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416,道光禁烟

中华世纪谈 416,道光禁烟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1820年1838年 平张格尔兄弟之乱。道光决意禁烟。

道光在位前期,国内局势相对比较稳定。唯一给道光造成点麻烦的是张格尔兄弟叛乱。

张格尔是新疆大和卓的孙子,长期流亡在浩罕汗国乌兹别克斯坦。浩罕汗国跟清朝因为贸易纠纷,赞助张格尔兵马,怂恿他打回新疆。印度的英国占领军也支持张格尔,资助他枪支弹药。

1820年、1824年、1826年,张格尔先后三次带兵杀回新疆。前两次刚露头就被清军打了回去。第三次,他成功了,接连攻克南疆四城。他利用新疆的反清情绪和他的宗教影响,纠集了上万人对抗清军。

新疆驻军不多,道光从陕甘调兵数万反击张格尔。经过两年的战争,清军最终平定了张格尔叛乱,收复了南疆。张格尔被活擒后凌迟处死。

清军前脚撤走,张格尔之兄玉素甫卷土重来。

清廷因为浩罕支持张格尔叛乱,断绝了跟浩罕的贸易往来。浩罕还以颜色,再次撺掇玉素甫发动叛乱。1830年,玉素甫带领浩罕军队杀回南疆,围攻喀什等地。清廷不得不把军队调回来接着打。叛乱被很快平定。但连年征战让清军疲于奔命,士气下降。清廷被迫做出让步,恢复了跟浩罕的贸易。

新疆暂时安定下来。

平定张格尔兄弟之乱每年耗费两千万两白银。清朝的军费开支在通常情况下占财政收入的一大半,如果发生战争即便把全部的财政收入都填里也不一定够。平定张格尔兄弟之乱让清廷面临严重的财政赤字。

清朝的财政收入主要分几大块田赋、盐课、关税、杂赋、捐纳。

田赋、杂赋、关税商税已经够高了,再加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盐课盐税也不低,但主要问题是收不上来。管理不善加之私盐泛滥,官盐销售受到很大影响。官盐卖不出去,盐课任务就无法完成。单两淮地区,淮南历年亏欠课银五千七百万两,淮北亏六百万两。也就是说,单两淮亏钱的盐课就够平定张格尔兄弟之乱的军费。

私盐泛滥跟地方官吏“并不实力缉拏”有关。例如仪征私盐贩子黄玉林,沿江贩运私盐,在湖北、江西都设有中转批发的货栈。但他跟沿路的官府都有联系,“贿结巡役,串通官府”。地方官吏视而不见。

道光撤销两淮盐政,让两淮总督接管盐政,严厉打击私盐。黄玉林随即被抓住杀掉。

同时,乾隆在滞销地区实行改革。官府只管批发,不管零售,即降低了运营成本,又控制住了税收。私盐贩子只要照章纳税就可以不必再冒杀头的危险。

此后,盐课征收大有改观。

捐纳其实就是卖官鬻爵。这个办法来钱快,但是最伤吏治。有人总结“以官为市”有“五害”害国体、害政事、害民生、害官方、害人才”。

但是在没有别的好办法的情况下,清廷也只能靠捐纳度过难关。

在清朝什么都可以捐纳。没官的可以捐官;有官的可以升官;被降职免官的可以留任;地方官可以改任京官。只要钱到位,没有什么办不到的。

捐纳泛滥的后果就是吏治越来越坏。

道光上台后面临两大难题,吏治和禁烟。他试图解决这两大难题,但最终一样也没解决了。

鸦片到了道光年间泛滥成灾。烟馆、烟民比比皆是。朝廷发现鸦片这东西有百害而无一利,下令禁烟。但禁烟令根本就是一纸空文。下面的官员跟鸦片贩子穿一条裤子,对禁烟令阳奉阴违。

当时每年输入中国的鸦片已经高达一千多吨。外国人估计中国有烟民一千多万。这一千多万大多是富商乡绅、政府官员和士兵。这三种人都是朝廷最重视的阶层。

另外大量白银流失造成银价上涨。国家牌价银子跟铜钱兑换比例为1:1000。但黑市价格已经达到1:1600。百姓交税不再用银子而是改用铜钱。当地税务部门收了税往上级部门交不能交一大堆铜钱,得设法兑换成银子。在没有国家银行的情况下,银钱兑换都是在私人的商号银号进行。按国家牌价兑换银钱根本没人兑给你。按黑市价兑换,当地政府等于出现了亏空。但除此又没有其他办法,当地政府只能放弃国家牌价,让黑市价格牵着走。朝廷知道了也没办法。

道光也已发现了鸦片泛滥的严重性,想管,但是管不了。三令五申根本不好使。

1829年,道光下令跟外商交易以货易货,只准他们带走中国的货物,不准他们带走中国的银子。但这条命令不起任何作用。

正常贸易可以以货易货。但鸦片是走私贸易,不从正常渠道进口,谁给你以货易货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鸦片从印度运来后不进港,就在海面上交易,然后分装快艇趁夜往岸上运,由内地的“大窑口”、“小窑口”进行批发、零售。洋人不上岸,鸦片到岸及分销工作都由中国人完成。

