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外一章 朱元璋——草根逆袭之旅

中华世纪谈 外一章 朱元璋——草根逆袭之旅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朱元璋能够登基坐殿做上皇帝,活脱脱是一个草根逆袭的励志故事。

想当年红巾军起义的时候,未来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还在安徽凤阳一个小庙里安静地敲着木鱼。

朱元璋是个穷苦人家出身,放过牛,要过饭,后来出家做了和尚。

他在做了皇帝之后写过一个“自传”刻在大明皇陵碑上,将自己的身世广而告之。与其让狗仔队瞎猜,不如自己坦白,以正视听。

他在“自传”里写道自己出身贫农,老爹是一个种田的农民。“农业艰辛,朝夕彷徨”。生活很艰苦,吃了上顿没下顿。“天灾流行,眷属罹i殃”。后来碰上天灾,几乎全家死光光,只剩下我和二哥。“殡无棺椁,被体恶裳”。下葬的时候买不起寿材、寿衣,用破衣烂衫裹巴裹巴,刨个坑就埋了。

“既葬之后,家道惶惶”。埋葬了父母、大哥,回到四壁空空的家里,哥俩大眼瞪小眼,不知道日后该怎么生活。“仲兄少弱,生计不张”。二哥年纪也不大,也没有什么生活本事。没办法,“兄弟异路,哀动遥苍”。兄弟俩洒泪而别,各寻出路。二哥出外逃荒,自己摸进寺门剃头做了和尚。

但是,全国性的djh,寺庙也不能幸免。朱元璋进寺的时候十六七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俗话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朱元璋在庙里待没俩月,粮仓就见底了。“居未两月,寺主封仓”。主持不得已发话了庙小盛不下你这大肚佛。这里除了香灰再没有可吃的了,你带上饭盆化斋去吧。

朱元璋只好端着钵出寺“云水飘扬”。说好听是云游、化斋,其实就是流浪、要饭。

朱元璋要了几年饭,挨了几年的白眼,终于熬过了饥荒,回到庙里。青灯古佛,白菜豆腐,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朱元璋的日子就这么过着。

忽然有一天,小时侯一起放牛的伙伴汤和的来信,邀他一起去参加革命。

朱元璋心动了。

寺庙里日子毕竟太清苦,太枯燥,太寂寞了,20郎当岁的小伙子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哪能受得住这般死寂。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庙里的世界很无奈。同样都是免费食宿,干嘛不出去闯一闯。

于是,朱元璋毅然离开了寺庙,义无反顾地投入革命的洪流。通过汤和的引荐,他投到郭子兴的帐下。

郭子兴“奇其状貌”,看他相貌非常奇特。朱元璋的脸长得跟骰shǎi子似的,大麻子里面套着小麻子。据说朱元璋一共有72个麻子。这么鬼斧神工的一张脸,搁到身边能辟邪。于是郭子兴收为亲兵,让他跟随左右。

朱元璋脑瓜聪明,作战勇敢,讲义气,会来事儿,很快就得到了领导的赏识。三来两去,郭子兴把自己的养女马姑娘许配给了朱元璋,招他做了女婿。

马姑娘就是后来的马皇后。民间传说,马皇后是大脚。俗语“露了马脚”就是打她这来的。

马氏做了皇后以后,经常参加各种国事活动。为了遮羞,她总穿着拖地长裙。可巧一次刮风,裙角飞扬,一双大脚赫然映入人们的眼帘。于是“露了马脚”被当作一件奇闻张扬出去。

她那年代以小脚为美,三寸金莲,一步三摇,大脚片子让人笑话。

有人考证,女人裹小脚始于宋代,兴于明清。元朝以小脚为美,大脚为丑。女人开始流行裹足,但还没有明清那么畸形。

据说最早开始裹脚的女人是歌妓。为了方便跳舞,她们把脚裹成细长形,尤其是把脚趾收拢起来,跟现在芭蕾舞演员穿足尖鞋的效果差不多,既便于旋转又能避免在旋转时折断脚趾。男人看到这样细长的脚形觉得非常好看。男人的推崇使裹脚流行开来。女人以“小头鞋履窄衣裳”为时髦装扮。为穿上“小头鞋履”“以帛缠足,令纤小”。随着裹脚女性越来越多,裹脚由时尚转化为风气。

