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晋衣冠 > 第137章 烽火起西陲

大晋衣冠 第137章 烽火起西陲

作者:河淌里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8:12:19 来源:就爱谈小说

“你是死了爹还是死了娘,哭哭啼啼的”刘言川快步走到余烬中间,看着二当家的,骂道。

二当家又惊又喜,赶紧拉着刘言川的手,东瞧瞧西看看。

“大哥,你怎么样,伤着没有二弟来迟了,请大哥责罚”

“没事,死不了。对了,难道你也有顺风耳”言川疑道。

“顺风耳,谁有顺风耳”老二反问道。

刘言川毕竟憨厚,差点把小喽啰刚才呵斥桓温的话说出来,赶紧掩饰过去“俺是问你,你怎么知道这里的情况”

“呵呵,我哪有顺风耳”老二说起事情的经过。

傍晚时分,他在山上操练,山下的弟兄来报,说有一队人马向南疾驰。他当时忙于操练,也没在意,这个地界,游骑探子、山匪草寇到处都是。

等操练完毕,突然想起言川去了卧虎岗,心想这些人马是否冲着老大去的,因而率兄弟杀过来,结果还是来晚了一步。

“是这样”刘言川自怨自艾道。

“也怪俺粗心,找人心切,动静搞得太大,可能是被赵人游骑发现,一路尾随至此,估计是发现俺落脚之处后,他们再去搬援兵的。”

“大哥怎知是赵人”

其实刘言川哪里知道,这是桓温告诉他的,马蹄声从北面传来,徐州的郗鉴不会有此行径。再说了,他们和刘言川没有仇恨,必是赵人无疑。

刘言川脑子反应也快,赶紧编了个理由“这帮人来去如风,身手敏捷,箭法精准,晋军哪有这个能耐而且俺也没有得罪过他们。”

“好险呀,大哥,你下次一定要注意自个的安危,轻易不可离开山寨。”

刘言川见二当家对自己百般关切,心里着实感动,刚才的疑惑抛到了九霄云外,不能冤枉了多年的好兄弟。

“怎么样,有恩公的消息吗”

“嗨,不仅没他的消息,还白白损失了三个兄弟,还有这间小木屋,真他娘的晦气。走吧,回山”

刘言川骑上大马,带着人,乘着夜色,直奔芒砀山而去。

而身后,几里开外,两匹马不紧不慢的跟着

“老爷,好消息,滁州府来报,说是捕快发现桓温的踪迹,共有两人,他们打伤捕快后不知去向”

王导刚走出宫门,管家就匆忙过来禀报。他欣喜万分,打开州衙呈送的文书仔细翻阅。

住在宣城,到博望驿站杀人,又现身滁州,还骑着大马。特别是,他还去了州城采买物什。

王导自言自语,闭目沉思,几个片段往复闪现,很快就勾勒出了桓温的行踪。

“嫌犯在州城采买什么货物,可曾查清”王导问滁州的捕快。

“回丞相,小的已经查明,所购之物为卺酒。”

“哦,嫁娶之物,是他自己要成婚还是家里人不管是谁,至少说明,此前他必在滁州落脚。”

王导瞬间有了计较,修书一封交由捕快,叮嘱道“告诉你们老爷,桓温是朝廷钦犯,要全力稽查。先查查最近一年在滁州新住人口的情况,特别是州城一带。如若发现踪迹,不可打草惊蛇,派人盯着即可,然后立刻禀报本官。”

滁州捕快领命而去。

王导回到府邸,管家又神秘兮兮的来到书房。

“还有一事,奴才也认为蹊跷。听路永的马弁说,有人曾去后将军府打探路永的行踪,具体是谁尚未查明。”

“打探路永什么时候”王导心想事情要坏,吃了一惊。

“大概就是宣城出事前后那几日”

“难道是他”

回忆起上次朝堂上死对头庾亮那神秘的一瞥,王导心情紧张了起来。暗自寻思,庾亮怎么会知道我派路永去了宣城又为何要帮我掩饰其用意何在

他努力回忆着事情的前后经过,还有朝堂上的细节,继而释然了。既然庾亮当堂没有戳穿宣城的事情,今后也就不会戳穿。

看来至少在打击桓温这一点上,二人的目标是一致的。

“老丞相,大殿果然气势恢宏,峥嵘鬼工,估计费了不少银两,是不是太过奢侈了一些”

成帝看着焕然一新的式乾殿,感叹道。

“陛下年少有为,有宏图大志,志在社稷,不在殿宇,岂敢靡费银两,这些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加了些木料,漆刷,油彩而已。老臣遍寻名匠,精心设计,因而看起来气派得很,其实就地取材,并未浪费,陛下放心。”

“老丞相费心了,朕若无丞相在左近,毫无头绪,诸事难开啊。”

“陛下今日高兴,老臣也非常欣慰。”成帝一直对自己青睐有加,王导也深为动情。

“式乾殿之所以整饬一新,旧貌换新颜,老臣的本意是想告别过去,让陛下和太后从那段艰难岁月中走出来,忘记过去,以天下苍生为重,以江山社稷为重,戮力朝政,早日实现大晋中兴之宏图”

“丞相”

成帝被王导的良苦用心深深打动。

“丞相处处为朕着想,朕记在心上。对了,崇德宫如何了”

