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晋衣冠 > 第260章 庙堂斥宵小

大晋衣冠 第260章 庙堂斥宵小

作者:河淌里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8:12:19 来源:就爱谈小说

王导情至深处,放肆的失声痛哭,而成帝则泪流满面,默默的看着王导。

这位权倾一时纵横捭阖的大晋元老重臣,一向是正义的化身,安邦的砥柱,今日却将这些羞于启齿不能示人的丑陋和盘托出。

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成帝还记得,当初王导请辞丞相退居太傅时,曾提出撤销桓温的海捕文书。

自己还以为他是想把这烫手山芋交给后任的庾亮,摆一个姿态而已,却想不到背后的原因竟然令人欷歔。

“老臣袒露出这些,陛下肯定会轻视甚至憎恨老臣,不过老臣心甘情愿。言尽于此,老臣彻底解脱了,干净了。见到先帝,见到桓彝,老臣也可以和他尽弃前嫌,相视一笑了”

成帝默然地离开了乌衣巷

真是想不到,这些所谓的豪门世族,在光鲜的背后竟然有这么多阴暗的勾当。

也许那些只是沧海一粟,但王家坦诚了,至少坦诚了这一粟。那庾家呢,他家将来也能这样忏悔吗

此刻,成帝很想见到桓温,这时的桓温会比白袍蒙面回归时的形象更加高大,更令自己钦佩。

然而,现实问题是,桓温从兖州生还、纵放淮河边的鲜卑人以及乞活军临阵脱逃之事,众目睽睽,铁证如山,又如何解释

王导所说的,都是他既往的磊落胸襟和忠诚肝胆,这些能让桓温渡过眼前的一劫吗

成帝心疼起桓温,可是,要想洗脱罪名,还需要别的佐证

摆驾回宫,成帝打消了驾幸桓家的念头。毕竟,他现在戴罪在家,去了能说些什么,徒增尴尬而已。

回到建康宫外,何充早已在此恭候。

他刚刚去长干里探望了,可是桓温还是没有一句辩解之言,只是为朝廷扼腕,为将士惋惜。

何充听出了弦外之音,桓温是故意不朝,担心式乾殿上问及此事,一怒之下难免会和庾亮针锋相对。

他不想皇帝看到两位将军为战争失败而在朝廷上撕破脸皮,吵成一团,这只会让皇帝寒心,让群臣蔑视。

成帝默默念叨,桓温啊桓温,你也太迂腐了吧,这样的罪名压在你身上,你还有心思为朕考虑

何充哀婉言道“还有,郗愔刚刚找到老臣,把他知道的经过都说了一遍。陛下请看,这是郗鉴大人战殁前的血书。”

成帝展开一看,几个殷红大字映入眼帘,触目而惊心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陛下,诸葛孔明北伐时给蜀主刘禅上过出师表,这是其中的一句话,意思是”

“朕知道,这是他借诸葛之口来警戒朕啊”

著名的出师表,成帝当然读过,而且这句话前面还有一句亲小人远贤臣

郗鉴的意思无非是说,前汉因为重用贤臣,摒弃小人,所以兴隆。而后汉恰恰相反。

郗鉴在最后关头,用赴死之心来感召成帝,要进善去恶,进贤去愚。

成帝何尝不知,善恶贤愚容易分辨,可是取舍就难了。他想到太后晕厥之时,庾亮兄弟借太后之尊为自己求情的那一幕。

“陛下,郗愔告了长假,他不想上朝,不想再见到骠骑将军,他说郗鉴大人在慷慨赴死前还说了一句话。”

“郗爱卿怎么说”

“他辜负了陛下,没有守好徐州,他失约了。”

成帝泪流满面“不,是朕失约了,朕对不住他”

式乾殿上,除了两位主角之外,所有人都期盼的最为激烈的朝会拉开了帷幕。

两位主角,一位是自己的舅舅,一位是将来的妹夫。成帝要看看这次事关功罪赏罚的朝会,他们会如何辩驳。

这次朝会原来可以不用召集,但是成帝铁了心,他不想桓温躲在幕后委屈,不想庾亮站在台前得意。

他还要回答郗鉴,血书上所指的小人是谁,贤臣又是谁

“纯属污蔑如果桓温真的勾结鲜卑人,那今日我们还能有机会在朝堂上争论吗没有他护住船只,骠骑将军你们伯侄,沈劲的败军,还有我徐州残兵百姓,哪一支人马能顺利渡河靠泅水吗”

朝堂上,郗愔回忆起那个夜晚,悲愤难抑

“三路人马都过了河,而桓温他们一直在寒风中等待,还要防范鲜卑人杀个回马枪。他们承受刀兵之苦,浑身伤痕,苦等到次日才到了南岸。”

当庾亮老调重弹,诬指桓温勾结鲜卑人的第二大罪状时,郗愔当即厉声指责。

他本无意上朝,是成帝强行把他召来的。

庾亮掩饰心慌,指责道“那正说明他做戏做得好,蒙骗了众人,你们为什么不问问他放任鲜卑人撤离的事情”

“骠骑将军指责桓某会演戏,会撒谎。谎言只能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蒙得了一些人,蒙不了悠悠之众。”

桓温不卑不亢,解释道“之所以没将他们赶尽杀绝,只是驱逐了事,实在是受人之托,桓某承诺过别人。”

“荒唐两军阵前,你死我活,本将军还从未听说过,要受人之托纵放敌人的。是谁之托,让堂堂的征北将军失去了是非,失去了心智”

庾亮抓住桓温的软肋,逼问桓温,却遭到了拒绝。

“这个事关她人的安危,桓某无可奉告”

