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晋衣冠 > 第275章 试玉三日满

大晋衣冠 第275章 试玉三日满

作者:河淌里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8:12:19 来源:就爱谈小说

在座之人终于有个人肯开口了,而且看他的神情,肯定是要抱怨和发泄不满,这也是桓温想听的。

原来,此人多年前就替城西一大户人家帮工,农忙时节,春种秋收冬藏样样都干。

农闲时节则开荒、种树,甚至还帮着主人采砂冶炼,一年下来,也就能攒上几两银子,好在雇主还能供上一顿饱饭。

仅靠官府的那点救助,一家人根本无力存活。所以,雇主再凶狠苛刻,他也只能如此,总比只靠府衙杯水车薪要好些。

见有人打开了话匣子,另外一人更是气愤,出言指责那些雇主,说他们有权有势,圈占大片良田,凭着这些廉价佣工,坐收果实。

每年少则千石多则万石粮食,足够他京师的门庭一辈子的吃穿所需。

又有一人五大三粗,嗓音浑厚。

“我们从父辈就南渡至此,原以为北方战火消弭,就可以返回家园。可等到战火停息之时,故土却被胡虏占去,朝廷不但收不回来,这几年反倒连淮河以北都沦丧了,看来这辈子只能做白籍之人了”

此人话音刚落,突然觉得不对,在其他白籍之人惊愕的眼神中,他才发现,今日的琅琊太守就是淮河以北国土沦丧的重要一员。

虽然过错并不在桓温,不过听起来似乎有揭人伤疤的味道。

“大人,草民失言,草民有罪”

慌得那人连声道歉,准备跪下磕头。

桓温连忙走过去,扶将起来,笑言道“你说得是实情,何罪之有坦白说,非但不怪罪于你,本官反而是感同身受,不必拘谨。”

那人将信将疑,战战兢兢。

刘言川现身说法,憨厚的笑道“你怕什么俺既非黄籍,又非白籍,只是一个流民。你们看,大人还不是把俺当成兄弟一样看待”

那人这才定下心来,讶异道“太守大人举手投足玉树临风,而这位好汉和大人形貌迥异,髭须倒竖,看来也和我一样,是干苦力活的。”

逗得大家哄堂大笑,席上欢声笑语,化解了尴尬和紧张。

就在气氛活跃之际,席上,有一只手悄悄的伸出来。

那只手拿起案几上餐盘中的一摞子切成片的果脯,朝口中放去,装作咀嚼的样子,然后却悄悄放入怀中,若无其事,这一幕被桓温尽收眼中。

随后,上来的一盘子羊肉片,他又故伎重演了一次

桓温没有贸然下结论,此人或许是贪小,也或许是别用隐情。

于是,他漫不经心的转而和蔼地问道“这位后生衣着举止,应该是个读书之人,可否赐教”

“大人抬爱了,不敢担赐教二字。草民袁宏,既不行伍,也不佣工,平日里爱读些诗书,聊以自娱,并无什么韬略可言。”

桓温认真打量着袁宏,面容白净,身材瘦削,举手投足之中含有雅静恬淡,应该是个老实厚道之人。记得就是三日前,在茅草屋中吟诵出师表的那位。

“平日里都读些什么书,莫非也是玄学一类的黄老之学”

“那倒没有,草民对只知空谈不知报国的玄学没有兴趣。所谓玄学,只是假托黄老学说之大名,实乃黄老中的糟粕而已。”

“尊驾何以有此结论”

桓温也讨厌玄学,觉得寻觅到了知音。

“黄老学说中,确实有一些诸如玄而又玄之类的论辩,令人难以捉摸难于参透,也有教授炼丹祛病、驻容养颜之类的方法,这些被中朝时期的所谓玄学名士剽窃而来,自称一派。他们不着边际的清谈,放浪形骸,不修边幅。”

桓温一想,确实如此。

秦淮河畔的玄宫中,谢安兄弟,王羲之,还有堂堂的晋陵太守郗愔不就是这副德行吗

袁宏侃侃而谈,继续驳斥玄学。

“而黄老之中也有很多治国理政的大道,比如老子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这些精髓却被他们踢出门外,而把糟粕当做宝贝供奉起来,实在是买椟还珠的重演。”

桓温暗自叫好,袁宏的观点和自己非常接近,剖析起来比自己更为深刻透彻。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此人殊为难得。

在举朝修习玄学,深怕别人嘲笑自己不懂玄学的大环境下,此人还敢逆潮流而动,公然抨击玄学。确实是书生豪迈,砥砺正气,值得深交。

“阁下言之有物,可见平素里涉猎颇广。”

“大人见笑了,草民读书庞杂,无奈囊中羞涩,所以平日里偏爱史籍和诗书,偶尔也看看古今达人对前朝往事的评议,以增长些见识,开拓些思路。”

桓温继续问道“那阁下对当今时事有何高见”

“高见不敢当,就说些自己的见闻吧。”