宋代裹脚以纤细为美。到了元代以小巧为美。小脚女人一步三摇,在男人眼里那叫婀娜多姿。畸形的审美情趣使裹脚也向畸形方向发展。社会以大脚为耻,小脚为美。女人不惜摧残自己取悦男人。当时相亲看脚不看脸,也迫使女性不得不这样做。三寸金莲的背后是被裹脚布勒得骨骼变形的脚。

现在风气变了,看脸不看脚。于是女性又开始跟脸较劲,开刀子下药,割肉削骨,无所不用其极,别说健康,连命都不要了。这实际上比裹脚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以说裹脚是封建礼法对妇女的迫害这个说法并不准确。裹脚跟减肥、整形其实没什么区别,都是畸形的审美带来的畸形的风气。以小脚为美就往死里裹脚;以瘦为美就跟自己的肚子较劲;以尖下巴为美,蛇精脸开始出洞。

韩国人热衷上面动刀。泰国人热衷下面动刀。有谁逼她们了吗如果说有逼迫的成分,那也不是礼法而是畸形的审美情趣。

裹脚在元代兴起,在明代定型。马皇后所处的年代是元末明初。那时已经以小脚为美,虽然大脚还不至于嫁不出去,但至少因为不美找婆家困难。马皇后肯下嫁养父的九夫长相当于警卫班班长,恐怕也有因为脚大找难对象的原因。

朱元璋做了郭子兴的女婿,成为郭子兴的亲信。在日后的戎马生涯中,他救过郭子兴的命,立过很多功,地位越来越高,成为郭子兴的左膀右臂。郭子兴病死后,朱元璋顺理成章地坐上了帅位。

朱元璋率军南下,攻占了集庆南京,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他改集庆为应天府,以应天为中心发展壮大。

当时应天东面是张士诚,西边是陈友谅。他们都是反元的起义军。张士诚占据了江浙,陈友谅占据了湖广,朱元璋被夹在两强之间。

按理说夹在友军之间是好事,安全。但事实正好相反,友军比敌军更危险。革命尚未成功,鞑虏尚未驱逐,这些起义军就开始窝里斗,争抢地盘,自相残杀。他们既和元军打也和友军打。只要能扩大自己的地盘,见神杀神,见鬼杀鬼。没有道义只有私利。张士诚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甚至不惜接受元朝的招安,把自己的队伍由义军变为伪军。朱元璋夹在这样的两强之间,危险可想而知。

但朱元璋不但在夹缝中生存下来还做大做强,最后以蛇吞象吞并了两强,统一了整个南方。

朱元璋能做到这点主要得益于他的政治谋略。

他的谋士李善长建议他要学习刘邦。他说你别看刘邦是个大老粗,不懂军事,不懂政治,但是会用人能容人。知人善用才能得天下。

朱元璋因此处处以刘邦为榜样,把刘邦的先进经验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去,揽了一帮能人为他卖命。李善长是他的萧何,刘伯温是他的张良,徐达是他的韩信,三驾马车载着他一路顺风顺水。

朱元璋攻打应天前歼灭了一支起义军的叛军,俘获了数万叛军将士。这支叛军曾经杀死了郭子兴的儿子。他们都以为自己必死无疑。但是朱元璋不但没有杀他们还下令在他们中间挑选500名壮士担任自己的警卫。

