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都市 > 朕要这大明皇位有何用!(穿书) > 第26章 第 26 章小修

瞧瞧我们皇上这懂礼貌的小模样

群臣嘴巴张的老大, 呆若木鸡。就是夏言本人,他都目瞪口僵的,震惊于皇上的决定, 却又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吾皇圣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声音有气无力,起来后人还是恍恍惚惚。

想说, 派使节去那什么奥斯曼的国家,那什么也不知道的奥斯曼,国家在哪里都不知道, 多远也不知道, 怎么去啊派谁去啊就算这一去不是“苏武牧羊”,去这一趟要花多少银子啊

谁都不敢说。

可是他们不说,小娃娃还是小小的不满意。

人家来使节了,你不接待,还驱赶人家帮你打仗了, 你还不上报还说人家是鲁迷国那什么蒙古人的鲁迷国”

小娃娃完全不在意那是“五十年前”,就觉得礼部和鸿胪寺都不乖乖,都做事不认真,都不懂礼仪规矩。

户部尚书机灵,麻溜儿的“启奏皇上。兵家有云,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礼部和鸿胪寺,五十年的事情也没有问清楚。当罚。臣建议, 罚俸禄三个月。”

“准。”小娃娃板着小胖脸, 特有“威严”的模样。

礼部和鸿胪寺“”千万个理由卡在喉咙里, 迎着皇上那生气的眼神儿,也只能特委屈地跪下高喊“臣等有错,谢皇上隆恩。”

皇上的小胖脸还是板着, 有错要改。

礼部和鸿胪寺,懵。

群臣模糊明白。

皇上小小的生气。

奶娃娃皇上胖嘟嘟的,鼓着腮帮子。奉天门大殿里头,都觉得皇上忒威严。几位阁老脸上带笑儿,夏言高扬着头颅骄傲,户部尚书自觉又节约银子了更高兴。

罚俸禄三个月,对于礼部和鸿胪寺这样的京官来说,并不算什么但是,丢人啊。

鲁迷国奥斯曼哈哈哈哈。

他们这一看笑话,礼部尚书也是要面子的,脸上火辣辣的,当即上奏“启奏皇上,臣请皇上恩准,礼部官员出京,或者在北京城接见西洋商人,西域商人等等,重新绘制海洋地图,大明藩属国章程。”

“另有出使奥斯曼国一事,礼部也参加。如今大明大洋重开,礼部不知变通,落在人后,礼部认错,请皇上给礼部一个机会,改正错误。”

小娃娃有模有样地听着,对礼部尚书的觉悟非常满意。鸿胪寺的人一看,紧跟着也站出来请命。

小娃娃对鸿胪寺的人,倒是没有多少关注,鸿胪寺就是负责接待藩属国,不知情不是大错儿,目光落在礼部尚书的身上。

礼部尚书毛澄,南京直隶昆山人,一辈子澄端亮有学行,论事侃侃不挠,当了礼部尚书后出口闭口就是“礼”字,哪知道一朝被抓到错儿,当朝指出来,他如何能忍得下当下就迎上皇上的目光,恳切地请命。

小娃娃大度“准奏。”

群臣“”

好嘛,去奥斯曼的人就这么有了一大部分人还没反应过来,兵部尚书凑上来“启奏皇上,古往今来国家外交都是远交近攻。奥斯曼属蛮夷,但知道礼数,应该建立邦交。

大明的海洋地图,陆地地图,藩属国情况,不光礼部应该知道,兵部更应该知道。臣请皇上恩准,出使奥斯曼,兵部也出人。至于语言问题,请皇上也恩准兵部,和西域商人、西洋商人接触。”

皇上听得认真,在他的眼里,这都是小事儿,也高兴于他们的乖乖学习,当下就同意“准奏。”

几位阁老隐晦地对视一眼,心里头又苦又甜,苦涩的甜蜜,甜蜜的苦涩。

无他,皇上一张嘴叭叭叭,事情全定下来了,事情谁去办啊,他们啊。

群臣哪里知道阁老们这复杂的小心情,只看着皇上的行事,琢磨自己的小心事。皇上的性子,忒大方,忒大度,忒英明忒霸道。

西域人不乖乖,那就打。你敢说不能打,皇上就罚你去打。有本事你去和皇上说,打仗有伤天和,违背德政有本事你去和皇上说打仗劳民伤财、国库负担重

就是那民间的三岁小娃娃也知道,别人欺负自己了,那我就去打,我不打一下,我怎么知道打不过我打不过,我回家找我爹娘兄弟来帮忙打。

哪有关闭国门,做缩头乌龟的道理

所以大明和蒙古人的仗要打,一直打到大明胜利为止。

就是一个鲁迷国的事儿,该搞清楚的也要搞清楚。大明上国,不需要搭理这些藩属国的蛮夷,红毛绿眼睛的不开化之人。但不搭理,和不清楚,一样吗该知道的,就要知道,邻居家里有几根草棒,都要知道

