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都市 > 朕要这大明皇位有何用!(穿书) > 第28章 第 28 章

朕要这大明皇位有何用!(穿书) 第28章 第 28 章

作者:痒痒鼠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9-15 11:57:17 来源:就爱谈小说

十二月中旬, 西北风呼啸,安徽地方也冷的刺骨。汪直和章怀举带着几个小伙伴,赶在春节之前回到老家, 面对妹夫二弟哑巴般疯傻的模样,都吓坏了。

汪直是担心他妹妹,他妹妹刚嫁人,还挺着大肚子那,妹夫这模样可咋办

章怀举是担心, 自己放弃读书科举, 全家的希望就落在二弟的身上, 二弟这模样,家里该怎么办

可怜章怀秀,作为他们的妹夫, 他们的二弟, 听到大舅兄的名字,大舅兄和大哥的小伙伴们的名字,那是真吓坏了,吓傻了。

汪直、叶宗满、谢和这可都是历史书上赫赫有名的大海盗啊,装傻子哑巴也逃不了灭“十族”的命运章怀秀急促喘气,一口气没上来, 人直挺挺地朝后倒下,眼看就不行了。

汪直和章怀秀骇然, 然而其他章家人都没有惊慌,也没人请大夫, 章老太太狠狠一掐人中,那态度,就当这是一个死人, 养活着吧。

汪直、章怀举不明白,细细地听老太太讲述妹夫二弟,落水,中邪,乃至疯傻的经过。

可怜章怀秀,人是真要疯了。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历史系大学生,平时有空就喜欢看看某点小说,跟着穿越唐宋元明的主角热血一把,他就一枚小小的愤青,偶尔在网上杠几句。

他清楚地记得,汪直,有明一朝,最有名的大海盗当属汪直,真正的“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预言华夏百年国耻的人,也是在那“片板不得下海”的禁海命令下,时势造英雄,混的最好的一个人。

那是大明朝的中期,大明水师颓废,各方利益交错,恰逢正德皇帝没有儿子老天爷对大明闭上眼睛,全面海禁的诏书颁布天下。

全面海禁对海盗倭寇造成一定的打击,对大明沿海百姓的伤害更大。朝廷成了聋子瞎子,世家大族的私船私人港口兴起,西太平洋和东南亚一带海域,更是直接成为海盗倭寇的自由天堂

无数大明弄潮儿趁机崛起。

汪直和同乡徐惟学、叶宗满、谢和等等人,一同偷偷出海东渡日本。因为明朝的海禁政策,明朝和日本之间的贸易不流通,汪直等人带着大批货物到来,对于向来物资缺乏的日本,堪称急需。

汪直就这样,借着海禁政策,往来大明和日本之间,凭借过人的胆识,赚得盆满钵满,还和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合作,贩卖军火,成立自己的海盗战舰队伍,自封安徽王,统领大大小小的海盗团伙。

“海上之寇,非受汪直节制者,不得存。”汪直成为海盗中的老大,如果有海盗敢不听汪直的话,很快就会被剿灭。

而且汪直有侠义之气,沿海百姓都服气他。可是他势力这么大,朝廷当然不容他。当时的大明朝廷要招安,许诺种种好处汪直,一声叹气,之所以历史对他的评价非常宽容,就是因为他最后的决定。

他明知道朝廷是为了抓拿他,为了杀了他。可他身为一个大明人,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是从小扎下根的,他答应招安,临死之际最担心的,还是沿海安危。

“死吾一人,恐苦两浙百姓百年”

浙江总督胡宗宪在给汪直争取活命的机会。抢着杀死汪直,领功劳的那些人完全不听,汪直被杀了头,杀汪直的王本固一路升迁,做到户部尚书。

沿海的大大小小的海盗团伙,失去汪直的统领后大乱,在海上肆无忌惮,烧杀抢掠;汪直的义子毛海峰,为了替汪直报仇大肆扰乱沿海,倭寇也开始大行其乱。

而几年之后,汪直的预言成真,东南倭患到不可控制的地步,一半的倭寇都是大明穷苦百姓出身,日本人对大明上国的尊重,荡然无存

章怀秀记得,汪直巨盗的过程中,跟当时纵横海上的强国西班牙、葡萄牙有深入的接触,他也看到对方携带的先进火器。

他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天下之大势,渐至洋上,我华夏如若不察,百年后恐受夷蕃之辱。”

