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都市 > 国朝第一考霸(科举) > 第5章 非偶

国朝第一考霸(科举) 第5章 非偶

作者:写离声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9-13 17:54:32 来源:就爱谈小说

赵氏摸了摸女儿的发鬟“因你年小,阿娘没告诉你,是你阿耶同科进士家的小郎君,长你两岁,他阿耶必是做了官,你嫁过去便是坐享富贵的。”

赵氏话音刚落,赵老翁便“嗤”了一声,待要开口,瞥了眼外孙女,突然改了主意,到嘴边的话拐了个弯放回肚里,却问她“柔娘,可听见你阿娘的话你待如何上京做宦家娘子吗”

赵氏听他松口,以为有转圜的余地,忙向女儿使眼色,蔺知柔却佯装看不懂,反而问道“阿娘,亲事是何时定下的”

“永平四年四月收到你阿耶的书信,二月里写的,你问这做什么”赵氏想起当时的光景,止水般的眼睛突现神采,那是她一生中最风光的时刻,谁知后脚就从山巅跌了下来。

蔺知心道果然“那就是放榜后不久,可我们家眼下这样子”

赵氏经女儿一点,也有些着慌,随即想到了什么,眉舒眼展“不怕他们抵赖,你阿耶随信寄了那家小郎君的庚帖和信物”

赵老翁冷笑着打断她“他们不认呢你待怎么的,去告官二郎死时他们家可有人来吊丧这些年又可曾通过音信”

蔺知柔上前一步“外翁,阿娘,容我说句话,便是人家重义气,认了这门亲事,我也不想嫁。”

赵氏一愣“这是为哪般人不嫌弃你便是行运了,哪有你挑拣人家的道理”

“阿娘,女儿不懂什么大道理,却知道小水缸不能配大盖子,五尺童子不合穿八尺衣裳。”

赵老翁眉头顿展,拊掌道“这孩儿年纪虽小,见事却端的分明,可惜”

赵老翁话说了半截,未尽之意昭然,可惜生为女儿身,再聪颖也不能走宦途,没什么大用处。

从赵老翁的院子里出来已是薄暮,赵氏急步走在前面,对女儿不理不睬。蔺知柔人小腿短,又大病了一场,不一会儿就被甩开一大截。

蔺知柔暗暗叹口气,小跑上前,牵住母亲衣带“阿娘等我。”

赵氏将衣带用力抽回“等你做什么你长进了,主意大得很,我是不配管你了”

蔺知柔便松开手,垂着头落在后面,相处十年,她把母亲的脾气摸得一清二楚,赵氏性子积糊,但心肠也软,待她气消就是了。

赵氏见女儿不跟上来,反倒放心不下,时不时扭头瞅她一眼。

别别扭扭地走到三房院落附近,忽听墙内传来一阵熟悉的哭声。

蔺知柔心一紧,是妹妹。赵氏也蓦地一僵,不由伫足。

因兄妹二人相继染上时疫,赵老翁便做主,让四媳暂且代为照料小外孙女。

蔺娴是遗腹子,才四岁。第一次离开母亲和兄姊,四舅母又不甚经心,遂时常哭闹不止。

赵氏叫老嬷嬷去送了一次衣裳,四舅母后脚就抱了孩子冲进他们院子,往赵氏怀里一塞道“衣冠户的小娘子贵重,我养不来。”转身便走。赵氏赔着笑脸低声下气地说了数不清的好话才哄得四嫂消了气。

蔺知柔轻唤一声阿娘,赵氏薄薄的身躯颤了颤,像片孤零零挂在树梢上的枯叶。

“走吧。”赵氏哽着声道。

两人却都站在原地没动。直到蔺娴哭累了歇了声,赵氏才迈开腿。

暮色四合,最后一抹残阳也褪尽了。蔺知柔轻轻握住赵氏冰凉的手“阿娘,莫担心。”

声音稚嫩,言语却仿佛坠了块铁,沉沉的,莫名叫人安心。

赵氏愕然低头,只见女儿的侧脸藏在暮色中,神色莫辨。这回她没再将女儿的手甩开,反而紧紧攒住了。

计策已经定下,怎么实施还是个问题。

赵家人虽已打定了蔺知柔考不中的主意,但表现也不能太失水准,若是连累举荐她的高县令和李长史被天子问一个“察举失人”,那十个赵家也不够两位大人物出气的。

如此一来,蔺知柔的课业就成了大问题。蔺七郎原是州学的生徒,可州学的师生与杂役谁不认识这七岁通经、八岁作赋的神童冒名上学是不成的。

赵老翁原本想请个寒门举子到家中授业,赵四郎两个字便叫他打消了念头“二嫂”

二儿媳膝下的阿虎阿豹都是差不多的年纪,现下附学于毛氏家学,若是家里请了老师,不正好省下两个儿子的束脩

赵四郎继续献策“儿子思量着,外甥在这扬州城里有些名声,书肆、笔墨铺子里认得他的也多,保不齐叫人识破,倒不如离了扬州,去外边寻个地方。”