户列簪缨姓字香,紫袍玉带气昂昂。太阳的大半个身子露出云层,光芒挥洒人间,金灿灿地落在奉天门的外头和里头,看得小娃娃目露欢喜。

无他,虽然太祖皇帝因为出身问题,对待官员们过于“节俭严肃”,但太祖皇帝定下的服饰好看啊,大红大紫的颜色,大大方方的款式,穿在身上都挺精神抖擞的,玉树临风的。

比如谢迁谢阁老,这么大岁数,还是既有魏晋风骨,又有唐宋风流。

小娃娃还不知道,大明人的官员选拔制度,头一条就是看仪容,看身形,看脸型不光要五官端正没有缺陷,还要有“官相”,一张端正的国字脸,乌纱帽戴上,腰杆儿挺直,怎么滴气质也出来一咪咪。

他也不知道,谢迁谢阁老这样老了还挺俊秀的老头子,那真不常见。反正他看着下面两排红红火火的挺欢喜,小心情一好,也没催他们。

等了一会儿,欣赏欣赏太阳光下,顽皮跳跃的小灰尘,动动屁股,转头看看身侧的桐壶滴漏。

奉天门里的铜壶滴漏,和他寝殿里会击鼓鸣钲的“五轮沙漏”不一样,不会报时,只能看。

小娃娃就仔细地看,滴漏由上到下排列着三个方斗,方斗下面是“受水壶”,最下面的受水壶盖上,有一个抱着漏箭的铜人,箭上刻着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分为八刻,一共九十六刻

他小脑袋再转一转,身体一歪,看得更仔细。漏箭底部是箭舟,放在受水壶内,随着水量增加,漏箭上升,铜人手握处就可以读出时刻。

此时此刻,漏箭上就是辰时三刻。小娃娃感觉,他的肚子饿了,要吃饭。今天起床太早,吃饭后要休息。

礼仪大太监一看,尖声高喊“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群臣一听,集体高呼“皇上,臣有本奏。”难得皇上今儿心情好,那还不赶紧的。

户部左侍郎张璁抢第一个。

“启奏皇上,九月秋闱在即,有关于此次秋闱,臣有本奏。如今大明官办学堂学风不正,老师不严,臣恳请,清查,还学堂应有之风貌。另有教学内容,当重实用主义文风,大力反对轻浮虚无主义。

刚刚吏部尚书提到吏治问题,臣认为,吏治也是需要从学堂抓起。为官之人,务要平实尔雅,裁约就正。窥性命之蕴,通经济之权、律法之威严,方可上不负君恩,下不负黎民。

而学堂教导学问,朝廷科举取士。既要严格把关,又要兼顾地区公平,改革录取制度,臣建议,多种渠道取士,三途并举,科举,官吏,举荐。当年太祖皇帝建国,曾要普及大明基础教育,确立八股取士”

张璁洋洋洒洒的一通话,谈古论今。大致意思就是,当年太祖皇帝自己没上过学,就特喜欢读书人,就希望大明人都去读书,一代代的皇帝遵守祖制,导致现在大明的官办学堂多啊,非常多。

可是现在学堂的风气不大好啊,咳咳,张璁没敢说学堂男风盛行,老师学子都一起玩“吃胭脂”,反正就是要肃清一番,学子们不能贪玩,老师们不能考试不严格,布拉布拉。

小娃娃听懂了,老师们不乖乖当老师,学子们不乖乖学习,生气。

“准奏。不乖乖,严格处罚。”顿了顿,记起来徐景珩说的,要赏罚得当,又加一句“学习好,赏。教学好,赏。”

群臣听出来皇上的“生气”,哪里还说处罚老师伤及儒家面子之类,麻利地高呼“吾皇圣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可是张璁一个户部侍郎,抢着出头管到吏部,吏部的人自然不相让。

