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403,三藩之乱

中华世纪谈 403,三藩之乱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1669年1683年 吴三桂等藩王叛乱,平之。清施琅攻台湾。台湾投降,并入清朝。

康熙夺回大权以后兢兢业业地工作,每天该上朝上朝,该批阅奏章批阅奏章,丝毫不敢懈怠。他一方面珍惜来之不易的权力,另一方面也不想落下话瓣,让人说自己不是金刚钻硬揽瓷器活,废掉辅政大臣后搞得一塌糊涂。

一个十五六的孩子,正是好玩的年纪。但是康熙每天早早爬起来去上朝,风雨不断,一天不落,几十年如一日。

办掉鳌拜后的康熙又开始琢磨着削藩,削掉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等几个汉人藩王。这几个家伙因为当汉奸“有功”被封为藩王。但是按照兔死狗烹的定律,清朝现在已经不需要他们了。

哪朝哪代也不会允许独立王国长期存在。王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吴三桂占据云贵,尚可喜占据两广,耿仲明占据福建,江南基本就在三大藩王手上。

康熙和朝臣们商量我们是不是该考虑撤藩啊。大家意见不一。有说该撤并且越快越好。有说撤藩会激起藩王造反最好缓缓再说。康熙和朝臣开了几次会也没定下来。

恰好这时尚可喜上书朝廷请求病退,把王爵和军队移交给儿子尚之信。

康熙正发愁怎么撤藩,见到尚可喜的奏折大喜,决定顺水推舟先撤了尚可喜的藩。他以藩王尚存,子无移袭之例,不准尚之信承袭王爵。当爹的还没死呢,儿子怎么能继承王位呢康熙批准尚可喜病退,但要他把军队留下,带着儿子回老家安享晚年。

这实际上等于变相撤藩,不再允许藩王世袭。

尚可喜忠于清廷,接旨之后便准备移交权力,举家返迁。

吴三桂听到消息怒发冲冠。当年冲冠一怒为红颜,如今暴跳如雷为王权。打仗时把我们当狗使,打完仗把我们当肉吃。吴三桂决定造反。

他联系耿精忠希望跟他联手造反。耿精忠半信半疑,犹豫不决。吴三桂提议咱们试探一下朝廷。

他们联名上书康熙说,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我们自愿取消王国。

康熙上当了,喜出望外,对朝臣们说不用讨论撤藩了,他们自己撤了,当即下旨批准撤藩,让吴三桂、耿精忠交出军队,回家养老。

吴三桂和耿精忠气坏了,这还不反等什么,反了

他们打出“兴明讨虏”的旗号起兵造反。大旗一立,南明故地纷起响应。在汉人将领控制下的湖南、广西、浙江、四川、陕西随即宣布加入兴明讨虏的队伍。台湾的郑经也出兵15万登陆福建增援吴三桂。半壁江山转眼不再姓“清”。

但是尚可喜不肯造反,出兵镇压宣布反清的部将。

吴三桂大怒,从贵州出兵占领湖南,然后杀向广东。耿精忠一面派兵夹击广东,一面出兵江西切断尚可喜跟清军的联系。

尚可喜节节败退,一面拼命抵抗,一面向康熙求援。

康熙闻乱大惊,急忙派兵增援尚可喜。但增援部队在江西受阻,杀不进去。

八旗军已不复当年勇。入关以后分了房分了地开始享受小康生活,八旗兵架鹰玩鸟不愿再玩命,战斗力急剧下降。

一年后,吴三桂打到广州城下。尚可喜见大势已去,在后院堆满柴火准备**。

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不愿**,决定投降吴三桂。他将尚可喜软禁在王府,宣布接任王位,加入兴明讨虏军。

三藩合兵一处,声势更盛。浙江也宣布加入兴明讨虏军。江南几乎已是吴三桂的天下。

但是尚可喜牵制吴三桂一年多,给康熙争取了时间。康熙先是调兵平定了江北,击垮了陕西、四川和湖北襄阳的反清力量,然后调集重兵防守长江沿线,利用长江天堑把战火限制在江南。

