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都市 > 山河不夜天[穿越] > 第二十章

山河不夜天[穿越] 第二十章

作者:莫晨欢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9-13 19:24:18 来源:就爱谈小说

唐慎被孙岳追着骂了三天, 他答应了请孙胖吃紫阳书院门口的大肉包, 胖子才解了气。

孙岳:“你哪里是唐家的少爷, 珍宝阁你肯定有掺一腿”

孙岳又不是傻子, 家里有钱的人姑苏府多了去了,但能进紫阳书院, 至少也要过郑山长的眼,有一点真才实学。唐慎当着他的面, 跟唐夫人一起揭开红布, 他能不知道唐慎的身份

想了想, 小胖子还是不解气:“得请我吃三顿”

唐慎:“你就这点出息”

两人哈哈一笑。

包子吃了, 两人说起五天后的县考来。

孙岳道:“五日后的县考, 你可有把握”

唐慎心想:这不是把握不把握的问题,这是必须考上。

“应该不是问题, ”唐慎反问:“你呢”

孙岳长叹一口气:“我去岁来府学读书, 如今也读了一年半。再加上在家中私学读的七年, 已经读了八年有余。你今年才不过十四,我已经十五了。你可知道, 我堂哥就是十五岁中的秀才。”

唐慎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我懂。”

孙岳瞪直了眼:“你懂你懂什么懂好你个唐慎, 本来以为咱们是一条绳上的蚂蚱, 共同进退。谁料你竟然要考上秀才了”

“这不是还没考么。”

孙岳:“你肯定能考上。老天啊,为什么要让我和你做同窗。若是你没考上就罢了, 若是你考上了,我娘肯定要说我。书读得比你久, 学得比你差远了唐大哥,我的唐哥,你可否饶了小弟这一回”

唐慎气定神闲:“从小到大被你唐哥气死的小孩不止你一个,好好读书去吧,孙胖。”

“啥”

“没啥。还吃肉包么”

“走着”

唐慎对这次的县考是势在必得。

县考前五日,紫阳书院放了假,让学生们自己去钻研读书。府学里的学生几乎都有功名在身,是个秀才,但也有几个唐慎、孙岳这样的存在,他们得参加县考。

唐慎原本想在家好好读书,读个五天,温故而知新。谁料第一天大早,一辆马车停在他家门口。唐慎出门迎接,梁诵下了车,道:“愚之去金陵办点事,我这几日要去沙洲县,你可随我一起”

唐慎愣住:“先生,五日后小子要参加那县考。”

梁诵:“你考不上”

“不是。”

“那怎的”

“”

我要考上前十啊

这话唐慎没法说,梁诵看着他憋着话的别扭表情,总归有了点青涩稚嫩的少年模样。梁诵笑道:“走吧。县考若是过不了,你以后可别说是我学生。”

唐慎领命,收拾了东西与梁诵离开。

马车出了姑苏府,一路往北而去。天气转暖,却也有几分寒气。马车内配有一个小巧的暖炉,唐慎记得一个月前他去城门口接先生时,先生就是把这东西给了他,让他暖暖手。

师生二人在车内也没说话,两人各自。有时梁诵会出几个问题让唐慎回答,唐慎一一回答,梁诵再指出缺漏。

傍晚,两人到了沙洲县。

沙洲县在姑苏府的最北边。姑苏府的雪三日前就停了,沙洲县却还是一片银装素裹。一望无际的田野被银白色的雪细细地盖住,一眼望不尽的白色中,几个村庄点缀其中。车夫驾着马车,来到其中一处农庄。

马车停在一个小院前,还没下车,房舍的主人便出门来接。

这是一个头发花白、身形佝偻的老人,他拄着拐杖走到马车前,对这梁诵作了一揖,道:“梁大儒。”

梁诵下了车,也回一礼:“赵举人。”