吏部左侍郎也站出来,语速极快地慷慨激昂“启奏皇上,臣有本奏。三年前,先皇明令,光禄寺不再负责皇家膳食。然户部至今,仍给光禄寺发放训鹰养虫的银子”

小娃娃耐住性子听着,大明朝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掐完了,轮到尚书们下面的人,新一轮口水仗打响。

辰时五刻,发现他们还没说完,宣布休息,自个儿去后殿用早膳打盹儿,饿过一次的群臣用着清淡“清廉”的早膳,都和曾经的桂萼一样,大口用饭大口喝汤,特香。

“两碗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丞相。小葱豆腐白又白,公正廉洁明日月。”乾清宫里头,老师伴读玩伴们一起用早膳,听宫人说前面的大臣们吃的“特香”,高兴地唱,欢快地笑。

王守仁老师喝完最后一口豆腐汤,擦擦嘴,看一眼,其他七个玩伴都挺好,唯有严世蕃,面对自己的豆腐汤碗,那眉眼都纠结成线团,忒嫌弃。

王守仁老师满脸恭敬谦虚“太祖皇帝英明。人这吃方面的享受,真不是大鱼大肉。你们要会享受。享受真正的享受。”

严世蕃一愣,乖乖听训。他知道王守仁老师是说他剩下大半碗豆腐汤,可听这语气,又不像批评,就不大明白。

杨博出身簪缨之家,笑眯眯的矜持;陆炳身份使然,惯常沉默,其他小伙伴都偷瞄他们的小头头常绍。

小侯爷常绍,他自己都纨绔一个,哪里知道怎么教导别人可现在他身份不同了啊。

小侯爷常绍要做一个合格的玩伴头头,和老师们行礼告辞,领着玩伴们来到自己的屋子,自觉自己最大的成就,就是打过海仗接触过洋人日本人,当下就“细细”地解释给严世蕃听。

“那洋人好奇大明物事,说大明人一年四季就那几身衣服,也不换个花样儿。他们哪里知道,大明人穿衣的讲究什么人穿什么衣服,什么时候穿什么衣服,都有规定和礼仪。

那正式礼服,那亵衣亵裤,一年四季都一个样式,换不换,伺候的人知道就行。能看出来的就看出来,不能看出来的人,那就看不出来。”

小侯爷的意思,别看大明人的衣服天天一个模样,可你知道他今天穿哪一套你看不出来细节区别,那就是你笨。你在乎衣服胜过人品,那就是你势利眼。

至于吃饭也是啊,吃什么,也是一种礼仪规矩,不是吃给其他人看的,是吃到自己肚子里的,关乎温饱和修养。

他说的口干舌燥,奈何他这七绕八绕的,严世蕃听得更糊涂。穿衣吃饭方面的讲究,严世蕃当然知道。虽然他家出身乡村,他爹严嵩一直官运不好,但现在也有起色了,他一出生就有专门人教导礼仪规矩,生活上就没有委屈过。

严世蕃鼓着腮帮子,不服气。小侯爷觉得严世蕃悟性太低,太过于俗气,“语重心长”“重点是符合礼仪规矩,舒适保暖,自己喜欢。自己喜欢。

不是说一定顿顿上八珍,天天绫罗绸缎的,世人眼里的享受,才是享受。衣食住行,衣服在食物前面,道理都是一样,要自己喜欢。”

严世蕃“”严世蕃的拧巴脾气上来“那我就喜欢大鱼大肉,美婢小厮成群伺候。”

严世蕃生气,不喜欢吃豆腐也是错儿

小侯爷也是有脾气的,面颊升起来红晕,语气严厉“老师们说你,不是说你喜欢不喜欢豆腐汤,而是你的态度。你不喜欢,但不要嫌弃。豆腐汤怎么啦打仗的时候,干饼子硬咽下去,不要说一口热水,一口凉水都没有。”

严世蕃的小眼睛一翻“小侯爷,那大明有些勋贵人家,做一个清炒素菜都要放猪血,吃一碗面疙瘩都要用鸡汤。这样就是节俭”

小侯爷小小的生气,脸上更红了,用力拍一个他的肩膀“我们当然不能学这些。别的不说,就你家里的收入,你能学得来吗你怎么不和好的学你看杨博,这才是世家大族的风范。”

“谁敢说杨博家里穷谁不羡慕杨家的教养和万本书籍衣食住行这些都是外物,你要看你的内在,不要被世人眼里的享受迷惑。你就算不喜欢豆腐汤,也要知道一饭一菜当思来之不易,一言一行宜合勤俭节约。”

