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明朝大昏君 > 第622章 官员行为准则

明朝大昏君 第622章 官员行为准则

作者:随遇而安写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6 11:40:32 来源:就爱谈小说

「有具体想法吗」

「臣和陈都御史讨论过,都察院那边做了一份详细的计划。」

论做官,张璁是远远比陈璋厉害。

吏治改革,是一个得罪人的差事。虽然张璁不怕得罪人,但能多拉一个过来承担压力,就多拉一个。陈璋作为都察院左都御史,这个时候必须要站出来。

陈璋上前道「吏部和都察院,汇总朝廷官箴,以及「大明律」当中涉及官员的一些条款,提议朝廷制定「大明官箴」。不再是简单约束性的,而是强制性的。吏部和都察院希望,「大明官箴」可以和「大明律」一起监督官员。为此方面制定详细的条款。吏部和都察院都认为,朝廷应该跟「大明律」一样,在「大明官箴」当中要有详细的惩戒条款。以后惩戒官员,应该按照「大明官箴」制定的条款来。」

小廷议,朝廷重臣都在。

不少人都是皱眉。

虽然他们都知道,张璁这个人成为吏部尚书之后,必然会推动吏治改革。但没有想到张璁的力度会这么大。之前直接冲着都察院而去,现在则是要出台一个地位几乎等同于「大明律」的官员监察条款。

朝廷对于官员的考察一直都有。

但有些方面,只能说是一种自我约束。言官弹劾的时候,有些并不是从朝廷制定的条款来说。他们弹劾一个官员的私德,主要是从儒家修身角度来说的。

这种弹劾,要看的主要是皇帝的态度。

皇帝认为官员这点私德不影响朝廷事物,或者说皇帝认为不算什么大事情,那么弹劾没什么用。但如果皇帝讨厌你,那么这种私德方面的弹劾,那就是致命一击。

所以应该说这种东西,对于很多朝廷重臣的约束力不算很大。朝廷重臣真正被迫离开朝廷,要么被皇帝厌弃,要么在和其他官员的争斗当中失败。

很少因为这些事情败北的。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

张璁和陈璋两个人这完全是要跟法律条款一样,对于官员应该遵守的东西弄出一系列条款。若是不遵守条款,或者触犯某个条款,就要惩戒。

这对于很多官员来说都是很难受的。

明孝宗是大明朝官员最喜欢的皇帝之一,就是因为明孝宗放松了对于官员的监督。包括勋贵、外戚、宗藩他们都喜欢明孝宗,就是因为明孝宗在他们看来是「宽厚」的。明孝宗在位的时候,这些权贵发生任何事情,最后的处罚都是轻微的,所以都喜欢明孝宗。毕竟谁也不喜欢上面时时刻刻都有监督自己的。

方面,具体哪些」

「第一个,是言论方面。官员乃朝廷之官员,不应该跟那些未入仕的读书人一样,在外面乱评论朝政。朝廷官员对于朝政有任何看法,应该要走正常途径。要么就是写折子,我朝官员都可以写折子。通过通政使司,把折子送到京城,表达对于朝政的看法。若是关于地方事务,则可以给上面衙门提出来。要么可以把自己对于朝政的看法,写到「参考杂志」等朝廷开办的杂志当中。若有官员在私底下,特别是在一些书院乱议朝政,朝廷必须要处理。若是屡教不改,朝廷就应该剥夺他们身上的官身。」

陈璋的话,让朱厚熜很意外。

包括很多大臣。

他们都没有想到,张璁和陈璋两个人制定的「官箴」,第一个竟然是关于官员言论方面的。不过仔细想想,这个还真是情理之中。

改革,改革,那都不是小事情。

第一个要做的就是统一思想,这个是很多改革派大臣都做的事情。就像是明朝著名的张居正改革,张居正本人也算是深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但等到张居正大权在握推进改革的时候,首先做的就是关闭大明朝大量的私人书院。特别是严厉打击当时的王阳明心学。

就是因为这些人喜欢议论朝政。

特别是大明朝更是如此。

很多官员,病休或者守孝在家的时候,喜欢去书院「大放厥词」。这一点也不能说不好,增加民间的活跃。但缺点也很多,容易拉帮结派,用舆论对抗朝廷政策。在地方士绅有非常大的势力,一旦他们抵制朝廷政策,那么在一些乡镇,朝廷政策根本无法推行下去。

「继续说。」

「第二个,是官员才干方面。朝廷应该对于官员才干做具体的规定。什么位置的官员,必须要有什么样的才干,要有明确详细的规定。如负责审案的官员,必须要熟练掌握「大明律」当中的「刑律」。审计朝廷税赋的官员,不仅要掌握「户律」,还要有出色的计算能力。鸿胪寺的官员,负责草原方面的官员,应该对于草原历史,草原各民族情况要有足够了解。负责西洋各国的官员,应该要熟悉西洋历史和文化。最好这些官员能够懂的草原、西洋这些地区民族的语言,可以跟他们的官员、商人交流。朝廷应该每隔几年对于官员才干方面进行考察,不合格的官员进行惩处。在一些需要做事情的位置上,不能留有不懂,且不做事情的官员。」

「嗯。」

朱厚熜微微点头。

和第一个不一样,这个朱厚熜是非常赞同的。

为什么后来有那么多批评科举的言论。因为科举毕竟只是考试,而且宋朝开始科举更重视书本知识。有些读书能力很出色的读书人,他们可以在科举上获得很好的成绩。

虽然科举也出来了很多人才,但同时也出来了很多书呆子。

而且科举出来的两榜进士,很多都能够去地方当知县。可是他们刚刚中进士,很多人都不通庶务。对于如何处理地方事务,基本上都是两眼一抹黑。结果很多地方官员,他们平时处理事情,都是要依靠手底下的幕僚。

若是手底下的幕僚能力不足,那么到了地方就会被那些地方吏员糊弄。

朱厚熜登基之后,一直在慢慢的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虽然并没有很大的改革,但还是改了不少。那就是更多的重视考试当中策论的比例。但就算是这样,对于选拔官员来说,依旧是有很多不足。

很多官员实际工作能力严重不足。

这不是他们能力不够,或者说都是书呆子。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现在张璁他们专门提出关于官员业务方面的问题。不同位置的官员,朝廷的要求各不相同。但必须要有最基础的能力。

司法领域的官员,基础就是「大明律」。如果连「大明律」都不懂,审案子全靠幕僚,这种官员就是不合格的,非常容易出现冤假错案,容易被手底下的幕僚和吏员糊弄。同样户部官员、地方管理钱粮方面的官员,他们如果不懂「户律」,不懂税赋,不懂计算,那么这么重要的位置,当然不能交给他们。

张璁为什么被张居正高度评价。

就是因为两个人的改革思路很多方面都是相通的。他们都反对夸夸其谈,但没什么实际工作能力的官员。他们考察官员,都极其看重官员的工作能力。

「说说第三个方面。」

「第三个,廉政方面。」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