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从八百开始崛起 > 第1463章 东边不动西边动(下)

从八百开始崛起 第1463章 东边不动西边动(下)

作者:汉唐风月1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11:31:54 来源:就爱谈小说

哪怕是曾经的683旅,在这个时间段也成长为八十集团军头号劲旅,有足够实力和一个日本步兵旅团掰掰手腕子,更别说这个时空了。

太行兵工厂从四行团离开后,就开足马力制造各类弹药,仅是各种口径子弹,这一年内就生产了600万发,而警备旅和八十集团军各部所需要的各种口径炮弹,则生产了超过10万枚。

可以说,此时八十集团军所拥有的真实实力,已经足以和整个华北方面军正面打一场会战。

面对如此强敌,日本人靠一个千人级的步兵大队,依托城墙就想坚持到援兵抵达,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日军因为兵力不够的关系,在发现有大批中**队向临汾城运动时,就主动放弃了城外阵地和工事,全部龟缩入城墙内。

王小强也没客气,一上来就祭出自己的宝贝炮兵营以及旅部支援的重迫连,超过26门火炮对着城墙一通狂轰,足足轰出近500发炮弹,将厚达近3米的城墙给生生轰出一个超过20米的缺口。

守城的日军那一刻都绝望了!

但王小强并没有马上命令部队顶着日军枪林弹雨冲进城墙缺口,而是动用小口径迫击炮群对缺口后方和左右两边进行炮火覆盖。

是的,60迫这种班排级支援火力经过战场实践后大受八十集团军各部欢迎,太行兵工厂专门安排一个车间生产这种小口径迫击炮,半年前最先装备60迫的683旅光是这种小炮就装备了足足460门。

772团团长王小强更是有一次突发奇想集中了一个步兵营装备的46门60迫对着远方的日军阵地来了一次小炮集火。

结果,效果非常理想。

俗话说:蚂蚁多了咬死象!这种不过一两公斤重的小炮弹虽然单发伤害力度有限,可一波就投过去40多发,一分钟急速射就能向目标区域投掷超过600发,那轰炸效果也是极其惊人的。

以前没这么搞过,那是炮弹有限,只能将好钢用在刀刃上,现在有这个条件了,自然可以这么玩了不是。

在没有深度超过15米战壕和堡垒的保护下,任何裸露于战场上的人体,都不可能逃过这种连绵不断的炮火席卷的。

为防止日军在缺口两侧和正面重新部署临时阵地对冲锋的官兵造成大量杀伤,早就准备好的80门60迫完成了一场抗日战场上史无前例的小炮集火。

“轰!轰!轰!”单发的60迫炮弹炸响对于老兵说来司空见惯。

但当这种一发就可以轰飞几个人的小炮弹像鞭炮一样连续炸响是个什么样的感觉?

恐怕只有深处于炮火区域中心的日军才能体会到吧!

但没有人能将这种感觉进行告知!

因为,在被炮火洗地超过2分钟后,没有人能活下来。

王小强的预测成真了,时任临汾城最高指挥官朝生平四郎大佐,在中国人开始动用各种火炮集火轰击该处城墙后就敏锐的意识到中国人会以那里为主要突破点。

朝生平四郎大佐迅速调了6挺重机枪和3个步兵小队在该处城墙周边建立了三个临时阵地,正面拥有4挺重机枪和1个步兵小队的3挺轻机枪和3个掷弹筒,两个侧翼阵地分别有1挺重机枪1个步兵小队,形成了左中右三道交叉火力。