桓温当然不肯说出慕容婉儿的嘱托,省得庾亮又借机生事。

“若没有她的协助,桓某就无法从兖州逃离,也就更不会获悉鲜卑人袭击舰船一事。对方这么大的恩情,纵放千余人,有什么不对吗受人涌泉之恩,以滴水相报,难道不该吗若是以怨报恩,禽兽尚且不为,况人乎”

“你”

庾亮对号入座,一时语塞,感觉桓温含沙射影,是在嘲讽他。

桓温搬出一个要报恩的人,也不知真假,反正轻松化解了两个板上钉钉的罪状,成帝和何充居然同时点头表示认可。

庾亮心里发慌,只好咬住最后一个证据,你桓温不得不承认。

“本将军问你,乞活军不遵将令临阵脱逃,有上万将士亲眼目睹,这个没有诬赖你吧,你怎么解释这样的罪名按例该斩,沈劲和本将军联名上书,确认过此事。”

众人面面相觑,事实的确如此,他们不敢再插口。

“庾大人,这,这,这,沈某并未”

只有沈劲开了口,嗫嚅了两句,却不敢再往下说了。

满堂之人将目光投向桓温,期待着一个合理的解释。事关重大,涉及桓温的名誉和数千人的生死。

“桓某一直不愿谈及此事,并非心中有愧,而是万分恐惧。这几日在家闭门思过,茶饭不思,夜深了都不敢就寝。因为每次闭上眼睛,眼前就会出现那血腥悲壮的一幕幕”

桓温慢慢站起身,整了整衣冠,肃然道“陛下,臣和他们同生共死数年,朝夕相处,亲如兄弟。可是,仅仅一日一夜的工夫,一万人只活下了三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

悲愤的言语将桓温拉回到残酷的梁郡城下

“因为他们就是在这位主帅无能甚至泄愤的指挥下,面对敌人的高墙壁垒,铁闸重门,他们没有重器,他们是用意志在攻城,用血肉抵挡对方的弓箭利刃、滚木巨石还有滚烫的松油。”

言至此处,桓温心如刀绞,朝堂里响起了轻微的啜泣声。

“刚才庾大人指责臣驭下无方,说乞活军是流民是草寇,不懂规矩,没有礼节,不愿归入朝廷军制,是抗旨不遵。为此,臣也曾和他们争得面红耳赤,臣也不理解他们放着好好的官兵不当,为何非要固守乞活军的旗号”

这个问题,成帝也很好奇

“现在看来是臣不可理喻,是臣错了固守是幸事,他们幸亏没有编入朝廷军制,而是固执的保留自己的旗号。否则,在颐指气使的骠骑将军指挥下,他们的下场只能是全军覆灭”

成帝听得惨然中带笑,这是对庾亮无情的嘲讽

“王太傅两次北伐,胡虏数攻徐州,虽与山寨毫不相关,他们却横刀立马,冲锋陷阵。愈挫愈勇,越战越强。石虎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几度欲除之而后快,却无可奈何。”

桓温盛赞乞活军的功勋,接着大大又讽刺了一下庾亮

“可是,咱们的骠骑将军能让他们一天一夜之间丧命七成,完成了石虎都不能完成的壮举。”

朝廷哗然一片,有人甚至笑出了声。

“试问,这样的将令还有谁会遵从乞活军连死都不怕,他们在杀人如麻的石虎面前毫不畏怯,难道在庾大人面前会畏怯如果真是这样,那只能说明,庾大人比石虎还要威猛,还要可怕”

庾亮翻着白眼,脸色紫如猪肝。

他分明听到了身后的笑声,看到了御座上帝王的怒意。

“他们临阵撤军并非脱逃,而是去营救臣。如果不是他们的营救,还追随臣南下淮河,凭臣一己之力驱逐不了鲜卑人,你们又怎能侥幸渡过淮河谁都知道,你们的背后还有石遵和鲜卑人的数万大军”

桓温越说越激动,难以控制自己,慢慢走到庾亮面前,全然撕开了遮羞的面纱,发出轮番诛心之问。

“庾大人,功劳你来领,罪责我来担,我不在乎。这么多年,你们强加给我的罪责还少吗我都忍了”

“可是,乞活军几千条鲜活的人命,我不能忍,必须要站出来为他们讨个公道。他们自幼就流浪乞活,到处流亡,到处被人追杀。他们之间结下的兄弟情谊不是你这样的人可以理解的,你们眼中除了名就是利,而他们在危难之时,可以割头换命”

“令侄眇了一目,你就痛彻心扉,而乞活军的三当家,他为了救庾希之命,背上中了数支羽箭。他被射成了刺猬,搭上了自己的命,你却只字未提。”

“庾希明知事情的真相,还诅咒救他命的人该死。试问,你们庾家是天生贵胄,他们就命如草芥吗”

“他们从几丈高的城墙上摔落,四肢俱断,连自杀的力气都没有。为了不拖累兄弟,只能咬舌自尽。”

“还有两个兄弟,他们攀上了城墙,双手被敌人砍断,央求着自己的好兄弟给他们一刀,让他们能痛快而有尊严的死去”

“你身为大晋股肱之臣,国舅,尚书令,骠骑将军。头戴层层桂冠,身披重重锦缎,佩虎符,坐皋比,昂昂乎立于庙堂。你扪心自问,面对这一切,你羞愧吗你恐惧吗你心安吗”

桓温哽咽着说完,掩面而泣,内侍宫女都哭成了一团

一株嫩苗要想长成参天大树,会经历多少凄风苦雨,一个小人物要想成长为大英雄,要面临多少生死别离敬请您伸出援手,投出推荐票,添加收藏,不胜感激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