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节让人不同样干事却同样忙碌但终究会过去,转眼已经是天启十二年,再转眼假期已经差不多了,穿越众又开始忙碌之前的事了。
今年的重点之一是启动向北美移民,为此穿越众已经准备好了一条五千吨大船接近二十条三千吨船,计划在二三月时一次性将五万移民送过去。
这样一个船队论规模与吨位当然还比不上郑和远航时的船队,可除此之外确实是不多见的外,主要是平均吨位绝对史无前例的,因为这个船队除了随船的交通艇、登陆艇外,只有四条千吨级船担任前哨后卫。
而历史发展到现在欧洲最大的战舰也只有一千多吨载重吨,二千多吨排水量。至于郑和远航的最大的宝船因为船的图纸之前被称之为名臣的刘大夏烧毁了,具体数据就查不了,所以留下的争议不小。
那是因为留下来的资料不少为文人文章,而文人文章对数字描述完全是感性化的,连缴获几千件破烂兵器在奏章中也可以写出缴获无算四字,那叙事文章的数字怎可能相信,因为这个数字并非是他们查问到的,而是自己估计而已还是往上走了一点的。
可其它地方夸大一点问题不大,船的长宽度夸大一点吨位却是成倍增加,所以按这样的文章计算郑和远航的最大号宝船达到了二万多吨。
这样夸张在之前十八人中有人有些相信,至少认为这宝船没有二万多吨七八千吨总是有的人不少。但他们来到了这个时代自己造船后才发现这两万多吨的木船不好造,即使有船坞下水问题可以解决,这船的龙肋骨、舵杆桅杆材料也不好办。
现在他们自己造稍大的船的龙肋骨就是用钢材的,舵杆因为舵放在底舱本来要求降低木头可以胜任,可三千吨级船他们仍然用了钢管。
唯有桅杆用高强度钢管不合算仍然是用木头,但那木头是用小木料加木胶加压加温粘合的,自然界这样长度又挺直质轻强韧度的桅杆是找不出的,至少在质轻方面达到同类水平的没有。
而如欧洲现在的千吨以上船只的桅杆确实是不缺,质量上不如穿越众的外,价格也是十倍到几十倍了。最关键这样的材料已经少有,比这还好的树木更难找代价更大。
因此在他们自己造船后知道二万多吨的船不论指排水量,还是指载重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而这时他们的钢肋五千吨机帆船乃是史无前例的,而整个船队的平均吨位也是史无前例的。
还有他们的船都是以载重吨计算的,实际上排水量还要增加百分之三十左右,这样一算这个移民船队如果都是大明之前的最大的福船话起码在船的数字后面加个零,如果杂七杂八连几十吨船也有的话按这个船队的吨位就可能超过五百条船了。
或者说几十吨的船怎么横渡太平洋,这是完全不成问题的,因为历史上名气较大的五月花号船排水量只有一百八十吨左右,却在1620年从英国横渡大西洋到达北美西海岸。
而横渡大西洋路程虽然比这时横渡太平洋短一半不止,可风浪险恶大西洋远胜太平洋,而且是横渡大西洋的船中五月花号不算最小,几十吨的船一样有,因此几十吨的船完全可以去太平洋对岸,最大的问题乃是不可以迷失方向。
因为太平洋太大了,摸岸边过去也需要知道地理,不然穿过白令海峡去了北冰洋了。还有摸岸滩路也太远了沿途也太复杂了。
这时代完全有目的的横渡太平洋还未进行过,可导航问题当然难不倒穿越众,虽然没有卫星就是靠六分仪只不过精度差一点,这方面问题是不大的,大不了靠近了北美海岸再修正一下。
最大的问题还是距离,从太平洋西海岸到东海岸会超过一万公里接近六千海里,而穿越众的船主要是靠风帆航行,就是开动蒸汽机因为配比小与节省燃料考虑也不可能达到每小时十海里速度。
还有整个船队会保持一个整体,因此整个船队二十四小时内只不过航行一百五六十海里,大概要四十天左右才能到达目的地,包括卸货每一个来回少不得三个月,加上船在大明港口装货物人员以及维修,没有其它意外这船一年也不过可以走上三趟。
而第一次航行会更加时间长的,即便是穿越众将目的地定为旧金山的海港条件比较好,还有湖流通向内地,让移民可以乘船向内地扩展,可是这时那里还是原始海岸大船靠不拢。
这方面其实问题还不大,因为每条船上都有桅杆吊,足以把成吨的东西吊驳上吃水浅的平底轮桨登陆艇上,再向岸上运的,这效率也不会比直接靠拢码头卸货慢多少。
关键是岸上没有仓储设备,连移民也要在船上呆几天等岸上清理好可以搭建帐篷的场地才陆续上岸,一开始只会白天上岸工作,晚上在船上睡觉。
因为完全属于从头开始船队至少会在当地停上一个多月,也许半年才能返回出发港的,正是如此这第一次航行穿越众无一个人参加。
可是移民北美乃是一个最大的移民目的地外,北美的开发速度也比之前几处移民地快,还有情况也比其它几处移民目的地复杂。
比如台岛、澳洲、婆罗洲等地不是原来没有人就是本地势力不强,还有路近移民规模不大有事处理也容易,因为那里仅是完全属于朝廷的海外领就有不少,其他私人治理的自治领也不可能不听话。
可在北美大西洋那边不仅有西班牙人更早时期建立的殖民地,还有稍早一些的英法移民,如五月花号船并非是第一批自发移民,1607年英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名为弗吉尼亚的殖民地。
还有北美大地并非是完全没有人生活的天荒之地,那里的土著印第安人不仅人数有上千万,文明程度也是比较高的,应该在新石器时代后期,这两个因素都是要考虑的而历史资料又比较模糊的。
为此这时过去的人要文武全才,从政经验丰富,有机变又有威信的。对此穿越众想到了孙承宗。孙承宗历史上处理辽东事务战略上仍然是有些当时文人的通病,对当时大明的内忧外患认识模糊。
正是如此他的主张在辽东耗重资建立强大的防御一步步将后金挤死,在战术上属于结硬寨打硬仗不大高明而已,可是在大明当时的财政下有些想当然或激进了。
当然那时要完全采用保守战术先解决内忧外患中的内忧,再来解决外患的观念还没有人能认识到,孙承宗一样没有这样的大局观与战略认识。
那是有一定的历史局限因素的,后人看得清楚当时人肯定是不容易。当局者迷的问题还有政治正确的问题让孙承宗在辽东没有力挽狂澜,但他的能力与对大明的忠心仍然是这个时期最显著的。 ,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