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364,郑和下西洋

中华世纪谈 364,郑和下西洋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1403年1407年 明成祖重编四书五经,修永乐大典,遣郑和下西洋。

1403年的大年初一,明成祖正式启用永乐作为自己的年号。正月十三,明成祖下旨,把他当年的封地北平升格为明朝的第二都城北京。

古代流行“两京制”,设一主一陪两个都城。唐朝建都长安,但在洛阳又设个东京。洛阳在北宋时被称做西京,主都是东京汴梁。元朝把北京叫大都,在内蒙设了一个上都。

北平升格为北京后,一场浩大的工程随即拉开大幕。十几万的工匠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修建起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这座宫殿历经明清两代保留至今,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故宫。

天坛、太庙也是明成祖修的。祭天、祭祖的场所是皇宫必不可少的配套建筑。

在修北京的同时,明成祖雄心勃勃要编修一部包含有史以来所有科目、所有类别的大典,也就是百科全书。于是以大才子解缙xiè j为首的三千文士搜遍天下所有典籍,苦干三年,终于修成两万多册,三亿多字的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在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现前也是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

不过,此书在明亡以后丢失殆尽,现在只有零散的几百册尚存于世。

明成祖虽然是武人出身,却重视文化,重视教育,重用文官。他身边的大臣几乎都是进士出身。

明成祖将科考制度化,定期选拔优秀人才入朝为官。

明太祖朱元璋在世时科举时开时停。刚打下天下时官员奇缺,他一方面让人推荐,一方面开科取士。但他发现科考上来的这帮人高分低能,光会耍嘴皮子干不了实事,就不再举办科考。后来出了两大谋反案,他觉得还是思想品德更重要,宁可红而不专也不要专而不红,重新开科取士。

明太祖指定“四书五经”作为学校的教学大纲和科考的出题范围。但他指定的“四书五经”是经过他亲自审核、根据自己的喜恶进行了删改的“四书五经”。

明成祖在明太祖删改的基础上重新编辑“四书五经”。他令人修订了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几本书。大全收录了“四书五经”原文及历代大儒程颐、朱熹等人的注解,主要是朱熹的集注。

明成祖认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圣人思想,是味正汤醇的正宗儒家。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主张抑制内心**,把圣人所说的诸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作为天理来遵守。

如果臣对君“信任到迷信的程度,服从到盲从的地步”,那对于皇帝统治天下黎民是非常有好处的。

明成祖将大全作为官方学术权威颁布发行,以此作为全党全国全民统一思想的标准。“庠xiáng序学校之所教,制科科举之所取,一禀于是”。学校教的,科举考的,全是大全里的内容。朱子之学也因此被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学者但当依朱子”。

那时候的教育跟现在一样也是应试教育。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应付考试。科举考四书,学校就教四书,学生就学四书。考试内容被限制在大全之内,学生们就只看大全不看其他。不知不觉中,学生们被洗脑了。整个社会也被洗脑了。人们认为圣人之言才是真理,其他都是异端邪说。有独立思想的人在这个社会上难以立足。人们的思想变得越来越僵化,越来越迂腐。

明太祖删节、明成祖重编的“四书五经”被推广全国。全国的思想被大一统。

一元化的思想不仅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也抑制了科学的发展。没有人敢挑战权威、突破传统,社会的进步因此停滞。同时代欧洲却在“文艺复兴”,号召思想解放。

明成祖将科考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很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以大才子解缙领衔的几位精英成为明成祖的智囊团。明太祖在胡惟庸之后不再设宰相,并立为“祖训”。但皇帝的工作量太大,明成祖让解缙等几位翰林学士帮忙做一些文字工作,比方起草诏书什么的。有些不太重要的会议也让他们代表自己去参加。遇到拿不准的事情也和他们讨论一下。明成祖的本意是想设个秘书处,但后来的皇帝越来越倚重秘书处,秘书处就成了事实上的内阁。内阁分担了宰相的工作。

相对于明太祖猜忌群臣,明成祖还是比较信任手下。明成祖的大臣大多能在自己的位子上一直做下去,善始善终。

不过用人不疑不代表明成祖不设防。他成立了两个特务组织监视群臣,一个是锦衣卫,一个是东厂。

锦衣卫是皇家警卫团,类似zd时代的8341部队,部队编制隶属御林军但直属皇帝调遣。皇帝出行时锦衣卫簇拥左右充当仪仗兵,衣着光鲜,所以叫锦衣卫。明太祖扩大了锦衣卫的职能,兼管刑侦抓捕和监视群臣。锦衣卫因此又成了特务组织,兼有国民党军统的功能。

