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424,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华世纪谈 424,第二次鸦片战争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1857年1859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进攻天津,迫清廷签订天津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是因为修约,也就是英法等国要求修改之前跟清朝签订的条约。

英国打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签了个南京条约,增加一些通商口岸。但除了上海,其他几个新开的口岸因为交通问题根本没法贸易。

上海是英国人比较得意的一个新口岸。上海守着长江口,交通便利。其他新开口岸就不行了。英国人能从海上把货运到口岸,但是要从口岸销往中国内地可就不那么便利了。中国商人一般不往这来。清朝政府又不许洋人往内地走。这些口岸就白瞎了。

广州是老口岸。但因为百姓的抵制,英国人进不了城,这个口岸用不了。合着英国人忙乎半天还是一个口岸,跟战前一个状态。

英国人想修约,再增加一些口岸。但是条约是两国政府签字认可的,无故修约等于毁约。于是英国人想到一个办法,利用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的相关条款“合法”修约。

望厦条约里有这么一条“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也就是说,条约在执行中发现有不妥之处,认为需要稍微变通一下,也要等十二年后两国本着公平原则酌情办理。在黄埔条约里也有类似条款“若有应行更易章程条款之处,当就互换章程年月,核计满十二年之数,方可与中国再行筹议。”

这两个条约的确规定了美国和法国享有提出修约的权力,但这跟英国人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涉及到前面没有提到的中英南京条约的一个附件五口通商附贴善后条款,又叫虎门条约。这是一个相当于实施细则的东西,里面有这么一条“有新恩施及各国,应准英人一体均沾”,也就是俗称的利益均沾。你答应别人什么条件也得让我享受。

所以英国人在十二年期满之后拉上美国、法国去找清朝修约。

但是清朝不认为条约有什么不妥之处,不同意修约。条约没说你们提什么条件我都得必须答应啊

碰了一鼻子灰的英国人回去后不肯善罢甘休,上报政府要求再次开战,以武力胁迫清朝修约。但英国这会正全力以赴打克里米亚战争,跟俄国争夺“圣城”耶路撒冷,脱不开身。这事就放下了。

等英国打完欧洲战争又来跟清朝谈修约的事。清朝依然不同意。

英国于是寻找借口开战。

就在这时广州发生了“亚罗号事件”。

亚罗号是一艘商船的名字。这艘船原本是中国商人的船,被海盗劫走后弃之海上。后来有人拾到这艘船便把它卖给一个香港人。香港那时已经是英国人在管理。这个香港人在英国人那里领了为期一年的商船营业执照开始跑运输。一年后,亚罗号在广州被原主发现。原主报警后招来警察,那时叫捕快。捕快上船调查,扣留了船上的船员。

船长当时没在船上,得知船员被带走,马上报告了英国领事馆。这家伙不仅说广州警方粗暴执法还编瞎话说捕快把船上悬挂的英国国旗扯下,踩了几脚。

领事要求广州马上放人并且道歉。广州巡抚叶名琛答应放人但不同意道歉。你们船上根本没挂国旗,我上哪踩去并且这艘船的执照已经过期,根本不算是英国船,不能再挂英国旗。你们对这艘船也没有管辖权。

英国人正憋着找茬开战,哪听叶名琛解释,一心要把事情闹大。他们派军舰炮轰广州,逼叶名琛道歉并答应英国人自由出入广州。叶名琛拒不妥协。

因为英军炸毁、烧毁民房激起民愤。广州百姓烧了英国在城外的商会作为报复。

英国人终于找到了开战借口,开始向中国调兵。

英国拉上法国人一起向中国宣战。法国因为“马神甫事件”正在跟清朝交涉。

所谓“马神甫事件”是一个法国神父偷摸跑到广西传教,结果涉嫌强奸妇女被当地官府抓起来杀了。这事按照中法签订的黄埔条约来说双方都有错,法国人不能进中国内地。中国地方政府不能审判法国人。法国人享受领事裁判权的保护,犯事只能受法国法院的审判。

