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晋衣冠 > 第200章 幼主终亲政

大晋衣冠 第200章 幼主终亲政

作者:河淌里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8:12:19 来源:就爱谈小说

当桓温三人新年时在临漳涉险,期盼黑夜再长些,好逃出城去时,大晋宫城里却有一个人在盼望着黑夜快快散去,黎明快快到来。

因为,新年的第一缕曙光照耀进宫城,就是自己乾纲独断的时刻。

五年的等待,成帝终于等来了亲政的日子

今天是新年的第一次朝会,也是自己亲政的第一次朝会,所有的皇室后族要员,朝堂重臣,还有大州大郡都要来朝,聆听自己的圣训。

天刚放亮,式乾殿上人声鼎沸,个个喜气洋洋,文武分班站好,静候着成帝的到来。

众臣抬眼望去,庾太后象征临朝听政的御座已经撤走。

一张小小的御座,事关成帝的皇权,事关庾家的私权,事关天下苍生的公权。

太后懿旨“奉先帝遗诏,皇帝已至亲政之年。礼成后,择日祭祖,以告慰列祖列宗。即日起本太后正式归政,不再临朝,钦此。”

尚书令庾亮领班,三拜九叩“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叩拜礼毕,庾亮出班,展开黄绢,朗声宣读成帝的三条亲政内容。

听民意京师宣阳门外设谤函,举国臣民均可上书评议朝政;

举贤才各王公各宗室,各文武群臣,各州郡,均须向尚书台举荐有才有识之士,文能兴国,武能安邦,有一技之长者皆可举荐;

亲籍田古制,天子籍田千亩,诸侯百亩。今岁春耕,皇帝将执耒耜,亲耕籍田,以奖劝农桑,化育臣民。

“人臣者,以进贤为功;君者,以用贤为功。”

成帝急切盼望贤才,在亲政纲要中浓墨重彩阐述了举荐贤才的要义。

“朕刚刚亲政,学识有缺,资历尚浅,朝廷诸事还要仰仗诸位爱卿。古人所谓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还望各位不吝赐教,勇于进言。”

成帝做了个开场白,顿了顿,第一眼就望向一直低头不语的王导。“老太傅,请先赐教。”

相对于庾亮的沮丧之色,王导受宠若惊

“老臣惶恐,岂敢言赐教二字,陛下亲政三事,老臣深表赞同,必将全力敦行。可老臣以为,陛下目前尚有一桩大事要做,这不仅是老臣所想,也是天下臣民共同所想”

“老太傅,快说。何等大事,朕居然毫无察觉”

“陛下既已亲政,该早日大婚,迎娶皇后,为天下表率。老臣以为,可令重臣命妇,挑选豪门显贵之女,以供遴选。”

“是啊,是啊,老太傅言之有理,这才是当朝头等大事,臣附议。”众臣异口同声,表示赞同。

“众卿之意,朕明白。不过婚嫁此事,尚需征求太后,再做定夺。”

“陛下,太后旨意,择日祭祖,不知陛下圣意如何,望尽早示下,尚书台也好早作打算。”庾亮被王导抢了个风头,赶紧抢着进言。

祭祖当然是去琅琊山的琅琊王祠,至于何时为宜,成帝并不着急,等过些时日,待朝中诸事安排妥当后再去不迟。

“陛下陶侃刺史从荆州呈来辞表,坚决辞去本兼各职,就连朝廷赐予的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殊荣也婉言谢绝。他说已经收拾行装,携带一家老小回老家休养去了。”

成帝闻言五味杂陈

对陶侃,他看不清,既有大功,也有大过。既有私心,又有公理。既疏远,又亲近。既有好感,又有忌惮。

亲政之后,如何对待这位手握重兵的三朝老臣,他还真是拿捏不定。

但眼前的这份辞呈,彻底消除了对他任何不利的印象,也为自己大刀阔斧的亲政之路扫清了一大障碍。

成帝打心眼里感激陶侃,说到做到,果然是个信诺之人

防守西陲的老臣请辞了,防守北边的老臣该怎么办了

散朝后,成帝拉着郗鉴,关切道“老爱卿,陶侃大人请辞,你怎么看”

“陛下,陶侃明事理,识大体,知进退。早就听说其家僮千余,珍奇宝货富于天府,如此全身而退,既可保持家业,又可保住子孙的前途,不失为明智的选择,陛下莫负了陶大人的深意啊。”

郗鉴为荆州宽怀,也为自己感伤。

“陛下,老臣此次进京,一来是恭贺陛下亲政之典,二来,老臣也准备请辞,乞骸骨,归田园,望陛下恩准”

“爱卿休提,朕断不会允诺。想当初,先帝托孤的五位辅政重臣,一个病故,一个惨死,一个卸任,如今你再请辞,朝廷梁柱颓损,大晋江河决口。爱卿莫非觉得朕愚钝,不堪辅佐”