如果有士兵贸然从城墙豁口闯入,在这样的交叉火力的打击下,别说一个连,恐怕一个营数百人都会被射杀殆尽。

但留给日军的时间并不多,仓促赶至的日军根本来不及挖战壕,只能就地以房屋和堆起来的沙包充当临时工事。

这些工事挡挡子弹没问题,但想挡炮弹的气浪,那可就有点强人锁男了。

结果,严阵以待的日本人没等来中国人的冲锋,却等来了如同雨点般密集的小炮弹。

朝生平四郎部署的200余日军就像是未经世事的小姑娘遇见了一群刚从监狱里放出的壮汉,根本来不及反抗就躺平了。

不过他们也不算白死,200多条命换了中方超过2000发炮弹,接近1比10的战损比说出去足以自傲了。

但问题是,772团进城了。

而那时,距离朝生平四郎发出的电报,也不过堪堪过去30分钟。

还在参与进攻的两个日军步兵大队根本没来得及向本政多才少将汇报,就主动撤出阵地,派了个通讯兵向独立混成第2旅团汇报临汾城如今战况,就急急忙忙回兵临汾。

毕竟,那里有他们的步兵联队长和联队部,本政多才是少将不假,可独立混成第2旅团又管不了他们。

日军直至此时还没有把中方的战斗力估计太高,认为城内的千余名帝国同僚利用城内建筑还可以抵挡最少一日,至少能撑到他们的抵达。

“愚蠢至极!”本政多才脸色铁青的怒骂。

他预估对手实力已经失误了一次,那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全力歼灭眼前的这股中国人,而后合兵一处回援临汾。

而像这两个步兵大队一样收到求援电报就立刻舍弃这边战场往回跑,那就是错上加错,就像遛狗一样被人牵着鼻子跑。

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两边战场都讨不到好。

万一被中国人来个围城打援,一个不慎就是全军覆灭的结局。

多才少将这会儿终于显示出他能成为将官的过人头脑,可他缺乏对友军的指挥权,也只能骂骂咧咧的看着两个步兵大队绝尘而去,距离战场越来越远。

然后,多才少将的‘乌鸦脑’就这么显灵了。

772团来了,做为683旅的另一主力771团怎么会不来呢?

已经晋升为太岳军区司令员的陈旅长亲率的771团事实上比潜伏于太岳山区的772团还要更早进入战场。

早在雷雄率警备旅由冀南进入太行向王屋山进发的时候,771团就化整为零,放弃所有大型装备,全部轻装由太岳军区出发潜入距离临汾不过40里的山林中待命。

为了这一天,他们在山林里靠吃冷馍喝冷水已经足足7日。

终于,他们等到了匆匆忙忙回援的两个日军步兵大队。

有心算无心,而且771团主力足足有4500人,火力方面虽没有携带什么重迫、山炮和步兵炮,但不过20公斤的60迫却是都带着的。

重机枪方面也全部抛弃了马克沁或是民二十四,全部取而代之的正是重机枪型MG42,无论轻重火力还是兵力771团也是全面占优。

而收到旅长那面伏击战正式打响的王小强,这才正式下达全面收复临汾的军令。

入城的772团其实并没有使出全力,目的就是让困守城内的日军求援,彻底将这临汾周边还能机动的日军给吃掉,至少两日内,临汾周边的日军将只有独立第2混成旅团这数千人了。

巷战虽然是很艰苦,但对拥有步兵炮的772团来说,就临汾城内这些并不坚固的民居,根本造不成太大困难,有日军躲藏其中,能用手榴弹和炸药包解决的就用那些解决,解决不了的就调来日式70毫米步兵炮,一炮轰不烂那就两炮三炮。

