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都市 > 朕要这大明皇位有何用!(穿书) > 第21章 第 21 章

朕要这大明皇位有何用!(穿书) 第21章 第 21 章

作者:痒痒鼠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9-15 11:57:17 来源:就爱谈小说

太皇太后冷眼看着三个老臣的举动, 冷眼看着乱成一片的清宁宫,缓缓开口“押建昌伯下去。”

“奴婢遵命。”宫人们高喊一声。建昌伯要喊,要跑, 要闹, 一个老嬷嬷一手刀劈在他脖子上,建昌伯当场晕过去。

寿宁侯要出口的话, 一下子卡在嗓子眼里, 目光呆滞地看着, 倒在宫人怀里的亲弟弟, 大中午的,好似置身寒冬腊月一般,凉气从脚心直冲天灵盖。

寿宁侯蓦地瞪大眼睛,死死地盯住太皇太后,好像要看清楚,这是哪里的妖魔鬼怪附身他的姐姐好似要看清楚, 眼前的人,真的是他的亲姐姐。

然而太皇太后的脸上只有冷漠。

太皇太后面色端正, 直勾勾的眼睛看着他, 看得他恐惧地张大嘴巴,所有的侥幸自私都无所遁形,只留下一句“寿宁侯也下去休息吧。”也不管还在嚎哭的三位阁老,自个儿转身, 脊背挺直, 一步一步的,回去内殿。

三位阁老对太皇太后的行为,看得清楚,也知道太皇太后这是要先梳洗, 太皇太后多爱美的人,这一辈子,还是第一次这么狼狈。

当然,三位阁老更知道,太皇太后心里头恨死他们,哪里会利利索索的开始谈判即使心里明镜,太皇太后这一梳洗,也不知道要梳洗到什么时候,那也只能继续哭,慢慢等。

太皇太后确实在梳洗。

太皇太后出身在读书人家,又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父母宠爱,打小儿学习诗词歌赋穿衣打扮的,她也有灵性,长得也标志,人生就没有烦恼的时候。

长大到要嫁人的年纪,当时还是皇太子的孝宗皇帝选太子妃,一眼看中了她,三书六聘娶进门,直接做太子妃。

太子妃、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她这一生,有儿时在娘家的快乐日子,有进宫后的夫妻恩爱,有这些年的姐弟情谊更有丈夫驾崩后的日日夜夜。

一辈子最幸福的时光,她以前以为是未嫁的时候。今天才知道,原来是有他的时候。

有他的日子,真好。坐在铜镜前面的太皇太后,因为回忆往事,老泪纵横,眼里却是不由地露出一丝丝笑儿,好似小姑娘一般带着几丝天真,几丝甜蜜。

大婚之夜,他比她还紧张,只会磕磕绊绊地背诵论语给她听。

他的宫里原本有伺候的两个女子,她吃醋,吃起醋来和他耍小性子,与他赌气冷战,却从不先低头认错,因为他会先低头,先认错,先给出承诺“此生不二色。”

他的童年是不幸的,不知道怎么对人好,却极力给予她所有能给的一切,不能给予的一切,用尽全力维护他们的小家庭。

他们同起同卧,共同商讨国事,尽情开着玩笑。吟诗作画,听琴观舞,谈古论今,朝夕与共。

他们如同民间寻常夫妻一般恩爱,彼此的眼里只有彼此。

她病了,心情很差,他就亲自在床榻边传药,为她漱口。她不想给他看到自己不雅的一面,他就无奈地离开。等她用完药犯困,他连咳嗽都忍着,怕惊扰了她。

史官都亲自落笔,说帝对后“其厚伦笃爱若此”。她还有什么不满足的那可她不满足啊。

她的父亲去世了,母亲孤单,弟弟年幼,她要把母亲接宫里奉养,他也答应了。

她的两个弟弟,在外面仗势欺人,嚣张跋扈,他都知道,只是因为她,尽力优待,不忍重责。

她对告状的官员苛责,他就在后面给瞄补。她杀鸡儆猴地,打死了有功大太监何文鼎,他也只是一声叹气,默默地吩咐人,优待何文鼎的家人,给予何文鼎厚葬。

她给他生了三个孩子,只有一个儿子活下来,他也一点不担心,一点没有要纳妃的意思。

太皇太后眼里的泪水越来越多,笑容越发甜蜜。一家三口的幸福,嬉笑打闹都在她的记忆里。她笑着笑着,眼泪汹涌而下,在脸上小溪一般地流淌。

她好像看到他在后面,面带心疼地哄着她“怎么哭了”