唐慎一愣,他没想到这个看上去其貌不扬、家境平凡的老人,竟然是个举人。

赵举人请他们做客,给他们安排了屋子。

梁诵:“我来找他借两本书,顺便在沙洲县看看,咱们后天便走。为师老眼昏花,早已不是读书写字的年龄,愚之不在,你便替了他,帮我把这两本书抄录下来,让我带走。”

唐慎苦笑道:“是。”

敢情是抓他来做苦工了啊

赵举人拿了两本沙洲县的风土人情志给唐慎,唐慎用一支簪花小笔细细地抄录起来。他写字不快,尤其是写这种小字,得提笔悬空。抄了几页,便觉得有些疲累。唐慎揉了揉手臂,继续抄录。

梁博文是当代大儒,然而他喜欢的书,却千奇百样。

唐慎曾经去过老师的书房,里面藏了数千本书。从天文地理到诗词歌赋,志怪传奇,儒家杂学,应有尽有。梁博文从不拘泥于任何一种书,他博古通今,学识渊博。

唐慎抄到第二本,天已经黑了。

“写勾时,再收敛内锋。”

唐慎倏地一愣,差点写错字,只是不可避免的,书上多了个小墨点。他抬起头:“先生”

梁诵不知何时站在了他的身边,借着烛光静静看着唐慎写字。

唐慎从不喜欢晚上读书,正所谓挑灯夜读,唐璜曾经拿这开玩笑,说哥哥不够勤奋,哥哥不想进学。然而唐慎理直气壮:“就油灯那点光亮,要读书,是想让你哥年少近视”

阿黄不懂什么叫近视,但她看出唐慎的坚定。

温暖的烛光轻轻摇曳,梁诵站在桌旁,唐慎坐着抄书。

梁诵:“继续罢。”

“是。”

唐慎更加仔细地写着,聚精会神。写到一半,梁诵道:“让你每日练大字果然是有作用的,只是你写字始终露着锋。”

“露锋不好”

“锋芒毕露,自是不好。但你只是略露锋芒,所以并无大碍,更有一番风骨。若是你这笔力觉太过,天下那些行草大家,岂不是各个浑身锋芒,目中无人但是唐慎,你且记得,你还只是个没有功名的白生,你要进考,你必须会写馆阁体。”

梁诵握住唐慎的手,带他写起字来,顷刻间,一个个乌黑秀丽的字显现于纸上。

或许在这个时代,很多父亲都曾经握着儿子的手,这样耐心教导过:“方正圆润,秀润华美。竖不出格,勾不露锋。每个字等大而细致。你必须写得一手好的馆阁体,否则哪怕你文曲星再世,也不能金殿传胪。”

屋子里一片寂静。良久,唐慎道:“先生,我何时说过要金殿传胪。”

梁诵笑骂:“你这泼皮,言下之意,你想金殿传胪就能金殿传胪你怕不是连个举人都考不上吧”

唐慎非常认真地思考道:“若是小子考不上举人,岂不是坠了先生的名声。我是先生第一个考不上举人的学生吗”

“子行矣”

“诶”

唐慎被梁诵带着写了两张纸,梁诵又让他自己写了几张。

“好了,先睡吧,明日再写。”

唐慎:“再写一会儿。”

梁诵:“去睡。明日还要早起,咱们去这沙洲县四处看看。”

唐慎只得领命。

在赵举人家休息了一晚,师生二人坐马车,前往沙洲县北的香山。马车行至山脚,两人下车沿小路行走。香山是沙洲县最高的山丘,有一百余米高。山中种有红豆杉、马尾松,绿树掩映涧水响,白雪苍皑鸟语声。

唐慎年岁小,身体健壮,背着行囊行走也不觉着吃力。然而梁先生年纪大了,只走到桃花涧他便大口喘气,待走到听松吟。只见满山翠松被银雪掩埋,一脚踏下去,积雪没到脚踝。

梁诵停下脚步:“为师真的走不动了,唐慎,你自己上山去吧。”

唐慎愣住:“先生”

