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296,粗为小康

中华世纪谈 296,粗为小康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926年932年国乱,乱兵拥李嗣源为帝。李嗣源励精图治,后唐趋于强盛。

926年,李嗣源正式登基坐殿。

李嗣源登基后,将各地宦官监军就地处决,横征暴敛的贪官贬职,美女放出宫去,戏子遣散,皇家私库的金银财宝全部分给将士,百姓陈年积欠的税赋一笔勾销。百姓和军队皆大欢喜。混乱的局势很快稳定下来。

李嗣源尽力笼络民心、军心。在位期间休民养息,不动刀兵,不兴土木,让百姓和军队都有个喘息的机会。也赶上了好年景,中原地区连年大丰收,百姓的日子稍微好过了一些。“校于五代,粗为小康”,百姓在兵荒马乱的五代时期就算过上了一段“小康”生活了。

李嗣源在五代也算是一个明君了,不过只是相对而言。五代时期没什么好皇帝。矮子里面拔将军,李嗣源相对还说得过去。校于五代,粗为明君。

李嗣源出身行伍,没什么文化,可以说是个文盲,奏章都批阅不了,要靠别人念给他听。

文盲皇帝带出的兵也没什么文化。他最宠信的宰相安重诲是个半文盲,十个字认识七八个,磕磕巴巴勉强把奏章念下来,但确切意思不甚了了,尤其是碰到成语和典故更是一头雾水。

还好同为宰相的任圜yuán是个知识分子,说话办事一套一套的。他致力于去除前朝弊政,为李嗣源安定局势出力不小。不过任圜跟大老粗安重诲没法合作。安重诲一语不合就张口骂街。两人在朝堂上当着皇上面对骂。李嗣源偏向同为沙陀人的安重诲。任圜一气之下辞职不干了。

任圜走后,朝廷基本就是安重诲说了算。

大老粗当权,管理方法简单粗暴,直来直去,动不动就喊打喊杀。他要玩点手段也是一眼就能被人看破的手段。

任圜跟他意见不合,辞职走人还不能被他放过。安重诲诬告任圜谋反,逼得任圜“聚族酣饮而死”。

李嗣源任命老部下王建立接替任圜。王建立行伍出身,也是个大老粗,十个字认识五六个,把奏章念下来都费劲。

安重诲跟王建立也合不来,诬告王建立图谋不轨。王建立面见李嗣源,揭发安重诲种种丑事。李嗣源把安重诲叫过来一顿臭骂。安重诲这才安分了一些。

安重诲力主削藩,加强皇权,严厉打击谋求割据的藩镇。

荆南节度使高季兴武力进攻其他藩镇,占据长江峡口抢劫四川送往朝廷的贡品,并且拒绝朝廷任命的州刺史。

李嗣源大怒,派兵讨伐,并让楚王马殷助战。马殷乐得借机扩张地盘发兵攻打高季兴。

高季兴受到两面夹击,一面抵抗,一面向吴王杨溥求援。吴国权臣徐温认为江陵离后唐近,离吴国远,吴军逆流而上救援不易,打下地盘也不容易坚守,拒绝出兵援助。

高季兴节节败退忧惧而死。他的儿子向后唐投降,恢复称臣纳贡。

义武节度使河北保定地区王都想走河北三镇的老路,秘密联络卢龙、成德等镇,谋求恢复割据世袭。

李嗣源知道后立即出兵讨伐。王都重金贿赂奚人和契丹人助战也没能挡住官军的进攻。官军很快攻至定州。王都妄图依靠定州高大险峻的城墙做垂死挣扎。几个月后,定州弹尽粮绝。王都的部下打开城门放入官军。王都“举族zf”。

紧接着,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和东川节度使董璋也出现割据苗头。安重诲向西川派出监军分割孟知祥的权力,新设节度使拆分东川的地盘。孟知祥和董璋愤而造反。

李嗣源派大将石敬瑭率军讨伐四川。

石敬瑭一战击败董璋,攻破剑门关,马不停蹄直插剑州四川广元剑阁县。拿下剑州就等于跨进四川的门槛。

孟知祥派军紧急救援董璋,但已经来不及了。没想到驻屯在附近的千余士兵主动向官军大部队发起进攻。当时天色已晚,这千余人摸到官军的侧后发动夜袭。官军受到攻击,搞不清对方有多少人,仓皇退回剑阁。

