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明祖孙 > 第95章 顺治南下

大明祖孙 第95章 顺治南下

作者:晴空一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9:27:21 来源:就爱谈小说

的确,朱慈烺在面对沈廷扬的时候,可谓是赞不绝口,可是在面对他周亮工的时候,却是半晌不开口,甚至还隐隐皱起了眉头,这不由得不让周亮工多想,而一旁的沈廷扬也观察到了这一幕,他决定给好友拉上一把。

“太子殿下,周御史原本是山东潍县知县,在任期间政绩卓著,官声良好,去年还因为举天下廉卓行而进京”

朱慈烺微微一笑,打断了沈廷扬的介绍,他轻声道“元亮的事情我都是知道的”

说完后朱慈烺望向了周亮工,笑道“听说元亮于崇祯三年参加过岁试”

“回禀殿下,臣实在汗颜有幸与诸君同饮秦淮州。”

说起这件事的时候,周亮工眼神中多了几分光彩,很显然这是他人生中比较愉悦的一时光。

所谓的岁试,并非是指正式的科举考试,而是地方每年对所属府、州、县生员、廪生举行的考试。分别优劣,酌定赏罚,而在那一年的南京岁试中,周亮工与杨廷枢、万寿祺、陈子龙、吴伟业这几人为同科,可谓是英才汇聚,众人曾经会饮秦淮舟中,在士林中留下了一段美名。

朱慈烺轻声笑了笑,道“说起来先前东宫左庶子吴梅村,可是你的同科好友,想必你们二人认识,只可惜此人已经辞官归乡了。”

吴梅村便是指吴伟业,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周亮工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向往,道“梅公虽然与臣同年参加岁科,可是在举业上,他却是臣的前辈。”

的确,吴伟业于崇祯四年就参加了会试,很快便以第一名获隽,紧接着在廷试上又以一甲第二名连捷,甚至有人都怀疑吴伟业参与了营私舞弊,使得,主考不得不将其会元原卷呈请御览,结果崇祯皇帝亲自看了卷子,并且大受震动,批下了“正大博雅,足式诡靡”八个字,从此便物议平息,而那时候的吴伟业才二十三岁。

对比这位前辈的天纵奇才,周亮工的人生就曲折了许多,他因为出身北籍的问题,没办法在南京参加考试,后来到崇祯六年时,周亮工才从南京返回开封,并且在大儒张民表家里当授课先生,一直到崇祯十二年才参加乡试中举,此年奉师张民表北上赴京应会试,随后才中第。

听到周亮工话语中对吴伟业的推崇,朱慈烺却是笑着摇了摇头,道“元亮,尽管吴梅村少年早发,在举业上一帆风顺,可是我却并不看重此人,反倒是你跟沈司业,才是我真正看重的实用干才。”

听到这里,周亮工和沈廷扬脸上的喜悦便再也忍耐不住,他们从朱慈烺话语中的实干之才听出了很多别样的意味,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眼下这位大名鼎鼎的太子殿下,绝不会是一个简单的人。

“臣等拜谢殿下信重。”

朱慈烺脸上含笑,让李继周将二人安排了下去,这两个人的确都是大才,可是要用也不需要急于目前一时,包括后续还有要来的宋应星等一系列人才,他需要思考怎么才能人尽其才,这才是最关键的事情。

毕竟人才固然重要,可是只有将他们放在正确的位子上,才能发挥出他们应有的光辉。而对于沈廷扬和周亮工,朱慈烺已经有了一定的想法。

京师。

自从清军进军了京师之后,除了一开始纵兵屠戮以外,后面慢慢就恢复了城中的秩序,而特别是多尔衮在采纳了范文程的建议后,接连发出谕令凡是投降的明朝官吏,一律照旧任职,立功的官升一级,这样就使得不少在野明臣们纷纷站了出来,怀着七上八下的心情陆续回到了京师,希望能够得到新朝的录用。

当然,这些官员的成分也都很复杂,其中有的是同阁党有牵连的,有的是贪污犯罪的,有的是降过李自成、授了高官的,有的是因党争而丢了官职的,可是这些人只要愿意站出来,多尔衮就马上予以重任。

甚至像之前的那个冯铨,他在侥幸之下献出了大片的家产,没有被朱慈烺弄死,后来选择了罢官回乡,也躲过了李自成这一劫,后来多尔衮以书信召冯铨入朝,他接到书信就马上赶到,然后便被收入了内院大学士,入内三院佐理机务。

在这些新近投降的汉臣当中,有一个叫做柳寅东的顺天巡按御史,他出自于巴结满洲权贵的想法,也知道满洲文臣中对多尔衮有人有些不同意见,便巴巴地上了一封启,里面写了几句情真意切的建议。

“近见升除各官,凡前犯赃除名,流贼伪官,一概录用。虽云宽大为治,然流不清,奸欺得售,非慎加选择之道,其为民害,不可胜言”

说白了,这些新上岸的汉奸们很快就发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投降的汉官太多,要是在这么封下去,他们恐怕也就不再值钱了,而恰好这个时候满洲的大臣们也很不爽,于是便一来二去之下主要上书要求不能再这么搞了,得搞一搞正本清源。

面对柳寅东的这个做法,范文程自然是很不屑一顾,心里想着这天下还没拿下来呢,就开始琢磨着封死这条路,简直是愚不可及

于是,在范文程、洪承畴和冯铨等人的劝说下,多尔衮也慢慢回过味来,他认为自己的确需要这些汉臣们的帮助,而且还不能被他们蒙蔽,因此就绝不能卡死这条路,当下便又发了一条谕令。

“我大清初进中原之时,天下尚未抵定,若是有那等人才能帮助我大清平定天下,就不妨重用,有功者赏,凡归顺官员,既经推用,不必苛求。此后官吏若有再犯的,自后问刑,准依明律。”

道了这个时候,多尔衮终于不再使用那道所谓的讨贼兴明说法,他通过这封口谕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大清就是来夺天下的

为了贯彻这一终极战略目的,多尔衮不仅召集了自己的心腹大臣们多次商议,甚至还将满蒙汉诸王、公、贝勒、贝子等召到武英殿秘密商议,并且最终达成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大清必须要迁都京师了

而在定下迁都建议之后,多尔衮连忙派遣转使前往盛京迎驾,并且他派遣范文程抓紧时间将李自成临走时烧毁的宫殿修好,以便迎接顺治小皇帝南下,定都京城。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