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晋衣冠 > 第181章 西风江上来

大晋衣冠 第181章 西风江上来

作者:河淌里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8:12:19 来源:就爱谈小说

陶侃闻言,猛地一拍桌子,震得案几上的砚墨飞溅出来。

“狼子野心,他这是要把荆州和朝廷隔开今后无论建康发生何事,我荆州水军只能望江兴叹。没有了水军的存在,荆州还能称之为长江堡垒吗”

最令陶侃绝望而伤心的是,西边的蜀人若是来犯,自己胜了还好,如果败了,沿江撤退的通道被堵死,岂不是要任人宰割路贼奸谋,当自己可欺

路永的确是咄咄逼人,江州刺史的位子还没坐热,就要一吐胸中愤懑,大报私仇。

路永属于睚眦必报之人,当年他的侄子大疤眼陷害刘言川,被桓温戳穿,他不教训自己的侄子,反而要杀害桓温,这么多年来,还是狗改不了吃屎。

他怀恨在心的是,当初陶侃勤王时曾主张处死叛军俘虏,一个不留。后来又和殷浩设计,挫败其暗杀管商的图谋。

为报私仇,他在两州交界的江底下暗做文章,王导以为操之过急,开始并不赞成。

但路永翅膀硬了,不听劝阻,王导无可奈何被迫上了路永的战车

“司马听令”陶侃恼羞成怒,决定奋力反击。

“属下在”

“趁路永狗贼的障碍还未成形,速派水军一万,舰船百艘,沿江而下,停靠江州码头待命。另派步骑两万直下江州,水陆并进,我倒要看看路永为何如此欺人太甚”

长史敦劝道“刺史大人,地方上的纠纷应该奏明朝廷,待尚书台定夺。如果悍然出兵,恐引起骚动,对大人不利啊。”

“还定夺个屁这里面恐怕就是尚书台的主意,再等他们定夺的话,路永的刀就架在我陶某的脖子上了。休得罗唣,所有罪责,本州一人承担。等我们兵至江州,生米做成熟饭时,再派人回京禀报。”

荆州大军,悍然水陆东下,这下不得了了。

“荆州刺史陶侃起兵叛乱了”

“大晋真是多灾多难”

“就是,才消停几年,百姓又要遭殃了”

“是啊,你说荆州怎么了当年王敦造反时,也是荆州刺史,现在轮到陶侃造反,他还是荆州刺史。”

建康城南秦淮河畔,茶馆中,酒肆里,还有道旁的柳树下,百姓商旅在街头巷尾互相议论。

坏事传千里,陶侃造反的消息瞬间传遍了整个京师,也不知这些消息的源头来自哪里,是谁传播出去的

成帝接到这个噩耗,是在崇德宫探望庾太后时。

他已经登基第五个年头,从坐上龙椅左顾右盼,群臣参拜时茫然不知所措,经历了苏祖叛乱,被叛军劫持,差点酿成国丧身死江山易主的结局。

再过四个月,明年开春即可亲政,恰恰此时太后突然染疾,昏昏沉沉茶饭不思,几日下来花容憔悴,鬓发蓬松,脸消瘦得露出了颧骨。几名太医轮番诊疗,始终无法确诊,似近大去之期。

成帝心疼的看着母亲,深为担忧,然而王内侍匆匆跑来的脚步声更是让其胸闷上火

江州加急文书,称陶侃反叛,三万大军正向江州进发。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让他五雷轰顶,半天才醒过神。

安生日子才过上一年多,怎么又要生事

成帝气咻咻道“传旨,召丞相等人,午后式乾殿议事”

然后,他望着庾亮庾冰兄弟,吩咐道“两位舅舅先照看一下,朕还要去准备准备,朝会你们一道参加吧”说完转身就走。

他似乎感觉到,两位舅舅的神色哪里有些不对劲,他们似乎并不像自己那样慌张,然而政事紧急,也没有细想。

阶下,王导,何充,司马昱,还有庾亮兄弟在列。

庾家兄弟是恰逢其会,听闻太后妹妹凤体欠佳,便以探望为由乘机返回建康。

庾亮现在非常倚重庾冰,认为他做事果敢,计策也多。而老三庾翼勤于政务,为人相对而言耿直,无意于朝堂之上的勾心斗角。

“陶侃调集三万大军,两路进逼江州。路永调兵遣将组织抵抗,战事迫在眉睫。诸位爱卿,可有什么良策”

事发突然,众臣惊呼一片,竟然不知所措。

王导打破僵局,胸中似乎是早有预见

“陛下,依朝廷法度,州郡军士跨境,皆须请旨而行,除非敌寇入侵迫不得已。现在新政大兴,海内升平,并无战事,陶刺史如此行事,若无充足理由而开此先河,对朝廷殊为不利。”

王导有理有节,义正词严。

而群臣皆奏报,大晋境内,并未接到任何战事的回报,从而也否定了陶侃出兵别州的理由。

王导见此,话锋一转,认为当下既无战事,而皇帝也未授予他假黄钺或持节之权,那就是师出无名。

擅自调兵,本来就有僭越之嫌,如今围攻江州,仅此一条,就可按叛乱论处

“老丞相也认为陶爱卿是起兵反叛”

成帝打量一下王导,颇有深意的问道。

“奇怪,现在京城百姓都传遍了,说陶侃反叛。连朕都不清楚是怎么回事,百姓怎么会知道的呢而且言之凿凿,直接定性为反叛”

王导奏道“市井之言,臣以为不必深究,还望陛下下旨申饬,让荆州兵撤回。为防不测,朝廷还应下诏,召集勤王之师,赶至江州备战。”