她好像看到儿子顽皮地做鬼脸,大喊“爹,你又惹哭娘了。”

她任由眼泪流下面颊,流下脖子,痴痴呆呆地看着镜子里的人,等着他,给她擦眼泪,等着他,哄着她。

他总是不忍心看到她哭啊,一看到她眼圈红了,立马就投降了。他总是说,她是慈母败儿,她就依赖地说,反正有他这个严父。

他一出生就深受后宫争斗之苦,却要把最好的后宫给她,把最好的父爱都给儿子。

他说,她都是做娘的人了,还是娇憨可爱的。

他说,凡事都有我在那,我还年轻,儿子顽皮些没事儿。

你明明说自己没事儿,你明明说自己还年轻,你怎么能忘记了那你不是说,要一辈子护着你的皇后肆意撒野吗你怎么能半辈子就撇下她

你为什么不等一等你不是说好了吗等儿子长大娶媳妇,就退位,和她一起养老吗你为什么不等一等

苍天为何对她如此残忍要她刚嫁人就失去父亲,一个人照顾一个娘家。要她的孩子还没长大,就失去丈夫。要她孙儿刚出生,就失去儿子。

要她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病重不治,送走他们一个又一个

太皇太后的心里大痛,痛的她不能呼吸。她捂住胸口,浑身都在颤抖,右手拿着手帕,青筋暴露,最终却是自己举着手帕,擦擦满脸的眼泪。

他走了,再也没有人给她擦眼泪了。她也早就不应该哭了。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啊,就是这样,就那么突然地离开了你,然后你永远也见不到了。

太皇太后默默地拿起来梳子,默默地给自己梳头。

现在年轻女子流行牡丹头、小姑娘新发明挑心髻,她都不喜欢。她就喜欢以前的狄髻。她手巧,自己梳一个完整的一套狄髻,他总是夸她心灵手巧。

她一下下地梳着,认认真真,真正的“一丝不苟”,顶部的挑心、位于中部的分心、位于底端的花钿、位于脑后的满冠,位于两侧的掩鬓,位于耳垂的耳环铜镜里的人珠光鬓影,气质华贵无双。

现在人流行的上衣衫已长至膝下,距离地面仅五寸,袖阔四尺余,露裙二三寸的式样,还有那插绣、堆纱和画裙等等,她也都不喜欢。

她还是以前的式样。上短下长,衣衫仅掩裙腰。穷人家节约布料,上衣紧一些;富贵人家用罗缎纱绢,两袖布满金绣,金彩膝裙长垂至足,上衣宽大,裙褶也多。

她给自己选一件织金龙凤纹的红罗长裙,红褙子,胸前的“坠领”,系在前襟的“七事”,她从来不喜欢,就这样简简单单的,他说过,她这样就很好,大方明艳。

对着铜镜瞧瞧,再保养得宜,也是老了。这样也好,他没见过她老了的模样,也是和其他老太太一样的皮肤松弛,发福发胖。

她的心情好了些许,面带微笑开始上妆。

她记得,他不喜欢浓妆,就喜欢她略施薄粉的模样,也不要宫人动手,自己折腾这些熟悉又陌生的胭脂粉盒。

儿媳妇慢慢地走进来,给她行礼,她更是笑。她有一个这么好的儿媳妇,可惜啊,他没有看到,没有喝那杯媳妇茶。

她拉着儿媳妇坐下来,安慰儿媳妇不要哭。这是一个好孩子,都是她的错,她的儿子因为她的娘家痛恨外戚,一心防备岳父家,大婚十六年才做夫妻,都是她的错。

她对儿媳妇好,儿媳妇人老实厚道,就觉得她这个婆婆好,这个时候还来看她。

你看啊,老天爷你睁开眼睛看看,你说他傻不傻这么好的儿媳妇啊,一天孝敬没享受。那么好的孙儿,更是没看到。

都是她的错。

他这一辈子,受了那么多苦,却从没有一丝一毫怨怼,只知道对人好,好到最凶的大臣都说他“老好人”。

他身为一国之君,胸怀无比宽广,心里装下自己的小家,也装下山川大地、黎民百姓。

他创下“中兴之治”,却一辈子生活简朴,连民间普通世家的花费用度都没有,一辈子啊,就穿几件旧衣裳,多穿半匹布都不安心。

他一辈子宽厚仁慈,躬行节俭,重视司法,大开言路,任用贤臣;一辈子恭俭有制,勤政爱民;一辈子忍受病痛的折磨,熬到油尽灯枯,三十五岁就离开。

他不应该有任何污点。

他应该是大明的好皇帝,他不应该遇到她,下辈子,老天爷开眼,要他不要再遇到她。

正午的太阳落在清宁宫里头,折射出一道明亮光线,她不适应地眯了眯眼。耳朵里依稀可以听见三位阁老的念叨和哭嚎。她也希望啊,他们父子哪个能在天有灵,睁开眼睛,再来看一眼。