“我年岁大了,离这山顶还有一段距离,你且自己上去吧。”

唐慎本不想再上去。他是陪梁诵来爬山的,梁诵都不爬了,他还爬了做什么。但梁诵又说已经爬到这里,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唐慎不如登顶,一览吴地风光。

唐慎便独自登了上去。

“哪里有先生说的风光”唐慎哭笑不得道。

其实也是,这香山只不过是姑苏府沙洲县一座普通小山,唐慎上辈子爬过五岳之首的泰山、以崎岖陡峭闻名的华山,香山和前者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下了山,梁诵问道:“山上风光可好”

唐慎想了想:“山高气爽,今日正是万里无云。登顶后虽说瞧不见姑苏府,倒是把沙洲县瞧了个清楚,风景尚佳。”

“山顶可比山中,更见新气象,可窥大观”

唐慎正要回答,忽然他一愣,直直地盯着梁诵。

“先生带小子出来,不是散心游玩的”

梁诵反问:“我何时说是散心游玩的”

唐慎自个儿先笑了起来,他道:“原是如此先生让小子抄书,是在考验小子的书底,要小子写一首小字馆阁体。只是如今先生带我来登山,我却是不明白了。”

梁诵:“你后日就要县考了,可忐忑害怕”

“说不害怕是蒙骗先生,但也不甚害怕。”

“你倒自大,却也诚实。唐慎,你来姑苏府已有半年,拜我为师,也有四月。这四个月中,你写了二百多篇制艺,你可有什么心得体会。”

唐慎仔细思索:“先生是觉得,我写得不好”

“不,你写得很好。”

“先生”

“你可知你的优点是什么,你的缺点是什么。”

唐慎不知所以。

梁诵:“你的缺点是,文笔平平,偶有平仄不齐这等小错。但你的优点是奔放不拘”

唐慎恍然大悟。

过去的四个月中,梁诵让他写了两百多篇八股文。他教唐慎什么是破题,什么是中股。八股文有必须的格式,甚至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偶尔还会要求字句平仄。梁诵如同任何一个最严苛的老师,不许唐慎犯下任何错误。

但是他从未教过唐慎该如何去写八股文

他教的是格式,是字句工整,是八股必须要求的形式与模版。

可他从未纠正过唐慎的思想。

“慎儿,你破题时,屡有见地。你总是标新立异,如那句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一般,你有自己的气你看得比很多人远,比很多人宽广,甚至比为师也更为自在博大。为师希望你谨记,天下万山各有模样,而你永远不要拘泥于一座山。你要登顶,看其大观。”

唐慎定定地看着梁诵,高声道:“先生教诲之言,学生铭记在心。”

梁诵笑道:“回去吧。”

一路上,唐慎仔细想着梁诵的话,他忽然对后天的县考更有自信了。

过去四个月中,梁诵对他写的制艺、试帖诗,总是能挑出缺漏。然而如今他终于明白,老师所挑的缺漏从来不是说他写的内容不好,而是他可以用更好的形式把他的思想表现出来。

与古人相比,唐慎的优点到底在哪儿他胜在,他拥有超越时代的自由的思想和灵魂他不会被这个时代所桎梏,他的眼光永远会比这个时代的人高出一个台阶。这便是他最大的优势,或许也是他被梁诵收入门下的原因之一。

唐慎对县考有了些想法,忽然他想起一件事。

“先生,你今日是真的爬不上香山”

梁诵一愣,问道:“怎的如此说。”

唐慎:“先生只是想让我一个人登顶看看”

梁诵:“哈哈,你这小子,想得倒是挺多。为师老了,是真的爬不动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啊”

师生二人在赵举人家又待了一晚,唐慎抄了书,县考前一日,两人回姑苏府。

县考当日,姑苏府五县的考场外,天还未亮就聚集了一堆学子。

顶着漫天的星子,府衙官差守住考场大门,当地县令亲自到场。姑苏府的府尹是梁博文,但科考时它与相邻的吴县一起,并入吴县一起考试。吴县县令贾亮生身穿官袍,头戴乌纱官帽,手持一只白玉长笏,早早到场。

