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354,红巾军起义

中华世纪谈 354,红巾军起义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1340年1351年 贾鲁修和天下闹。白莲教众起义反元。各地纷起响应。

元朝末年,天灾不断,民不聊生,变乱频繁。最大的灾害首推黄河泛滥和大旱。水灾和旱灾交替肆虐,间或瘟疫流行,使黄河流域成为重灾区。灾民遍地,易子而食。

汉人反抗蒙古统治的起义一直不断。灾民的大量存在更是为反蒙起义了取之不尽的兵源。

1341年,“山东、燕南,强盗纵横,至三百余处”。仅山东、河北一带就发生起义300多起,已是遍地烽火。元朝军队忙得焦头烂额。

为了筹集军费,元朝一面加重赋税,一边大印特印钞票,使钞票愈发贬值严重。“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得”。一张面值十两纹银的票子买不了一斗米。百姓叫苦不迭。

百姓负担越重,反抗越强,起义越多。火种迅速向全国蔓延,最终酿成全国性的社会大爆炸。

元朝在拼命扑灭遍地星火之余也做过其他努力,试图挽救他们的统治,比如说抗灾赈灾,减少灾民。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灾民还是越来越多。

1344年,黄河在曹州山东菏泽决口。脱脱“雇夫万五千八百修筑之”。曹州刚修好,“河又决汴梁”。汴梁还没弄好,白茅堤山东菏泽曹县庄寨镇白茅村又决口了。紧接着,“黄河又北决金堤在山东、河南交界,曹、濮、济、兗皆被灾”。并且,黄河泛滥危及到运河和盐场。

运河是内地的交通命脉。盐场是财政的重要来源。这两处受到威胁不能置之不理。

元朝的朝廷开始讨论修黄河。当时脱脱病退,没有参加讨论。

修黄河工程巨大,元朝朝廷议而不决。

有人建议先赈灾。受灾最严重的山东地区已经出现“大饥,人相食”问题了,修不修黄河先放一边,赶紧“发仓廪赈之以收人心”。但朝廷置之不理。没人在意百姓的死活。

黄河又在济阴山东菏泽决口。朝廷派礼部尚书“奉珪玉、白马致祭于河神”。但河神并不给面子,黄河照样决口。

祸不单行。黄河流域地震频发,灾民遍地,变乱纷起。

灾害和变乱不仅仅发生在黄河地区,江淮地区也是灾害和变乱频发。“沿江盗起,剽掠元忌,有司莫能禁”。

1249年,脱脱被妥欢帖睦尔召回复职。

脱脱复职后开始张罗修黄河。“河决五年不能塞,方数千里,民被其患”。脱脱希望通过整治水患,解决变乱问题。变乱频发是因为饥民遍地。如果把饥民组织起来修黄河,既解决了水患,又给变乱釜底抽薪,一举两得。

修黄河的动议在朝廷引起巨大争议。多数人不主张修黄河,认为没法修,不如顺其自然。都水监水务局局长贾鲁独持异议,认为黄河能修。他通过实地考察拿出了整修方案。

脱脱力排众议,拍板修黄河,安排工部尚书成遵去实地考察,拿出具体的施工方案。

成遵是汉人,进士出身。他通过实地考察,认为贾鲁的方案不可行,并且认为“若聚二十万人于此地,恐后日之忧又有重于河患者”。修黄河需要二十万民工。二十万聚集在一起,可能会有不测发生。

脱脱闻言大怒你的意思是说他们聚集在一起就会造反呗。

脱脱将成遵免职,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并且担任治理黄河指挥部的总指挥。

1351年,脱脱征发农民15万修黄河,印了200万锭银票给贾鲁作为工程款。

贾鲁疏浚了黄河的故道,然后将27艘大船装满石料首尾相接同时沉入黄河决口,迫使黄河重新回到故道。

工程进展得很顺利,半年就完工了。此后几十年没再闹水患。

在修黄河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后来成为元末最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引子。

“丞相造假钞,舍人做强盗。贾鲁要开河,搅得天下闹”。

早前在百姓当中就流传一个歌谣,说“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那年月谶chèn谣流行。谶谣是那种有预言性质的歌谣。人们相信但凡有大事发生,老天爷一定会事先通风报信。谶谣就是老天爷向人间预警的一种方式。因为天机不可泄漏,老天爷说半句留半句,让大家去猜。