汪直是依托于自己的经验和接触,敏锐地意识到之后的天下大势,已经渐渐转移到海上。可是等到华夏人回过神来,已经是好几百年之后

可是汪直一辈子算是英雄了,他的家人亲友都遭殃了啊。

这些日子瘦成一把骨头章怀秀,痴痴呆呆地看着,眼前面带担忧的大舅兄和大哥,好似看到未来抄家灭族的场景。

章怀秀本就因为驱邪、祠堂的惊吓再也不敢开口,此刻越想越害怕,大明可是诛杀十族啊。

章怀秀两眼一翻,又晕了过去。不知道他的大舅兄和他大哥,一致决定带着他,一起去肃州,万一一刀砍了他,免得在家里出事连累家人。

元和三年的春节热热闹闹,汪直和章怀举,和无数要去肃州捞金的大明“有志青年”一样,过完春节,背上包袱,带上自己的妹夫二弟,一起出发去肃州。

而此时的江南,江南青年文人正聚集在一起,聚集在南京,闹着一起去西域。

“北人天天说他们保护大明,说我们南人坐享其成,我们每年交纳那么多的税银,都给了谁江南的鱼米,只有江南人吃了吗我们不服。”

“不服要做事,不是大喊大叫。为什么北人有底气说这个话为什么我们南人就不敢上前线,上战场和蒙古人厮杀”

“此话无理。我们南人不是不敢,而是术业有分工。我们南人学文考科举,我们养护好这一片鱼米之乡,就是最大的贡献。”

“此话无理,可事实在这里我们也是七尺儿郎,我们也要做出自己的行动。”

“对,我们要做出自己的行动。君辱臣死,父亲不开心,比我们自己痛苦还痛苦万分。我们要做实事,为君父分忧。”

“诸位,诸位,听我说。如今皇上因为大明国力现实,和吐鲁番签订合约,给大明争取十年,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我和诸位一样痛苦。我建议,我们一起行走西域,做一份详细的西域地图给皇上。”

一片安静,紧接着就是呼唤声此起彼伏。

“文兄此言有道理算我一个。我们江南文人,怎么也比北人的大老粗知道怎么绘制地图。”

“算我一个。”

“算我一个。”

江南读书人激情勃发,就要亲自出发去西域,用脚步丈量西域的土地,绘制一份详细的西域地图,献给他们“不开心”的皇上,为了十年后大明和西域蒙古一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更有文家的文嘉和、文伯仁,直接提议这个事情不要告诉家人和官府,他们悄悄的出发,获得全体响应。

初春里,棉袄还没脱,河里的冰花还没消融,大明人春耕的,跑商的各自忙碌。挨着去年秋闱,今年正是会试。各省安排自己的举子进京,按例给银两路费补贴等等,尤其贵州云南之地。举子们也考虑长途跋涉,早早动身。

举子们身穿官府发送的“会试”服,也不怕沿途土匪村霸打劫大明民风之一,敬重读书人,宁可打劫出京的官员,不得打劫赶考的举子。

如此这般,江南年轻文人折腾的事儿,一开始,还真没人注意咳咳,读书人开动脑筋,还是有几分聪明的。

除了后来害怕的,后悔的,最后一百五十三个书生,陆陆续续北上,没有人发现,也是真心没有想到。

苏州文家的文伯仁,当时喊一嗓子后舒坦了,要出发了意识到,自己也要进京赶考冷静下来后,又担心去西域的堂弟文嘉和的安危,叫文家大哥看出来,一审问,这才暴露。

文家大哥赶紧各家各户通知,一百五十三个年轻文人,那可都是江南文坛未来,家家户户的宝贝疙瘩,年轻冲动闹一场不要紧,关键,人不能出事

可是这都过去一个月,人都过了黄河了,怎么办南京各家各户的第一反应,去找魏国公,去找他们的徐大公子。

北京锦衣卫指挥使,徐景珩,收到老父亲,老家人的一封封书信,又听门房说礼部尚书急着要见他,礼部尚书说他的小儿子也在队伍里,求徐景珩赶紧救命。

徐景珩抬手按按眉心,真真是,哭笑不得。

朝廷认为,西域是大明的经济外墙,说大明地大物博,不需要朝西做生意,只有主战的几个知兵之人了解,收复西域,乃是中原政权控制塞外的必须。

控制西域,对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形成完全封锁的态势,控制他们的见识眼界,这才是关键。汉武帝为何要西拓西域为何要远征大宛就是要断游牧民族的右臂,彻底把游牧民族困死在高原之上。