严世蕃憋屈着脸,他当然知道他的行为是不对的,浪费粮食。可他自认有才华,有手段,来到宫里头却发现,对比杨博这样的人家,严家什么也不是。对比小侯爷这样的勋贵,严家还是什么也不是。

就是陆炳,陆炳一个奶娘的孩子都能和他一起吃饭。

严世蕃心不平。

严世蕃长得短颈肥白,是个大胖子,和他父亲“瘦削长身”的外貌正好相反,完全遗传他母亲的肥白。可他母亲不要做官,他运气好直接做皇上玩伴,否则考科举的时候瘦不下来,外貌一关就过不了。

他也知道老师们对他们非常严格,生怕他们的坏习惯影响皇上;也知道小侯爷教导这番话,实属难得,压住自己的骄傲性子,憋得脸通红,憋出来一句“我知道了,谢小侯爷其实,其实,豆腐也不难吃。”

“我就是,就是”

事关尊严,严世蕃憋不出来。常绍和杨博不理解,都疑惑地看着他。陆炳倒是理解一咪咪,这些日子也实在看不下去他的别扭。

“严公子,你入了魔障了。人都说为官三世,方知穿衣吃饭,就是这个道理儿,你不要和道理拧巴。出身不同,学不来,坦然的做自己就好。非要逼着自己吃大鱼大肉,养美婢小厮成群,何苦来哉”

严世蕃一番小心思叫最看不起的陆炳说破,气得一张脸猪肝色。

可是陆炳慢条斯理的,他还没说完。

“严公子,其实我们都羡慕你。你父亲有能力,是正经科举官员。你父母恩爱,家里没有一个侍妾,家庭和睦,对你又宠爱,用心教导,多少富贵人家的孩子都没有这样的日子。”

严世蕃的一双小眼睛瞪大成牛眼。

常绍、杨博等等人,一起看向陆炳,好像第一次认识他一样。

玩伴们之间的事儿,小娃娃皇上当然不知道。严世蕃真心实意地给王守仁老师道谢,乖乖地背书写大字,时时刻刻观察王守仁老师的一言一行,发誓去掉自己身上的“暴发户”味道。

宫里的宫人们都看在眼里,司礼监,东西厂,三位掌印大太监都笑眯眯的严世蕃要是不明白,他们很乐意自己教导一番啊。

锦衣卫指挥使徐景珩得到消息,恰好想起有关于“第一美人”的事儿,抽空找来小侯爷常绍“做的不错。”小侯爷脸上的欢喜只洋溢起来一半儿,听到下半句“给你一个活儿,你去一趟皇陵,去看看桂萼。”

小侯爷乖乖认罚,真换了一身白麻孝服去了皇陵。当然这都是后面的事儿。八月初五的上午,小娃娃上早朝,一直到午时才退朝,用完午饭后呼呼大睡。

大明百姓热火朝天地抢收。大同府,新巡抚蔡天佑,一身民间老爷的黑色常服,骑着一匹老马,真就一大早的,和普通百姓一样接受城门官兵的检查,交了进城的铜钱,排队进城。

进来城里后,一个人牵着老马慢悠悠的溜达,发现这伙儿叛卒还是有一定忠心的,大同防守没有出问题。当然,也是锦衣卫赶来的及时,制止事情恶化。

否则蔡天佑不敢想。就是叛乱的那天晚上,如果有蒙古人打进来,就大同当时的乱象,想想就后背一身汗。

而此刻大同街上人心浮动,却是都守着规矩,蔡天佑再次感叹锦衣卫们的办事能力。就十个人,北京到大同,不眠不休,不吃不喝的赶路,十八个时辰作为大明文臣,蔡天佑心里头对锦衣卫再忌惮,他也不得不感佩于心。

蔡天佑心里七想八想的,耳朵里听着,眼睛里看着,知道当前最重要的是,那几个首恶,还有那朱振,妖言惑众说朝廷一个不饶,全蹲大牢,导致大同军户们都恐惧不安,脑袋一转,计策就出来。

