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71,秦始皇帝

中华世纪谈 71,秦始皇帝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公元前221年 秦王嬴政定尊号为“皇帝”,自为始皇帝。废分封诸侯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统一文字。

六国毕,四海一,中国出了一个始皇帝。

秦国吞并了六国一统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五百年的诸侯混战,把分崩离析的中国版图又拢在一块。

赢政特许全国人民放假三天庆贺统一。这三天可以随意聚会、宴饮、开arty。

要知道秦国法律严苛,三人以上聚会要到公安机关备案。并且秦国实行酒禁,通过重税和刑罚限制百姓酿酒、售酒和喝酒。但为了达到普天同庆的效果,秦始皇特意下令“天下大酺u”,允许百姓随意聚餐聚饮。

嬴政统一中国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改名号。称王已经体现不出天下唯我独尊的气势。连小国中山都敢称王,王这个名号就不值钱了。“后”也不能叫了,早已经给了王的老婆了。大家群策群力创造了一个新名词“皇帝”。

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担得起“皇帝”这个名号。

因为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所以他自称“始皇帝”。 史称“秦始皇”。

配套的其他称呼也改了。以前做王的时候自称“孤”、“寡人”,做侯的时候称“不谷”,现在称帝了就改为“朕”。

“朕”的本意是船的裂缝,后来作为“我”的谦称。“古者贵贱皆自称朕”。就像女人即使是大老婆也谦称“妾”一样。

秦始皇为什么把“朕”作为皇帝自称不得而知。有人猜想,“朕”的本意可能不是舟之缝隙,而是修补舟之缝隙的工具。秦始皇把四分五裂的天下统一了,和修补开裂的船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有人认为“朕”在甲骨文里的“关”字边类似“冉”字形,也就是龟甲的象形。龟甲是用来占卜的。占卜是人与上帝沟通的方式。“朕”于是就有上帝的代言人的意思,跟天子的含义配套。还有人认为“冉”不是龟甲,是舵手的象形。“朕”就是“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的意思。但是这些都是猜测。“朕”之本意一直存在争议。

秦朝奸臣赵高对“朕”给出一个解释。他说“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也就是说皇帝不要抛头露面,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神秘感。言外之意,“朕”有神的意思。

不管怎么说吧,秦始皇把朕作为皇帝的专用名词。从此以后,其他人就不能再“朕”啊“朕”啊乱叫了。谁再敢自称“朕”,那就是僭越罪,最高可以判死刑,甚至灭族。

不过“孤”“寡”两字放开了,可以随便用。只要你愿意,你尽可以称呼自己为孤寡老人。

另外皇帝的命令称为“制”。皇帝的老婆称为“皇后”。皇帝的大印叫“玺”。诸如此类。

秦始皇的玺据说是用著名的“和氏璧”雕刻而成。

楚国人卞和为了它丢了两只脚,多亏碰到一个赌石的行家才保住了第三只脚。稀世之宝“和氏璧”最早收藏在楚国,后来作为聘礼送去赵国。秦国听说后想用15座城池交换此玉,从而引出和氏璧“价值连城”、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六国归一后,“和氏璧”归齐还是落到了秦国的手里。秦始皇把它做成玉玺。

传奇的玉璧变身玉玺后又演绎新的传奇,围绕这颗象征至高皇权的“传国玉玺”的争夺贯穿历朝历代。秦王子婴献玺降刘邦。汉朝太后掷玺骂王莽。三国孙坚藏玺骗诸侯。后唐末帝抱玺亡。在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后,传国玉玺最终销声匿迹。

总之,秦始皇建立起一整套的皇帝礼仪,这套礼仪被后世皇帝争相效仿。

秦始皇吞并六国得到大片土地,按老规矩应该论功行赏分封有功之臣。李斯说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周武王搞分封最终造成诸侯混战、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面。我们得吸取教训。我们应该继续搞郡县制。至于有功人员可以用金钱来奖励。

秦始皇于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相当于现在的省,面积大致相当于一个诸侯国。

郡下设县。县相当于现在的市,面积相当于一个卿大夫的封地。

“郡置守、尉、监”。郡守是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长;郡尉是最高军事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监御史是郡的最高监察长官,监督军、政两套班子的运作。

郡守的上级是丞相。郡尉的上级是太尉。监御史的上级是御史大夫。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是中央的。丞相下面有“九卿”协助,相当于九个部委。

