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356,建明称帝

中华世纪谈 356,建明称帝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1362年1368年元军战斗力低下。朱元璋统一江南,建明称帝。

南方各支起义军在刘福通北伐期间趁机扩张势力。徐寿辉、张士诚、朱元璋等大举反攻,瓜分了元军势力单薄的江南。为争抢地盘,三支起义军进入南方后不久就开始内讧。

朱元璋渡江之后拿下集庆江苏南京,改集庆为应天府,以应天府为中心向四处扩张。很快他便与在江浙发展的张士诚爆发冲突。张士诚受到朱元璋和江浙元军的夹击,投降了元军,被元朝任命为太尉。

徐寿辉拿下湖南湖北后沿江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张。明玉珍逆江而上向四川发展。陈友谅顺江而下向江西、安徽发展。陈友谅打到安徽的时候与向西发展的朱元璋爆发冲突。

陈友谅杀了徐寿辉自立为帝,然后倾军而出杀向集庆。他打算灭了朱元璋在集庆立都。

朱元璋实力远不及陈友谅。但他善于运用计谋。他在龙湾在江苏南京西北设伏,大胆使用诱敌深入之计,把来犯的陈友谅装进口袋,一战几乎让陈友谅全军覆没。

陈友谅率领残兵逃回武昌。朱元璋趁势反攻占领了安徽和江西。

龙湾之战后,朱元璋成为江南实力最强的起义军。

与此同时,王保保拿下山东成为元朝实力最强的军阀。

1363年,张士诚率军北上去打安丰的刘福通,企图打通与山东的交通,借助王保保的力量对抗朱元璋。

刘福通受到攻击,一面抵抗,一面向朱元璋求援。

朱元璋担心率兵北上救援刘福通会让陈友谅趁虚而入,迟迟不敢发兵。等他下决心派去援军的时候,刘福通已经战死沙场。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率军击败张士诚救下小明王。

陈友谅果然趁虚而入,率领号称60万军队进攻洪都江西南昌。

洪都只有守军两万人,由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领。朱元璋命令朱文正不惜一切代价守住洪都,为自己调兵争取时间。

朱文正亲自登城指挥作战,击退陈友谅一轮又一轮的进攻。

好在朱元璋的军队配备了火器,其中最尖端的武器是火铳十五公分口径的小炮。虽然杀伤力不大,但一炮出去撂倒一大片也够吓人的。

火铳在元末就已经出现。朱元璋把它和火炮、火箭等一起装备到部队,建立起一支火器营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支火器部队。

洪都守军“以火铳击退其兵”。在洪都守军拼死抵抗和火器营的配合下,陈友谅无法近身,只得改强攻为围困。

洪都坚守了三个月,朱元璋击败张士诚率军回援洪都。20万人的舰队浩浩荡荡开往洪都。

朱元璋把军队部署在湖口鄱阳湖与长江交口,截断了陈友谅的退路。

陈友谅放弃洪都率军突围。两军舰队在鄱阳湖展开大战。

陈友谅的舰队以巨舰为核心。巨舰长十五丈,高三丈,和当年隋炀帝南巡时乘坐的龙舟一般大小。朱元璋的战舰就小很多了,跟陈友谅的巨舰相比,就像航母旁边的驱逐舰。不过有一样,朱元璋的舰船配备了舰炮

虽然那时候的舰炮不过是能够抛投火球的抛石机,是石字边的砲,不是火字边的炮,但是朱元璋给舰队配备火器开了古代舰队的先河。

两军开战后,朱军“先发火器,次弓弩,及其舟则短兵击之”。先开炮,然后射箭,两船靠近后再短兵相接。朱军占据有利地形,“乘风发砲火,焚寇舟二十馀艘”。

但是朱军船小,仰攻困难,一旦对方舰队突破炮火覆盖范围跟朱军近战,朱军便陷入被动境地。

两军大战三天。朱军伤亡巨大,战舰损失殆尽,已呈败像。

朱元璋调整战术发动火攻,派出七艘装满火药的舰船袭击对方的水寨。

当时陈友谅把巨舰锁到一起,以船为城,如墙而进。朱元璋抓住船城的缺陷,使出火烧赤壁的计策,乘风纵火,火烧连营。陈友谅数百艘战舰顷刻间被烧毁。陈友谅的士卒死伤大半。

陈友谅兵多,虽然死伤大半但仍保留相当的战斗力。

来日再战,陈友谅不敢再把战舰锁在一起,分散进攻。陈军巨舰行进缓慢,转向困难。朱军船小好调头,机动灵活。朱军的舰船穿插在陈军的舰队中,围着陈军的巨舰打,伺机放火焚船。陈友谅再次败下阵来。

