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57,合纵连横

中华世纪谈 57,合纵连横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公元前333年前318年 公孙衍以合纵抗秦。张仪以连横针锋相对。魏相公孙衍合三晋及燕、楚五国合纵攻秦,不胜而还。

赵国趁齐楚战争期间出兵伐齐,包围了齐国一座城市,但没打下来,灰溜溜回去了。

齐国恨赵国趁火打劫,等楚军撤走了,联合魏国讨伐赵国。赵国慌了神,牙一咬心一横,掘开黄河水淹七军。这招太损了,害人害己,不仅淹了齐魏军队也淹了当地的百姓。

秦魏只好退兵。

按照史记的说法,齐魏伐赵是秦国破坏燕赵魏韩齐楚六国合纵联盟的一计。

著名的纵横家苏秦游走于六国之间,说服他们联合抗秦。秦国感受到威胁就设法破坏联盟,引诱齐魏去打赵国。赵国受到齐魏的攻击,认为苏秦所谓合纵联盟是一个骗局,赶走了苏秦。合纵联盟也就因此被秦国瓦解。

但是1973年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显示,苏秦出使六国挂六国相印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史记把苏秦合纵的事情提前就出现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说苏秦合纵六国成功之后,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实际上那十五年正是秦国疯狂进攻时期。

史记之所以出现记录偏差是因为司马迁当时能找到的史料太少。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有关六国的书焚烧殆尽。司马迁也难为无米之炊。

公元前331年,秦惠文王为了打通东进之路,派军进攻河西。

秦魏交战,魏国败北。

按照史记秦本纪的说法,秦军“斩首八万”。但史记魏世家又说“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仅仅是击败而不是斩首,并且数量也少了一半。不知道那种说法准确。不过根据魏国之后的表现,后一种说法更有可能一些。因为魏国“带甲三十六万”,如果被斩首八万,接近四分之一的军队就没了。受伤人数通常比战死人数多。那么魏军至少一半军力没了。之后的仗就没法打了。事实上,魏国不但继续跟秦国打,还跟楚国、韩国等国打,实力没有明显减弱。

秦军沿黄河东下进攻魏国的焦城河南三门峡和曲沃河南三门峡西南。曲沃被秦军攻克。焦城向秦军投降。秦国东进之路由此打开。

魏国已无力再战,只得割让少梁和整个河西之地换取秦军撤兵。

秦军占领少梁后顺势杀过黄河,攻占了黄河东岸的数个据点。魏国的黄河天堑不复存在,魏国大门洞开。秦军可随时深入魏国内地作战。

“魏西丧地於秦七百里”。魏国惶惶不可终日,却又无可奈何。

秦国打开了东进大门却没有急于挺进中原。秦军东进之前先西进,趁义渠人内乱杀入义渠。这就像诸葛亮七出岐山之前先七擒孟获,攘外必先安内,解决了自己的后顾之忧之后再说北伐。秦军攻克了义渠的都城。义渠王被迫向秦国称臣,率领义渠人归顺了秦国。秦国把义渠作为秦国的一个自治县管理。

义渠是西戎最强的一支,跟秦国纠缠了几百年。降服了义渠,秦国东进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在掀开逐鹿中原大幕之前,秦惠文王又做了两件事。一是跟楚国联姻,娶了楚国公主芈八子;一是正式称王,跟周王朝脱离关系。

秦军挺进中原,需要从三晋和楚国之间穿过去。秦惠文王暂时不想跟楚国发生冲突,想专心对付中原诸侯。他通过联姻的方式跟楚国结盟,防止楚国跟中原诸侯合纵抗秦。

芈八子并非正牌公主,只是王室宗亲之女。楚国拿冒牌公主应付秦国,说明楚国对楚秦联盟并非真心实意。

但楚国不知道的是,他们给秦国送过去一个女强人。芈八子后来成为秦国的太后,并以太后的身份执掌秦国国政四十年,把秦国推向武功最强盛时期。后来,她的玄孙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了中国。

秦惠文王称王震惊了中原诸侯。在秦国暂停中原战争这几年,中原诸侯又开始互相攻伐,扩张势力。但他们听说秦国称王了,马上停止混战。秦国称王对中央诸侯来说是一个不祥的预兆。齐楚魏虽然早已称王,但他们并没有一统江山的实力。而秦国有打败中原任何一个国家的绝对实力。诸侯认为秦国称王预示着秦国即将出兵中原一统江山。

魏国最为紧张。魏惠王派公孙衍在诸侯之间展开穿梭外交,希望诸侯合纵抗秦。

公孙衍是魏国人,原本在魏军做将军,因遭人陷害逃往秦国。秦惠文王看他又能领兵打仗又熟悉魏国情况,就任命他为秦军的带兵之将。河西之战时,公孙衍作为秦国将军率领秦军跟魏军作战,并因为战功被秦惠文王封为大良造。大良造相当于大将军,是秦国最大的官。