“三公”的领导自然是皇帝。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全国的权力最终集中到皇帝一人的手里。

秦始皇通过郡县制实行中央集权,避免了因分封、分权而削弱中央的弊病。

皇帝实行一支笔、一张嘴的审批制度,拥有最高拍板权。大臣只有参政议事权而没有决策权。

凡事由皇帝做主,这对皇帝的个人素质要求非常高。君明则国治,君昏则国乱,君贤则民安,君庸则民伤,君勤则社稷固,君怠则社稷危。一个人的贤明或昏庸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亡、百姓的安危。

一个人的历史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历史。

秦始皇算不算一个贤明的君主,至今众说纷纭。他有大功于中国同时也有大过于中国。他结束分裂、统一中国为功;他焚书坑儒、酷刑苛政为过。功过相抵之后究竟是正是负,虽盖棺千年而不能定论。

统一国家肯定是功。但统一思想是功是过就难说了。谁都希望思想统一,但这个统一必须建立在求同存异之上才有意义,先民主后集中。如果单方面强调集中,以垄断的权力推行垄断的思想,就会造成千人一面、千口一辞、一花独放代替百花争艳的尴尬局面。比如只允许法家存在,不允许儒家、道家等百家存在,就使得大家思考问题都是一个思路。一条道走到黑就造成严刑酷法天怒人怨的局面,最终崩盘。

秦始皇统一中国不假,但仅仅统一了十几年就崩了。天下陷入更大规模的混乱。秦始皇的是非功过真的很难评价。

先甭管秦始皇是好皇帝还是坏皇帝,不可否认的是秦始皇是个勤快的皇帝。

据说秦始皇一天要批一百五十斤的奏折,可谓劳体伤神日理万机。

那时侯还没有发明纸,字都是刻或写在一串竹板或木板上。竹片称简,木片称牍,简或牍用绳穿起来就是一篇文章。

制作写字用的竹板先要把青竹削成竹片,然后用火烤让它“出汗”,也就是脱水。这样处理过后的竹简容易书写并且不容易被虫蛀。所以竹简也叫汗青,后来引申为书册、史籍。文天祥的名句“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说“将我的忠心永载史册”。

那时候写文章是个手工活,看文章是个体力活。

据说秦朝大将蒙恬嫌刻竹筒的速度太慢发明了毛笔,使写字速度加快许多。

不过根据出土文物显示,至少在战国中期就已经有了毛笔。蒙恬充其量是对毛笔的制作工艺加以改进。

有了毛笔以后,人们用丝布来代替竹板,写文章省事多了,看文章省劲多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立即着手统一文字、货币、度尺寸量斗升衡斤两

以前各国的文字、货币、度量衡都不统一,各国各样,彼此交流起来非常困难。

电视剧芈月传有这么一个情节楚国公主出嫁到秦国,进入秦国地界后生病了,芈月拿着楚国医生开的药方去秦国的药铺抓药费了很大周折。首先秦国人不认得楚国字,看不懂药方。有认得楚国字但不清楚秦国的计量单位,不知道该称多少药。最后好不容易碰到一个有学问的人才帮他们解决了难题。

抓药这么困难,公文传达也是一样。用秦国文字写成的公文政令送到原来六国之地必须经过翻译,要不没人认得。

秦始皇为了方便政令畅通决定统一文字,安排李斯制作统一的官方标准字样。

各国文字同宗同祖,都是来源于夏商周传下来的、据说是仓颉造的那个文字,只是各自写法不同。

芈月传里有一个情节秦昭王向芈月展示各国文字对“马”字的写法。秦国的“马”有头有尾。其他各国有的把尾巴给省略了,有的干脆只保留一个马头。这有点像港台的繁体字跟大陆的简体字之间的区别。

李斯奉秦始皇之命重新整理文字。他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创造了文字的统一写法。这个新写法被称作小篆字体。秦始皇规定小篆体是全国官方文件的标准书写字样。

虽然说篆字挺难写的,曲里拐弯跟虫子爬似的,但是各地使用同一种字体,彼此写的东西都能看明白,总归是有利于文化交流和发展。

不过小篆字实在是太难写了,民间很快出现简化版的小篆,也就是隶书。

隶书的发明人据说叫程邈iǎo,他对小篆加以简化、创新、去圆就方,创造了隶书字体。秦始皇见过之后大加赞赏,认可了隶书的流行。秦朝灭亡后,小篆被废弃,但是隶书一直被流传了下来。 ,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