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33,秦晋争霸

中华世纪谈 33,秦晋争霸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公元前628年前621年 秦与晋军战于崤山,大败,向西发展,灭国十二,开地千里,称霸西戎。

晋文公去世的当年,郑国国君也死了。

秦国驻扎郑国的秦军将领给秦穆公送信,建议秦穆公趁郑国新君刚刚即位局势不稳之机偷袭郑国。他说我们负责把守郑国的北城门。你要是派兵过来,我们里应外合就可以拿下郑国。

秦穆公动心了,去找蹇叔商量。

百里奚和蹇叔都劝他别那么做。秦军千里奔袭郑国,中间需要穿过晋国、周国、滑国,郑国怎么会不知道奇袭不会成功的。一旦偷袭不成转为强攻,秦军远师疲惫,人家以逸待劳,我们胜算不大。并且搞不好有被晋国切断后路两面夹击的危险。

但秦穆公坚持出兵。他认为晋文公刚死,继位的晋襄公正忙于丧事不会管郑国的闲事。郑国新君继位立足未稳,这正是打他的最佳时机。如果能拿下郑国,秦国就有了中原争霸的基地,以后再不必受晋国的牵制。

秦穆公不听劝阻,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领兵出征。

秦军穿过晋国、周国来到滑国河南偃师。

那时的诸侯国以城为国。城外通常没人把守,可以随便通行。但是军队借路此地必须事先打招呼,否则就是敌意行为。秦军为了保密沿途没跟任何国家打招呼。

但大部队行军必须得走大路,也就是国道,难免会碰上来往的商人,想保密是很困难的。

一个卖牛的郑国商人正好碰上秦军。他探听到秦军这是要去打郑国赶忙派人回国送信,同时冒充郑国的使者来见孟明,假称奉了国君的旨意前来劳军,把自己的牛全送给了秦军。

孟明吃惊不小,以为郑国已经知道了他们的计划,奇袭计划已经失败。他们为了达到奇袭效果轻车倍道而行,没带多少粮草。如果奇袭不成改为攻坚,后勤保障就成了大问题。

孟明决定撤兵,免得偷鸡不成蚀把米。但是白跑一趟总是感觉有点怨,于是秦军顺手灭了滑国,扛着从滑国抢来的战利品往回走。

滑国是晋国的同姓之国,同宗同祖。这可惹恼了晋国。

晋襄公正在为晋文公守孝之中,按规矩守孝期间不能动刀兵。秦国也就是算准这点才敢那么放肆。但晋襄公觉得必须给秦国一点教训,让秦国知道别以为晋文公死了,晋国就好欺负。

晋襄公派兵在秦军必经之路上伏击了秦军。

孟明根本没料到作为秦国盟友的晋国会突然翻脸,途经晋国控制区时一点防备没有。

崤山河南陕县东隘道是设伏的最佳地点。秦穆公在隘道两侧的高地上,布下一个口袋阵。当秦军经过隘道时,晋军伏兵四起,将秦军困在隘道之中。秦军虽有千军万马也无从施展,在晋军的围攻下或死或降全军覆没。主帅孟明也被晋军俘虏。

后来经人说情,晋襄公把孟明放回。

秦穆公亲自迎接孟明回来,主动承担了作战失利的责任,仍然对孟明委以重任。

秦穆公并没有死了争霸的心。他一面招兵买马训练士卒准备复仇,一面通过联姻跟楚国结成同盟。

秦楚都被中原视为蛮夷之国。两个难兄难弟搭伙冲击晋国的霸主之位。

秦楚约好了时间联手伐晋。可到了约定时间,秦军出发了,楚军却没来。

原来,楚国发生了政变。楚成王当初立长子商臣为太子,后来越来越不喜欢商臣,想废了他重立。商臣探得消息后带兵闯进宫中逼楚成王自杀。楚成王央告儿子等熊掌炖熟了我吃一口再死,别让我做饿死鬼。商臣不允。楚成王只得上吊自杀。商臣在灵前即位,是为楚穆王。

楚军失约。秦穆公仍然坚持按原计划出兵。他仍以孟明挂帅再战晋国。

晋襄公亲自领军迎战。他手下一名将军狼瞫以战死沙场为荣,率领本部军杀向秦军。他的自杀式攻击打乱了秦军的阵型。晋军大部队趁机杀向秦军。秦军大败而逃。

孟明回国后,秦穆公没有责罚他,而是让他整兵再战。

公元前624年,秦穆公御驾亲征攻入晋国。

秦军渡过黄河后,秦穆公下令破釜沉舟。他以此激励将士不胜不归。不要幻想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只有取胜才有生机。

秦军在秦穆公亲自指挥下横扫晋国乡野。晋军惧其锋芒,收缩防守,坚壁清野,避而不战。秦军耀武扬威一个多月,渡过黄河去崤山埋葬了死难的战友之后才大摇大摆地回国。

晋国避而不战,实在有损霸主的形象。此举长了秦国之威风,灭了晋国之锐气。秦国的地位因此上升,晋国的地位因此下降,此消彼长,秦晋现在地位相当,至少在诸侯的眼里不分伯仲。