太皇太后慢慢地从绣墩上站起来,拉着儿媳妇的手,出来内殿,来到正殿,在凤椅上坐下来,要儿媳妇也在自己的身边坐下来。

“宣三位阁老。”她听到自己如是说道。

“宣三位阁老。”宫人们高声喊着,她听着他们的哭嚎更为清晰了,脸上带着笑儿。

“臣等给太皇太后行礼。”

“免礼。”

“臣等给皇太后行礼。”

“免礼。”

“太皇太后,皇太后,臣等先请罪,臣等仪容不佳,有妨凤眼。”

“没罪。很好。给三位阁老净面,上茶。”

宫人们手脚麻利地收拾好三位阁老,训练有素地上茶,上点心,退下。正殿里,只有她和儿媳妇,三位阁老。她对他们还是恨的,想等他们先开口求她。

可是,这个世界上,还能记得他和儿子的人,还有几个那

她先开了口。

“张家,张鹤龄、张延龄两兄弟,身负皇恩,不思回报,骄横异常,是为不忠。纵家奴强夺百姓田地房屋,劫狱,多次犯法,是为不法。

弘治五年,孝宗皇帝遣侍郎屠勋、太监肖敬审问属实,依法惩办其犯事家奴。肖敬将惩处结果奏报皇帝,皇后大怒,帝也假怒。帝事后,召肖敬安慰道“你的话是对的。”赐他以金。

正德三年,给事中吴世忠、主事李东阳,均因劾奏张延龄几乎得罪。正德皇帝独召张鹤龄谈话,张鹤龄脱帽,以头触地。自此以后张家兄弟的不法行为有收敛。”

她顿了顿,好似又看到儿子因为她的眼泪,压抑的怒火。

“一转年,就是元和三年”太皇太后再也忍不住,轻轻地一眨眼,掩饰心里的酸苦之意,“如今他们再次不忠、不法。我也不护着。我对不起孝宗皇帝,对不起正德皇帝,对不起因此受难的大明百姓,大明官员”

她听到自己终于吐出来那四个字“大明宦官。”

她注视着三位阁老,目光沉静“我的罪责自己承担。”

“张家兄弟死不足惜,理当有刑部,依照国法论处。”

“此事,关乎皇家声誉。若方便,还请三位阁老告知,事情会到哪一步”

死寂一般的静。

她耐心等候。她知道儿媳妇一定是怨她的。她知道三位阁老一定是怨她的。

她的一颗心到底是冷漠的,可能张家的人,都是这样冷漠国法道德天理都可以不在乎,就在乎自己的亲人。

而她的亲人,亲疏远近,孙儿最亲。取和舍,她却在孙儿和张家之间,选择了张家。

明知道三位阁老之所以没有直接抓人,就是顾虑她的孙儿和皇家声誉,她却要借此谈判,给张家尽可能地争取一线生机。太皇太后的嘴角露出一抹讥讽的笑儿,笑自己。

杨阁老和其他两位阁老俱是心里一叹。如果可以,他们并不想和太皇太后闹僵,毕竟她的身份在这里。

他们也多少理解太皇太后的心情,无非就是后悔了,却又放不下张家血脉。杨阁老起身,行礼“回太皇太后话,刑部负责审理建昌伯一案。暂时没有提及寿宁侯。事情最后会到哪一步,臣等不知。”

太皇太后于是冷笑。她记得他说过,她冷笑的样子,看起来非常冷酷。

“杨阁老,先皇没有给你留下遗诏”

太皇太后直接问出来,看到儿媳妇一惊,随即又归于沉默;看到三位阁老一脸预料之中的平静,听到杨阁老肯定的回答。

“回太皇太后,先皇有遗诏。然先皇有交代,不到必须,不使用。”