不管怎么说,清朝跟法国也发生了外交纠纷。英国趁机拉拢法国联手武力敲诈清朝。

1857年,英法联军五千多人到达广州,以战争威胁,要求叶名琛十天内出面谈判。

叶名琛这家伙挺有意思,“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英法联军占领清军炮台,焚毁清军舰船,将炮口对准广州城。叶名琛只当什么事都没发生,既不与联军交涉,也不布置防守,不做任何战争准备。

据说叶名琛亲自摆沙盘扶乩,得到八仙吕洞宾回复“十五日后便无事”,因此放下心来。但是他没想到十五天之后等来一个最后通牒。

英法联军限他24小时内答复他们的要求,否则就要对广州发动进攻。

叶名琛相信神仙能保佑他平安无事,仍然置之不理。

两天后,战争爆发。英法联军发动进攻,轻松攻陷广州,冲进衙门抓走了叶名琛。

叶名琛这人倒是挺有骨气,即使身陷囹圄也坚决不向洋人妥协。他甚至不肯吃英国人的食物,活活饿死。

英法联军占领了广州。百姓试图反抗,但被洋枪洋炮击退。从此,英法控制了广州。贸易也恢复了。

英法迫使广州政府成为他们的傀儡政府。叶名琛被捕时已经升为两广总督。广州巡抚的位子给了一个叫柏贵的人。柏贵在英法联军杀进广州后宣布投降。洋人告诉柏贵,你继续做你的巡抚,但有什么事要及时跟我们汇报。他们安排了一支警卫队贴身“保护”他。柏贵识时务者为俊杰,对洋人唯唯诺诺。

英法通过柏贵和清廷谈判,旧话重提要求修约。

咸丰恨英法逼死朝廷命官强占广州,拒绝和英法对话,实行“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

英法说你不理我我理你,坐着炮舰北上天津,要求进京谈判。天津想拦,英法“匡匡”几炮就把大沽炮台轰塌了。咸丰无奈,只得让人去和洋人谈判。当时清朝正和太平天国打得热闹,咸丰不想节外生枝。

清朝和英法又签了个天津条约,主要是增加两倍的通商口岸,尤其是长江两岸的城市,另外允许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

美国没参与英法联军,但他是最惠国,清朝答应英法的条件他也能享受,等于搭了顺风车。

俄国也跟着起哄架秧子,以战争威胁,不仅得到最惠国待遇,还强迫清朝签订了瑷珲条约因谈判在黑龙江瑷珲城举行而得名。通过瑷珲条约,老毛子攫取了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且把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土地变成中俄两国“共管之地”。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处在“内乱外患交迫”之中的清朝外患未平,内乱又起。恢复了元气的太平天国重启对清朝的攻势。

太平天国在内乱之后人心涣散,士气大跌。石达开出走又带走一半精兵,太平天国元气大伤。清兵趁机聚拢过来,包围了南京。但英法入侵给了太平天国喘息的机会。太平军逐渐恢复了士气和元气。

李秀成率兵反击清军,再次摧毁江南、江北大营,打破了清军的包围圈。

李秀成别看年纪不大,很能打,有勇有谋。

而清军最善战的主帅曾国藩因父亲去世回家守孝。湘军失去了主心骨,无心作战。

曾国藩回家守孝也是清廷逼得。曾国藩的湘军在实战中越战越勇、越战越强,战斗力明显高于八旗军。咸丰担心汉官汉军的崛起会影响满人的统治,一直对曾国藩、对湘军限制使用。曾国藩气不过,上书朝廷要求回家守孝。朝廷乐得同意,顺势接收了湘军的指挥权。

但是湘军跟新帅不合,战斗力发挥不出来。在太平天国大反攻时,奉命增援安徽的六千湘军跟太平军在三河安徽合肥肥西县爆发激战,结果全部被歼。

不过太平天国在分裂之后已经走上了下坡路,几个胜仗还不足以让他们重新崛起。双方总的态势还是处于僵持状态。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