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振奋新明 > 第214章 抚棺入长安

振奋新明 第214章 抚棺入长安

作者:小波不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8:04:37 来源:就爱谈小说

吴三桂派过来谈判的,是他最重要的手下夏国相。长的还可以看过去,不贼眉鼠眼。

“吾、替吾家王爷向侯爷问安多谢侯爷能接见区区。”

“你们家王爷不知是我大明的那位王爷还请示下”老子打了这么多仗才是个侯爷,你一个二五仔就想称王李侯爷很生气

“还请侯爷恕罪,称呼惯了,一时没改过口,我家大帅已经举义旗反正了,还望侯爷能不计前嫌,贵我两军携手光复山河,中兴大明。”

“说说吴长伯的想法吧,本侯看看他是真心改邪归正,还是假意投诚,诱骗朝廷。”

“我家大帅对朝廷的忠心日月可鉴,侯爷不必怀疑。大帅的意思是,替大明守好汉中重地,也能帮侯爷担点清军的压力。”

“本侯身为陕西招讨使,汉中之事岂可交由他人带劳我看吴长伯替大明守汉中是假,假意投降,伺机侧击关中才是真吧”

“侯爷,你怎么可以不信我等哪我家大帅只求一处养兵之所,怎么可能伺机侧击关中。”

“养兵之所四川那么大吴长伯怎么不去养兵非要赖在汉中”

“侯爷、四川如今还在清军手里,如何能养兵”

“好了,本侯言尽于此吴长伯要是有效忠朝廷的心,就替陛下把四川光复了。如果连这点事都做不了,那本侯三月之后就提兵到汉中,自己帮陛下去收复失地”

让吴三桂去四川,一时半会还有没有多余的兵力收拾这家伙。他又是个有名的长腿将,估计迟早会往四川跑的。到不如先落个人情,兵不血刃的拿下汉中府再说。

夏国相带着上郡侯爷的条件,回汉中请命去了。张同敞很不高兴,他认为李侯爷是一声不响的就把四川卖给了吴贼。

四川是那么好占的吗手底下只有七万兵,占陕西都困难。如果是一般的省,七万多兵怎么着也有富裕。可大明的陕西其实是两个省,甘肃也归它管,再加上绥远等蒙古人的地盘,这地方就大的没边。

好说歹说,才把闹脾气的张总督给说服。咱们现在的让步,是为了今后更长远的胜利,陕甘的事理顺了收拾个吴三桂,还不是洒洒水的小事

眼下最要紧的事就是理清陕甘的局面,目前来说陕西除了西府、汉中、平庆以外,其他的府县都被兴平军控制,这段时间,张同敞已经把准备好的官员们撒了出去。

各地都开始从无序状态陆续恢复,再用几个月就能恢复正常。万事俱备,就差一个正式的长安城入城仪式了。

为什么要一直待在蒲城不挪窝还不是李侯爷想整个大点的阵仗,风光一把。

准备的长安城仪式比较特别,李侯爷要带着一口棺材与军政委员们一起进城。

这是口空棺材,但它有主人。主人是大明在陕西的最后一任军政主官孙传庭。

扶着孙传庭的棺材入城,李振新是考虑再三才决定的。他想通过这个仪式向全陕宣布,进城的不是贼兵而是堂堂正正的大明官军。自孙传庭阵亡以后,陕西所有的统治者都不会被承认。

除此之外,也是向全天下昭告自己的政治理念,是继承了孙传庭的,他不会容忍仕绅祸乱国家。直到此时,大明的各种政权都还没有恢复孙传庭的名誉。那就由李侯爷出面来搞了,不管是皇帝、朝廷、士大夫都无权定义英雄,也不能左右上郡侯爷的意志。

永历七年夏,大明上郡侯和三边总督带着大军,扶着孙传庭的棺材正式进入长安城。

进城仪式非常浩大,各种旗帜就摆了半里地。什么陕西招讨使、大明兵部侍郎、陕西军军政委员会之内的旗帜数不胜数。

连亢景天等人也有自己的专属旗帜,由此可见为了凑旗号,李侯爷有多丧心病狂。秦王府被暂时设为孙传庭灵柩的停放地,李振新的想法是这里以后就改成一个大的英雄纪念馆,可以省很多建设费用。

“别山,目前关中的战役到了尾声,你这边就把主要精力放在政事上吧要用最短的时间,将政务正常化。那些反正投降的官员鱼目混杂,要注意甄别”恢复官府秩序是当前的第一要务,这个工作特别繁琐,不麻烦他三边总督麻烦谁

“这事就交给我了,对了,邦德。该派人给朝廷奏捷了,你如何定夺”

“这事你看着安排吧我就一个意见,朝廷给我的封赏,不要王爵给个国公就可以了。你在奏疏上一定要把这个意思传达清楚。”以目前的战功,贵州那边可能会提议封王。但是李振新对王爵一点都不感冒,那玩意又不能当钱花,光招人嫉妒。

“邦德,如此大度,非常人所能比但是西贼都封了好几个王,你不受王爵岂不是比人矮了一头”李侯爷能不能晋升为王爷,张同敞很纠结从内心深处来说,他自然是希望李振新遵守祖制,生前不封王。可是这玩意已经有太多人破坏规矩了,大家都是一方军阀,自己这边的头没王位,会低人一等的。

“没关系,地位是拼本事的靠虚名撑不起多大事。”

“邦德,这次奏捷要派重臣去,咱们现在有这个条件”

张同敞说的有道理,以前去的人地位都比较低,说白了就是个信使。重要人物是没法去,一路上都是敌占区,为了送封信,出点意外就有点说不过去。现在不一样了,一路上经过的敌占区不多,基本上是畅通的。让重要人物过去,还有个好处,能在朝堂上和大臣们谈条件讲道理。

可问题是数了半天,似乎没人可派。最合适的人选就是张同敞,但他抽不开身。除了他以外,方以智和宋应星也能行。只是这两人一个太远,一个太老都没法去。让一个七十岁的老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送信,这是人干的事吗

王四和吴老三等人更是不行,这几个人没经历过大场面,文化水平也不行,到朝堂上被那帮酸儒一顿之乎者也,就会弄的找不着北。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