后来的大唐对突厥,也是一样的战略打下西域,困死突厥。人都说,北宋之所以一直没雄起,是因为一直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在徐景珩看来,西域和河套也是关键。

大明的永乐大帝,一直攻打漠北,没有放主要精力在西域,发现决策失误后再出兵就晚了,蒙古人为了守住西域商路团结起来,大明九万精锐魂葬沙漠,大明,再也没有能力攻打西域

徐景珩的脑袋里全是,现在西域叶尔羌汗国的英明统治,慢吞吞的起身,去换上进宫的衣服。着急要见他的礼部尚书就要闯门,发现他一身正式的飞鱼服打扮,就特不好意思。

“那什么,那什么,他们小孩子,冲动啊,也是一番心意”礼部尚书搓着手,误以为徐景珩要告诉皇上,生怕皇上有了江南文人不可靠的印象。

徐景珩看他一眼,示意他跟上。礼部尚书那个纠结为难,可又担心儿子,又“不敢”不跟着。

礼部尚书毛澄也不敢多问,委屈巴巴的,亦步亦趋的跟着徐景珩进宫,打算一见到皇上就偷偷使眼神,求皇上救命。

此时是下午申时三刻,二月的天气,北京城里头还是冷的,乾清宫里烧着火炕,小娃娃皇上嫌弃闷,正在院子里玩耍研究新得的佛郎机大炮模型,泥巴做的小弹丸“砰砰”,玩得那个兴致勃勃。

小小的小娃娃,站在和他一样高的大炮模型后头,眯着眼睛看着准星,自个儿填充“炮弹”,拉绳打火,一身姜黄色的小夹袄,配上苹果绿的小棉裤,外袍也没穿,行动起来特利索。

礼部尚书一看到皇上这个模样,就欢喜的不能自己,什么烦恼都顿消。瞧瞧他们皇上长得多好,列祖列宗保佑,皇上安安全全健健康康开开心心地长大娶媳妇儿,生一窝小娃娃。

徐景珩不看礼部尚书脸上的荡漾。和礼部尚书一起行礼,坐在小马扎上用着茶点,等候皇上玩乐。

小娃娃因为他们的围观,玩的更起劲儿,又一轮“砰砰砰”打完十发炮弹,欢喜地显摆“徐景珩,朕喜欢。”

徐景珩情不自禁地笑,接过宫人手里的毛巾给他擦手,问道“皇上喜欢就好。这个对比之前一个,哪个更好”

皇上大眼睛亮亮的“这个好。更远。”

徐景珩发现他额头冒细汗,再给他擦擦脸,接过宫人手里的袍子给他披上,安静地抱着他,照顾他喝水,声音温柔“这个是最新的试验成品。

皇上和常绍说,炮筒要更长。工部也研究出来,炮筒更长,炮弹可以发射更远。但是实际试验下来,炮弹在炮筒里打出去,对炮筒有一定的要求,一般的炮筒达不到要求,炮弹就打不出去。”

安静装壁花礼部尚书,听得胆战心惊,恨不得堵上耳朵。皇上听得模糊明白“造炮筒啊”

“造炮筒,但是大明目前的打铁技艺不够好,比如铁锅,反而是蒙古人打造的铁锅更好用。”

皇上“召蒙古匠人来北京。”

礼部尚书“”

徐景珩微笑“皇上言之有理。大明乃上国,大明召集蒙古匠人来北京,天经地义。”

皇上学着他的样子,矜持地微笑。礼部尚书感觉,自己真要晕过去了。

大明和蒙古的朝贡贸易,开始于永乐年间。这些年来,各种原因之下,大明的边境政策越发保守,但民间交易越发兴旺。弘治年间,大明和蒙古边境就有私市,汉蒙商民趋之若鹜,朝廷越是禁止,越是兴旺。

大势如此,甭管朝廷和蒙古怎么打仗,两方的老百姓互相融合,多方交流,越发多而广。这也是大明和西域蒙古互市,朝廷认为,就是权宜之计;民间文人认为他们的皇上受大委屈了,可老百姓欢欢喜喜的原因。

