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其他 > [红楼]当爹那些年 > 林如海(23)

[红楼]当爹那些年 林如海(23)

作者:浮笙调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9-13 17:50:42 来源:就爱谈小说

正月十九的“筵九”宴过后,外邦使节陆续离京,整个新年庆祝活动宣告结束。第二日,御宝开封后,各地官衙也都开印,相继开始新一年的政事。

而暂时被新年的气氛掩盖住的新旧派系冲突局面,随着又一个落马官员的出现,也重新浮现出来。

打击贪腐将将一年,查抄出的犯官家产很是不少,充实了国库和私库,这也让当今默默坚定了心里的想法。只是查到现在,许多老臣不干了。

能成为一方父母,有能力大量贪污的官员,大都是有背景有资历的。有的本就是大家族出身,有的则是沾亲带故。这些官员抄家的抄家,罢官的罢官,没了前程又没了名声。当今的势力愈发壮大,那些老臣们的神经也愈发紧绷。

除此之外,当今的税收改革在广东推行也还算顺利,减轻了贫苦百姓压力的同时又能收上成倍的赋税。唯一不高兴的就是被薅了羊毛的地主们了,一时间有些头脑灵活的竟在乡民间散播起流言来。

这个年头,为了维持封建统治,百姓里识字的都是少数,普通农民只看到朝廷收到的税比往年多了很多,便相信他们受到了剥削,即便有脑子清醒的也抵不过众口一词。

消息传到广东巡抚方敏文耳朵里,马上意识到是有人在搞鬼,一边将折子加急送往御前,一边命各处县令即刻肃清流言,澄清事实。

如果往常还能控制一下言论,如今却不好,毕竟能起作用的那些有功名的学生们都是当地的,科举需要户籍证明和推荐信,学生们得罪不起那些人。

做官要避开家乡,因此整个广东的官员都不是附近三省的,不存在沾亲带故。但为了坐稳位置,没有背景的官员大多会选择与当地势力搞好关系,这便添了一重困难。而方敏文也只能尽力控制住局面不再恶化,等待当今决定。

广东的消息传到京城,这些人也找到了机会,不断上书请求当今“怜惜百姓”,取消新税制。君臣冲突日益加剧,当今气得摔了好几回折子之后,却被太上皇请了过去。

太上皇已经许久不曾直接插手政事了,只是年纪大了以后越发心软,不想叫那些跟了自己一辈子的人没下场,便想趁此机会给他们留条退路。

当今和太上皇商议许久,在选秀前夕下发一道圣旨,大封后宫,嫔位以下均升一级。即便如此,后宫主位依旧空缺大半。在连续停了两轮选秀后,今年突然恢复,打了许多人一个措手不及。

随之又有太上皇传出了话,要求遴选才德双全之贵女入宫侍奉皇帝,绵延子嗣。这般明晃晃的诱饵摆了出来,极少有人能拒绝。

两道旨意传出,后宫也骚动了起来,要知道,当今子嗣不丰,至今才三个皇子,生母家世都一般。而此番参选的,却多是勋贵大族之女,若是将来生了儿子,对现存的三个皇子都是威胁。

当今亲眼见过义忠亲王时期的夺嫡乱象,不欲令其在自己儿子之间重演,因此打算挑选出太子后,其余的皇子直接荣养,以免养大了他们的野心。

只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当今虽已有心仪人选,却不好在这个档口立太子,至少要等新人进宫后,局面稳定了才好。

当今默默下了决定,便将选秀直接交给了皇后,反正此次要选的就那么些人,哪家的给什么位份都已经定好了,走个过场而已。

将选秀的事儿抛到了脑后,当今又忙着和广东的大地主们斗智斗勇去了。这一次,当今深思熟虑过后,又使出了老招,钦差团。依旧是查贪腐,不过将对象换成了七品以下官员,并给予下属一定罢免、任命权,可酌情安排如里正、典史、书记、阴阳生这样的吏员。

钦差团领头的是当今潜邸心腹冯力,跟随当今二十几年,忠心耿耿,脑子灵活,心细胆大。

冯力熟悉三教九流,前往广东前特意带上了许多懂广东土话的行商。到了广东后,先将行商们散出去,往各处乡里走街串巷,同百姓们混个眼熟。然后在方敏文的协助下,迅速开展调查。

虽说效率极高,也花了小半年才查清,拿着证据将越界的官吏一把拿下,替换上新人选后随即开始打压乡绅。同时,行商们也开始动作,卖货时顺口聊上两句,便能将该说的都透露出去。

这样的动作虽然缓慢些,却是十分有效的,而且从根本上杜绝了乡民们再一次被哄骗,同时也挽回了当今岌岌可危的名声。

这样的一套应对措施也成了普及新税制时的参考标准,立此大功的冯力也被擢升为刑部侍郎,方敏文平调山东巡抚。

再说京城里,选秀结束后新入宫的贵女最低也得了个贵人,最高的入宫就是嫔位,打破了后宫原本平衡的局势。即便皇后压得住,也颇为吃力。

当今已经无暇顾及后宫如何了,新人进宫,他和这些老臣们有了一个和解的预兆,双方关系进入了短暂的“蜜月期”,连内阁首辅次辅都开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比以往,当今的意见里三个里必要驳回一个。