用时4个小时,就将城内的日军全部肃清。

将城内日军来不及焚毁的物资和装备不是分给百姓就是全部炸掉,对城池没有半点留恋的772团星夜向警备旅战场出发。

而那时771团也已经全部解决掉眼前之敌,在夜里11时就抵达战场。

如果本政多才少将能收到友军遭遇伏击的消息,估计早就脚底抹油溜了,那里还会和警备旅多纠缠。

但要命的是,战斗刚一打响,中方通过观察对正在行军中的日军中段发起炮击,几发炮弹无比精准的落在日军通讯部队的队列中,直接把该部日军所拥有的两部电台全部给炸坏。

这也导致该部日军和外界彻底丧失联系。

如果天气晴好,日军的侦察机也会飞过这片天空,至少是能看到这块已经打得如火如荼的战场的。

可惜,当天下午正好下起了濛濛细雨,位于运城的日军侦察机没能及时起飞。

优秀的战术和不错的运气也让683旅和警备旅在中条山战役已经岌岌可危之时,打出了无比惊艳的一战。

这一战的关键,不在于临汾,亦不在于已经被内外夹击的独立混成第2旅团。

对于这种会战级别的大型战场来说,一万士兵的伤亡,虽然会让指挥官痛彻心扉,但尚不至于伤筋动骨。

就连远在平北城的冈村小次,在制定中条山之战的战术计划时,就已经做好了伤亡3万帝国官兵的准备。

相对于巨大伤亡,中条山这条横亘于黄河以北的山脉对日本华北方面军的阻挡,才是日本华北方面军的眼中钉肉中刺,不将其拔除,日本华北方面军休想向陕省进军,那就更别提由西进击川北,威逼山城政府投降的战略了。

突然出现在临汾城下并成功击破临汾的两股中**队对前线日军最大的威胁是运城。

运城距离临汾不过150公里,如果有一支军队能够急行军,只需一日夜时间即达。

换在平时,时任日军前线指挥官的安达二十三完全有足够充足的兵力回援距离前线不过60公里的运城。

但临汾城破和独立混成第2旅团的被围几乎就发生在旦夕之间,留给安达二十三中将的时间仅一夜,而且即将防线崩溃的中方军队貌似也知道了这个消息,正在溃退中的两大集团军开始就地固守,被分割包围的第四第五集团军也开始以步兵师为单位冲击日军刚刚建立不久的防线,不惜一切代价。

尤其是第三十八军所属的第17师,甚至以团级为单位在12公里的山地间进行反击,以牺牲近3000人为代价,连破日军仓促间构筑的两道防线。

这样的攻击行为虽然使得前线中方部队的伤亡激增,但却逼得安达二十三不得不提前派上两个师团的预备队,使其在短时间内再无多余兵力可回援运城。

花费一周的时间,伤亡近万人好不容易才达成的战略目标,没有人会轻易放弃,安达二十三中将不能,远在平北城的冈村小次也不能。

两位日本陆军将领都很清楚,帝国的战略重心已经转向东南亚,华北方面军都已经接到命令,将在9月份抽调两个精锐师团调往东南亚战场,击破中条山防线或许就此一次机会,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可能日本华北方面军就永远待在黄河以北了。

所以,两个在晚间盯着晋东南地图彻夜难眠的日军将领都将希望放在独立混成第2旅团的身上。

那是一个拥有独立作战能力的步兵旅团,除了2个满编的步兵联队7000人,其余骑、炮、工、辎样样不缺,或许无法战胜已经出现的万余中**队,单靠山地防御战拖个两天,等正在疯狂反击的中**队伤亡过大,前线的大军缓过劲儿来再派兵回援,足以保证先前的战果不失,还能有百分之八十的机会攻破中条山防线。

或许,整个战术设计中唯一被放弃的只能是独立混成第2旅团。

但,没有牺牲,哪来的胜利?

冈村小次也是极有决断的将领,在攻破中条山防线和一个独立混成旅团的生死存亡的选择上,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独立混成第2旅团的番号,已经在冈村小次的心中被划掉。

他心里很清楚,以对方攻破临汾城的速度,说明那是八十集团军主力中的主力,极有可能是在紫山之战中名声大噪的921师一部。

独立混成第2旅团面对他们的攻击,有极大可能是损失惨重。

不过那不重要,他们只需要用命换取2昼夜的时间而已。

身为方面军统帅,师团都不过是棋盘上的棋子,何况一个小小的混成旅团?只要这枚棋子能在用到之时起到应有作用,其最后的命运并不重要。

这样的战术部署其实没问题,战后据统计,光是那个晚上,为拖住日军主力,中方就伤亡了超过14万人,那甚至接近了整个中条山战役开战前3日的损失总和。

第17师甚至因此付出了百分之三十的战损率!