徐景珩和皇上细细地讲解“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其一。另一个,大明对各个周边国家的了解太少,对西部的国家更是如此,一个鲁迷国是奥斯曼,都不知道,大明大国的颜面何在

这一百多年来,因为西域不在大明手里,大明无法派遣使臣去西方看一看,此乃必须警惕的事项。大汉时期,汉朝派人去到地中海;大唐时期,一直打到帕米尔高原,如今大明困在中原,国人的见识气度越发低迷”

顿了顿,又瞅着小娃娃皇上听得专心致志的模样,欢喜于心。

“大明啊,地大物博,是好处。可是大明的铁,到了蒙古人的手里,反而比大明人自己打的还好,明明蒙古人不产铁,年年为了一口铁锅打仗。”

“大明人,要谨记,读万卷书书走万里路。陆路,海路,都要走。”

小娃娃聪明,端着小胖脸,眨巴两下眼睛,想了个明白,兴奋地挥舞小胳膊,一副行走天下,风云涌动的架势。

“大明大,陆地,海上,都大。朕读书,朕走万里路。”

小娃娃皇上奶声奶气的,身上还有一股子奶香味儿。礼部尚书听得翻白眼身体摇晃,徐景珩骄傲地笑“皇上说得对。将来皇上也读万卷书走万里路。”

皇上小胸膛挺起,胖胖的小肚子真跟小将军一般。

西域的军事战略地位,比其经济价值更加重要。西域的得失不夸张的说,就是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力量对比关键点,西域得,中原兴起,游牧衰。西域失,中原衰,游牧兴起。

因为失去西域,游牧民族在欧亚大国之间,吸取东西方文化技艺精华,而中原就要在边关投入源源不断的财力兵力,来保证边境的安全,从而被慢慢的拖死。

可是彻底收复西域的事情急不来。徐景珩因为江南文人去西域的事儿,挺高兴的。蒙古人要提意见,那好,邀请蒙古人来北京吧,大大方方的。

邀请西域蒙古僧人贵族们来一趟北京,来一次官方文化技艺交流,要大明人长长见识,也顺便学习一下对方的打铁技艺。

徐景珩觉得这是小事儿也是大事儿,既然引起来了就去办了 。小娃娃自然是答应。有了更好的打铁技术,就有更好的大炮,有了更好的大炮,就能去打仗,打多多的坏人。

小娃娃大大的眼睛全是好奇“西域,河套。”

徐景珩眼望西天将落的大太阳,慢悠悠的语气“好,臣和皇上讲西域,河套的故事。

话说当年,永乐大帝五征漠北,其实也曾经派遣使臣出使鞑靼,奈何鞑靼不同意交好,永乐大帝一怒之下,任命丘福为总兵官,佩征虏大将军印,率十万精骑北征鞑靼”

当年,永乐大帝的和平分化政策没起效果,只能硬打。可是丘福带领的十万大军,只回来一万,丘福本人也在战争中力竭而死,永乐大帝受此打击,再也没能对蒙古大举用兵,对西域更是有心无力。

若当年永乐大帝不是五征漠北,而是投入全力对付察合台汗国,收复西域,可能,就没有后来的土木堡之变,没有困扰大明一百年的西北边患。

可是,历史哪有如果永乐大帝,又何尝不想再活五百年,一举收复河套和西域

徐景珩不去想“如果”的事情,只抱着怀里的奶娃娃小皇上,和他一起看唐伯虎老师寄回来的画儿,一起看迎春花画迎春花。

大明肃州边境,章怀秀面对这番互市的热闹盛景色,他不得不去想,他不得不去哭泣,因为这个“如果”,就摆在他的眼前。

如果,正德皇帝有一个儿子,如果正德皇帝没有答应兴王继位,如果大明没有那个自私自负到极点的,修道修仙二十年不上朝的皇帝是不是,一切都会不一样

大明没有一代代为帝王找银子花的奸臣,大明的文臣和皇家的矛盾不会激化,大明文臣不会内斗激烈,全然不顾家国天下。

大明的海贸会继续,大明的边镇会守住,大明的国土,不会越来越小。

大明人不会在蒙古人和女真人的铁骑下,喊着“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却抛弃国土无数,不会喊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硬拖着不逃亡南京,连百年南宋的窝囊都没有机会。