贾亮生坐在考场大门的正中,此时,这考场的一扇大门、两扇偏门全部开启。正门前方放着一张桌椅,贾亮生便坐在那。两扇偏门各有官差把守。

时辰到,贾亮生喊:“考生进场。”

县丞领命,上前一步,喊出考生的名字。他每次喊的都是五个考生,五个考生一起答到,走出考生行列,互相瞧一眼,确认其余四人没错。县丞再喊:“何人作保。”这时便有一个有功名的秀才上前,喊出自己的名字,说明是某县某人作保。

这便是古代科举的五人连保体制。

考试前,要找到五个考生,一起联名互相担保。这五人再一起找个秀才,请这位秀才帮自己作保:保证考生是本人,身家清白,三代无罪人。这五人和担保的秀才一旦有人作弊,其余五人全部取消考试资格、功名,押入大牢受审。

县丞高喊:“孙岳、李进唐慎”

唐慎走上前,与孙岳四人互相确认对方身份。再由一个秀才做担保,他们这一组便算过了。

县丞确认所有考生互相作保完毕,由吴县主簿上前。他每次喊出两名考生的名字,这两名考生各自走向一扇偏门。

姑苏府是富庶地方,也是科考重地,人才学子众多。每个考生拎着一个长耳考篮走到偏门前,将自己的面貌册递给官差。官差审查后,便可放行进入考场。

“姑苏府,唐慎”

唐慎走到左边的偏门前,一个官差拿了他的考篮,检查里面是否有不该带的东西。另一个官差拿着他的面貌册,对着他的脸观察。

面貌册上写着:唐慎,高而略瘦,无须无胎痣,面白貌佳。

“过”

搜完身,唐慎拎着考篮进入考场。

等到所有考生全部进场后,他们聚集在考场前方的空地上,吴县县令贾亮生走了进来,下令封闭考场大门,三扇门立刻被关上。等贾亮生检查完毕,每个人按自己发到的号牌入座。

考场一共有一百二十个座位,十列十二排,按天干地支排序。唐慎的位置是丁未,也就是第四列第八排。

这考场与去年梁诵带唐慎来看时,已经大不一样。考场中除了多出一百二十张桌椅外,还搭了一个顶棚,防止考卷被日晒雨淋。然而哪怕衙门准备得再好,当一百二十个人坐满后,很快,考棚里便显得闷燥起来,也多了一些气味。

唐慎叹了口气,已经十分知足了。

姑苏府是科举重地,官家重视科举,且有条件为考生配套一百多张桌椅,搭建顶棚。放在一些穷困偏僻的地方,别说搭顶棚了,考生连桌椅都要自己准备,扛着带进考场。有时候寒门子弟家中找不到一张桌子,连饭馆茶楼的桌椅都要抢着借走,作为考试时的桌椅。

所有学生坐定,官差开始分发考卷和答题纸。

只听一道清脆的锣响,唐慎翻开考卷,看清了题目。

第一题:“国家将兴必有祯祥。”

唐慎一愣。

这题目竟如此简单

县考是科举所有考试中,县令唯一可以自主命题的一场考试。很多县令为了展现自己的博学多才,会出一些稀奇古怪,比如传闻中的截搭题。唐慎想了想,便明白,吴县县令贾亮生今年才二十六岁,去岁才到吴县任职。他在姑苏府并无根基,也不是那种老派的老县令,没有为难考生的意思。

这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出自中庸第二十四章,原句是“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意思是,国家将要兴盛时,会有吉祥征兆出现;国家将要灭亡时,会有妖怪作祟。

考得不偏,题意也十分明朗。

题目简单,让学生不容易出错。但题目简单,也让想得高分、拿到好名次变得更难。

老师曾经说过,他最大的优点,就是看得比这个时代的人更远,想得比这个时代的人更开放。

思索良久,唐慎睁开眼,在草稿纸上写下第一句话。

“人有开泰之期,则天有休征之应。天人感应,机甚不爽,谓天休滋至,而非人事之兆,吾不信也。”

