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晋衣冠 > 第285章 寻隐者不遇

大晋衣冠 第285章 寻隐者不遇

作者:河淌里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8:12:19 来源:就爱谈小说

次日一大早,天刚微微亮,袁宏头前带路,引桓温桓冲刘言川三人直奔句曲山。

“这条山路只有小民熟识,寻常之人根本就难以发现,这仙人不知怎的,也许是觉得小民有道缘,格外青睐,只要是小民来访,每次他都会盛情接待。”

四匹快马一路东去,离开郡城,出郊外,穿镇甸,约莫行走了四五十里。沿途罕有人烟,偶尔还能见到樵苏之人。

“快到了,大人,看前面。”

袁宏手一指,几人勒住马匹,放眼望去。

只见前面不远处,一座大山矗立,顶峰处得有百余丈高,山势沿顶峰向两侧缓降,像鹰隼展开的双翼。晨雾还未散去,缓缓在峰顶处环绕。

在云雾缭绕之间,露出一个尖尖的峰顶,云蒸霞蔚,初见便有仙家风范。

来到山脚下,闻听到水声潺潺,鸟语花香,目光尽处,只见山林滴翠,草木芬芳。

几人将马匹栓于山脚下,沿着旁边一条小径拾级而上。

一路经行,初阳如画,薄雾如纱,晨曦照于林间,清泉流于石上。

袁宏边走边介绍起句曲山的来历。

传说前汉元帝时期,咸阳茅氏三兄弟一路传道,行到江北的茅山时,正逢山民闹瘟疫,于是便在茅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后世便称之为茅山道教之祖。

后来句曲山一带也有山民染上瘟疫,茅氏兄弟便渡江来到这里,修道拯民,山民感恩戴德,自此这句曲山又叫南茅山,而江北的则叫北茅山。

几人说说笑笑,一路穿行而上,不知不觉走了一个时辰。

桓温喘着粗气,说道“歇歇脚吧,脚力不支了。”

说着便找了一块路边的巨石坐了下来,呼哧呼哧的。

“你们几个到底年轻几岁,精力充沛”

令他惊讶的是,其他三人呼吸平畅,没有体乏疲惫的样子。

“恩公,俺比你虚长几岁,几年前登芒砀山,你一点也不含糊,句曲山不见得陡峭多少,你怎么累成这个样子俺看,恩公这几年多半是政务繁忙,一心扑在公务上,无暇操练所致。”

“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名不建,是以悲耳。”

桓温想起了当年有同样心境的刘备说过的话。

当年刘皇叔四处征战,身不离鞍,髀肉皆消。后来寄栖别人幕下,除了吃喝无所事事,一次如厕时,忽然见到髀肉生,顿时慨然流涕。

如今再看看自己,尚未到而立之年,便觉得精力耗损,体魄不再,更是可悲啊

正自叹间,闻听得山腰处响起了歌声,循声望去,一个樵夫肩挑两捆柴草,边走边唱

“秋风动竹,烟水惊波。几人樵径,何处山阿今时日月,宿昔绮罗。天长路远,地久云多。”

一阵山风吹拂,顿时令人神清气爽,桓温心生羡慕。

“仙山出仙人,这仙人所居之处,就连樵夫都沾染了仙气。山歌里带着离群遁世,看破红尘之意。试想,仙人会是何等境界”

又行走了半个时辰,渐渐接近峰顶。

“大人,看,前面那葱绿色如苍龙之首就是句曲山最高处,叫大茅峰,仙长的道室就在峰下的平缓之台上。”

几人兴致渐浓,三步并作两步,飞也似的奔了过去。

刘言川跑的最快,走至近前,说道“袁宏,你是吹牛了吧,要不压根就没来过,要不就是眼神不济,这哪是道室,就是一茅茨而已。”

桓温原本也以为,这样的仙人应该有一个规模宏大的道观,青烟缭绕,道童侍立,顶礼膜拜,信徒穿梭。

谁知道只是就地取材,用山上粗木搭建的木屋,屋顶覆盖着一层草苫,屋前用木栅栏围起来一个小庭院,和琅琊山脚下杜家村的茅屋很相近。

“仙长,仙长”

袁宏隔着篱笆门,朝里面喊着,许久,也不见有童仆出来开门。

刘言川跟做贼似的,耳聪目明,轻声道“别喊了,里面没人,瞧那扇门,应该上锁了。”

袁宏不信,轻轻一推,篱笆门是虚掩着的。

“大人,你也进来吧。”

顺着门缝朝里窥瞧,屋内空落,没有杂物,唯有正堂中央一张宽大的案几,上面摆放着一张琴,看来这高人常常抚琴自娱。

回看院子里,两侧刚刚疏松过的泥土里面,种满了奇奇怪怪的植物。

桓温轻嗅一下,叫不上名字,闻着倒是有一股草药的芬芳之味。

“老仙长或是携童子入山采药,或是驾柴车垂钓春水去了,我们既然来了,就等等看,总不能空手而归吧。”