太皇太后脸上的冷笑加大。

大到扭曲。

大到她也想和建昌伯一样放声大笑。

多好笑不好笑吗她的儿子,到底还是心软。

她狠狠地骂,如果她儿子在眼前,她会狠狠地打一巴掌。这样的心软,到底是不适合做皇帝,和他一样

太皇太后突然沉默下来,因为她儿子这份“心软”,因为她儿子不会在她眼前了。她甚至蓦然生出一种奇怪的想法,这个家里的人,还是她的孙儿最好。

这个家里,就属她的孙儿,最让人放心,绝对不会为了不值得的人委屈自个儿。

太皇太后满心欣慰,脸上的冷笑也变成慈爱。

这要是她的夫婿,她不用哭。这要是她的儿子,她哭了,儿子就会心软地放过张家。可这是她的孙儿。三岁大的孙儿,就有决定乾坤,压制朝臣,杀伐决断的帝王威仪。

她的孙儿要这天下的人都知道,哭是没有用的,以死威胁也是没有用的。

太皇太后眼里心里都是慈祥的爱意,满满的都是,后继有人的自豪。

那是她的孙儿啊。

她的孙儿,会做到那一步那

“既然如此,我吩咐人,押送建昌伯去刑部”她故意这么说。果然,她的儿媳妇面色一紧,三位阁老还是一如既往的平静。

杨阁老再次站起来,躬身行礼,回话“回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吩咐人,押送建昌伯去刑部即可。”

太皇太后“”不得不说,太皇太后震惊了。他们不怕,她没有押送建昌伯去刑部大牢,只是去刑部,刑部的人不敢动建昌伯吗

随即,太皇太后瞳孔一缩。是了,是了,刑部的人怎么会不敢动建昌伯建昌伯的叔叔、表姑父、表姐夫都已经在刑部受审了。

太皇太后沉默。

她该为她的孙儿一定是一个合格的帝王骄傲吗那是她的孙儿啊,她到底还是希望,她的孙儿,可以有一些普通小娃娃的,依赖和亲近的感情的。她的孙儿,孝顺她和儿媳妇,护着她和儿媳妇,可也只限于她和儿媳妇两个人,她都知道。

她的孙儿不喜欢任何外戚谄媚的讨好,她也都看在眼里。她的孙儿那么聪明骄傲的小娃娃,这个天下,能入他眼里的人,太少了。张家、夏家,都不够资格。

太皇太后想着她听宫人们说的,她孙儿在朝堂上要砍人脑袋的模样,天生的杀心,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手软,又忍不住笑。

他,包括他们的儿子,都没有孙儿的这份定性。他也好,她也好,他们的儿子也好,都是想要护着自己想护的人,不管多么罪恶,只因为他们都是软弱的,都是需要被人需要的。

只有他们的孙儿,强大如斯、生来骄傲,天然地享受这份尊荣带来的高高在上,孤单寂寞。

太皇太后一时又心生自豪,她的孙儿,将来一定可以做到他爹,他爷爷,都没有做到的事情,一定不会被人世间这复杂斑斓的人性诱惑。

这样也很好。

太皇太后笑着,眼里一片迷茫。

既然注定是帝王,何必强求做一个普通人

太皇太后轻轻地抬手,拉动椅子边的一根细绳,外头进来一个老嬷嬷。

“押送建昌伯去刑部大牢。圈禁张家所有人,一根草棒,也只准进不准出。”

“奴婢遵命。”

老嬷嬷下去。满殿寂静中,太皇太后轻轻地擦擦眼角没有的泪水,轻轻开口“皇帝的年龄太小了,大小事情只能依靠阁老们,我和皇太后一直感激阁老们。”

“我们婆媳俩,不懂朝政,也没有野心垂帘听政什么的。都只想护着自己的家人,可这家人,也分一个亲疏远近。现在这天底下,千千万的人口,最亲的人不就是一个皇帝”

“最需要我们护着的亲人,也就是一个皇帝。”

“现在皇帝的国库空了,七月份赈灾后,那就空的老鼠都没有了。”

“我这心里头一直不安生。我们婆媳到底是妇道人家,不懂家国天下的,就一些妇道人家的小计算。三位阁老,你们说说,皇帝宣布废除皇庄,以后,他的生活,该怎么过啊”

太皇太后慢悠悠地说完,再次抬手擦擦干干净净的眼角。

“他一个小娃娃,就知道一心为国为民,他哪里知道过日子的难处我一听说这皇庄的事情,一颗心就揪着。三位阁老,皇庄废除,其他的那些外戚,比如周家啊,孙家啊,是不是都要查一查”

“还有那些宗室。哎,他们就知道不停地纳妾生儿子拿奉养银子,不知道这国库都要空了,皇帝自个儿都穷的要去讨饭了。”

