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366,安南撤军

中华世纪谈 366,安南撤军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1424年1428年 成祖崩,仁宗立。仁宗崩,宣宗立。宣宗撤兵安南,稳固北疆。

明成祖生前为曾立太子烦恼。长子朱高炽仁厚,次子朱高煦英武,明成祖不知道该选哪一个好。

武人出身的明成祖更偏爱朱高煦一些,出征打仗都把他带在身边。朱高煦在“靖难”时出了大力,立了大功。明成祖拍着朱高煦的肩膀说好好干,你哥哥身体不好。暗示要传位给他。

不知道朱高炽身体怎么不好。朱高炽是个大胖子,肯定有“三高” 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他因为太胖,没办法随父出征,也找不到能驮动他的马。所以每次明成祖出征时,他都是留守后方。不过他的行政能力很强,把公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在大臣里面非常有人缘,也深得民心。

朱高炽是长子,理所当然的继承人。但是明成祖看他胖成那样,担心他命不长久,立了也白立,有心改立朱高煦为太子,但又下不了决心。

明成祖跟解缙讨论这事。解缙力挺朱高炽。他一方面念朱高炽的好,一方面提醒明成祖您“还有一个好圣孙”暗示即使朱高炽果真短寿,您还有一个好孙子在后面等着接班呢。

解缙所说的“好圣孙”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如果说明成祖在儿子里面最喜欢朱高煦的话,在孙子里面最喜欢朱瞻基。这孩子几乎挑不出毛病,并且长相酷似少年版的明成祖。明成祖在朱瞻基孩童时期就对大臣们说过这孩子必成大器。

成祖被解缙说动,立朱高炽为太子。

明成祖死后,朱高炽灵前即位,史称明仁宗。

明仁宗果然是仁厚之人,上台伊始在宣布大赦天下。那些在“靖难”时被镇压的大臣们的亲属也在赦免之列。

明成祖杀了跟随建文帝的人,同时将他们的亲属罚没为奴,遇赦不赦,永世不能翻身。明仁宗说明成祖杀得那些人其实也是忠臣,只不过各为其主而已。明仁宗下令赦免这些人令闻者动容,感叹皇上圣明。

那些因触怒明成祖而被下狱的大臣也被放了出来,恢复了工作。

明仁宗普调诸王的年薪,结好于诸王。

对百姓,明仁宗广施仁政。给百姓造成负担的政策陆续被取消。无偿征用改为公平购买。过重的税赋被减轻。受灾百姓得到及时救济。

他加强官吏考核,防止他们苛待百姓。他要求执法的官吏严格依法办事,不得法外用刑,并且明令禁止鞭刑和宫刑。

明仁宗以自己仁厚之心纠正父亲的过失。朝廷内外都庆幸遇到一位明君。

郑和下西洋的计划被中止。这种远航目的不明,劳民伤财。郑和改任南京守备城防司令。这是宦官首次被列入朝班,有了实职实权。

作为皇帝政治秘书的翰林学士也被赋予实职,兼任各部尚书部长。他们的官级从四五品升为一二品。翰林学士正式成为内阁成员。

明仁宗决定把都城迁回南京。北京偏远,粮食等物资运输不便。虽然疏通了沟通南北的运河,运输成本依然很高。南京处于中国的中心,交通便利。但这个决定还没有来得及实施,明仁宗就得病而死。

明仁宗得的什么病,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有人说是心脏病,这是“三高”患者的常见病。明仁宗即位不满一年就一病不起,死了。

他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因为颁布了很多仁政而受人称道。他心地宽厚,将明初以来比较严酷的政策转向温和,开创了“仁宣之治”的盛世。

明仁宗的儿子,就是明成祖的那位“好圣孙”朱瞻基继位,史称明宣宗。

明宣宗上台后也引发了一场“靖难之役”。叔叔朱高煦为争皇位和侄子兵戈相向。只不过这次叔侄大战的失败者是叔叔。

朱高煦当年因为解缙一句话没能得到太子之位,一直心怀怨望。他先是进谗言害死解缙,然后跟三弟朱高燧合谋,打算以同样方法扳倒太子取而代之。明成祖一度相信了朱高煦的谗言,派人去调查太子朱高炽,但得出的结论是太子没有问题。于是明成祖怀疑朱高煦谋夺太子之位,反过来调查他。朱高煦“恃功骄恣,多不法”。明成祖查出他有“不法数十事”,大怒,扒了他的冠袍,打算将他贬为庶民。太子仁厚,反过来替朱高煦求情。明成祖看在太子的面上,将朱高煦由云南改封乐安山东滨州惠民县,并且杀了他的亲信官僚,夺了他的兵权。