袁宏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他酷爱读书,多年前也曾远赴夫子庙学宫求学,那时夫子庙书声朗朗,学子谦谦,朝廷免费食宿。

当时大伙都以为看到了官学再度兴起之兆,可惜好景不长,昙花一现,学宫很快便凋落了。

袁宏提及往事,深为惆怅和惋惜。

于是只好回家自行研读,想着能凭自己的才学博得郡内小中正的举荐。一次,一个小中正属官路经本村,他便想邀至家中,款待一下,可实在是囊无寸帛。

老母为了孩子的前程,便狠心将佩戴了几十年的银戒当掉,那是亡夫留给她的唯一一件首饰。换了些银钱,割肉卖酒款待贵人。

桓温忽然想起,这则典故似乎在陶侃身上也发生过

可是,贵人进门一看,摇了摇头便冷哼一声,扬长而去。现在想来,定是他嫌弃酒薄肉瘦,与那些富户豪门的珍馐佳肴不可同日而语。

贵人走后,寡母看着满桌的酒菜怔怔发呆,愿望落空了,又换不回银戒,母子俩索性坐下来一起喝酒吃肉。

多少日子不知酒肉味,按理应该是大快朵颐,谁知母子俩却是味同嚼蜡,吃了几口后便抱头痛哭。

自那以后,他便放弃功名的念头,读书自娱,当作消遣

袁宏面含微笑的说着,眼眶里却噙着泪水。

如今,九品中正制已沦为豪门的私器,他们相互举荐,提携自己的子弟,还要设置障碍,阻止那些侥幸得以举荐的寒族之人。

长此以往,在朝廷,在地方为官的,总有一天全都是他们的人,官官相护。

到那时,寒族无晋身之路,士子无升迁之阶,阶层对立,矛盾激化,百姓没有了活路,黄巾再起,天下就要大乱了

越说越令人激动,袁宏竟然站起身,走到桓温面前,言辞诚挚。

“当下豪门子弟依托举荐,官宦之家凭着封荫,子弟皆可为官袭爵。那么试问,今后谁还要读书读书还有何用战乱时期,这种制度确实颇有成效,可天下不能一直混乱下去,大同之世,还得要靠文人士子来治国理政”

桓温很满意,被对方唤起了藏在心底的激愤,自己的弟弟桓秘都未能如愿,更何况袁宏这样的草野之人

“阁下一席话可谓痛彻肌肤,发人深省。九品中正制在曹魏时期是战时选贤任能的利器,我大晋承袭之后竟然成为压制人才的凶器。高门士族世代担任高官美职,寒门之人则无进升之阶,这一切,必须要改变”

袁宏应和道“必须要改变”

桓温豪言道“没错,这种藩篱应该要打破,而且一定要打破。”

就像刚才那位替人佣工之人说的那样,当初王太傅新政,其中的侨寄法原本是安置北人、稳定社稷、发展生产的良策,再辅之以劝耕制度,确实大见成效,官丰民足。

然而几年下来,劝耕之风弱了,赁牛赁种停了,那些窘迫的白籍之人无奈还得托身于豪门佣工,为他人作嫁衣裳。

豪门隐瞒田地,回避佣工,偷逃赋税。如此一来,他们是富者愈富,而佣工是贫者愈贫,朝廷也积贫积弱。

长此以往,总有一天,朝廷该向豪门借钱赊米过日子了。

桓温不是危言耸听,先例不是没有过,真到了那一天,要么卖官鬻爵,要么横征暴敛,不管哪一条,朝廷离垮台就不远了

这场便宴从午时一直持续到黄昏,桓温看天色将晚,带着满满的收获,结束了宴会。

大家慢慢散去,桓温叫住了袁宏,说道“阁下请留步,本府有些东西相送。”

说着,他将桓冲准备好的两个包裹递了过去。

“敢问大人,这是何物”

“这是一包果脯,一包羊肉片,本府刚才在席上,见阁下的餐盘中空空如也,料想你爱吃,故而特意准备了一些,带回去慢慢品尝。”

“草民惭愧,让大人见笑了。”

袁宏很实诚,羞涩的从怀中掏出自己私藏的东西,赧然道“草民藏匿公物被大人发现了,实在是无地自容。”

“阁下误会了,并非是让你交出藏匿之物。本官在想,既然你认为这两样味道不错,所以想再送些给你,你家中还有老母,这也算是本官的一点心意。”

袁宏被这番真情打动了,可是,刚伸出手,又迟疑的缩了回去。

桓温握住他的手,诚挚道“拿着吧,再者,它并非公物,这顿便宴是本官自己的俸禄承担,与公帑无涉。”

“太守大人爱民之心,宽厚之德,草民今日领教了,定当铭记之心,知恩图报。”

袁宏深深一躬,聊表心中的感激。

“对了,大人,小民还有一事要禀告,差点给忘了。”

“本官洗耳恭听”

“所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还请大人早做筹谋,提前做好防范。但愿是草民杞人忧天,告辞”

洪水退去,并不意味着灾害的结束,另一场灾害接踵而至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