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晋衣冠 > 第42章 近乡情更怯

大晋衣冠 第42章 近乡情更怯

作者:河淌里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8:12:19 来源:就爱谈小说

木兰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刚才还像条龙,怎么突然间就变成一条虫,杜艾心里清楚,急道“木兰,快扶他回屋躺下,伤还没好呢。这孩子,一直在强撑着。”

杜艾又发挥他博览群书的特长,动手开方抓药,木兰亲手熬制,小嘴巴吹着,一口口给灌下去。

足足睡了一天,将尽二更天,桓温才悠悠醒来。

“痛吗是不是木兰手太重,弄疼你了”事实就是如此,木兰趁他昏睡时给他四肢上擦破的皮外伤清洗好后,又为他拆去头上的布纱,涂上药水,重新包扎,心疼的手一抖,触碰到了伤口。

“不是的,是我自己醒了。”桓温撒了个谎。“杜叔叔,这是怎么回事,他们是什么人”

“唉一言难尽。”杜艾平时乐观风趣,这个问题让他红了眼圈。

山道上走散后,小木兰哭哑了喉咙,常常从半夜里惊醒,口里还喊着桓温的名字,说是自己的贪心害了他。

孔氏一直在安慰她,杜艾也劝她说,要不是桓温在木兰树上看到乱军,可能两家人都要落入乱军手中,木兰才稍稍心安。

杜艾的老家在滁州琅琊山南麓的杜家村,所以到了滁州,便和桓家分手了。

到了杜家村之后,才发现沈充的乱军刚离开不久,烧杀抢掠,村子大都被毁,杜族人也流离失所,不知逃往何处。

父女俩听闻北麓的青云镇因地势相对偏僻,没遭什么大的兵祸,二人就在山脚下找了一块空地,卖了马车,请人搭建了简易的栖身之所,用余钱换了点粮食,勉强度日。

杜艾是个书呆子,不善营生,不久,粮食快要告罄,杜家村的族人还没回来,这下可着了急。

恰好镇上的王家开垦了一大块荒地,要雇人耕种,杜艾情急之下,也去租了半亩地。不知哪本书上说,半亩地的收成就足够父女享用。他毫不犹豫,立了契约,画了押。

尽信书不如无书,杜艾本是不事稼穑的读书人,别说亲手耕种,连五谷都不分。当年的秋收,还没有下的本多。

今年初刚刚摸索出一点经验,不料很多流民蜂拥而至,这些人像蝗虫一样,糟践了庄稼不说,干脆把地也给侵占了,报了官也无济于事。

流民太多,官府无力管束,朝廷为了声名,下旨对流民不得妄加治罪。后来稍稍安定了一些。

据说不少流民还被镇上几家大户募为雇工,一天管两顿饭,一年管两套衣裳,偶尔发几文酒钱。不少蝗虫衣食无着,听说能填饱肚子,就卖身为奴。

当然,也有不少流民,嫌东家给得太少,本身又不肯劳作,干脆四处流荡,甚至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勾当。

年初,契约到期,王家来收账时,杜艾才傻了眼。田租加上种子还有肥料耕牛,算下来要一千钱,逾期不付,每半年计息一千。

杜艾很后悔,抱怨自己当时没多想就画了押,因为他一开始盘算过,除了还本应该还有盈余,谁曾想会是这样。

其实,王家去年就看上了木兰

他家有个大公子,大概三十出头,两年前死了老婆,一直想续弦,偏巧在去年底来催租时看见木兰长得漂亮,又心灵手巧,就以地租相要挟,软硬兼施。

杜艾怎肯答应,木兰还像花骨朵一样,而王公子年纪比自己小不了几岁,况且还听说他生性痴呆,原来的老婆也是被他一时犯了傻劲给掐死的,这样的火坑绝不能让女儿跳。

杜艾一口气把事情讲完,长吁短叹,悄悄抹了把泪“这不,今天要不是你出手,木兰兴许就被抢了去。”

“爹,女儿宁死也不屈。”木兰倚在父亲身上,目光却看着桓温。

“这王家是什么来头,官府没有说理的地方”桓温愤怒之下,脑袋隐隐作痛。

“听镇上好心人说了,这王家几年前也是个破落户,王老太爷是个屠夫,三个儿子一个呆傻,一个是混混,家里都揭不开锅了。

谁曾想,他家的老三不知撞了什么大运,说是在皇宫里谋了差事,连县太爷都要巴结。这才三年工夫,翻身成为青云镇大户。田地,房产,奴仆很多,在镇上数一数二,谁都不敢得罪”

“今天早上,我和木兰去山上采了一天药,本指望拿到镇上去卖,好攒钱还债,结果遇到了你。你,怎么有这么好的身手你见到家人没有”杜艾唾沫星子喷了半天,才想起问桓温的事情。

“爹,温哥哥头还疼着呢,让他歇会。”木兰嗔道。

“没事,我不累。”桓温便简要介绍了前后经过,说多了杜艾也不懂。就这,也把杜艾吓了一跳,惊喜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爹,什么后福呀,只要能一家人平平安安就行,是不是”木兰端来一碗荠菜粥,欢喜的看着桓温。