除了山风吹动着竹叶松针,偶尔一声鸟啼,什么也听不到。

桓温走出院外,平整的泥土上长满了青苔,一直延伸至阶下的那片竹林。

微风轻拂,竹叶沙沙作响,日头越来越高,吹散了浓雾,只有薄薄的一层还不肯散去,缠绕在屋侧的数株青松之上。

像是姑娘刚刚沐浴完毕,青丝挽就的云鬟上涂抹的脂膏一般。

桓温沉浸在这没有纷争没有烦躁,甚至没有声音打扰的世界里,呼吸着干净纯洁的空气,眺望着葱绿青翠的山色。

多少年了,从未有过现在这般的洒脱和惬意,山上一日,世间千年

山无半日晴,日头偏西,一阵细雨飘落,道旁两侧的草儿更显得滋润,色泽碧绿得让人禁不住伸手摩挲一下。

鸟儿叽叽喳喳在枝头打闹,忙碌了一天,终于可以归巢了。

“好吧,倦鸟都归巢了,我们也回去吧。”

桓温怅然若失,招呼众人原路下山。

袁宏歉然道“大人,很是不巧,今日仙长不在,让大人空跑一次。”

桓温安慰道“看来我是和仙家无缘了,不过,虽未见到仙长,可收获颇丰,观赏了幽绝之境,涤荡了耳目内心,初悟了道家清静至简之理。尘世之外,还能有这样一片乐土静地,不虚此行”

桓温访道问仙未果,战场上的死敌却在精心筹划,一切都在按照石遵和石闵的图谋进行。

“禀报燕王,一伙赵人骑兵乘夜袭击我边境部族,我族人死伤百余名,毡帐被毁,牛羊惨遭射杀,请燕王给我们做主。”

鲜卑王廷里,接到了兖州报来的紧急军情。

燕王拍案而起,大怒道“好啊,恪儿果然说中了,石虎老儿不仅撕毁协议,反而行此偷鸡摸狗之小人行径,只是想不到动作这么快”

“父王,二弟虽然说中了,但我们还没来得及征募部族,调集兵马。如要全线反击,恐怕尚需不少时日。”

燕王急急问道“兖州是否查明,来突袭的赵人是哪支兵马何人领军”

“尚未查明,赵人突袭掩杀,没有旗帜,也没有抓住他们一个活口”

燕王恼道“这足以说明他们蓄谋已久,早就对我们磨刀霍霍了。既然他们翻脸无情,我们也不会任人宰割。恪儿去龙城征募去了,就让慕容垂以牙还牙,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

很快,临漳的琨华殿也接到了同样的战报。

“启禀陛下,鲜卑人三千大军前日明目张胆,进入金乡境内,杀我郡兵,焚我官署,劫我边民,请陛下定夺。”

石虎气急败坏,骂道“慕容叛贼,建国不成便擅动干戈,真是蚍蜉撼树,他们何人领兵”

“是燕王三子慕容垂,他们一边砍杀,一边喊着为鲜卑人复仇,说是几日前,大赵一队骑兵乘夜突袭了他们兖州的部族。”

“嗯,竟有这等事情,朕怎不知石遵,你可知晓”

“儿臣不知,父皇,这分明是鲜卑人诬陷。儿臣这两日不顾疲劳,刚刚巡视过边境一侧的各支大帐,没有发现兵马有越境之举。再者,没有父皇的军令,谁敢擅自发兵,挑起事端”

“石闵,你呢”

“回父皇,儿臣也素未听闻,这定是鲜卑人诡计,恶人先告状,想搅扰我们的视线。儿臣以为,绝不能让他们得逞,必须要教训他们。”

石闵说完,和石遵相视一笑。

石虎气急败坏,转而又询问金乡郡,说当时鲜卑人来袭,附近可有大军巡弋

他记得,之前曾交代过,让几支军镇大军加强巡视,多方游弋,防止燕秦滋事。

金乡郡奏称,说王子石宣当时正领兵巡弋在附近,得信后亲往助阵。然而,鲜卑人彪悍,且有备而来,王子援兵折了不少。

石虎满意道“嗯,石宣忠勇可嘉,临危不惧,颇有大将风度,对了,他当时带了多少兵马”

“一万”

“什么一万人马,还折损了不少,这还不包括你金乡郡兵在内,鲜卑人何时变得如此骁勇了”

石虎瞠目结舌,他眼中的鲜卑人不会这样勇猛,自己也从来没将他们放在心上。

阶下的石遵差点笑出声,本来他听见石虎夸赞石宣忠勇,非常嫉妒,现在一万人被三千人逐杀,又开始幸灾乐祸。

“闵儿说得对,必须要教训这些不知天高地厚之人,要狠狠回击,否则,西边那只虎也会蠢蠢欲动。”

石虎打定主意,问道“石闵,你可愿意领兵,痛击鲜卑人”

“儿臣惭愧,几日前堕马摔伤,至今脚伤还未痊愈。儿臣奏请让太子领兵,太子久经沙场,谙熟鲜卑人,必能建大功。儿臣愿为辅弼,助太子一臂之力。”

石闵故意推辞,目的就是要挑起战火,把机会让给石遵。

“好,石遵听命,令你统帅大军,痛击鲜卑人,诸将听你节制。用胡刀利箭让他们知道背主求荣的下场,来人,赐兵符。”

一切尽在算计之中,石遵拿到兵符,掩饰住内心的狂喜,大声道“儿臣领命,定不辜负父皇嘱托”

石闵的一个计策,让石遵重新得到了兵符,掌握了军权,这样的话,就可以把石宣的风头压下去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