孟知祥的援军迅速部署到位。

石敬瑭再想往里打难了。安重诲亲自上四川督战也无济于事。

路途遥远而艰险,官军的粮草供应出现问题。石敬瑭不得不选择退兵。

此战失利让李嗣源迁怒于安重诲,将安重诲外放做节度使,启用闲赋在家的李从珂。

李从珂是李嗣源的养子。他是被闲赋在家的。

安重诲跟李从珂早先因为喝多酒干仗。安重诲遭到李从珂的殴打,一直记恨在心。他掌权后设计陷害李从珂,诬告李从珂图谋不轨,希望借李嗣源的手的杀掉李从珂。李嗣源对安重诲的诬告半信不信,只将李从珂软禁在家,不肯杀他。安重诲越是迫不及待要杀李从珂,李嗣源越是怀疑安重诲的用心。

安重诲刚愎自用专权独断引起朝内外的怨恨。安重诲去四川督战期间,大家趁他不在朝,纷纷上书李嗣源说他的坏话。

石敬瑭也上书李嗣源,认为原不该打四川,也打不赢。并且说安重诲跋扈鲁莽,军内一听说派他来四川督战,意见非常大。建议李嗣源把安重诲招回去。

李嗣源开始猜忌安重诲,不仅把他召回还解除了他的宰相职务。

安重诲识趣地申请辞职,回河中老家。他的儿子在朝中没了靠山待不下去了,私自返回河中。安重诲见到他们大惊失色。擅离职守属于重罪,要杀头的。安重诲赶紧让人绑了儿子送回京城自首。

但是李嗣源对安重诲已经起了猜忌之心,怀疑安重诲召回儿子准备造反。他派人去河中调查。

跟安重诲有仇的将领趁机派兵包围了安重诲的家,将安重诲杀死。

李嗣源知道安重诲太遭人恨了,没有追究将领擅杀之罪,而是把四川兵变的责任推到安重诲身上,说安重诲挑拨离间孟知祥、董璋与朝廷的关系已被处死,希望四川重归朝廷。

孟知祥和董璋起兵反叛时签有共进退的盟约。孟知祥希望就坡下驴罢兵止战。但董璋恨朝廷杀他的家人,执意要打下去。两人意见出现分歧,反目成仇。

董璋突袭成都,企图吞并西川壮大势力继续与朝廷对抗。

孟知祥率军迎战,与董璋在汉州四川德阳广汉市展开大战。

此战孟知祥死战险胜。董璋的军队伤亡数千,其他人投降了孟知祥。

董璋侥幸逃脱,跑回梓州。

他的部下王晖见到他,问他你倾军而出,只带着不到十个人回来,这是怎么回事

董璋无言以对。

孟知祥杀至梓州。王晖派人砍下董璋的脑袋,投降了孟知祥。

孟知祥反吞了东川,从此独霸四川。

孟知祥上表朝廷接受诏安,不过要求李嗣源封他为蜀王。李嗣源不愿再动刀兵,答应了他的请求。

国内自此安定下来。

李嗣源在处理完四川兵乱后病倒了。

李嗣源一直没有立太子。他的嫡长子早死,剩下的几个儿子都是庶子。按规矩无嫡立长,他应该立次子李从荣为太子。但李从荣太没人缘,群臣都不希望他做太子。李从荣知道群臣不待见他,恼羞成怒,扬言等我做了皇帝把他们全杀了。李嗣源知道李从荣跟群臣关系这么差,不便立李从荣为太子。但其他儿子要么年幼,要么不那么优秀,李嗣源也不知道该立谁合适。这事就这么拖下来。

李嗣源这一病,立太子的事被提上日程。李嗣源考虑之后还是想立李从荣为太子。

群臣知道后或辞职或申请外调,躲避李从荣。李嗣源被搞得挺没脾气,迟迟不能决定。

933年,李嗣源病情加重。

李从荣入宫探病,发现老爸已经时日无多。出宫后,突听得宫内哭声震天,判定父亲已经咽气。他马上纠集军队企图控制皇宫武力夺位。

李嗣源的三魂七魄本已踏上了奈何桥,震天的哭声又把他的魂魄勾回来。李嗣源还阳了。

李嗣源回光返照可坑苦了李从荣。他正催动军队攻打宫门,听得父亲还活着,顿时气泄大半。手下更是一哄而散。倒霉的李从荣兵败身亡。

李嗣源得知儿子造反被杀,悲从中来,几滴老泪渗出眼角,一歪头,又死了。

李嗣源临死前遗命三儿子李从厚灵前即位。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