这头,蔡天佑为了安定人心,抓拿首恶,写信给宣大总督胡瓒请求配合。那头,湖广兴王府,兴王也收到消息,得知所有的事情。

桂萼来信说,感激他的提点,作为回报,提醒他先一步清查自家土地,擦干净屁股兴王眼前一黑,人就朝前栽倒。小厮慌忙扶住他,他还是头晕晕的,眼冒金星。

自己搬起来的一块大石头,硬生生地砸在自己的脚面上

疼的兴王哪里站的住

尤其是桂萼在信里头的用词,喋喋不休地夸奖奶娃娃皇上英明,夸奶娃娃皇上大气,夸奶娃娃皇上有魄力兴王想起当年,他收到桂萼的上书,兴王不想承认他和弘治皇帝一样没有魄力,不想承认奶娃娃皇帝比他做得好,兴王就更愤恨。

一腔无名火压在胸口,胸口处闷闷的,痛痛的,兴王站直后又活生生的撅过去。

当年的这个时候,谢迁、毛澄等等人,都因为“大礼仪”退下去,杨慎带着人哭皇陵,被他硬生生杖毙十七个,斩首一百多个。

宣武门的血水,流成河,几个月不干。和当年太祖皇帝杀功臣杀贪官,一样,又不一样。和当年成祖皇帝杀忠臣,杀朱允炆的老师,一样,也不一样。

其他朝代是诛九族,大明朝是诛十族他杀出来威风,杀的没有人胆敢反对他。可是新重用的桂萼、夏言、张璁等等人,也要改革,要延续杨廷和的改革。

他也乐得做一个政绩,给一颗糖儿 ,收拢人心,答应了。

他把湖广划出来一半儿,作为自己的新皇庄,不光土地,街上的店铺都是他私人的。张璁在京畿进行土地改革,不温不火的中庸之道,他很欣赏,后来张璁问他,土地改革要不要深入。

不深入,过几年形势一反弹,土地兼并更严重。他听懂张璁的担忧,但他说“姑且这样。”

他不知道,当年弘治皇帝面对土地兼并,是不是也说这句话。反正他不想土地改革到自己的皇庄头上。

他知道国库没有银子后,也是要查办实力最弱的外戚,当然,也是顺便打压正德皇帝的舅舅家。他要把建昌伯下大牢,当年的太皇太后故意来和他哭,死老婆子就是故意的,他当然不能同意。

他不光没同意,还一气之下,废了太皇太后的尊位。

他是皇帝,他有自己的母亲,太皇太后是谁和他什么关系一个宗室罢了。他觉得出了一口气,后来才知道,世人都骂他“白眼狼”。

那个死老太婆,他就是故意来和他哭的她怎么不去和自己的亲孙子哭她折腾自己的夫婿,折腾自己的儿子,到了自己的孙子的时候,后悔了,明白事理了她怎么不在他没有银子的时候明白事理

兴王恨啊。

兴王本来打算那个死老太婆和奶娃娃一哭,奶娃娃同意,他就造势说死老太婆糊涂,说先皇不是死老太婆亲生的;奶娃娃不同意,他就说奶娃娃不孝顺,受到小人蛊惑不认祖母,反正他都能以“清君侧”的名义,和永乐皇帝一样起兵。

至少,他有理由进入北京城。

可是那个死老太婆突然转性子了,不光没哭,她还亲自押送建昌伯去刑部大牢,亲自拿出来七家外戚家的银子,充了军费。

兴王如何不恨

土地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民间百姓拍手称快、哭哭笑笑地跪拜皇上仁慈,太皇太后明事理,他就越是恨,恨天恨地恨命运不公

更恨杨廷和那几个死老头子到奶娃娃的身上,就知道顾着皇家颜面,就知道劝说太皇太后合作,到他头上,就和他争斗不休,就要他低头

兴王的恨意熊熊燃烧。

一直到他收到飞鸽传书,收到派去大同的人传来的消息。

刚醒过来的兴王,躺在床上,披头散发的,一张脸扭曲变形,身体颤抖着,厉鬼吃人一般的模样。

“徐景珩徐景珩”兴王在心里默默念着这个名字,眼里血红一片,恨不得吃徐景珩的肉喝徐景珩的血

一抬头看到小厮们吓得腿软没魂的模样,他找到发泄渠道,几乎是从地狱里吼出来一句“滚出去”