郗鉴慌忙摇手

“老臣万万不敢有如此想法,老臣心直口快,屡出刺耳之言,朝野俱知。今后将是陛下摒弃旧俗,刷新朝堂之时,这正是陶大人的聪明之处,老臣也不敢落后,不能还像大山一样挡在面前,让陛下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朕从未觉得爱卿像座山一样横亘在前爱卿与众不同,这么多年来,一直为国守边,熟悉北地,洞察胡虏,朕还要一直仰仗你。”

“谢陛下信赖,然而不是老臣敷衍客套,臣的确老迈,力不从心,再尸位素餐,恐怕连赵人都会欺我大晋无人。请陛下选拔良才,早日赴边,安定北境。”

郗鉴所言不是空穴来风,但是朝廷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接替之人。

成帝犯难道“这样,烦劳爱卿再为朕守边一年。朕答应你,以一年之期,那时你再回京休养,朕决不食言”

“老臣谢陛下天恩”

成帝执着郗鉴的手,询问道“朝野尽知,当年北方曾有一位白袍蒙面之人,侠肝义胆,仗义出手,两度挽救了王太傅和大晋军士,功莫大焉爱卿是否知道此人”

这也正是郗鉴苦苦追寻之处

“禀陛下,不仅如此,此人还几次解我徐州之围,只不过他动作迅捷,来去如风,从未露面。老臣也多方打探,一直查访不到,但大抵可以断定,那位侠义之士必盘踞在徐州西部的芒砀山”

成帝喃喃道“也不知是何方义士,如此钟情于我大晋还有,为何要蒙着面,是有难言之隐,还是面目有缺,不敢示人老爱卿,此次回徐州,一年之约,务必要探清楚此人下落,争取为我所用。”

“老臣遵旨,老臣告辞了”

说完,郗鉴转身离开,没有在京师停留,而是跨上战马,匆匆返回徐州。

这一刻,他突然觉得时光紧迫,边情紧迫。他隐隐不安,预感到这一年之期,北方要出事。

果不其然,北方出了大事,郗鉴失信了,他没能等到和成帝约定的一年之期

“店家,店家,开开门,我们是寄马的客人。”

“怎么,连夜要走啊,等上半个时辰天就亮了,再走不迟。”临漳南城十字街衢的客舍掌柜举着火烛,打开了房门。

“家中有急事,不敢耽搁。店家,敢问这两条官道通向何处啊”

“向西的官道通往秦地,东边那条则通往鲜卑人的燕地。”

“好,谢过店家”三人迅速牵上马,径自向东而去。

这时,客舍隔壁的一爿店铺门“吱呀”一声,打开了

夜风凌厉,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桓温下意识的把毡帽使劲向下拉一拉。

摸黑行了二十来里地,东方欲晓,遥远的天际线,一片初生的霞光峥嵘渐露,预示着天很快就要亮了。

必须尽快赶至燕地,否则,很有可能被赵人的游骑发现。

而此时,临漳南城门,一队队骑兵快速冲了出来,四处搜寻,打探着消息,查访闯宫人的蛛丝马迹。

一路疾行了半个时辰,天光渐渐泛白,大伙才放慢速度,手脚已经冻得僵硬,不听使唤。

三人索性下马,活动活动手脚,热热身子。殊不知,身后有一大队赵人骑兵尾随而来。

目光尽处,出现了很多星罗棋布的游牧民族的标志性的毡房,还有早起忙碌的牧人。

“恩公,这里应该就是燕地了。你看,那些牧人和慕容兄妹装束一样,而且都是黄发。”

桓温一挥马鞭,颔首道“没错,你看那毡房,虽然和赵人一样都是白色,但他们的毡房上还绣有马鹿的图案。马鹿是鲜卑人的图腾,上次在青州时看到过。”

沈劲道“大哥,他们一个毡房,一户人家,就养了二三十匹马。试想,鲜卑人到底有多少战马”

桓温深有同感,稍稍目测一下,言道“前面的牧场至少有百余个毡房,马匹估计得有两三千匹,这个牧场还只是鲜卑族的一个部落而已。而且,你看他们的速度和骑术,要不是上次在慕容兄妹那里见识过,还真不敢相信。”

正说话间,隐隐感觉到,背后有马蹄声飘过来

桓温警惕的转头回望,仅仅一瞬间,前面却有七八个骑兵已经来到跟前。

让人钦佩的是,这些骑兵速度惊人,而且声响很小。

这要是在南方,就凭大晋骑兵的那些水平,至少还在十丈开外,就被桓温察觉到了。关键是,鲜卑人骑兵的迅捷和勇猛比赵人还要超出两分。

“站住,干什么的”

鲜卑骑兵把他们团团围在中间,有几个人娴熟的解下后背的弓箭,扯满了弦,三人性命只在别人的手指之间。

更揪心的是,他们的身后,赵人追兵的马蹄声也隐约传来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