大明哪怕守住一片土地,给华夏留下一点点华夏人的自尊,是不是,就不会有后面的百年国耻,百年卑微地崇洋媚外

大明没有了,华夏人丢失的,不是一个朝代,而是经历南北宋元朝的大乱世后,刚刚唤醒的那点儿骨气,刚刚觉醒的那点儿傲气,那点儿开明的资本主义萌芽。

章怀秀,看着肃州城里规规矩矩的蒙古人,对着大明上国的一切都羡慕好奇,看着肃州城里的大明人,矜持地微笑,大方地交易,对蒙古人的一切都应付自如他克制不住的眼泪出来。

他对于大明的正史野史都熟念于心。都说“明穿不封王,妄做华夏儿郎。”他没有那么大的志气了,可他还是一枚华夏大好儿郎,他也是一枚热血的华夏儿郎

他要去北京,去见皇上,去保护皇上安全长大,要兴王再也没有机会做皇帝要

“妹夫,你怎么哭了可是风沙大眼睛不适应”大舅兄的大嗓门响起,一脸关切地看护着他,还给他戴上一顶大斗笠,斗笠脏脏的灰色带子,牢牢地系在脖子上。

“戴上斗笠也只能遮一遮。现在初春还好,等到夏天这边镇的大太阳,你啊,慢慢适应就好,会适应的。”

大哥章怀举,就差直接打杀他。大舅兄汪直,将妹夫这一路的表现看在眼里,不哭不闹的,睡柴房马棚闻马粪,干饼子就凉水也能忍下去,就觉得妹夫可能还有救,念着家里的妹妹,对他还算照顾。

章怀秀动动眼珠子,嘴唇几不可见地动动,到底是什么也没说。

几番“经历生死”,刚醒来时候的豪情壮志,都没有了,对现实环境努力接受,包括大便后用土疙瘩擦屁股,包括这颠簸的人吐血的骡子车,还包括这完全不同的风俗人情,包括再也见不到亲友的哀痛。

章怀秀转头,低头,那句“谢谢大舅兄照顾”,放在心里。

汪直他来肃州,做什么章怀秀不得不担心。

章怀秀担心汪直是不是要和蒙古人合作,铤而走险在西域走私。可是章怀秀很快就没有心思思考这些,他在肃州城外,见到一百五十多个江南文人。

一百五十多个年轻的江南文人,加上小厮仆人,全都风尘仆仆的,脸上完全不见江南小公子的白嫩,身上也没有了那股子烟雨江南的悠闲,边镇的风沙吹皱他们的皮肤,边镇的水土要他们肠胃不适,赶路的辛苦更是磨去他们的激情。

一张口,温柔的吴侬软语中也透着疲惫,沙哑无力。可是他们的眼睛还是亮亮的,他们的目光安定,丝毫没有退却回去的意思,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认认真真地忙碌,勘测地形,丈量距离,记录文书等等。

那是一种怀抱希望、不屈不挠的安定,一种卧薪尝胆、敢为天下先的勇敢。

他的大哥满脸敬重地帮忙,吩咐他拿着水壶和药膏,给几个嘴唇起泡,手上起泡的小公子擦擦。

他的大舅兄嬉皮笑脸的,手上动作却是不停,热情地帮助一个小公子拉着准、绳、规、矩,测绘这座山谷的高度,谷底河水的深度。

堪称艺术品的拨镂牙尺,依稀可以从脏污里看到雕刻花卉的纹路,那是人间江南才有的美好物事儿。

他又想起,当年永乐大帝派遣陈诚三次出使西域,大明威德通被、四方宾服的盛景。而正统年间,大明商人自发组织队伍,一步一步地行走西域,一直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并且在异域娶妻生子。

一直到百年后,那些商人还有归化伊斯兰教的虔诚信徒。他们后代中的其中一个,大明文艺中兴的代表人物,李贽,就深受家庭影响,眼光见识都与众不同。

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章怀秀大约了解他们的“忠君爱国”,忠君在前面,大约了解华夏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深厚情怀。

