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振奋新明 > 第358章 百废待兴建辽东

振奋新明 第358章 百废待兴建辽东

作者:小波不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8:04:37 来源:就爱谈小说

“郎君、火车真是快、几天功夫,咱们就到了千里之外的大同。只是不能一直坐到辽东,不然咱们就更方便了。”

“是啊、不过估计用不了多长时间,辽东也会修铁路。咱们南阳的铁路不就快建好了,遗憾的是没有等到铁路通车就要去辽东。”

陈大郎升任义州知州的事进行的很顺利,十几天时间就走完了流程,拿到正式调令启程北上。王国雄并没有和他一起上路,人家前几天就被吏部的专车接走了。

同样是府州级主官,可两人的待遇相差悬殊。人家一只脚已经踏到了高级官员的门槛,陈大郎现在还只能勉强算个中级官僚。

不过他的夫人已经很满意丈夫现在的地位了,知州夫人这个身份挺令人迷醉的。

“大人、属下已经找好了旅舍,还请你和夫人下榻。”

“好、等会吃完饭,你和老陈找两辆马车,看能不能雇他们直接到锦州,若是不能,去京城也行。”

成了知州,待遇自然相应的提高了不少。陈大郎身边现在配有一个专职秘书、一个专职司机,三个随行警卫。再加上自己雇的两个佣人,一行人都赶上部队上一个班的建制了。

官员出行差、旅费采用实报实销的制度,到了目的地直接找上级财政部门报就行。像陈大郎这个级别,是有资格雇两辆马车出行的。

第二天一早,一行人乘着雇来的马车出发到京城。没有找到能直接去辽东的马车,只能先到了京城再想办法。

马车速度慢,走走停停五天功夫才抵达京城。陈大郎级别低,无需专门到吏部去点验,直接去辽东就行。所以他到京城之后,也没什么人接待,与普通人差不多,唯一的不同就是可以凭借调令,在官方的接待宾馆开房。

“夫人、辽东那边催的急,咱们在京城最多就呆两日,恐怕没法带你去游览一下京城的风物了。”

“还是尽快赶到辽东为宜,京城咱们以后有时间,你再带我逛。”

柳小妹比陈大郎还官迷,她现在心早都飞到了义州。在那里她是正经的第一夫人,而在北京城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游客,所以一点都没有游览京城风光的心情。

运气比较好,第二天就找到了能去辽东的马车。没有耽误,当天就启程赶赴辽东。这几年出租马车在全国都流行起来,这个市场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多。而人们的出行需求,同样是与日俱增,从这一点也能看出商业发展的情况。李振新穿越后的影响,并不只局限在自己的治下。北直隶这边原来的交通条件就不错,四轮马车早就在这一带流行开来。

又用了七天时间,总算是到达了锦州。辽东巡抚王俊涛暂时驻节在这里,他得面见所有的新来的府州官员,和他们谈话才行,呆在沈阳不是太方便。

陈大郎到了锦州,将随行人员安顿到宾馆之后,就赶紧去拜见王俊涛,任职调令要王俊涛签字用印,并且派省上的政务委员带他过去宣布之后才能正式生效。

“士美、一路辛苦、到辽东的旅途顺利吗”

“多谢抚台大人挂念、下官这一路还算顺利。”

“那就好、你在锦州稍微休息两日,然后吾让吏事堂的人去领你上任。义州的情况,吾这里先简单说一下。义州是边境州,与蒙古科尔沁部有接壤,目前治下之民有半数左右是外族,情况颇为复杂。你到任之后,最先要干的事是将治安局面整顿清楚,这事你擅长。还有目前义州以及下辖的两个县,官员和吏员缺额严重,你去之后要尽快让各级府衙正常运转起来,结束军管状态。”

“抚台、所缺官吏、下官如何补充”

“朝廷那边组织了一些大学毕业生和师范生转吏人员正在陆续往辽东赶。不过这些人中有经验的比较少,还得你们往出来带带。今年的情况比较特殊,没有退役军人,所以咱们辽东缺人的情况会是个长期现象。你去之后可以临时招募一些吏员,不过最多只能占正式编制的一半,这个情况你得克服一下。”

“下官知道了、到了义州就抓紧展开工作。”

“前几天沈阳王知府经过锦州,他提到了你,对你的能力赞赏有加,本官也挺看好你的前途。眼下辽东百废待兴,正是咱们建功立业的好时候。朝廷的诸位重臣,总裁大人都特别关注辽东,只要干出成绩,前途自然不在话下。”

“某一定不辜负朝廷厚爱。”

与王俊涛谈完话后,第三天陈大郎就乘着新配的马车,在吏事堂副使的带领下去义州就任。

此时的辽东已进入冬季,就任的路途中,开始下雪。伴随着漫天雪花,陈大郎到达义州,正式开启义州知州的职业生涯。

今年的冬季,辽东百姓感觉非常幸福,因为重回到了大明的治下。

当然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大明朝廷颁发政令,免除今年的农税,农民们不需要交任何税,连劳役都不服。同时政令还公布了以后的税收标准,农民以后只交正税,其它的一切杂税和摊派全部取消。这么算下来,今后要交的农税比满清的时候要少了六成以上。

政令颁布后,辽东百姓的心,迅速被收拢了过来。大清留给他们的辫子,被连夜剪下来,扔到炕眼里烧了。青壮年们,现在口口声声说的都是我大明如何如何。心里没有了一丝对大清的眷念,不像前段时间那样对明军还充满了敌视与不认同。

沈阳城郊,肖七一家围坐在炕头猫冬,聊闲天。

“我早就说过,大明的王师是来解救咱们辽人的,你们还不信,看看王师一来,就免税。以后收的税也低了不少,这就是仁义之师该有的样子。在鞑子的治下,啥时候真正免过税”

“爹、还是你老有眼光。满鞑子怎么可能给我们免税咱家以前交过了朝廷的税,还要给满人家主交粮。咱们大明王师一来,说免税就干干脆脆的免税,真的一文钱不收啊。”肖七现在成了大明的铁粉,口口声声都是大明有多好。虽然现在一家老小还是啃着窝窝头度日,可是心里边却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