“木兰,我自己来。”桓温想要起身,木兰偏不让,一口口喂着他,弄得桓温腼腆得脸颊绯红。

看了看家里的摆设,还有花季的姑娘身上打着好几个补丁,桓温想着想着,泪水不自觉地滚落,滴在碗里,打在胸前。

桓温吃不下去,转身拿起褡裢“杜叔叔,这些钱留给你们,给木兰添几件新衣裳,再买些家具和粮食,今后也不要租什么地干什么活了。”

“这怎么成你已经帮了我大忙,怎么能还要你的钱,这不是要惭杀你杜叔叔嘛”

“就别和我见外了,我爹有俸禄,足够养活一家人,我是个当兵的,要钱也没有用。”不管怎么说,杜艾死活就是不肯。

“杜叔叔,要不这样,你们俩跟我回宣城,一起有个照应。我担心这姓王的今后还会来找麻烦,你们惹不起总躲得起吧。”

“这不会的不会的,大家两不相欠,他还能怎么样杜叔叔我安土重迁,不想再奔波。过些日子,杜家村族人也该回来了,我们就搬过去,那里不属于青云镇,姓王的也无可奈何。

接下来我也想好了,到镇上摆个摊,代写书信,木兰手巧,制作纸鸢,绣个绢帕卖卖,也能度日,你甭担心。”

木兰眼神突然黯淡下去,她想跟着去宣城。

“那好吧,我就不再勉强。如果今后遇到困难,尽可以到宣城找我。”桓温心里隐隐不安,那王管家临走时回头一望,应该是不怀好意。

“那你还会再来看我,我,我们”木兰怯怯问道。

“会的,我一定会来的。”桓温斩钉截铁。

“嗯”木兰兴奋道。“我等着你”说罢,发现自己说漏了嘴,小脸蛋腾的红了。

次日,东方还未泛白,桓温怕木兰不忍离别又哭鼻子,轻手轻脚收拾一下,离开了这间茅屋。

临走时,他把褡裢端端正正地放在枕头上,告别了这对乱世中苦命的父女

“哼,真是岂有此理”桓彝下值回到家中,孔氏递上茶水,还没喝两口,气得摔了茶碗。

“老爷,何事发这么大火你看你,都这把年纪了,还容易动怒。”孔氏小心翼翼,捡起地上的碎渣子。

桓冲正在院中舞弄木剑,听到响声,马上跑到堂屋看个究竟。桓彝朝他一瞪眼,吓得赶紧又溜了出去。

“这江县令屡屡抗命不遵,让各县集资修缮郡里的城墙,他不肯。让各县出资帮困难百姓租赁耕牛,他也不赞成。他反对也就罢了,还怂恿其他县令跟着反对,眼里还有没有尊卑之别,还有没有恤民之心”

桓彝到了宣城之后,就大刀阔斧,然而,官场上的事,他想得太简单了

“老爷,消消气,你初来乍到,凡事慢慢来,不要急于求成。毕竟都是同僚,伤了和气大家面子上都过不去,还是相互体谅些。”孔氏谨小慎微,担心得罪人,心平气和的劝道。

她是孔融之后,深信一条,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这是孔氏家训里的一句警语,当初,孔氏一门几乎被曹操杀戮殆尽。

血的教训流淌在后人身上,因而打三个孩子出生起,就一直灌输这种思想,此刻,又想起了桓温。

“老爷,不是说托了郗鉴大人捎话了吗,有没有消息总得捎个信来说一声嘛。”

“夫人不用担心,郗鉴值得托付,他不会敷衍此事的。再说温儿都这么大了,有什么不放心的”

“他才十四岁,哪里大了他还是个孩子”孔氏抹着泪,反驳道。

“好好好,过两日,等忙过这阵子,我派人去徐州当面问问。”桓彝拗不过,也不忍她再伤心。

“爹娘,是不是大哥有消息啦”桓冲躲在外面听得真真的,又溜了进来。

“你二哥呢”桓彝劈口问道。

“爹不是吩咐他找匠人修缮院墙了吗”

郡城太守府以东十余里地,有条巷子叫东条巷,桓彝一家到了宣城一时无处安身,就在巷口处租了一处小院子,三间正房,一间厨房,还有一间仓房。院落不大,将就着过日子。

桓彝不以为意,战乱初平有这条件就不错了。

“这都三天了,还没弄好办事拖拖拉拉,他这几天学业如何”

“爹放心,二哥认真着呢,他不敢不听爹的话。”桓冲很乖巧,替二哥桓秘遮掩。

“这还差不多,平时多下点功夫,将来顺利通过小中正品评,再到京师考评,也好谋个正当差使。”桓彝稍稍宽心,转眼看见老幺拿着木剑,脸色一变。

“你怎么不下功夫,天天舞刀弄枪的荒废学业”

“你怎么了,一回来,不是教训这个,就是斥责那个,冲儿这么小,正是玩耍的天性,你呀,就是看谁都不顺眼。”孔氏护着孩子,和丈夫拌嘴。

“你呀,太宠孩子,难不成能护着他们一辈子”桓彝叹息一声,走开了。

此时,满身伤痕的桓温历尽艰辛,已经来到了院门外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