在军事解决的同时,康熙发动政治攻势,尽力招抚叛兵叛将。他宣布收回成命不再撤藩,任何人投降都可以官复原职,只有吴三桂除外。

康熙剿抚并用使兴明讨虏军开始出现分化。

耿精忠进攻受挫不愿再打,回兵防御郑经。郑经应吴三桂之邀登陆福建,配合吴三桂打广东。但是打完广东,郑经没有北上打清军而是趁耿精忠北上抢占耿精忠的地盘。两人因此反目成仇。面临清军和郑经的夹击,耿精忠最终选择投降清军,配合清军打郑经。郑经战败逃回台湾。

尚之信投降吴三桂后被吴三桂索要重金助饷,因而反悔,派人去向清军请降。

转眼之间,三藩去了两藩,吴三桂孤立无援。清军随即集中精力对付吴三桂,大举反攻湖南,包围了长沙、岳州湖南岳阳。

湖南要是丢了,吴三桂在江西、广东、广西打下地盘都保不住。吴三桂亲自坐镇衡州湖南衡阳指挥抗战。两军围绕长沙展开长达两年的攻防战。

1678年,吴三桂为了鼓舞士气,在衡州宣布称帝,分封诸将为公侯伯爵。

吴三桂称帝让他的路走到尽头。他没有恢复大明的国号而是自称大周皇帝。“兴明讨虏”的旗号顿失号召力。最要命的是他过把瘾就死,称帝的当年就中风而死。大周军队士气大挫。

吴三桂死时把皇位传给皇太孙吴世璠。他的长子吴应熊因为做了康熙的驸马一直住在京城。吴三桂起兵反清,吴应熊被康熙抓起来杀了。吴三桂的次子被他过继给哥哥。吴三桂死时只能把皇位传给孙子。

吴世璠当时还没成年,哪能掌控得了局面。大周内部互相倾轧,离心离德。

康熙乘机发动总攻,先后收复湖南、广西、贵州。大周军队全线溃败。吴世璠逃回昆明,负隅顽抗。清军随即从四面八方向昆明包围过来。

1681年,清军与大周军在昆明城下展开决战。吴世璠排出象阵迎战清军。清军以骑兵冲击象阵。大周军五进五退,最终还是溃败下来。

清军扎营盘树壁垒挖壕沟,把昆明团团围住。

半年后,昆明粮尽援绝被清军一举攻陷。吴世璠兵败自杀。

历时八年的反清复明运动终于烟消云散。

“三藩之乱”平息后,康熙以谋反罪杀了尚之信、耿精忠,取消了藩镇。其他参加“三藩之乱”而后又投降清军的叛将也都没落了好下场。

康熙拿下三藩后,一面休整部队,一面琢磨攻取台湾。台湾是他实现大一统国家、大一统皇权最后一个障碍。

郑经败退回台湾后得病而死。他临死时把王位传给长子郑克臧。但是次子郑克塽shuǎng的岳父冯锡范想让女婿继承王位,于是发动政变,杀死郑克臧,把郑克塽推上王座。政变使台湾政局混乱,人人思危,离心离德,军心涣散。

“三藩之乱”就因为内讧不断而失败。台湾仍不知道吸取教训。明朝包括南明之所以灭亡,内耗严重是一个重要原因。明朝不是败给清朝,而是败给了自己。

康熙得知郑经死了,台湾政局不稳,认为时机已到,下令进攻台湾。

1683年,清军将领施琅率领两万水军突袭台湾的西大门澎湖列岛。

施琅本是郑成功手下一员虎将,因为和郑成功闹翻,投降了清兵。他擅长水战并且对郑家军知根知底。

施琅杀至澎湖,把兵力分为东西两路,西路佯攻吸引郑家军的注意力,东路迂回到澎湖后面发起强攻。郑家军腹背受敌,很快溃败。守军向清军投降。

澎湖战败震惊了台湾本岛。郑克塽急召群臣讨论战守之策。大家对战和守都没有信心,倾向于逃和降。

台湾在康熙下达禁海令后,各种补给成了问题。台湾在那时就是外向型经济,岛内资源匮乏、人口稀少,对大陆依赖性比较强。台湾被封锁后,别说经济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士兵的士气大受影响。

更为影响士气的是士兵的思乡情绪。郑家军都来自大陆,离家愈久思乡愈甚,尤其感觉反攻大陆已然没戏,有心投降清朝回家团聚。士兵接连不断叛逃大陆。

康熙在澎湖之战后向台湾摇橄榄枝。台湾于是借坡下驴宣布投降。

郑克塽率领台湾军民剃发易服归顺了清朝。台湾也从此划入清朝版图。

中国自此被清朝统一。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