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399,南明抗清

中华世纪谈 399,南明抗清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1664年1650年明福王南京继位,是为南明。清兵南下征讨。

不愿降清的南明大臣逃离南京往南跑,边跑边张罗新君。崇祯没孙子了,但他弟弟还有一个孙子,就是潞王朱常淓。大家一致推举潞王继任皇帝,希望潞王能带领大家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潞王百般推辞。大明江山已经没戏了,还做什么皇帝。但搁不住大家死劝活劝,潞王勉为其难暂时监国,也就是代行皇帝职权。可看着清兵如潮水般杀来,潞王立马怂了,偷偷投降了清军。

一国之主投降清军,这对全国抗清军民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清军很高兴。多尔兖认为大势已定,带领清军主力回东北休整,只留下少部分清军和洪承畴等降兵降将追剿南明残兵。

此时湖南、福建、浙江等南方省份还在明军的控制当中。这些明军里面实力最强的是福建的郑芝龙。他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重树南明大旗。

郑芝龙原本是一个海盗,并且是沿海地区最大的海盗。他掌握着一支实力超强的舰队,向过往的商队收保护费。他的总部开始时设在日本平户岛现在的长崎县平户市,并且娶了一个日本女子生下一个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郑成功。

郑成功7岁的时候,郑家被日本政府赶出日本,跑到台湾安营扎寨。

好景不长,荷兰人来了。荷兰人觉得郑芝龙一艘船收3000两银子,太黑了。他们在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组织下用洋枪洋炮把郑芝龙赶走。

荷兰东印度公司和后来在中国卖y的臭名昭著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一样,也是一个亦商亦盗的半官方组织。

郑芝龙实在没地去了,只好接受了明朝的招安,做了福建的总兵。

现如今清兵打过来了,出于保家卫国的目的,他奉唐王为主,号召各地军民团结起来反清复明。

唐王是朱元璋的后人,确切地说是朱元璋第22子的第8代孙,对崇祯来说属于远房亲戚。但手头没别人了,郑芝龙只能拿唐王顶上去。

唐王做了皇帝史称南明隆武帝对郑芝龙感激不尽。他没儿子便把郑芝龙的儿子当做自己的儿子,准备百年之后传位给郑成功。郑成功被赐“朱”姓,因此别人管他叫做“国姓爷”。

隆武帝不知道郑芝龙拥立他做皇帝是有私心的。郑芝龙的保家卫国是打着卫国的旗号保家,借大明皇帝的号召力吸引各路英雄入伙,帮他保住福建、保住他的地盘、保住他的荣华富贵。

隆武帝哪知道他肚子里的弯弯绕,登基后立即张罗反攻清军,对外宣告要御驾亲征收复南京。

郑芝龙借口筹粮筹饷需要时日,按兵不动。隆武帝干着急没办法。

当时多尔兖认为大局已定开始变换面孔,强迫中国百姓剃发,宣称“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剃发令”激起占领区百姓群起反抗。清兵出动军队进行残酷镇压。

隆武帝认为此时正是反攻的大好时机,催促郑芝龙赶紧发兵。郑芝龙一直推三阻四。隆武帝急了,你不去我去,组织了一支队伍出发了。

多尔兖得知南明又有了新皇帝,立即派兵增援洪承畴。

洪承畴也没闲着,派人去劝降郑芝龙。他说你们皇上已经跟你翻脸了,你待在南明也没好果子吃,不如来我们这边吧。你不就是想保住福建吗我保举你做闽粤总督,不但把福建给你还把广东再加上浙江都给你,让你做三省总督。

郑芝龙也是有奶便是娘的主,一拍即合,答应投降。他把前线部队撤了回来,致使清兵长驱直入。

隆武帝在赶往前线的路上突遭清军偷袭,血战之后兵败亡身。南明新王朝瞬间崩溃。

郑成功对亲爹背叛干爹投降清兵的做法非常气愤,宣布断绝父子关系,领着一帮人出走厦门。

清军很快占领了福建、浙江、江西等地,随后又把兵锋转向四川。

四川在张献忠手里。他当年从湖北跑到四川,攻占四川后关门做起了皇帝。

比起李自成,他这个皇帝做得时间长了些。不过他是个暴君,杀人的魔王。正史、野史记载了不少他变态杀人的故事,简直就是杀人如麻、鸡犬不留。几百万四川人最后杀得只剩下几十万,有的甚至说几万,几乎绝种了。现在的四川人大都是后来从外地迁入的。

当然,四川人几乎灭绝也有清兵的“功劳”。

清军攻入四川。张献忠带兵迎战。他穿着黄袍玉带非常扎眼。清军主帅豪格是个神箭手,一箭把他射死。起义军因此崩溃。

自此,明朝原有疆土大部分已被收入囊中。清朝占领中国已是无法更改的事实。换句话说,中国亡国了。

这是中国信史以来,在元朝之后第二次亡国。

虽然说蒙元、满清后来成为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站在现在来讲,中国两次亡国的经历都可以看做民族融合的过程。但对于当时来说,中国的确是亡了。中国人再一次集体做了亡国奴。

