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晋衣冠 > 第198章 淇水藏古迹

大晋衣冠 第198章 淇水藏古迹

作者:河淌里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8:12:19 来源:就爱谈小说

桓温脸色难过了一下,随即大方的避开尴尬,指着那片树林,严肃的说道

“一点也没错。我要是早一点知道这里和山寨的实际距离,兴许就不会贸然跟进了,石闵他们也不会得手。”

孟子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就是地利的妙用。掌握地利,将来在战场上,打败敌人会有更大胜算。

今后,赵人和大晋必有一战,桓温认为自己去一趟临漳很有必要。

然后再直上燕地,顺道再看看鲜卑人的情况,山寨还有一千匹战马没有交货,这趟要一起给办妥了。

“大哥,小弟赞成你的想法,可如何进入临漳万一遇到险情,咱们如何脱身,这些你考虑过吧”

沈劲没有底气,开始发难。

刘言川接着跟上一句“恩公,临漳城肯定都是高鼻子深眼睛的赵人。你去了,人家一眼看你是汉人的模样,兴许当场就能把你当做探子抓起来”

桓温嘲笑一声,责怪刘言川是个莽汉子。

临漳原是曹操封魏王时的国都,城内大都是汉人。虽说现在是赵人都城,里面还是有很多汉人。

再说了,他们禁止互市,只是禁止战马铁骑等,寻常商旅是可以出入的,他可以化作贩牛贩羊的商人混进去。

至于到了燕地,就更不用发愁了

桓温从兜里掏出一个物件,拿在手里晃了一下。

沈劲和老三认识此物,那是慕容恪上次在青州送给桓温的护身符

纵目远眺,奔腾的黄河水在冬日严寒下,已经凝固为一层厚厚的冰块。陈留渡口,白帆云集的渡船泊在岸边,要等到来年暮春时节,冰消瓦解时再重新下水。

冰面上,三三两两的行人在慢步行进,也有的乘摆渡人打造的木制滑行冰橇。

宽广的冰面上,一眼望不到头,三个人三匹马踽踽而行。为防止冰面打滑,人脚还有马蹄都缠绕着厚厚的藁草。

桓温、沈劲和三当家的从芒砀山出发,经梁郡,到陈留,一路歇歇看看,走走停停,五六日工夫才来到黄河岸边。草草用好中饭,便跟着摆渡人,讨了些藁草。

午后时分,天空渐渐呈现暗黄色,不一会儿,几片鹅毛大雪飘飘荡荡,不多久,漫天大雪纷纷扬扬,打在身上,落在冰面,整个世界白茫茫一片

过了黄河,一直向北,傍晚时刚进入枋头县境。落日照射下,忽见一尊弥勒大佛映入眼帘。

大佛为石制,高约**丈,镶嵌在石壁上,两脚距离地面还有丈余。走进细看,上面还有碑刻大赵皇帝以佛图澄之言镌刻崖石为佛像,以镇黄河,封镇河将军。

几人心里纳闷,胡人蛮狠凶残,杀人如麻,他们居然也信佛

再向前走,前方一东一西两座大山耸峙,中间被县城隔开,仿佛上苍有意把一座县城硬生生嵌入浑然一体的大山中。进入县城,找了一间客栈,准备歇宿一晚再走。

“店家,此地距离临漳还有多远”

“不远了,骑马只需半日即到。”

县城两侧的两座山头怪石嶙峋,却颇有威严,在北方平原的砂石之地上别有一番风景。

掌柜的介绍说,这两座山叫大伾山、浮丘山,别看山势不高,只有五六十丈,但因当年大禹治水时曾登临此山,故称“禹贡名山”。

原来还大有来历桓温咋舌道“这里为什么叫枋头,好奇怪的名字”

“客官有所不知啊,这要从后汉建安年间说起。城北有一条河叫淇水,原来汇入黄河,魏武帝当年为了东征青徐一带,打通漕运,在入水口处,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使淇河脱离了黄河,流入了它的故道白沟,所以时人就称之为枋头。”

打通漕运,东征青徐桓温咀嚼着这句话,他打算去实地勘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千年前的先秦时期,在这条淇水河畔,有一位年轻女子,漫步在水边,看水波潋滟,绿竹青翠,她苦苦思念着自己的意中人,动情地唱起这首歌。

这首歌,木兰也为他唱过。那是自己从徐州一路策马疾驰回到宣城父母的身边时,木兰对着他吟诵起诗经中的句子。

桓温浮想联翩,木兰的模样再次浮现在眼前

“大哥,你看前面。”沈劲打断了他的思绪。

桓温顺手望去,淇水像一条宽宽的白色银带通向黄河,然而到前方突然拐了一个弯,折着向东北方向流去,而折弯之处应该是一道精心打造的工事。

桓温觉得奇怪,让河水折弯改道,用填土的方式最为便捷,不须耗费多少劳力,为何要专门用工事魏武帝雄才大略,不会无端虚耗民力。

带着这个疑问,三人悄悄靠近,想一窥究竟,工事里面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枋木乃黄河北岸特有的木材,粗壮坚硬,耐侵泡腐蚀,将新伐枋木浸入水中一年,取出后用桐油通体刷几次,再晾晒数日,之后即可用于水下工事,百年都不会损毁。