当晚,朱元璋和往常一样解下盔甲,上床安睡。他的警卫,也就是那五百降卒,“环榻而寝”,睡在朱元璋睡榻四周。

朱元璋对这些降卒毫不设防,感动得他们一塌糊涂。降卒疑惧顿消,死心塌地要为朱元璋卖命。在攻打应天的作战中,这些降卒如敢死队一般第一批冲进城去。

朱元璋跟陈友谅混战的时候攻占了陈友谅的一个城池,活埋了3000降卒。陈友谅大怒,亲率大军杀向应天,连下数城,直逼应天城下。

应天城内慌作一团。众将也是惊慌失措。有说赶紧跑吧,有说赶紧降吧,七嘴八舌,莫衷一是。朱元璋也没了主意。

这时,谋士刘伯温站了出来,对朱元璋及众人喝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在这节骨眼儿除了拼死一搏,任何选择都是死路一条。

当头断喝惊醒了朱元璋。他冷静下来一琢磨,是这个道理。他活埋了人家3000降卒,再去投降就等于自己往坑里跳。躲也不是个办法,躲的了初一躲不了十五,最终还得面对战与降的抉择。并且大战当前不战而逃,士气容易涣散,以后的仗更难打。不如现在就下定决心和陈友谅拼死一战,或许能有一线生机。

朱元璋当即拍板就在应天和陈友谅决一死战。

刘伯温是被后人神话为仙的人物,料事如神,文韬武略,和诸葛亮、张良齐名。诗云“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听起来比诸葛亮还牛。事实上,刘伯温的确为朱元璋出过不少奇谋、化过不少妙策。朱元璋曾亲切地称之为“吾之子房也”。但是朱元璋并不是真的很重视他。他只是朱元璋众谋士之一。朱元璋坐天下后论功行赏,刘伯温勉强排在长长的功臣榜的末尾。排在第一位的是李善长,之后是朱元璋的五虎将。他们都被封为公爵。刘伯温只是被封了个小小的伯爵。李善长年薪4000石,刘伯温只有区区240石。刘伯温被后人拔高,可能和其他功臣大都被“肃反”,不适宜再宣传有关。

众将见老板已经决定打只好转而讨论怎么打。有说这么打的,有说那么打的,又是七嘴八舌,莫衷一是。朱元璋一敲作战地图,道在这里打伏击,一举歼灭

做一个成功的老板就要有这么一门功夫当别人都有主意的时候要能分辨出谁是好主意,当别人都没主意或者没有好主意的时候自己要有主意,并且还得是好主意。

朱元璋就是这么一个成功的老板。他采用了刘伯温的意见决定打,又制定出最佳的作战方案。

两个成功的决策带来一场痛快淋漓的胜利。朱元璋派“无间道”将敌军引入埋伏圈。伏兵四起聚而歼之,将来犯之敌全部歼灭。陈友谅侥幸逃回,此后好长时间不敢再去招惹朱元璋。

张士诚也不敢招惹朱元璋。他只能老太太吃柿子专拣软的捏,去欺负比他弱的刘福通。刘福通在与元军作战中实力大损,今非昔比。

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刘伯温劝朱元璋别管闲事,让他们死去。小明王跟刘福通在一起。小明王死了你正好取而代之做皇帝。但朱元璋不肯。他很仗义。

朱元璋带兵前去救援。在三方混战中,红巾军创始人之一的刘福通战死。小明王韩林儿被朱元璋救出。

这时陈友谅趁虚而入,进攻朱元璋的重镇洪都南昌。朱元璋只得放下张士诚回军自救。

朱元璋率领舰队截断了陈友谅的退路。两军舰队在鄱阳湖展开大战。

大战中,朱元璋寡不敌众落在下风。但他敏锐地抓住陈友谅舰队的弱点发动火攻,反败为胜,扭转战局。

陈友谅相比朱元璋显得优柔寡断,败给朱元璋后不敢再战,也不甘心认栽撤走,犹豫不决直至粮草耗尽。在仓皇突围过程中,陈友谅战败身亡。

朱元璋拿掉陈友谅后,转过头对付张士诚。他使出声东击西、围城打援之计大量消耗张士诚的兵力,最终把张士诚困在老巢苏州一举歼灭。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凤阳出来的小和尚成了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实现了草根的人生逆袭。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