写完这一句后,唐慎认真审视。他这一次破题破得非常冒进,一步错,则步步错。但是这便是他想说的:吾不信也

破题之后,唐慎胸有文章,下笔如有神,很快入手,再至起股、中股、后股、束股,一气呵成。

写完后他仔细检查,确认没有错字后,再提笔誊抄到考卷上。草稿纸上可以随意涂写,但考卷上不可有任何污迹。如果有修改涂抹痕迹,在后世最多扣个卷面分,在这个时代却是可以直接让一篇优秀的文章变成废品。

用馆阁体誊抄完毕后,唐慎已经满头大汗。

他再看第二题。这第二题倒也不难,题目为“君娶于吴”,出自论语述而,原句为“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娶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而君知礼,孰不知礼”

讲的是陈司败批评孔子的一段话。

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是不是一个懂礼节的人。孔子说是。等孔子走后,他与巫马期说,我听说君子孔子从不袒护别人,君子也会袒护别人吗鲁昭公娶了一个吴国人,这人也姓姬,他就让对方改名叫吴孟子。鲁昭公也算懂礼节

这一题唐慎不打算再冒险,保守起见,他以“鲁君娶同姓而讳之,不知礼甚矣”破题,很快写了一篇规规整整的制艺。

写完第二篇八股文时,已经是中午,有考生拿出干粮吃了起来。

唐慎仔细地把草稿纸上的文章抄录到考卷上。他要趁现在身体还不错,考场环境也还行的时候,尽可能地多做试题。否则等到有人出问题,一切就晚了。

等抄完这一题,唐慎拿出考篮里的干饼吃了起来。他才刚吃一半,就闻到一阵恶臭。

唐慎:“”

这是哪位仁兄放的屁,臭可熏天

顿时吃饭的心情也没了,唐慎看起最后一道试帖诗来。

前朝考试帖诗时,只要求考生按照题目,写出一首五言六韵诗。而到了本朝,先帝在前朝的基础上,要求试帖诗可加入八股文章。就是说考生写试帖诗时,可以只写诗,不管内容。但倘若考生写的诗中有八股论据,不仅仅是写诗,才可以得高分。

无论是制艺,还是试帖诗,都有甲乙丙丁四个等级。也就是说,试帖诗想要拿甲等,必须写八股试帖诗,否则就算诗仙再世,最多也只能拿乙等。

贾亮生出的试帖诗题目是“骐骥长鸣”。

骐骥,千里马也。

唐慎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篇古文马说这个时代并没有韩愈的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唐慎立刻有了腹稿,他动笔写下:“骐骥忻知己,嘶鸣忽异常”

写完后,他揣摩了字句和平仄,改了几个字,将诗誊抄到考卷上。

做完这一切,唐慎再抬头,发现已然夕阳西下。此时,已经过了规定可以交卷的时间。有六个考生早就将卷子交了上去,坐在座位上等待。每次要凑够十个人才可以开门放行,前十个交卷的考生是最有排面的,叫做“出头牌”,他们离场时有礼炮奏响,锣鼓欢送。

唐慎把卷子检查一遍,确认无误,递交给了贾亮生。

贾亮生看了唐慎一眼,接过他的卷子,放到书案上。他瞄起了唐慎的卷子。他第一个瞄的是唐慎写的试帖诗赋得骐骥长鸣。贾亮生双眼一亮,频频点头。接着他再看第二题“君娶于吴”,神色也无太大变化。

当他再看到第一题“国家将兴必有祯祥”,贾亮生倏地愣住,错愕不已。接着,整个人如遭雷劈,惊愕地不再偷瞄,而是堂而皇之地将考卷拿到自己面前,认认真真地看起了这篇制艺。