“你常往江宁去,可有相宜的去处”

“儿子听说城东灵谷寺的寺学尚可,且佛寺在山间,周围少有人户,倒也清净。”

赵老翁一喜“如此说来,倒是正合适。”

“只是那寺学有此名声在外,轻易不收学生,须得有人荐送,儿子想着,一事不烦二主,倒不如请托高明府修书一封。儿子下月初去建康覆帐,正好带着外甥女去拜师。”

“我儿想得周全,”赵老翁喜道,“高明府送了礼来,我们合该登门拜谢,明日你领了柔娘去县衙拜见,正好求书。”

翌日,蔺知柔随四舅前去县衙拜谒,高县令听说她要舍近求远去建康求学,却挑眉道“莫非州学有何不妥”

赵四郎只道高县令写封荐书不过书举手之劳,不曾料到他有此一问,又见他面色似有不豫,后背冷汗涔涔。

正不知所措,蔺知柔却上前一步作揖道“回禀明府,县学中的各位师长博学弘识,只是尝闻圣人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小子虽人物鄙陋,才疏学浅,亦有见贤思齐之心。久慕蒋山钟灵毓秀,灵谷寺古刹森严,小子愿以灵山秀水洗濯尘眼,借清音梵钟涤荡俗心,庶可免于坐井观天之弊。”

高县令抚须大笑,以指点她“你这小儿,好伶俐口齿也罢,灵谷寺的寺主本寂禅师于儒、释、道颇有造诣,亦工诗赋,堪为汝师,我与禅师算是旧识,想来这点薄面还是有的。”

说罢便吩咐书僮研墨。高县令写字时,蔺知柔便在一旁凝神观察他如何运笔,悉心揣摩,默记于心。

高县令余光瞥见她看得入神,不禁露出笑意“我不工于诗赋,不长于对策,唯有这笔字差强人意。”

这自然是谦辞,进士科每年不过取三十来人,能中举的个个是士林英华,诗赋更是基本功。

不过高县令的一笔行楷确实不错,笔力刚健,出锋镰利。蔺知柔真心实意地夸赞了几句,高县令越发开怀“他日你下科场或是行卷,书写上亦须下点功夫。那日在你外祖那儿看过你抄的般若经,架子有了,还欠些骨力,我与你的书帖可勤加摹写。”

“多谢明府赐书,小子谨遵教诲。”蔺知柔施礼道。

高县令笔走龙蛇,不过片刻便将书信写成,交予书僮封入函中。

高县令就着僮仆端来的铜盆洗净手“我已将你举荐至李使君处,大都督府应有一次覆试,不是四月末便是五月初。”

赵四郎的脸色登时就有些发僵,如今已是二月末,满打满算也只有两个月时间,若是早知还有州府覆试,时间又如此紧迫,借他十个胆也不敢行此险着。

高县令见赵四郎神色张皇,解释道“州府覆试不比省试那般严苛,大抵不过帖经与赋诗,以七郎的才学定能应付自如。”

赵四郎后背上冷汗如瀑,却是骑虎难下,只好强颜欢笑“明府谬赞,折煞小子。”

蔺知柔心中亦是悚然,她跟着兄长读书只是为了识字,以备将来不时之需,当然不是奔着科举去的,学问底子如何她很有自知之明。

所谓帖经是从经书中摘选一小段,抠掉三个字让你填,拼的是背功,两个月时间虽然紧,尚能应付过来。

难的却是诗赋,没有经年累月打下的底子很难作得像样,何况她阿兄还有才名在外,届时将旧作拿来一比,优劣便是一目了然。

她心中转过无数念头,面上却不显,只是略带羞涩地道谢。

“莫怕,”高县令又对蔺知柔道,“李使君对你的诗赞不绝口,即便帖经参差些也无妨,只要诗做得好,无人敢难为你。”

蔺知柔心中苦笑,道了谢,从书僮手中接过信函。

甥舅两人拜别高县令,步出县衙,各怀心事地上了驴车,一路无话。

车轮辘辘地滚在夯土路上,赵四郎突然道“要不还是告个病,莫去考了,趁眼下还来得及。”

他似是在与蔺知柔商量,又似只是一个人喃喃自语,思索出声。

蔺知柔掀起从青布车帷的缝隙望向外面,车正驶向一个岔路口,眼前两条路,一条泥泞不堪,另一条狭窄幽深,都不好走。

既是自己选的路,无论前方有什么,她都必须一个人走下去,上辈子如此,这辈子亦如此。

她自嘲地笑笑,语气坚决而轻快“不妨事,四舅,两个月足够了。”

作者有话要说 唐代的学校分官学和私学,官学系统主要包括中央的国子学,专收皇家和高官子弟的崇文馆又名崇贤馆,还有地方上的州府学和县学。私学除了私塾、家学以外,寺庙办学也很普遍,主要招收蒙童,授课的是僧人,教材有佛经也有蒙书和儒家经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