但是后来著名的纵横家张仪来到秦国,靠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把秦惠文王侃得晕头转向。秦惠文王封张仪为国相。秦国原本没有国相,秦惠文王为了张仪特设国相一职,位据大良造之上。

公孙衍的权力被收走。公孙衍不服,也非常不满。魏国趁机说服他回国效力,许诺以国相之位。于是公孙衍弃官而走,潜逃回国。

公孙衍通过穿梭外交把魏赵韩燕以及中山国联合到一起。五国组成合纵联盟,约定共同抗秦。为了方便外交往来,公孙衍建议大家都称王。这样大家平起平坐,谁也不比谁矮半截,有利于精诚团结。

此后中原遍地是王。连弱小的宋国都给自己加一个王号。周天子被诸侯抛弃了。

秦国对五国合纵当然不会坐视不理,在公孙衍穿梭外交期间出兵伐魏,占领陕城河南三门峡西,守住秦国东进的大门。同时秦惠文王派张仪在齐楚之间展开外交活动,结好齐楚,以连横对抗五国的合纵。

张仪是鬼谷子的学生。论起来,孙膑、庞涓是他的同门师哥。不过,孙膑、庞涓学的是兵法,张仪学的是外交,他们不是一个专业的。

张仪跟苏秦是一个专业的。张仪和苏秦都是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当时被称为说客。他们不擅长治国或者领兵,但擅长外交。

在孙膑、庞涓两位师兄退出历史舞台后,张仪、苏秦两个师弟先后粉墨登场。孙膑跟庞涓是对头。张仪跟苏秦也是对头。

苏秦主张“合纵”。所谓“合纵”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也就是弱国联合起来对抗强国的威胁。

张仪则以“连横”跟“合纵”针锋相对。所谓“连横”就是“事一强以攻众弱”,拉拢诸侯跟秦国结盟,强强联手,瓜分弱国。

按照史记的说法,苏秦曾把魏赵韩齐楚燕六国联合在一起,但很快被张仪破坏掉了。公孙衍接替苏秦的角色继续以合纵跟张仪的连横对抗。

公孙衍主持魏赵韩燕中山组成合纵联盟。张仪拉拢齐楚参加以秦国为主导的连横联盟。齐楚尚在观望之中。张仪又去拉拢魏国。魏惠王一度动摇,同意与秦国联手瓜分韩国。公孙衍知道后,设法让魏惠王打消了这个念头。

公元前318年,赵、韩、魏、燕、楚、齐组成六国联军讨伐秦国。这是中原诸侯五次合纵伐秦的第一次。

不过史书对于这次合纵伐秦的记述非常混乱。诸侯联军是谁组织起来的是怎么组织起来的具体有哪些国家参加为什么要伐秦战争过程是怎样的都不清楚。只知道战争的结果,诸侯联军大败而回。

史记对这次伐秦的记述互相矛盾,这里说齐国参加了,那里说楚国参加了,甚至说匈奴也参加了。结合资治通鉴来看,参加伐秦的诸侯是楚、赵、魏、韩、燕五国。齐国和匈奴并没有参加。

齐国没理由对合纵伐秦感兴趣。齐国在东头,秦国在西头,两国互不挨着。秦国实力再强,也威胁不到齐国。何况齐国实力也不弱。齐国参加伐秦没有什么好处可捞,打下地盘也带不回去。从利益的角度看,齐国参加连横更有利。与秦国强强联手瓜分弱国,打下每一块地盘都能并入齐国。秦国出于远交近攻的考虑也设法跟齐国搞好关系,前不久把公主嫁到齐国跟秦国联姻。所以,齐国不会参加合纵伐秦。

楚国参加合纵伐秦是因为诸侯共推楚国为“纵约长”。当时的楚国国君是楚怀王。楚怀王一则图这个虚名,二则希望瓜分秦国独霸天下。但他又不愿意出力,想让别人去跟秦国打,自己搭顺风车。这样既保存了实力又有实惠可捞。

燕国只是象征性地派兵参加联军。燕国离得远,基本只是声援。

实际上参加伐秦战争的只有魏赵韩三国。他们受秦国威胁最大,参加合纵的意愿也最高。他们希望合力干沉秦国,一劳永逸消除秦国的威胁。

五国联军的总体实力远超秦国。但实力最强的楚国不上手,燕国出工不出力,五国联军实际上只是魏赵韩三国联军。联军的实际作战实力并不强。

五国联军集结后兵发函谷关。秦军出关迎战,击败三晋联军,“斩首八万二千”。

楚国见势不妙,抛弃盟友自顾自撤兵而走。燕国跑得比他还快。

五国伐秦、合纵联盟因此成为笑柄。 ,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