当今有些了悟,这就是上皇说的将后宫与前朝结合在一起。虽然称不上喜欢,但确实于稳固朝局有利。

趁着这时候,当今迅速开启广东、安徽两省的税制改革,依着广东的例子,有了经验和参照,推行更加顺利。

而在这年末,乔喻顺利入阁。

林如海是科举出身,前科的探花,先入翰林院,后进御史台,之后外放盐政,回京后由户部侍郎升上户部尚书,走的是正统入阁路线。乔喻品级够,资历够,政绩够,在其余几个人选里脱颖而出。

入阁后的排名虽在最末,但乔喻依旧监理户部,因此无人敢小看。而新任户部尚书为原左侍郎赵蕴,即乔喻为左侍郎时的那位右侍郎。赵蕴在乔喻手下多年,早被压制惯了,即便成了尚书也还得继续听乔喻的,轻易不敢阳奉阴违。

内阁作为本朝最高官署,几乎所有的政务都会经过几位阁臣之手,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内阁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然而实际上能掌握的权力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控制力。

比如上皇在位时,内阁更像一个文书机构,上皇有绝对的控制权,阁臣无可置喙,内阁一度成了上皇心腹养老之所。到了当今这里,控制力就没有那么强了,一些政令时常被打回。

即便当今想要控制内阁已久,无奈手底下的人要么资历不够,要么品级不够,而且他欣赏的人才大多不是科举出来的。其他部门都没什么,唯有内阁,非翰林不可入,直接立了个高高的门槛。

乔喻能进多亏了原身底子打得好,在他到来前刷足了资历,光在翰林院和御史台的十来年就磨人得很,幸而原身坚持下来了。

入了阁,乔喻却成了老小,在一干阁臣里年纪最轻,资历最浅。要不是有当今做靠山,还得坐一段时间的冷板凳。虽然现在经手的都是些繁琐杂务,大事上没多少话语权,但乔喻不着急,他最年轻啊,首辅次辅都是和上皇差不多年纪的,其余群辅也没小上多少。

资历么,熬着熬着就有了。

乔喻淡定地在纸上写着建议,写好了贴在奏折上,这便是“票拟”,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将分到手里的折子处理完,乔喻就开始继续查阅内阁的过往批复档案。这些往来记录能帮助他更快地熟悉手头事务,尽快站稳脚跟。

除了每日里处理一定的折子,偶尔去趟户部,乔喻的空闲时间反而多了起来。干脆接手了林瑜的政治嗅觉教育。沈时微对科举的解读非常到位,精准而不失灵活,只是终究是不曾做过官的,虽然凭借邸报能看明白朝堂局势,但林瑜需要的不仅仅是看懂,还需要学会应对。

官场风云瞬息万变,身处其中,容易当局者迷。林瑜已经七岁,作为本朝袭爵的最低年龄,七岁已经不算是孩子了。乔喻先从本朝起,将各方势力一一细数一遍,林瑜起先听得眼晕,只能费力记下来,回去琢磨。一段时间以后,乔喻提问时,林瑜已经能做到举一反三,从史书里寻找相似的案例加以对比分析。让乔喻不得不感叹,林家的基因是真好。

等到来年秋时,林瑜已经成长为一只腹黑小包子了。

这日,贾府来人报丧,原来是宁府蓉大奶奶去了。

贾敏很是愣了愣。

自去年敬大哥哥寿宴上出了丑闻,她便再不踏足宁府了。这个蓉儿媳妇生得好,为人处世也好,原本她是很喜欢的,只是后来却传出了“爬灰”的流言来,宁荣两府对此讳莫如深,让她感觉很不好。

只是人都去了,生前的事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了。

贾敏收拾好心情,去送侄孙媳妇最后一程。葬礼上,贾蓉看着平常,反倒贾珍哭得很伤心,贾敏觉得不像样。又见大家全当看不见,便只能将脸转到另一边去,眼不见为净。

为了葬礼好看些,贾珍给贾蓉捐了个龙禁尉。这倒没什么,只是出殡时贾敏却又吓了一跳,秦可卿的棺材竟用的是亲王规格的樯木板,听说还是先义忠亲王定的。

贾敏气得肝疼,好在二哥还知道轻重,叫换了这逾制的棺材。可没想到珍儿竟是半点不在意,让人无可奈何。

贾珍混账惯了,除了贾敬没人管得了他。他既要大办葬礼,族人们也只能照做。

但秦可卿毕竟只是小辈,来参加葬礼的旧交们除了北静王亲自来了,其余来的都是同辈。品级虽不高,不过胜在人多,一场葬礼当真是看着热闹非凡。

而贾敏当天就回了家,却没想到才没几天,贾家就得了圣旨,荣府进宫多年的大姑娘元春得了恩典,赐婚北静王侧妃,即日回府待嫁。另有当今所赐嫁妆一台,以及皇后和各位后妃的添妆一箱。

作者有话要说: 过年了,好忙好忙好忙……晚上十一点半准时开始码字的我_(: 」∠)_已经是个废人了.jpg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