因为秦穆公风头盖过晋襄公,有人把秦穆公列为“春秋五霸”之中,名列晋文公之后。不过对比齐桓公和晋文公,秦穆公显然还不够格。秦穆公虽然把晋襄公打得龟不出头,但没有能力把攻占的领土据为己有。秦国跟中原还是被晋国隔开,无法跟中原诸侯会盟。

秦国东进受阻,转而向西发展。秦穆公“兼国十二,开地千里”称霸西戎。西部诸侯包括戎狄都奉秦国为霸主。周天子也遣人送金鼓致贺,感谢他把住西方门户,实际上也是承认了秦穆公西霸的地位。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死了。

为了保证他去到另外一个世界后也能有人伺候、有人辅佐,他挑了177人为他殉葬,其中包括三位最能干的大臣。百里奚和蹇叔如果不是一个死了,一个病退,恐怕也得殉葬。

殉葬是远古时的风俗。后来中原不再流行殉葬。殉葬只在周边蛮族中盛行。秦国地处偏远,受狄人的影响大些,风俗习惯跟狄人相仿。

殉葬的人有的是自愿的,有的是被迫的。有人跟主人感情深可能会主动要求陪葬,和主人在阴间作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现在人只是这么一说,古人真敢那么干。有人不愿意陪葬,但如果被主人挑中也没办法,不死也得弄死你。

殉葬习俗非常残忍。尤其是秦穆公搞了那么多人陪葬,实在是过分。他这么一来不仅使秦国的领导层出现断层,也让秦国的辉煌昙花一现。

秦穆公和他的团队代表了一个时代。随着他们的离去,秦国退出中原争霸行列。秦穆公的继位者大都能力平庸,秦国开始原地踏步,进入漫长的盘整期。

中原此后进入晋楚两强争霸阶段。

楚国在楚穆王即位后又掀起一轮扩张。他趁秦晋相争无暇顾及其他之机横扫江淮一带,灭掉一些小国,逼郑、陈等国重新臣服于己。

以前晋国与秦国等诸侯联手勉强能抑制住楚国的扩张。如今秦晋交恶,楚国已经无人能敌。

在秦穆公去世的当年,晋襄公也死了。他死时年纪不大。太子也尚幼。

晋襄公临死时把太子托付给自己最信任的大臣赵盾。

赵盾是晋国的正卿兼中军将,军政一把手。春秋时期,朝臣文武不分、军政合一。朝臣在朝是卿,在军是将,兼掌军政大权。正卿就是宰相。中军将就是元帅。

晋襄公临终托孤。赵盾当着群臣面答应下来,表示一定会尽心尽力辅佐幼主,让晋襄公安心上路。

但是晋襄公还没入土,赵盾就改了主意。他认为乱世之秋宜立长君。太子还是个7岁的孩子,小屁孩儿一个,根本没有执政能力。赵盾决定改立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为君。

公子雍当时正在在秦国做官。当年晋文公决定立晋襄公为太子后,其他儿子就开始自谋生路。公子雍的母亲是秦国人,公子雍就去秦国求职。秦穆公对他很照顾,让他做了秦国的亚卿。亚卿不知道是什么职务,但级别肯定比大夫高,属于高干。

赵盾立公子雍为君也有借此机会修复秦晋关系的意思。

赵盾这样做的确是为晋国着想而不是出于私心。如果依着私心,他一定乐得让幼主继位由自己摄政。但是废黜太子让先君的弟弟继位不合当时的礼法,难以服众。

晋襄公的遗孀第一个不能接受。她使用女人特有的招数,天天搂着太子坐在朝堂门口哭。逢人就哭诉“先君曾托孤于你们,太子究竟何罪,你们将他抛弃”哭得梨花带雨,肝肠寸断。朝臣都同情母子并且开始私下里嘀咕赵盾。

赵盾更不好受。遗孀抱着太子上班在朝堂门口哭,下班到赵盾家门口哭。她是秦国人,扯着嗓门连哭带诉唱秦腔哭一声亲亲饿的夫啊你咋咧命就那么苦啊人间没有享够福,忙忙地走上黄泉路,你在那搭受凄苦,饿在这搭受欺负,你把木头娃托了孤,尸骨未寒不作数,可怜咱孤儿和寡母,谁能给饿娃来做主。

赵盾被搞得坐立不安百爪挠心。

赵盾愧对母子,决定恢复太子的继承权,奉幼主继位。

但是秦国应晋国之邀出兵护送公子雍回国即位,秦军和公子雍已经到达晋国边境。

朝臣请示赵盾这可如何是好咱怎么跟人家说呢

赵盾也作难,索性不讲理了,下令把他们赶出去。我先前要立公子雍是想跟秦国和好,化敌为友,共抗楚国。现在我既然已经改立太子为君,肯定会得罪秦国,和好已然没戏。那么我们跟秦国还是敌国。敌**队上门我们自然要打出去了。

于是赵盾率军偷袭秦军,把秦军打得抱头鼠窜。公子雍也死在乱军当中。

赵盾此举又把晋国和秦国拖入战争之中。 ,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