谶谣肯定是人编的,只是无法考证来源,于是人们就认为来自于神秘的上天,来自于老天爷托梦。

对于“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个歌谣,人们一直没整明白是什么意思。“挑动黄河天下反”一句顾名思义,好像是说黄河不能动,一动就会引起天下大乱。但一只眼的石人是指什么百思不得其解。

修河民工在施工中挖出一个独眼石人,背上刻着“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众人惊呆了原来歌谣里提到的“石人”是指它

消息传开,人人以为天意。既然老天爷预言“天下反”,那肯定就是造反有理,革命无罪,英特耐雄耐尔就一定能实现。

“天下反”三个字触动了人们的神经,让他们觉得莫名地兴奋。他们早就盼着这一天了,早就恨死蒙古人了,都希望早日结束当牛做马的日子。

这时,白莲教教主韩山童和香主刘福通适时出现在人们面前。

这个独眼石人其实是他俩刻好埋下的。那个谶谣也是他俩事先编造的。

制造谶谣利用“天意”,是老百姓挑头造反时常用的策略。“造谣”的本意就是为达到某种目的制造谶谣,后来引申为胡说八道。陈胜吴广造过“大楚兴,陈胜王”的谣;王仙芝、黄巢造过“金色蛤蟆睁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的谣。

老百姓没权、没钱、没势,没有知名度、没有号召力,想挑头干那么大件事,动员起那么多的人,当然得动动脑筋宣传自己。给自己披上一件神秘的外衣是最简单实用的办法。那时侯人迷信,认这个。

利用宗教也是个不错的办法。张角是太平道的教主;方腊是白莲教的教主;而这个韩山童也是白莲教教主。

白莲教挺有意思,在哪朝反哪朝。在宋反宋、在元反元、在明反明、在清反清,是一贯的“反对党”。清朝以后白莲教更名“一贯道”。“一贯道”在中国大陆已经基本绝迹了,在台湾还挺兴盛,据说有上百万的信徒。

韩山童、刘福通谶谣、宗教双管齐下,发动群众闹革命。

韩山童、刘福通眼见百姓已经被鼓动起来了,决定趁热打铁发动起义。

韩山童挑了个良辰吉日,把教会的骨干集合到颍州现在的安徽阜阳开会,正式宣布起义。

在会上,韩山童被推选为“明王”。白莲教在南宋时期与明教合二为一,所以起义军用了明教的“明”字作为自己的名号。

大会约定用红巾裹头作为起义军的辩识标记。明教又叫拜火教,崇拜火,喜欢红色,所以起义军选择红巾做标志,把自己打扮得跟火柴头似的,人称“红军”,又名“香军”打扮得像一根燃烧的香,史书称之为红巾军。

他们杀牛宰马,歃shà血为誓,祭天拜地,搞得挺热闹。不想动静太大就惊动了官府。官兵闻声而来抓住了韩山童。刘福通趁乱逃出包围。

刘福通立即召集白莲教众杀奔颍州劫法场。可惜还是来晚一步,韩山童已经人头落地。刘福通无奈只好奉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明王人称“小明王”继续先烈的遗志。

修黄河的民工得到起义的消息,纷纷赶来投奔红巾军。几天的工夫,红巾军象气吹的一样一下子膨胀到十几万人。

刘福通树起反元大旗。全国各地的百姓群起响应。

江苏徐州的芝麻李、湖北浠水的徐寿辉、彭和尚、安徽凤阳的郭子兴、江苏高邮的张士诚也先后扯旗造反,向元朝宣战。

徐寿辉和郭子兴也是白莲教徒,所以同样奉小明王为主。

妥欢帖睦尔得知慌忙派兵镇压。只是曾经弯刀快马横行天下的蒙古人,天天玉液酒喝着宫廷菜吃着,个个脑满肠肥,现在已经拎不得刀骑不得马,在潮水般的复仇大军面前一触即溃,只会“阿卜阿卜”地大叫。

“阿卜”是蒙古语“快跑”的意思。

刘福通率众横扫河南,攻陷开封,收复宋朝故都。徐寿辉攻克武昌,顺江而下横扫长江两岸。彭和尚起兵响应徐寿辉,推徐寿辉为帝,建天完国。芝麻李横扫安徽。定远安徽定远县豪富郭子兴起兵响应,聚众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贫苦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投奔郭子兴。

起义军已成星火燎原之势。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