太皇太后说完,慢悠悠地端起一杯茶盏,仔仔细细地抹去茶叶沫,好似这就是她的全部世界。

三位阁老知道,太皇太后因为先皇的“心软”,皇上的心硬,要换一个谈判筹码,对看一眼,一起看向今天本不应该在场的皇太后。

皇太后听着太皇太后一番话,自然也开始担心儿子以后的花费问题。

总不能以后儿子买一串喜欢的糖葫芦,也要跟户部报备,走流程,等一个月宪宗皇帝当初为什么设置皇庄还不是宪宗皇帝性格懦弱,不敢和内阁、户部要银子花,只能自己想办法

就算她儿子性子强硬,可这也确实麻烦啊。

皇太后犹犹豫豫地开口“三位阁老,要不,查抄的银子,给皇帝留一份”皇太后不等三位阁老回答,又自己否决了,“这样也不好。老百姓都说,家有万贯,不如日进斗金。到底是死钱不如活钱,不能坐吃山空。”

顿了顿,她又担心“皇帝对金银也没有什么认识,就知道这大明的宝贝都是他的,放在什么地方,放在谁手里都是他的。三位阁老,你们多教导教导皇帝,做皇帝,手里也要有银子啊”

皇太后絮絮叨叨的,三位阁老听得头皮发麻。然而皇太后满心担心,儿子将来连娶媳妇的银子也没有。

太皇太后听了半天,不劝着,反而给添油加火“我看啊,这宫里就我们三个人,皇帝才三岁,不若把宫人裁减裁减,节省一些银子。”

皇太后果然更担忧了,紧紧地盯着三位阁老,等候回答。

三位阁老忍不住又在心里叹气,三位阁老还没说话,又听到太皇太后一句“张家不抄家,对不起万民。我来和张家算账吧。有了银子后,一半给皇上存着,一半捐给南京的难民买粮食,也算是给张家赎罪。”

“没有活钱,总要有点儿死钱。”

三位阁老脸上一黑。

皇太后立马就要劝说,却又对上太皇太后那冷硬阴森的面孔,一个字也不敢说。

清宁宫里,太皇太后果断地断尾求生,为了孙儿以后娶媳妇的银子,和三位阁老死磕硬谈。

皇太后亲眼目睹张家的结局,默默决定严格管好自己的娘家,也为了儿子将来娶媳妇的银子,一改往日作风,一步不让。

乾清宫里,天纵圣明元和皇帝朱载垣,金口玉言废除皇庄,完全不知道这样一来,他个人一下子少了一大笔收入来源,大踏步进入“穷皇帝”行列。

天纵圣明元和皇帝朱载垣,就高兴今儿终于下朝了,开心啊。他老师们伴读们都说今儿他累了,不学习了,他更开心。

开开心心地和老师伴读玩伴们玩躲迷藏,和草上飞伯伯飞高高,拉着美美的指挥使玩空竹响,手握木柄转转转飞飞飞,飞了一下掉下来,他再重来

玩累了,看着天空满脸向往“高高。”

美美的指挥使安静地看着他玩乐,闻言,抬头看一眼天空,低头看一眼怀里的胖娃娃,毫无原则的宠着“臣要工部做大大的空竹响,和风筝一样飞上天空,好不好”

小娃娃拍手欢呼“好好,好好。”

午后的太阳光慵懒迷人,小娃娃在美美指挥使怀里打个盹儿,梦里都是自己乘坐空竹响飞上蓝天,和白云一起玩耍。

听一会儿琴,画一幅画给唐伯虎老师寄去,就要和徐景珩去钓鱼,明明鱼儿见到他就逃窜,他还就喜欢上钓鱼了。徐景珩自然还是毫无原则的宠着。

他在太液池钓鱼,和吓得挺尸的鱼儿们说话忘乎所以,更不知道,很多大臣围在刘健刘阁老的家里,请他问一问皇上“不许吃饭的时限”。

勋贵一方,定国公自觉没脸来,武定侯郭勋只能硬着头皮“刘阁老,我们知道挨饿的滋味了,求求皇上慈悲,绕过一回。或者罚我们其他方面可行那么多事情要办,我们饿着,没有力气做事啊。”

清流一方,张璁忙着清查张家土地,没空。夏言感觉这比打仗还痛苦,却也只能上阵“三位阁老都在宫里还没出来,只有请刘阁老。吾等知道刘阁老在休养,实在惭愧。可实在拖不得。”

其他大臣,世家大族出身的,哪个挨饿过此刻都没有力气说话。皇上说不许吃饭,他们连水也不敢喝一口。

刘阁老懵。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