国教。

萧衍精通佛法,能跑到庙里给和尚们讲经,跟高僧辩经。他喜欢寺庙的氛围,甚至决定出家待在庙里不回来了。群臣百般央告并且向庙里捐款才把他请回来。因为他是舍身出家,把自己捐进庙里,必须花钱才能赎回来。他先后四次出家,花了四亿的赎金。

萧衍和来自印度的达摩法师切磋过佛法。不过达摩跟他话不投机,认为他刻意去追求所谓功德实际上是歪曲了佛法的本意,误入歧途,走火入魔。达摩没有留在江南而是“一苇渡江”去了北魏。

所谓“一苇渡江”是乘一叶小舟渡江而去,并非武侠小说里说的轻功,踩着一根芦苇就能渡过江去。

北魏佛教更盛。皇帝多信佛。北魏在元恪时期有大小寺庙一万三千多所。到北魏后期,寺庙已经突破三万。

不过达摩在北魏也没找到知音。他住在少林寺少林寺是元宏修建的自己潜心修炼,面壁九年,终成禅宗始祖。

所谓禅是可以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需要你自己用心去领悟。达摩面壁九年悟出的东西不是常人能够理解的。在常人看来,禅就是脑筋急转弯,不能以寻常的逻辑去猜想问题的答案。

在达摩参禅的时候,萧衍著书立说三百篇阐述自己对佛法的理解,尤其是儒道佛三教同源理论。

萧衍是一个学者型的皇帝。他的学问可能在所有皇帝中都是最高的。他是文坛是著名“竟陵八友”之一。 “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

“六艺”包括“礼德育、乐音乐、射射箭、御驾驭战车、书书法、数数学”。能拿下“六艺”很了不得,文武全才。

“棋登逸品”相当于现在的围棋九段。古时候流行象棋和围棋,那时叫塞戏和弈。东汉以后围棋兴盛,被文人雅士所推崇。

萧衍对儒、道、史学都有很高造诣。同时他还是一个著名的诗人。七言诗在他和他的儿子萧纲的推动下开始兴盛。萧衍早期擅长写情诗,后期开始写一些谈禅悟道的诗。

皇帝好诗文,对他所处时代的文化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南梁是整个南朝的文化盛世,人以儒雅为荣。沈约的宋书、刘勰xié的文心雕龙作者、范缜zhěn的神灭论等都出在南梁。

值得一提的是,萧衍信佛却能容忍宣扬无神论的唯物论思想家范缜存在。范缜写了一本神灭论。不满的萧衍立即写了一篇敕答臣下神灭论予以反驳。不过仅此而已,他并没有利用权力把范缜当作异教徒、政治犯予以镇压。

萧衍的宽容放在政治尤其是法治上面不好,但放在文化思想上面倒是不错。

萧衍还是第一个尝试科举的人,也就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以前也有皇帝策试选官,皇帝出个题目让大家答。谁答得对皇帝的心思,谁就能受到重用。但那种策试主要还是靠推荐,不是谁都能去参加。

萧衍不看推荐,不看门第,只看考试分数。他开办学校令人教授儒家“五经”并且挑选成绩优秀的做官。

他的这种选官方式已经具有科举的雏形。到隋朝时科举制度开始定型。

总而言之,萧衍对佛教、对文化贡献相当大,但是在政治方面乏善可陈。

大臣贺琛进谏萧衍,提出四条时弊。一是地方官员横征暴敛使百姓不堪重压纷纷逃亡;二是奢靡的社会风气导致官员越来越贪,三是官员大多不称职,只懂得强取豪夺,作威作福;四是钱没有花在应该花的地方,浪费了人力物力。

萧衍不是虚心纳谏而是暴跳如雷,马上下诏反驳。他说你不要含糊地讲官员贪污**什么的,你要指名道姓地告诉我谁横征暴敛,谁贪婪残酷,谁奸诈虚滑,谁渔猎百姓他们掠夺谁了都有谁得了好处了你告诉我,我马上把这些官员杀掉、罢免,重新挑选好的官员。另外,你说官员大吃大喝,你看见了人家在自己家大吃大喝,你怎么会知道别人是不是奢靡我不清楚,我是没你说的这些情况。你说应该倡导节俭。我还不够节俭吗我只吃蔬菜,不沾酒肉,不好声色。30年没有房事。我每天早起晚睡处理公事,经常一天只吃一顿饭。我以前腰大十围两手拇指食指合拢为一围,十围是夸张说法,非实指,现在瘦的只有两尺多点合现在不到两尺。我以前的腰带还留着,绝不是瞎说。我这是为了谁呢不是为了百姓吗你说钱花在不该花的地方。那么你告诉我哪笔钱不该花哪个部门该减,哪个项目该裁,哪个工程该停哪一项赋税不该收你详细地报告我,我洗耳恭听。

贺琛赶紧谢罪,不敢再多说一句。

这份诏书堪称奇文。萧衍为自己评功摆好,把30年没有房事都拿出来说。

萧衍似乎认为自己是一个有道的明君,在他治下的国家决不会出现像贺琛说得那些问题。国家要真成贺琛说的那样,那自己不就成了昏君了。所以他对贺琛非常生气并且认为必须公开反驳。

不清楚他是装糊涂还是真糊涂。贺琛所反映的问题,他真的一无所知如果真是这样,说明他身边早已经没有正直敢言的大臣了。当皇帝被佞臣包围就会失去了了解下面真实情况的渠道,成了聋子和瞎子。

他宠信的大臣朱异是南梁第一大佞臣。朱异几十年恩宠不衰,深受萧衍信任。

他能受宠首先是学问大,跟萧衍有相同的兴趣爱好,能说到一块。其次是办事效率高,批公文一目十行,随看随批,公事很快就能处理完,从来不会积压公务,给人精明能干的感觉。最重要的是,他说话总能说到萧衍的心坎上,简直就是萧衍肚子里的蛔虫。萧衍的真实想法,他一猜就透,然后就顺着萧衍的意思往下说,总是让萧衍觉得英雄所见略同。萧衍把他视为知己,把朝政托付给他去办。

朱异说话办事完全依据萧衍的好恶,萧衍不喜欢的事不做,萧衍不喜欢的话不说,明知萧衍做的不对也不会反对。贺琛说那些话决不会从朱异的嘴里出来。

贺琛反映的情况朱异是不是了解呢他不但完全了解,并且他就是贺琛说的那样的人。贪、奢靡、阿谀奉承,他一样不少。

萧衍越到晚年越沉迷于佛教。他把精力和时间投到佛教上面,对尘世俗务就失去了兴趣,渐渐疏于国事。朱异因此越来越受到重用。让贪官治国肯定是越治越贪。南梁政治日益败坏。

佛家讲究慈悲为怀。所以萧衍对人对事比较宽容。但是没有原则地宽容实际上就是对坏人坏事纵容。对贪官污吏的慈悲就是对老百姓的残忍。

南梁因为北方内乱得到一个很好的发展良机,但因为自身政治**不进反退,走了下坡路。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