小厮们连滚带爬地滚出去。兴王一个人,却怎么也无法喊出来“徐景珩”三个字

他“啊”地叫一声,就感觉那恨意燃烧他的五脏六腑,烧的他嗓子和灵魂都疼痛,又是那呼吸困难,窒息一般,在宫女的手里濒临死亡一般的疼痛。

徐景珩猜到了他的来历

徐景珩还帮助那个奶娃娃伪皇帝

他在心里大吼着,“他才是真龙天子他才是天命之子”他的眼睛突出眼眶,嘴唇哆嗦,身体似乎不能承受他的灵魂一般,剧烈地颤抖。

曾经兴王经历的大同兵变,发生在七月份。当时的情况非常惨烈,参将死了,张文锦也死了,巡抚衙门一把火烧的精光,宗室博野王家里被抢劫一空大同全都乱了。

朝廷匆忙之下也是任命有才能的蔡天佑,但是几方掣肘,蔡天佑花了两个月才平定叛乱。

朝廷招安,前总兵朱振官复原职,看似一片欢喜。然而,大同的情况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蔡天佑后来更是被弹劾下了大牢。九年后,尝到兵变甜头的朱振,再次兵变,朝廷不得不派大军围剿。

兴王如何能不恨啊,所有人都和他作对

到了奶娃娃皇上,七月份没有叛乱,还要他派人去蛊惑参将和首恶之徒,他们才敢叛乱。

到了奶娃娃皇上,他们就知道要相信皇上了,知道要找皇上奏疏了知道不能乱了大同防守了

“一群混账该死该死”兴王大骂出口,喘着粗气,人不人鬼不鬼的,两辈子的老庄之道的修养,荡然无存。

兴王两眼直勾勾的看着屋顶,这不是他的玉煦宫的屋顶。他开始浑身冒冷汗,这个大明,不知道怎么了,都变了。大同兵变没有引起大乱,他的下一步计划也无法实施。

而他突然也不确定,九月份的蒙古大明肃州大战,会不会如期开始。

当年,群臣和他斗,群臣之间斗。哈密回回使臣写亦虎仙成为炮灰,武定侯郭勋成为他信重的臣子,他把写亦虎仙的家人,发派武定侯家里为奴婢,哈密忠顺王彻底归顺吐鲁番蒙古。

而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原因。重点是,大明国力下降,无法和以往一般维持西域那条商贸之路,大明将士没有打仗的胆气,大明的文臣因循守旧,天天喊着闭关绝贡,不再和蒙古来往。

甘肃巡抚陈九畴,就是一个喊着“闭关绝贡”的强硬派,也是他一力诛杀回回使臣写亦虎仙。

兴王狠狠地一闭眼。

闭关绝贡,蒙古没有大明的布匹,穿什么没有大明的麝香,拿什么驱除蛇虫没有大明的盐巴和铁,拿什么生活那帮蛮子,做饭都没有锅他们当然要来打仗。

兴王“赫赫”地笑,人和人之间的争斗是为了利益,为了生存,人和人之间的战争,也是。

他相信,即使没有写亦虎仙家人的事情,就凭回回忠顺王那个怂蛋,他也会归顺吐鲁番蒙古。而大明照常开始朝贡贸易又如何吐鲁番蒙古的满速儿汗,正好因为帖木儿王朝倒下受挫,急需资源,满速儿汗一定会打仗。

满速儿汗一定会打仗

上天好似听到兴王的呼唤一般,好似真的睁眼看一看人间。元和三年九月初三,吐鲁番蒙古的满速儿汗,率领两万铁骑围困肃州,要大明扩大朝贡贸易,开始互市。

甘肃巡抚虽然是保守派,一心要闭关绝贡,可敌人来犯,他还是积极迎战。蒙古骑兵来无影去无踪,他就吩咐守城不出,只用新送来的佛郎机大炮使劲地轰。

九月初五上午,肃州依旧天干物燥、炮火连天,北京城里头秋雨绵绵,凉意沁人。小娃娃皇上正在和桂萼道别。

桂萼要去宣府、大同做钦差,主持那里的土地改革,彻底解决宣府大同军户们的各种问题,小娃娃自觉他的魏征这一去,要一年多久,舍不得。

他的唐伯虎老师还没回来,又走了一个。小娃娃气得“哇哇哇”的嚎,这次是眼泪珠子都掉出来了。

“哇哇哇不乖乖啊,不乖乖啊,哇哇哇”小娃娃生气宣府大同的宗室、世家大族等等都不乖乖,哭着哭着,心里头又冒出来杀心。

“不乖乖啊,打啊。哇哇哇”

玩伴们和他一起掉眼泪珠子,王守仁、杨慎、谢丕、刘成学老师伴读们哄他“不乖乖啊,桂萼去打。皇上莫要担心”八百里加急军报送来,肃州危急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