丹阳尹何充却再次唱起反调,高声奏道“臣赞同丞相所言,陶刺史此举确实欠妥。臣民刚刚安定下来,一旦荆州生乱,恐怕赵人还有成汉会蠢蠢欲动。但此时就下诏勤王,臣以为还有待商榷,须查明原委,再作定夺。”

君臣商议了半天,也没有拿出稳妥的办法,就在此时,陶侃派出的荆州长史来至建康宫外,说有要事启奏。

成帝顿时轻松了一大截,认为事情有了转机。

“哦,来的正好,快宣”

“微臣荆州长史叩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礼毕,长史向成帝奏报了荆州发兵的因果始末,还呈上了陶侃的亲笔信。

庾亮听闻了事情经过,释然一笑。

他以为,情况已经明朗,陶刺史发兵确实有违朝廷法度,但也是在路永逼迫之下的无奈之举。发兵江州,并无攻打京师的迹象,不过是和江州的纠纷而已,根本无须勤王。

庾冰也附和认为,只要路永拆除工事,向陶刺史当面赔罪,荆州自会撤军。所以,给荆州扣上反叛罪名纯属无稽之谈,王丞相所言实在是大谬

兄弟俩一唱一和,这席话气得王导嘴角抽动

他不明白,在对付陶侃上,他和庾亮曾有过惊人的默契,现在庾家兄弟怎么突然又站到了荆州一边

“庾大人在芜湖看来花了不少工夫精研名家学说,那么,老夫有一事不解,请庾大人赐教。”

“丞相客气了,但说无妨。”

“建康是陛下的建康,江州也是陛下的江州,两地都是陛下的。难道攻打建康是反叛,攻打江州就不是反叛若照你所说,陶侃可以攻打任何州郡城池,只要避开建康就不算反叛,是吗”

王导反唇相讥,说得庾亮无言以对,不知如何反驳。

“说荆州反叛简直就是痴人说梦,连三岁小儿都不会相信”心直口快的何充拿三国时的邓艾打比方,力言陶侃不会反叛。

曹魏时,征伐蜀国的邓艾,用奇兵俘虏了刘禅君臣。灭国功名足以书之竹帛,传祚万世,最后居然被以谋反罪处死。

世人不解的是,邓艾七十老翁风浊残年,他会谋反吗他图什么

昔日之邓艾和今日之陶侃,如出一辙。陶侃已经功德圆满,为何还要造反当年在勤王大营身为盟主时,精兵利卒,是造反的大好时机。

现在远隔荆州,日暮途年,被裁撤到只有三四万人,这个时候再反叛,可能吗结果必败无疑,还会遭人嘲讽,说他老迈昏聩,为世人徒增一笑料。

何充的分析赢得了成帝的赞赏

不仅如此,朝堂上,荆州长史还拿出了一个铁证,坦承失踪的刘胤就藏在荆州,他的亲兵曾亲眼看见,当日围攻州衙的军民之中,大都为路永麾下的青州兵。

事后才发现,是路永煽动百姓,怂恿军士,才有了刘胤仓皇出逃的结果。

成帝此时才得知真相,感觉自己上了当,气呼呼地问道“谢爱卿,你当日奉旨查访,可曾发现”

谢裒未曾想,这个话题怎么突然转到自己的头上,心里惶惶不安,他转动眼珠,窥见了王导的眼色,又退缩了回去。

言语支吾,说道“臣有罪当日场面非常混乱,臣未加详问。可臣在江边勘察现场时,的确发现船毁之处是在江州码头上游约十几里处,请陛下明鉴。”

王导暗自高兴,谢裒还真听话,自己没有看走眼,这时要和谢裒结下攻守同盟。

“的确是怪事一桩,江州官船为何在码头上游的荆州方向毁损难道是刘胤要把官粮银钱送往荆州,而不是京师”

“无稽之谈”长史怒斥了一句。

“我荆州钱米充足,区区几千石官粮与我而言,九牛一毛。陶刺史怎么会因为一点蝇头小利甘冒这么大的风险,必是路永栽赃陷害”

言罢,他又将矛盾对准了王导

“对了,陛下,臣来时,陶刺史托臣敢问丞相大人。路永逼走了刺史,朝廷就任用他为刺史,如果他哪天逼走了丞相,朝廷是不是就要任他为丞相呢”

“简直是一派胡言这两件事怎能混为一谈”王导辩驳道。

委任路永为江州刺史,王导的理由冠冕堂皇。他对成帝说,路永悍将,投诚的青州兵更是穷凶极恶,不听兵部曹调遣,只惟路永马首是瞻。这帮人只能安抚,不能激化,以免再次叛乱。

路永谙熟军阵,不宜久居后将军军职,王导是为了委曲求全,才举荐他为刺史。

目的是让他远离军戎,时日一久军事必然荒疏,戾气减弱,与青州兵逐渐疏远。待时机成熟,对朝廷再无威胁时,再分而治之,用的完全是缓兵之计。

庾亮不买账,此时补上一刀

他以为,就算路永反正有功,朝廷加封其为后将军,足见皇恩浩荡。王丞相又提携其任江州长史,官居五品。

从叛将到地方大员,可谓一步登天,换了任何人,都应该满足了。为何尚书台还要再扶持其为封疆大吏,占据江州刺史的宝座,其中用意何在

难道真的是举贤任能恐怕是别有玄机

事情的发展已经背离了王导在皇帝面前许下的初衷,成帝感觉在启用路永一事上,他被骗了

此刻,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向王导投来了森严的目光,其中带有垂询和疑惑之意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