陈友谅不敢再打,退守鞋山鄱阳湖中的小岛,在江西九江湖口县境内。

朱元璋派军挑战。陈友谅死守不出,不敢应战。

陈友谅把部将召集到一起讨论这仗该怎么打。有人说朱军已经卡死湖口,想从水路回去已经不可能了,只能弃舟登岸,从陆路返回湖南。有人不同意,认为还有取胜的机会。我们损失惨重,朱军也损失不小,我们在人数上还保持着优势,怎么就轻易认输呢。

陈友谅没主意,迟迟不能拍板。

陈军就这么在鞋山耗着,很快就把粮食耗光了。

没了粮草,陈军军心大乱。

这下陈友谅不能不拍板了。陈友谅下令以巨舰为先锋向湖口突围。

陈军不惜一切代价往外冲,冲破了朱军的包围圈,出湖口进长江往武昌方向落荒而逃。朱军在后面朱军不依不饶围追堵截。

陈军且战且走。命中该绝的陈友谅在船上探头出来观战,正好被一支流箭正中眼睛,一命呜呼。

陈友谅一死,他的王国就宣告崩溃了。陈军纷纷向朱军投降。陈友谅的地盘很快也归了朱元璋。

1364年,朱元璋自立为王。

当年朱元璋刚到江南的时候,他的谋士朱升特意嘱咐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高筑墙”就是要巩固根据地,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发展壮大;“广积粮”是发展生产,扩充军备,储备充足的兵马钱粮;“缓称王”就是别去做那出头鸟,为图个虚名惹来一身骚,过早地成为别人攻击的目标。

这九字真经后来被毛zd搬了去,改成“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在yzd时代,高筑墙的意义已经不大了,要想防住飞机、大炮甚至yzd的进攻就得深挖防空洞。那年代挖的防空洞到处都是,几乎每个人在地面上有一套房子,在地面下还有一个备份。“缓称王”改成“不称霸”,也就是不跟美苏争夺霸权,不当头儿,致力于自身发展。

元朝末年,小明王韩林儿称帝、徐寿辉称帝、张士诚称王,看上去很美。但是有了快感你就喊,肯定会引起别人的侧目。蒙古人把火力集中在这几个称王称帝的人身上,枪打出头鸟。朱元璋刻意保持低调,暗地积蓄实力,在元朝的眼皮底下迅速发展起来。

如今,朱元璋的实力已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有了跟元朝抗衡的资本。朱元璋称王都嫌小了。

朱元璋派部将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来建康江苏南京。当初朱元璋从安丰救出小明王后把他临时安置在滁州,现在要接他到建康来。

但是没想到“廖永忠沉小明王于瓜步”。廖永忠在瓜步江苏南京**区南把小明王给淹死了。新元史说“朱元璋迎韩林儿至建康,中道杀之。”也就是说朱元璋派人杀了小明王。明史说小明王“覆舟”而死,意思是小明王死于意外翻船事故。三本史书给出三个说法。小明王的死因成谜。

多数人相信是朱元璋派廖永忠杀了小明王,为自己日后称帝扫清障碍。否则有小明王在,作为小明王的臣下的朱元璋自立为帝会被人指责僭越。

拿掉陈友谅后,朱元璋在南方只剩下一个对手张士诚。

1365年,兵强马壮的朱元璋向张士诚发起总攻。

张士诚实力不济,在朱元璋的猛攻下节节败退,最后就剩下一座孤城平江江苏苏州。朱元璋派人招降他,他还不肯降。硬挺了一年之后,张士诚弹尽粮绝,最终城陷。张士诚自杀身亡。

朱元璋由此统一了江南。

1368年,朱元璋登基坐殿,建立明朝。

称帝后的朱元璋决定一统天下,派军北伐,向元朝发起总攻。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