清朝能入主中原完全是撞了狗屎运了。没有李自成和吴三桂,清朝能取得前金的成绩就相当不错了。

明朝亡国自然是运气太坏。没有城防部队反水、太监献城投降,李自成根本打不进北京城。

不过偶然里面也存在着必然。如果明朝能让自己的百姓安居乐业,谁起来造反呢如果官员、将领不那么**,满清怎么可能踏进中国一步归根到底还是自身的问题。

理学的盛行让人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意识形态上面,不是与天斗与地斗而是一门心思与人斗。“大礼仪之争”、“国本之争”都是什么乱七八糟事君与臣斗怠政起,臣与臣斗党争兴。君臣都把心思放在治国上面,致使下面贪官污吏横行,百姓怨声载道。斗到最后,人心散了,凝聚力没了,经济垮了,战乱来了,国家亡了。

这下不闹了。李自成入主皇宫,也没人去争大礼仪。福临入主皇宫,也没人去争国本。他们别说不是太祖一脉,连炎黄一脉都不是。这帮家伙反倒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去给人家做臣子。气节也不讲了。“礼义廉耻”也丢得干干净净。满清朝廷满眼是明朝的降臣。清朝军队满眼是明朝的降兵降将。他们还帮着外族去镇压本族。爱国贼变成了卖国贼。

明朝自己把自己给斗死了。但是南明并没有吸取教训,接着斗。史可法北上、左良玉叛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争。

清军二次南征之后,只有湖广一带还在明朝的残余势力控制之下。

两广总督丁魁楚在肇庆立了一个皇帝,希望重建朝廷把大家伙儿聚集到一起继续抗清。这个南明第三任皇帝叫做朱由榔,史称永历皇帝,是万历皇帝的孙子。

隆武朝廷的文武百官败退到广东,听说广东地方政府推举了一个新皇帝、组建了一个新朝廷,非常不满。隆武帝虽然死了,他弟弟朱聿粤还健在,怎么能轮到永历做皇帝他们拥立朱聿粤做皇帝史称绍武帝,在广州另立中央。

巴掌大点的地方并立两个皇帝、两个朝廷。于是“河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重演。俩皇帝为争正统掐起架来。清兵趁虚而入。

清兵都打到广州了,那俩家伙还在那掐呢。清军将领李成栋派出300精锐骑兵奇袭广州。广州几乎无人防守军队都去肇庆打仗去了。这300人竟然轻易得手。绍武帝逃跑不及被清兵生擒活捉。

李成栋一面派人押着绍武帝向多尔兖请功,一面继续进兵捉拿永历皇帝。永历见势不妙一溜烟跑到广西。李成栋穷追不舍。

多尔兖得知李成栋拿住南明一个皇帝自然很高兴,但他却没有给李成栋记功颁赏。多尔衮歧视中原汉人降将,觉得让他们活命就是给他们的最大赏赐。

李成栋非常不满。我昧着良心屠杀自己的同胞,功劳和忠心没有得到回报。他一气之下决定投奔南明。

李成栋这个人一生反复无常。他先投入李自成的帐下,后来投降了明朝,再投降了清朝,现在又要改投南明。

他在降清期间不但带兵进攻汉人政权还残酷镇压汉人百姓。惨绝人寰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有这家伙的身影。手上的鲜血还没晾干,他又跑来投奔南明。

他投奔南明不光是怨恨多尔兖赏罚不明,也有自己的小算盘。现在清军主力已经调往四川,长江以南属他实力最强。如果此时回归南明帮助南明收复失地,他就是匡扶社稷重定乾坤的第一功臣。

与此同时,江西的降将金声桓也决定弃暗投明。他本是左良玉的部将,随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投降了清军。他也恨多尔衮吝啬赏赐,决定回归南明。

走投无路的永历皇帝忽然得到这么大一个惊喜,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投诚。

李成栋派兵把永历接回肇庆。

转战云贵以及坚持在四川抗战的张献忠的部队、南逃湖南的大顺军残部请求与南明联合抗清。永历帝摈弃前嫌一口答应。

一时间,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组成抗清统一战线。抗清斗争进入一个**。

多尔兖得知江南翻盘,急调孔有德、尚可喜南下增援。

孔有德、尚可喜一路过关斩将杀奔南昌。

金声桓出战失利,退守南昌。永历帝急派李成栋救援金声桓。可惜李成栋的援军还没赶到,南昌已被清兵攻陷。金声桓在城破之时投湖自杀。

清兵马不停蹄进攻李成栋。李成栋因为醉酒没有督促部队立下营盘。明军遭到清兵突袭乱作一团,全线溃败。李成栋仓皇逃走,在涉水过河时不幸坠马溺水而亡。李成栋的残余部队逃回广东。

清兵丝毫不给南明喘息的机会,先是偷袭得手占领了湖南,随后兵分两路杀向广东、广西。永历帝受到两面夹击,逃往贵州避难。

抗清斗争再次陷入低谷。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