不过后来明太祖发现锦衣卫权势过大,仗着后台老板是皇上敲诈勒索胡作非为,制造白色恐怖,于是下令“内外狱无得上锦衣卫,大小咸经法司”,收回了锦衣卫的司法权。

明成祖入主南京后为了迅速消灭敌对势力,恢复了锦衣卫的特务职能。锦衣卫侦察、逮捕、审讯、判决一条龙,工作效率非常高。但明成祖尤嫌不足,又成立了东厂。

东厂成员是宫中的太监。因为新组织的总部设在皇宫东门外,所以叫东厂。“厂”的本意是指成片的房子。

东厂的职责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它的主要任务是“访”。东厂派人在各衙门坐班,监视各级官员的一举一动和社会的风吹草动。一旦发现谋逆迹象,东厂立即下手抓人。东厂一般不负责审讯,让锦衣卫审讯,但有权听审,监视锦衣卫的工作。东厂的地位比锦衣卫高,权力比锦衣卫大。相比锦衣卫,明成祖更信任东厂。

当皇帝的一般都信任太监。太监与皇帝朝夕相处,知根知底,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再者,皇帝相信太监比一般人抗腐蚀能力强,不容易被收买。

首先,女色对太监不起作用。他们已经被“一剪梅没”,性贿赂对他们不好使。

其次,钱财也对他们没什么诱惑力。他们积攒再多的钱财也没有子孙继承,要那么多钱干嘛

其三,他们直属皇帝管辖,只有皇上可以决定他们的生死,所以他们也不惧外人威胁。

总之,太监软硬不吃,油盐不进,威胁利诱全不惧,尤其不怕美人计,是防贪拒腐的好干部。

有拒腐模范帮皇帝盯摊,皇帝自然可以高枕无忧。

但实际上太监身体的残缺影响了心理健康。他们一旦掌权会激发起比常人更大的贪欲。他们知道自己被人看不起,但权力可以让那些看不起他们的人对他们奴颜婢色。权越大,色愈恭,礼愈至。这让宦官的心理得到满足。

他们没有来生的指望,只能追求现世逞一时之快,对钱财的贪欲也比常人更甚。吃好喝好住好玩好,死了不冤。

另外,他们没儿没女不怕别人咒他生下孩子没y,干起缺德事更少了顾忌。

总之,心底阴暗的宦官掌了权,与国与民都不是一件幸事。历朝历代的宦官之祸都证明了这一点。

但不管怎么说,有锦衣卫和东厂监控着朝里朝外,任何威胁皇位的风吹草动都会被明成祖在第一时间掌握。明成祖可以高枕无忧。

不过明成祖还是有一些隐忧。他一直担心建文帝流亡海外的的传闻是真的。

明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成祖听信传言,认为建文帝并没有死,而是流亡海外。他要把他抓回来消除隐患,于是命令大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沿途查访,顺路显示大明王朝的国威、炫耀大明王朝的繁荣富强,吸引南洋诸国归附明朝。

明朝所说的西洋现在叫印度洋。

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

他率领的船队有两万多人、两百多艘船,其中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约合长150米、宽60米,面积相当于一个标准的学校操场。这是有史以来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船。

明朝的造船业非常发达,是中国古代造船业的顶峰。明朝的造船技术在当时遥遥领先于世界。只不过因为海禁政策,航海业、造船业逐渐萎缩,造船技术也没了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郑和浩浩荡荡出使西洋各国。挨个国家进行访问,代表大明皇帝对他们表示问候,赠送礼品,邀请他们在适当的时候访问中国,和中国开展经贸合作。

他第一次出使到达越南、斯里兰卡、印度等国,航行“十万余里”,历时两年。

郑和在明成祖时期六下西洋,到过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马尔代夫等一些南亚国家。在明成祖之后进行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远航,到达了阿拉伯和非洲东海岸。但是不幸的是,郑和在这次回航时得病死了。

郑和七下西洋“为明初盛事”。其实何止明初,整个明朝都没几件能拿出来吹牛的事。郑和下西洋算一件,永乐大典算一件,都发生在永乐年间,也就是明成祖一朝。

不过,郑和下西洋作为海洋探险意义重大,作为促进中外文化、经济交流之举意义非常有限。

明成祖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当年下令“禁民下海”,要求民间“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也就是不适合海航的船。禁海令严重阻碍了中外的民间交流。郑和下西洋之后并没有带来中外交流的**。

郑和七下西洋其实只是明朝官方的经贸之旅。郑和的宝船载满中国的陶瓷、丝绸和铜币去海外换购明朝宫廷所需要的香料、染料、奇珍异宝、奇禽怪兽。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对国内经济发展没有任何益处,相反是有害的。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