道光下令严禁外商货船夹带鸦片进入中国海域,同时严禁走私快艇进入中国内河。

广州成立一支海上缉私队,专门负责缉拿鸦片走私船。他们惹不起洋人,把精力放在缉拿走私快艇上面。缉私队开始工作很认真,瞪大眼镜搜寻走私快艇,后来收了走私集团每月3万6千两白银的买路钱后,眼睛突然变瞎了。走私快艇从他们眼皮子底下过去都看不见。

皇帝圣旨又成了一纸空文。

只要后台够硬,你把烟馆开到衙门对面都没人管。天子脚下的北京城也有烟贩子走街串巷兜售y。

道光对鸦片禁而不绝很是头疼,实在没辙可想。

1833年,英国废除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特权,派议员律劳卑担任商务监督,全权负责对华贸易。

次年,律劳卑乘坐军舰来华上任。事先他以公函形式向清朝的两广总督卢坤通报自己此行目的,希望增加贸易口岸,扩大中英贸易。

卢坤见到公函大怒。公函属于平等款式公文。卢坤以大国自居,岂能允许蛮夷小国跟大清帝国平起平坐,认为这是对大清和大清皇帝的大不敬,下令拒绝卢坤来广州,并且暂停中英贸易。

律劳卑是海军将领出身,素来狂妄,坐着军舰强闯广州。广州的虎门炮台发炮阻止英舰靠近。英舰竟然发炮还击。

吕坤怒不可遏,调兵包围了英国商馆。冲突进一步升级。

律劳卑要求英国政府向清朝宣战。英国政府得知广州冲突后,派人向清廷澄清,称这是律劳卑个人行为,不是政府行为。律劳卑知道后怒火攻心,死在了澳门。

清廷也不愿发生战争,就坡下驴,恢复了中英贸易。

这次冲突最终不了了之。

英国任命律劳卑的助手义律为驻华商务副总监,随后又任命他为总监。

吕坤因病去世。清廷任命邓廷桢担任两广总督。

义律吸取律劳卑的教训,以谦卑的语气向邓廷桢请求进驻广州。邓廷桢同意了。

邓廷桢向义律重申外国兵舰不得进入中国内海的规定,并且要求他禁止英国商人在海上偷卖货物,尤其是鸦片。

但是义律对清朝禁卖y的禁令置若罔闻。

作为个人,义律反对鸦片生意。但鸦片的利润太大了,商人抵御不了这种诱惑。作为商务代表,义律也不愿断了自己人的财路。因此,鸦片生意不仅没被英国政府禁止还成了英国政府默许和保护的生意。

鸦片生意屡禁不止并且日趋严重,清廷内部掀起一场“弛禁”与“严禁”之争。

朝廷冒出一种声音既然禁不了索性就不禁,改禁为放,改走私为国家专卖,把鸦片作为朝廷增收创收的一种手段。谁爱抽抽去,他有钱烧得,抽死活该。“今海内生齿日众,无减耗户口之虞”。现在人口数已经超过四亿,死几个烟鬼没什么可担心的,只要管住文武官员和士兵不抽即可。国家把这买卖接过来,实行国家专卖,不仅可以增加一大笔收入还能阻止白银外流。

以前不禁烟时啥事没有。洋人刚开始把鸦片运来时的确赚钱了。但马上中国人就引进罂粟自己种植,一下就把鸦片的价格打下去了。洋人所得有限。嘉庆时期开始禁烟,不准抽、不准卖也不准种。结果没管住不准抽也没管住不准卖,只管住一个不准种。中国不能再种罂粟,鸦片完全依赖进口。不能从口岸进口就从海上走私,连税都不用交。

道光上台以来一直为财政拮据犯愁,听到这个建议不能不为之心动。但深受儒家教育的道光,又觉得赚这种钱有点缺德,最终还是放弃了这种想法。

思想被统一到禁烟上面。朝廷开始讨论怎么才能禁掉鸦片呢有人认为应该把禁烟的重点放到惩戒烟民上面,加大处罚力度,让人不敢沾鸦片。没人抽自然就没人卖。有人认为还是应该重点打击烟贩,谁卖就抓谁,按贩毒处理。没人卖就没人买。大家莫衷一是。

湖广总督林则徐认为应该双管齐下,买的卖的一起办。抽鸦片的砍头,卖y的下狱,肯定能把鸦片彻底禁掉。禁烟这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不玩狠的干不成事。

有人说那也太狠了吧,至于砍头吗。

林则徐说砍头只是一种威慑手段,实际操作中可以判他死刑缓期执行。在缓期中,如果他成功戒烟就不砍头。如果戒不掉,说明这个人已经没救了,留在世间也是祸害,干脆宰了完了。

对于烟贩,林则徐认为不能光抓中国烟贩,放过外国烟贩。外国烟贩才是祸根。外国人在中国犯法就得按中国法律惩处。应该把外国烟贩和中国烟贩一视同仁,该抓都抓。

道光对林则徐的法子很感兴趣,单独召见了他。

林则徐对道光慷慨陈词,说“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事情已经非常严重不能再等闲视之了,否则用不了几十年,国人的身子都垮了,国库的银子都光了。要人人没有,要钱钱没有,国家就完蛋了。

道光为之动容,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主办禁烟。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