“老臣惭愧,崇德宫只是恢复了原样,稍许修葺漆刷而已。太后说不想改变原来的模样,旧的有感情,住着踏实”

成帝悲叹道“睹物思人,母后她是思念先帝啊”

王导安慰道“太后乃至情至性之人,原本可以颐养天年,只是经苏祖一劫,饱经苦难,还要临朝听政。陛下莫要悲戚,老臣以为,待陛下亲政之后,太后卸去国事操劳,定会重焕青春”

少年皇帝心事不定,前阵子因治罪桓温还有历阳遗简的传闻,对王导稍稍起了疑心,今日被他的殚精竭虑又拉回到石头城里的好感中。

不过他此刻并未咀嚼出王导这番话隐含的意思。

王导是想提醒皇帝,别忘了太后今日之忧伤实乃叛军所致,而叛军又是庾亮执政不当引狼入室所致。

而且他还告诉皇帝,为了太后康健,你得赶紧亲政。亲政之后,太后就丧失了临朝听政的理由,庾亮一门自然失去了卷土重来的机会。

成帝还在感触,要不是这场叛乱,母后绝不会韶华凋谢,自己也不会被叛军裹挟,皇威扫地,还导致晋祚差点崩塌,改朝换代。

那场叛乱,损失了白头公、桓彝、还有很多很多

不堪回首的往事,让他重新恼恨起来,脑海中又浮现出舅舅庾亮的样子。

其实,他不知道,此番心境,是王导看似无意实则有意,一步步用话题牵引出来的,无非是想给他增加一个抹不去的烙印。

是庾亮无能,惹下的烂摊子。而如今,是王导在帮助他一步步收拾好了

“除了先帝的东堂,皆已修缮一新,新政其一已经完成。其二选贤才,其三劝农桑都有条不紊顺利推进,只要假以时日,多加鞭策,大晋国力恢复指日可待”

“若我大晋中兴,老丞相第一功臣当之无愧”

成帝感激的看着王导,然后似有惆怅的又说道“朕刚刚注意到,爱卿也须发皆白,这些都是勤劳王事忧国忧民的见证,要保重好身体,咱们君臣一道见证中兴盛世的那一天”

这时,王内侍匆匆跑来,慌慌张张的样子,看来又出什么事了

“陛下,陶侃大人有要事启奏,现在华林园外。”

成帝心头一震,匆匆而去,王导则心头一喜,亦步亦趋。

“陶爱卿,如此急促,莫非边境有变”成帝看到陶侃额头上渗出汗水,神情也很焦虑。

“陛下圣明烛照,老臣刚接荆州六百里加急,成汉此次来犯,并非抢劫财物生口那么简单。前些日屯驻边境,原以为会很快退回蜀地。不料,北上游弋的右将军展坚忽然南下,和李福合兵一处,图谋攻打我夷陵要塞。”

王导赶紧补充道“夷陵乃荆州门户,一旦失守,荆州则直接处于成汉的兵锋之下,成汉狼子野心,不可不慎啊”

成帝闻言,也吃了一惊,注目陶侃,毫无掩饰的问道“爱卿之意呢”

“成汉两路大军水陆并进,南北呼应,其志不可小觑。陛下,老臣打算立即返回荆州,狠狠教训他们一下,打压蜀人的嚣张气焰。”

成帝没有征询王导的意见,王导却自告奋勇,赞同陶侃的主张。

“陶大人分析鞭辟入里,可谓切中要害。成汉仗着蜀地遥远,道路艰险,我大军无暇西顾,时不时趁我不备,在背后点火,对初见成效的新政影响颇大。老臣也以为须有力回击,让蜀主李寿尝到痛处,今后不得恣意妄为”

陶侃和成帝君臣稍稍对视,心有灵犀,刹那间,为臣者读懂了君王的期盼,为君者感受到臣子的决心。

陶侃对未能授任辅政大臣心有不满,对朝廷偏袒王导和庾亮不满,还曾和苏峻一样口出狂言,这些事情,成帝有所耳闻,也曾有所戒备。

然而,关键时刻,大敌当前,陶侃能抛下个人得失,毅然决然奔赴边地,亲自领兵对敌,坦荡胸襟令人感动。

“爱卿,三日后式乾殿竣工大典,朕本想在新殿上召集朝会,让众位爱卿见证一下新政成果。怎奈戎事纷扰,蕞尔成汉蜀寇,让我君臣不得片刻闲暇,实在让人扼腕。那就改日吧,爱卿准备何时启程”

陶侃慨然道“时不我待,臣不敢有片刻耽搁。臣来参见陛下之前,已经让人收拾好一应物什,即刻启程”

“来人,赐酒,朕为爱卿壮行”

成帝感佩之下,端起酒碗,动情道“爱卿三朝元老,两鬓斑白,尚自请披挂出征,重返疆场,实乃晋之大幸,亦为晋之大不幸。老当益壮,志在千里,是大晋之幸。满头华发还要亲临戎阵,无后起之秀崛起,亦为大晋之不幸。爱卿,荆州重地就烦劳你了”

陶侃双手恭敬的接过成帝端来的酒爵,仰起脖子,一饮而尽。

残酒顺着斑白的胡须滴了下来,浑浊的泪珠也夺眶而出,沿着脸颊,顺着胡须,和残酒混在一起,簌簌而下。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