这一幕被已经交卷的考生看到眼里,他们齐齐一惊,心知贾县令这种反应,此考卷不是惊为天人,就是臭如烂泥。偏偏已经交卷的七个人中,就唐慎没注意到贾亮生的举动,因为

他快要被臭晕了

唐慎整个人趴倒在桌上,用手和袖子捂住口鼻,只觉眼冒金星,快晕厥过去。

放屁不至于这么臭,是他左边和右边的两个考生刚刚一起出恭,拉在了随身带来的坛子里

哪怕用盖子将坛子封住,考生之间座位考得太近,臭味也不可避免地弥漫开来。

唐慎被熏得头晕眼花,一张“面白貌佳”的脸庞,此刻黑如锅底。他只求赶紧再来三个交卷的,大家一起提前离开考场

又等了一刻钟,许是也有人受不了考场中到处传来的味道,终于又有三人交卷。县丞喊出十人名字,要带他们离开考场。当喊道姑苏府唐慎时,贾亮生忽然抬头道:“谁是唐慎”

唐慎正捂着鼻子,痛不欲生。突然被人喊了名字,他一惊,发现喊他的是贾亮生。他放下袖子,端端正正地作了一揖,道:“回大人的话,学生姑苏府唐慎。”

贾亮生看着唐慎,他没想到竟是个如此年轻的孩子。愣了愣,贾亮生道:“你且走吧。”

唐慎一头雾水,跟着其他学生离开。

刚出考场,唐璜和姚三赶忙迎了上来。见到家人,唐慎再也撑不住,直接倒了下去,被姚三扶住。那臭味还弥留在衣襟领口上,久久不散。一整天,唐慎只吃了一口饼,没喝半滴水,还花费心思写了两篇八股制艺、一篇八股试帖诗。

总是说古人考一次科举,便如同走一趟鬼门关,唐慎如今算是懂了。

姚三:“小东家,您没事吧。”

唐慎摇摇晃晃:“没、没事姚三,我先睡会儿,等到那县考成绩出来后,你再来告诉我,我是否中了前十。”

姚三道:“小东家您在说什么,这才是县考第一场,您还要再考四场呢”

唐慎垂死病中惊坐起,惊恐道:“还有四场”

“是。”

唐慎眼睛一闭,双腿一蹬,这次真昏过去了。

姚三说的不错,在姑苏府,哪怕不读书的人都知道,科考每次不是只考一场的,通常要连考五天,考完七日后放榜。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场最为重要,基本上奠定了未来的成绩名次,然而要是缺考后面的四场,成绩就作废。

但是只要第一场考好了,只要后面四场不犯大忌,名次都已决定。

姑苏府县考第一场结束,唐慎被姚三背到临近的药铺,唐璜焦急地请大夫为哥哥看病。唐慎还在昏着,那边,贾亮生和县丞已经带着考卷,回到府衙。府衙里,姑苏府和吴县的提学、学政早已到齐,等着批卷。

童试三场考试都是小考,不需要糊名。贾亮生刚一进屋,就将一份考卷小心地放在书案上,道:“各位同僚,此卷定为本场县考的案首,诸位可有异议”

此话一落,满座哗然,学政们纷纷上前,想要瞧上一二。

“人有开泰之期,则天有休征之应。天人感应,机甚不爽,谓天休滋至,而非人事之兆,吾不信也”

“昔中庸论至诚前知,而此曰国家将兴,比有祯祥者”

学政们看完第一篇制艺,各个怔住,久久难言。

“吾不信也”

“好一个吾不信也立意新颖,文风锋健,有秣马厉兵之疾”

也有一个学政道:“吾不信也,这考生他是叫唐慎吧,这唐慎是否也太夸夸其谈,狂妄自大了。”他再继续往下瞧:“这篇君娶于吴写得倒是中规中矩,不出问题,可评乙上。至于这最后一篇赋得骐骥长鸣,虽说有八股制艺之意,却流于形,而出于里。且你们看这两句”