他对大哥和大舅兄言行举止间,对奶娃娃皇上的爱戴尊重,看在眼里。他明白,大明文人对于互市这样的大好事,为何表现的如此沉重。

皇上那样生来骄傲的小娃娃,迫于现实和蛮夷蒙古人签订合约,这是他们作为子民没有做好,“皇上为君,为父,子民当致君父为尧舜”是他们的责任,融入骨血和灵魂。

对于大明文人来说,这份希望是沉重的。可这个世界上,只有章怀秀知道,这份希望,多么难得。

江南文人,不再是他看到的书本上的绝望麻木,发疯发狂,放纵自己享受人生。

章怀秀听到有人喊“文嘉和”,眼泪汩汩而出。文嘉和,文征明的儿子,江南四大才子的后人,未来的四大小才子,他也在。

他从马车里拿出一个皮囊,慢慢走到文嘉和的身边,递给他,一抬头,泪水模糊了视线。

第二天,他们十个人的小队伍,就跟着这些书生们,能做什么做什么,他就负责在临时搭起的灶台上看着柴火,给他们烧热水。

第三天中午,大家伙儿刚用完一顿热乎饭菜,正休息的时候,一阵阵杂乱的马蹄声由远及近,铁蹄奔跑在这狂野的草原上,地动山摇一般,很快露出面容。

领头的蒙古将军,杀气腾腾,用蹩脚的汉话说他们的行为不合条约,属于刺探情报。

“大明皇帝,有规定。我们,没有收到,条文。”领头的蒙古将军要求他们退回去。江南文人们自然不同意。

眼看蒙古将军就要拔刀,被他身边的军师制止“不能杀。”

“全都抓起来”蒙古将军大喊一声,下面的蒙古士兵就要动手,章怀秀再次认识到这个时代的生存法则,双腿颤抖,逃跑的力气都没有。倒是这些书生们没有丝毫害怕,面容倨傲得很。

比如那文嘉和,一开始的惊惧过后,随即镇定下来,收拾好自己的纸笔,用刚学会的蒙古话大喊“抓就抓,这位将军,你有本事抓,你有本事不放人。”

刺激的那将军哇哇大叫,长长的大刀在太阳底下闪瞎人眼。

章怀秀吓得六神无主,不防他大舅兄狠狠地拍打他肩膀,生气地吼“抬头挺胸,你怕什么”

章怀秀怕死啊。

一伙儿人被押到蒙古帐篷中,他脑袋里全是严刑拷打,身体抖得筛糠一般,气得他大哥猛踹他一脚,踹的他摔一个大马趴。

章怀秀生怕自己熬不住刑罚,做了“汉奸”,但又不敢自杀。汪直、章怀举等等人,和那伙儿书生,都该吃该喝,好似来这里游玩一般,还跑到河水里洗个澡,收拾得自己干干净净的,擦粉抹油膏,文人扇子一摇,又是风度翩翩斯文人。

倒是那个蒙古将军气得暴跳如雷,却又不敢打杀的模样。

大明蒙古交接之地,一百多个江南文人,欣赏这从没见过的北国风光,写诗作赋,画画儿,不一会儿就有蒙古僧人过来,和他们一起交流,还有热情的蒙古姑娘,冲他们抛媚眼。

北京城里头,小娃娃皇上收到甘肃巡抚发来的文书,抬手揉揉眼睛,厚厚的一本书一般。常绍读给他听,又解释一番,模糊明白大概。

甘肃巡抚说,大明人的底气大起来了,以前一听到蒙古人的马蹄声,吓得四处逃,现在,跟春游似得。

甘肃巡抚说,这都是皇上的功劳,皇上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请皇上不要生气,年轻人冲动热血,这是好事儿,布拉布拉。

又说双方交流,邀请吐鲁番高僧去北京,他很担心,但也知道这是好事儿。

最后十页纸都是关心他,问他好不好的话。

皇上迷瞪眼,听完后,打个小哈欠,犯了春困“张九畴害怕啊”皇上不明白,张九畴,其他那些和张九畴一样的大臣们,怎么都那么害怕打仗。

常绍嘻嘻笑,抱着他起身,来到寝殿里头的小榻上“他们胆子小,没有办法。皇上不和他们计较,睡一会儿,我们去钓鱼,好不好”

“好好,好好。”皇上一听待会儿要去太液池钓鱼,顿时来了兴致。

今儿天气小雨,他嫌弃乾清宫闷,又记得雨天里钓鱼,别有一番趣味儿。头戴斗笠,身穿蓑衣,脚穿木屐,喜欢。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