明仁宗继位后,将朱高煦召回京城,好生抚慰。但明仁宗一闭眼,朱高煦又开始谋夺皇位。

当时明仁宗死在北京。太子朱瞻基在南京负责迁都的准备工作。明仁宗死前让人去南京召太子速来北京即位。朱高煦得到消息,立即派人在乐安山东东营广饶县东北设伏,谋杀太子。但他的动作再快也没快过太子。太子得到消息后就疾驰北京。朱高煦的伏兵还没到位,太子已经过乐安到了北京。

太子顺利登基让朱高煦懊悔不已。他决定孤注一掷发动叛乱。他觉得自己是明成祖第二,明宣宗是建文帝第二,自己起兵叛乱将是“靖难之役”的翻版。

只是,在朱高煦宣布反叛后才发现,看起来肉巴巴的小皇帝没有像他预想的那样惊慌失措望风而逃,而是御驾亲征主动出击,自己反倒一下子慌了手脚。大兵压境,手下作鸟兽散。朱高煦只得出城投降。

“靖难之役”成了一场闹剧。他挑起的“靖难之役”最终“靖难”了自己。明宣宗兵不血刃就解决了他。

明宣宗也比较仁厚,抓住朱高煦之后并没有杀掉他,而是在宫外找了一处房子把他囚禁起来。过了些日子明宣宗念及叔侄之情去看他。没想到朱高煦仍然怀恨在心,手被铐住脚还不老实,一伸脚把宣宗勾了个跟头。宣宗大怒,下令把他处死。

叛乱结束后,明宣宗得知朱高煦在叛乱前打算跟朱高燧联手,给朱高燧去过信。朱高燧虽然没有响应但也没有报告明宣宗。有人建议明宣宗把朱高燧也抓起来。明宣宗没有同意,说三叔并没有反嘛。他让人把大臣和自己的意见转告朱高燧,敲山震虎。朱高燧吓坏了,自愿交出所有兵权表明自己绝不会有造反之心。明宣宗顺水推舟接收了他的军队。

叛乱还牵扯到明宣宗的一位堂叔。明宣宗对这位堂叔就不那么客气了,剥夺了他的王位,将其贬为庶民。

坐稳了皇位,宣宗开始专心治国。

宣宗即位之初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是边患。北边的蒙古人、南边的安南人、西边的吐蕃人、东边的倭人频频挑起事端。

明成祖武力吞并了安南。但是安南人始终不肯屈服,以游击战、丛林战对付明军。明朝损失了大批将士、钱粮也最终不能摆平安南。明宣宗上台后觉得这么一直打下去也没什么意思,看不到取胜的希望,咬牙宣布撤军,放弃了安南。

明朝在安南的遭遇和美国在越南的遭遇如出一辙。美国的“越南战争”打了十几年最终也不得不宣布撤军。不是打不过他们,而是越南人不肯屈服,战争就无法结束。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就得一直投入兵力、物力、精力。战争消耗成为美国沉重的包袱。越南到处是山地丛林,也非常难打。兵力优势、装备优势在这里不容易发挥。

明军从明成祖时期打到明宣宗时期,一直无法彻底征服安南人。明宣宗失去耐心,接受安南讲和,撤销明成祖在安南设置的州县,允许安南以明朝属国的身份继续存在。安南自此独立,退出中国版图。

明宣宗更为关注的是北边。阿鲁台和兀良哈欺负明宣宗年轻,屡屡在边境滋事。明宣宗于是仿效爷爷明成祖御驾亲征兀良哈。

1428年,明宣宗率军北上讨伐兀良哈。

恰逢兀良哈一万多人入侵明朝,明军与兀良哈在喜峰口遭遇。明宣宗亲率三千精兵迎击,“亲射其前锋三人”。明军两翼夹击兀良哈军,“飞矢如雨神机铳叠发”。“虏人马死者大半”。明宣宗三下五除二就打败了兀良哈。兀良哈一看明宣宗比明成祖还厉害,输得心服口服,向明宣宗投降。

摆平了兀良哈,阿鲁台的日子就难过了。西边瓦剌打他。南边明朝打他。现在东边的兀良哈也开始打他。阿鲁台的实力日渐消耗,最终日薄西山,亡于瓦剌之手。

明宣宗又派兵平定了青海吐蕃诸部及其他边境的少数民族叛乱。明朝的边境终于安静下来。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