众人随着他手指的地方看去。

学政道:“这两句的平仄,错了。”

贾亮生:“咦,我竟未曾注意。”

贾亮生也没料到唐慎如此惊才绝艳,竟会有这种不该有的纰漏。他哪里知道,这不能怪唐慎。这两句话的平仄落音放在后世,是正确的平仄。放在如今时代,平仄与后世不同,唐慎哪怕再如何仔细,在被臭晕的情况下,也不小心犯了错。

又一个学政道:“倒也不算错。这个字是多音,在山海经中也有过香音。”

“山海经中是特指山妖鬼怪,才读之以香。我倒以为此人的文章,第一篇太过尖锐,剑走偏锋,第二篇确是佳作。试帖诗有八股意,无八股魂,且有个不算大小的纰漏。若是以他为案首,不如再看看这份考卷。”

众人又看了起来。

学政道:“此人两篇制艺稳扎稳打,立意明确。再看第三首试帖诗,写得绝妙有马骨堪惊,无人眼暂明皎月谁知种,浮云莫问程。盐车今愿脱,千里为君行。好景,好意,绝诗”

贾亮生看了第二个学生的考卷,点头道:“不错,这首试帖诗当为本场考试第一。”

花了一个晚上,众人看完本场县考的所有考生考卷。

贾亮生揉了揉眼,道:“诸位同僚,本场考试中,三个甲等该轮给谁,想必大家都有了定论。本官以为,第二篇制艺君娶于吴,甲等应当给姑苏府唐慎。试帖诗赋得骐骥长鸣,甲等给吴县杨知凡。至于这第一篇制艺国家将兴而必有祯祥甲等当是姑苏府唐慎”

学政道:“这唐慎的文章,太过张狂,是否有不妥”

贾亮生沉吟片刻:“那按你之见”

天还未亮,府衙中,灯火通明。

这些和唐慎自然没有关系,同样是天还未亮,他虚浮着双腿,拎着考篮,被姚三和唐璜架到了考场大门前。

俊俏的小儿郎望着紧闭的考场大门,又看看四周的同窗考生。

唐慎就差哭了。

唐璜:“真是奇异,哥,那大夫说你根本没病没灾,只是饿着了,吃点东西便好。你今日身体怎的还是这般虚弱”

唐慎气若游丝:“你懂什么。心灵上的阴影,比身体的创伤,更痛百倍”

唐慎这辈子都忘不掉,他正吃着硬邦邦的烤饼,隔壁的考生突然脱了裤子,当着他的面开始拉屎的场景。

此生不忘

姚三也听说过科考的艰难,他道:“小东家,熬一熬,还有四场就过去了。”

唐慎:“”

你可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四场还有整整四场

唐慎自欺欺人地给自己打气:“对,还剩四场。只要考到前十,我便胜了。”

唐慎目露希冀,仿佛看到了希望。

四日后,他踉跄着走出考场,再次昏倒下去,被姚三接住。昏死过去前,唐慎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这辈子,我唐慎一定要发明出抽水马桶这辈子,一定”

五日县考结束,唐慎在家整整躺了一天,才缓过神来。他已经算够幸运的,身体健康,姚三和姚大娘给他准备的东西也足够。考场中,有些家境贫寒、身体孱弱的考生才考了一场,就大病不起,缺席了本次县考。

唐慎先去拜访梁诵,告知老师自己本次考试的经历。他倒是没说自己写的考试答案,因为梁诵说:“每次科考的案首的考卷,以及当次考试的所有甲等文章和试帖诗,都会公之于众。”

唐慎:“”

行,我一定会拿甲等,您且等着。

接着,唐慎花了两天时间忘记考场上的种种,这一日清晨,几个不速之客忽然拜访。

唐夫人刚进院子,便对自家儿子道:“唐云,如今你还敢说,慎儿有何对不起我唐家的你可知悔改你与你弟弟说说,当日究竟发生何事,你如何才误会于他,犯下大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