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振奋新明 > 第248章 士子大闹重庆府

振奋新明 第248章 士子大闹重庆府

作者:小波不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8:04:37 来源:就爱谈小说

“怎么可以让国贼编史,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张总督、洪承畴闲着也是闲着,让他干干力所能及的事,也是个出路。不然他呆在这地方,费粮食不说,还得安排专人保护”

“干别的都可以,为何非要让他编史国史历来都是非君子所不能编也”

张同敞急赤白脸的争辩,让李振新有点上火,这个世界全是让这帮君子给搞坏的。“别山、史书是干什么的”

“自然是鉴兴亡,知得失的”

“那么先皇十七年中,得失过往谁最有发言权自然是那些经过得失的人。不管他们是忠是奸,人家是真正经历过的人,吾让其写国史并不是要肯定他们的为人,而是要从他的立场看国朝那段时间到底是如何崩坏的。”

“国朝崩坏,自有君子来秉笔直书,用不着一奸贼来臧辟得失。”

“这叫什么话历来所谓君子着的史书,有那一个是有用的国朝崩坏之事,你我还有所谓君子,都没啥发言权。有句话叫知易行难,我们要拿到掌政者的一手资料,才能确切的从处事者立场看这场国难。”

“国公这么说,吾就明白了洪贼所着之史并不是正史,而是一家之言,仅供我等参察。”

“可以这么理解,他毕竟是国难的实际参与者之一,他所看所思,是其他人未必能体察到的,这样的人我们可不能浪费。”

费了好大的功夫才把张同敞给说通,读书人确实是难伺候。这一点重庆的朱由榔和吴贞毓等人也颇有感触。

今年重庆开了一届恩科,这应该是两京失陷以后,大明办的第一届科举考试,阵势非常大。

为了收拢天下读书人的心,此次科考只要有秀才功名就能参加,甚至满清的秀才也被官方承认。朝廷是展现了,广纳天下英才的雄心。

一时间从各地赶往重庆的士子,超过三千,比到长安的人只少不多。一些在长安考试落榜或者对工作不满意的人,也涌到了重庆。

但没想到这么一件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却带来一场危机。

刚开始的时候一切正常,士子们信心满满的走进了考场。到了发皇榜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

录取的进士只有三百多,按惯例来说这个人数并不少。可现在是非常时期,不能以常理来说。

只有三百人被录取,剩下的三千多人咋办以前的时候,考不上就考不上,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这是惯例,没什么人惹麻烦。如今不同了,长安那边没考上的人,是有安置政策的,怎么着也不会让人白跑一趟。

到了重庆,居然对落榜之人没有任何安置措施,这让一些不富裕的人,没了奔头。下一届科考还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一部分成了流落在重庆的难民,吃饭都成问题。

这还不算什么,考上进士的那一部分人,朝廷同样没有安置好。归朝廷直接掌控的地方就一府之地,那有那么多就业岗位

就业岗位少,朝臣们就只能紧着熟悉的人先安置了再说。被安置的进士只有五六十人,剩下的人等等再说。

新科进士们,为了获得一个实缺岗位,无所不用其极,贿赂当朝要员的手段都使了出来。一时间官职变成了明码标价的商品,只有塞够了钱,才有机会就业。

若是以往朝臣们也不会这么办,可眼下的这批朝臣们,苦日子过的太多,好不容易能用手中的权利,为自己谋利,这机会怎么可以错过

朝臣们抓住机会大把捞钱,苦了新科进士。一些家资不丰的进士,本以为考上进士就能一步登天,没想到还是个待业青年。

俗话说得好,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一些在长安赶过考的人,将长安那边的待遇全讲了出来。人家那边虽然不能给士子们一步到位的机会,可好歹不让人挨饿啊堂堂朝廷还不如一个地方军阀,干的这事真让人心寒。

心寒了的士子们,心中颇为不忿,觉得自己是受了不公平待遇。于是他们纷纷串联,开始闹事。

士子闹事是大明的传统,这股风潮越演越烈,最后就发展成了大游街。近三千士子,全部走向街头抗议朝廷的不公待遇。并裹挟了无数百姓和闲人,搞的整个重庆城沸反盈天。

“诸位阁臣,眼下士子们闹事,已经成了势,有没有办法尽快安抚”朱由榔也知道了这事,急忙召集各位重臣,拿出一个办法解决这个群体**件。

“陛下,士子们闹事都是因为某些官员收受贿赂,私授官职引起的,若想平息事态,理清吏治才是关键”吴贞毓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对目前朝堂上贿赂成风的态势非常不满意。

“阁老、理清吏治非一朝之功,也很难尽快见效。我们现在是要赶紧想办法把眼前的事解决了,才能说以后的事。”

“理清吏治就是解决眼前的事,只要杀几个以权谋私私相授受的蛀虫,再将官职重新分配,这事就能解决。”

永历最后听了吴贞毓的建议,派锦衣卫查处了好几个收钱的重臣,并让老吴重新组织分配工作。

但这个政策,非但没有平息众怒,反而让局势变的更加难以收拾。之前闹事的人发现重新分配的名额,还是狼多肉少,满足不了大多数人的需求。而花了钱的人,是失财又失人,竹篮打水一场空。

他们继续组织闹事,并联合当地的商人罢市,重庆府算是彻底乱了套。

失了方寸的朝臣,一点主意都没有。气的永历帝在临时皇宫,大发雷霆。

最后还是王皇后出了个主意,借鉴长安城李振新和张同敞他们的办法。重开太学,让大量落榜和没有分配工作的人先到国子监入学读书,朝廷花钱将这些人养起来再说。

这个办法好是好,就是太花钱,一年下来要多花好几万银子。让本不富裕的朝廷,雪上加霜,财政更加困难。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