这也被誉为第二次中条山大战中原本表现乏善可陈的中方各部最出彩的一夜。

没有这无比血腥的一夜,安达二十三极有可能调一个预备师团返回运城布防,不计前嫌的八十集团军主力和警备旅最多也就获得攻破一个临汾城以及歼灭一个独立混成旅团的战果。

那虽然也是不错的战果,但相对于中条山防线的丢失,歼敌一万的战果将毫无意义。

位于陕省的第十战区将失去黄河边上最重要的一道防线,日本华北方面军将随时可以挥师东进。

而对于全国战略来说,中方军政部不得不抽调正在华中和华南的精锐步兵军西进陕省以防止黄河防线丢失。

原本在南方,中方都只是堪堪挡住日军攻势,这若是再抽调兵力,那无疑是更为艰难。

日本华北方面军赌输了。

收到军令的本政多才少将没有及时撤离,只能就地布防,等到第二日清晨,漫天炮火纷飞,他才知道自己遭遇了什么样的中国部队。

那可以说是中国在华北最精锐的两个步兵旅,无论从兵员素质还是装备或是兵力,全面吊打日军。

可用于进攻的步兵高达70个步兵连不重要,重要的是当天参与炮击日军阵地的各型火炮高达300门,其中山炮36门,150重迫24门,70毫米步兵炮22门,82口径迫击炮42门,60毫米迫击炮200门。

这也就算了,无论山炮还是迫击炮,都是以击杀步兵为主,对坚固掩体破坏力并不大。

日军的土木工程作业不是盖的,一夜之间就挖掘战壕达12万米,各类防炮洞400余,哪怕中国人的炮火再如何猛烈,也不能光靠炮火就把独立混成第2旅团给灭了,最终还得步兵冲锋。

结果,在日军躲在战壕中蒙头躲避雨点般落下的炮弹的时候,中方工兵抵近至一线200米外,挖掘出临时单兵掩体和临时战壕,并在其中部署了一种土得不能再土的“粗管子火炮”!

黎明的晨曦中,随着小红旗一次又一次挥下,那种以汽油桶为炮管的土炮,将大如斗笠的炸药包抛投至日军阵地上。

那才是阵地上日军的灭顶之灾。

五公斤装的炸药包用恐怖的冲击波将无数的日军生生震毙于战壕和防炮洞内,不少日军表面上看毫无伤痕,但口鼻中却是大量喷出鲜血,那是内脏都被震碎了。

精心构筑一夜的防线,仅用了不到一小时,就被中国人用疯狂的炮弹和炸药给炸开了。

运城起飞的日军轰炸机在8点飞临战场上空时,满载的炸弹压根投不下一颗,中国人和独立混成第2旅团已经完全绞杀在一起,战场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随便投下一枚炸弹,可能都是将中国人和日本人一起炸成渣渣。

盘旋几圈后,日本机群不得不无奈返航。

被中方以分割包围的独立混成第2旅团根本没有坚持太长时间,激战到午后,战场上就只剩下零星的枪声。

获得胜利后的中方两支精锐步兵旅压根没打扫战场,立刻兵分四路,向运城行军。

并于第二日中午,跨越整整一百公里神兵天降运城郊外!

冀南警备旅一个步兵营在20辆装载着重机枪的吉普车的帮助下,对运城最重要的军用机场突袭。

猝不及防之下,外围防线被突破,停在停机坪上的40架战机根本都来不及起飞,就被中方用迫击炮和手榴弹炸毁。

空中支援彻底断掉,十几万大军所需给养的后勤基地被围。

还在前线指挥作战的安达二十三中将更是脑袋猛地一晕,差点没一跤摔个大马趴!

这特么是前方的群战还没咋分出胜负,后方的高地塔全失水晶即将被偷的节奏。

Ps:昨天更新的章节把警备旅写成警备团,这两天改过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