而这道工事几乎全用枋木做成,可见建造者当时的重视。

桓温仔细打量,又跑到黄河边的另一头观瞧,慢慢摸清了其中的原委。

“哦,这就是店家所说的枋头的由来,我知道魏武帝造这道水闸的用意了。”

“快走,好像有人来了”沈劲看见堤岸上,一小队身着甲冑的赵兵奔跑过来,火急火燎的嚷道。

“站住你们三个,是干什么的为什么来这里”

“军爷,我们是商贩,想进城采买些牛羊,运回去发点小财。听说这里景致好,便来逛逛。”

赵兵也不多问,蛮横的驱离了他们。

三人被逐出枋头工事,回到客舍,收拾一下就沿着官道直奔赵人都城。

次日早上,来至临漳南城外几里处,只见一条东西向的官道交叉,形成一个十字街衢。街衢南侧,沿着官道搭建一些木制的店面,有客栈,还有饭馆,依靠南来北往的过客营生。

“搜身”

三人进城前先把马匹和兵器寄在街衢的一家客栈,徒步来到临漳城。守兵一看是汉人,照例要查看有无兵刃或者违禁之物,查验完毕,还不忘恶狠狠叮嘱一句。

“记住朝廷的命令,汉人不得采买禁物,不得靠近宫城,违者杀无赦”

“记住了,谢军爷。”三人点头哈腰,不敢多看旁人一眼。

“堂堂大赵的京城怎会如此寒酸比起咱建康城是相形见绌,不可同日而语。”沈劲瞟了一眼,摇头揶揄道。

老三道“胡人向来以游牧为主,高强坚城原本就不是他们所好,也非他们所长,能有这模样已经不错了。”

老三说得没错,临漳百年来屡遭战火,损坏严重。石勒建立赵国,在此定都,肯定也修缮了一番,才有今日之规模。

不过,可以想象,他们下辖的州郡城池,必定比这还要不堪。也难怪,马背上的民族擅长野战,并不擅长守城。

“啊嚏,啊嚏”沈劲打了几个喷嚏,桓温逗道“你轻点,打的这么响,别人不用看就知道你是从南方湿暖之地来的,可别暴露喽。”

三人相互打量一下行头,身着厚棉衣,外面还披着羊皮袄,头上戴着羊皮毡帽,裹得严严实实。

昔日横刀立马的英姿全无,倒也和寻常走南闯北的贩夫走卒无二

桓温和三当家还好,毕竟在黄河岸边的青州呆过一年,却苦了沈劲,江南吴地的贵公子出身,最北仅仅到过徐州,哪能适应黄河北的严寒。

他不停的打着喷嚏,鼻涕横流,甚是窘迫。

这时,一队骑兵从后面疾驰而来,听到沈劲的喷嚏声,一个骑兵扭过头,狠狠的瞪了沈劲一眼。

进城以后再看,胡汉习俗果然大不相同。

摊位上,货栈里,到处都是牛羊一类的肉品、草料,还有活物,充斥着一股腥膻之气。堂堂都城搞得像集贸市场,乱糟糟,臭烘烘的。

而另一条街道,一些零星的汉人铺位前则干净许多,经营的也是南方常见的一些针头线脑,还有布帛丝绸之类的货物。

与建康相比,这里的街面宽敞,四通八达,而且路面都是用碎石细砂铺就,有利于战马的快速行进。

“客官,你们从南方过来,要采买些什么”街边一家汉人店铺的掌柜热情的打起了招呼。

三人一看是汉人,倍感亲切,便走了进来,寒暄道“是啊,我们想来采买些牛羊,这里的价格果真比我们南方便宜很多。”

“三位客官一看就是初次来临漳,别的不敢说,这里最不缺的就是牛羊,当然便宜喽。进来喝杯热水,烤烤火,暖和暖和。”

掌柜的热情,桓温不愿意冒昧打扰,客套一句后仍站在外面。

“敢问店家,城里面汉人开设的买卖怎么不多啊”

桓温一边问,一边看隔壁一家铁匠铺,叮叮当当在敲打着刚刚烧成火红的铁块。

铺面前的摊位上,摆满了马掌,铁锨还有铁锚一类的器具。

“客官观察真是仔细嗨,原来这里到处是汉人,大赵定都后,把许多汉人都撵出去了,空出来的房屋店面什么的都给了赵人。我们之所以能留下来,都是因为祖辈世代居于临漳,所以开买卖的汉人就少。”

“哦,是这样所以我等看到店家就觉着亲切,像是他乡遇见了旧知。”

“客官真会说话,不过今天能在这里看到你们也真不容易,蛮奇怪的”

“店家此言令人费解,是何道理”桓温见行路之人不乏汉人,为何自己就看起来奇怪,故而有此一问。

“当然奇怪,你们也不瞧瞧今儿是什么日子”

桓温心血来潮,冒险深入赵人腹心之地,不知吉凶如何,恳请诸位拭目以待,加个收藏,给张推荐票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