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玄幻 > 宋穿之懒皇帝 > 第103章第 103 章

宋穿之懒皇帝 第103章第 103 章

作者:痒痒鼠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9-13 20:03:07 来源:就爱谈小说

太上皇自觉想明白了, 亲政是必然的,但是怎么亲政, 还是慢慢的让儿子和大臣们自己磨合就好。反正不着急,慢慢来就行。

三位辅政大臣一看上皇的表情就明白了他的想法,俱是苦笑不已。好吧, 既然你们都不着急, 那他们就继续担着。

不过范大人另有要事儿汇报。君臣四个坐在软椅子里, 围着桌几抱着茶, 用着小插食, 边说边聊。

“今儿官家说上皇五十有三,微臣惊觉, 自己已经七十有四了。”范大人喝了一口沉香茶, 感叹一声。

太上皇含笑不语。他明白老臣想要急流勇退的意思;也明白他的岁数, 确实是应该荣归田园,安养晚年。如果儿子与范仲淹能和当年的唐太宗与李靖一样,留下一段儿“辞官”的佳话,那也很好。

包大人眼见太上皇有接受范仲淹致仕的意思,目露期待跟着感叹, “微臣今年, 也是六十有四了。”

太上皇瞪了他一眼,范大人和欧阳大人摸着胡子笑。包大人,六十四难道不是老人

四个老人放开君臣关系, 好像老朋友一样的谈心。

“自古富贵而知止者盖少, 虽疾顿惫, 犹力于进。”当年唐太宗因为李靖辞官而下的褒奖诏书犹自在耳边回响。浩浩乾坤,李靖可谓是华夏第一人因辞官而受到皇帝的赞誉,如今范大人要做第二个。

自秦汉确立辞官制度的千年来,华夏大地上虽然有陶渊明那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真隐士,大多数的官员们却是一辈子生命不息,官欲不止,最后老节不保,君臣失和。若都能和前朝李靖那般知足常乐,在位极人臣之际辞官做个达观之人,君臣相得,未尝不是美事一桩。

范大人自觉,自己从一位寒门子弟走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宰之位,得遇两代明君赏识,其间比他有背景,有才华,有能力者不知凡几,但像他这般幸运的人,真的不多。

能亲眼看到海晏河清,天下大兴并且参与其中;能看到燕云被收复,亲自来到燕京,他的一生,足足矣。

从宫里出来,范大人想着他这跌宕起伏的一生和家里孝顺明白的儿孙们,就是最让他牵挂的大孙子现在也跟着官家做事有模有样的,当下就情不自禁的露出微笑。因为辞官带来的淡淡失落散去,心里存着的更多是功成身退的轻松和释然。

晚上的时候他在和家人一起用晚饭,把自己要辞官的事儿说出来得到家人真诚的理解,他又是心生小感慨--这些年忙忙碌碌的东奔西走的,退下来陪陪老妻,教养孙儿,挺好。

官家从亲爹口中得知范大人的决定,也觉得挺好。他的想法很简单,按照范大人的年纪,确实应该休息了。

汉唐以来,文武官员到了七十岁一般都是约定俗称的辞官致仕--“致其所掌之事于君而告老”。这些年因为国家大事太多,范大人一直留在任上日夜操劳,白胡子花花的,天天跟着早朝,他每天看着都不忍心。

太上皇嘴角抽搐,儿子自己眼里没有权势地位,大小事务都放手给大臣们自由做主,也幸好遇到范仲淹、包拯这样的人。

官家没有亲爹的那些想法,他想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生,想着大宋官员致仕后的养老生活,不确定的问道:“范大人为官做事克己守礼、公正有德,一生致力于报效朝廷,造福天下百姓,如今致仕,孩儿该如何嘉奖”

“这确实是个问题。”太上皇低头沉吟一番,和儿子商量,“按照最初的规定,大宋官员辞官致仕都可享受致仕官的相应待遇,比如加官晋阶、荫补子孙、发给俸禄、赏金赐物等等实惠,又比如送别礼仪、冠带还乡、班列朝会等等礼遇。”

“后来养老的官员多了,朝廷又有明文规定,对国家有恩或者是年过七十退休的官员,都可以去邓县养老,一面到那里教书育人,一面颐养天年。如今我们已经迁都,再安排范仲淹去邓县养老好像不大合适。”

“范大人的官位已经没法再升,他的三个儿子都是国家栋梁之才,行事也是颇有父风,不需要萌官。”官家把亲爹提到的几项待遇一个个琢磨,“孩儿听说范大人弄了几个义庄收容了很多无家可归的人,虽然有他的俸禄补贴却是时常捉襟见肘,不若,赏赐财物”

亲爹听着儿子的“大实在”,一口茶含在嘴里差点儿喷出来;官家眼神儿疑惑,“送别礼仪、冠带还乡、班列朝会等等礼遇都加上”

太上皇欣慰的点头,儿子还有救。

官家懒懒的笑,接着说道:“既然邓县已然不大合适,不若在我们找到的温泉之地,或者山清水秀的顺州,澶州之地,建造一些院落,专门给范大人,将来的包大人他们养老。爹爹和嬢嬢冬天去泡温泉的时候,还能见到他们。”

“皇儿想的周全。”太上皇忍不住开怀,“他们年纪大了,身体都不大好,温泉池子不能少了他们的,冬天寒冷,多泡一泡才好。统一安排去风景优美,山清水秀的顺州和澶州养老的主意更好,一帮老家伙们住的近些,也不寂寞。”

范大人要辞官的事儿议定,官家亲自写了诏书公告天下嘉奖其功绩和风度。

朝臣上的大臣虽然小小的惊讶,却也都觉得范大人这样已是为人臣能做到的最好;大宋的老百姓们听说范大人立意辞官的事儿,纷纷感叹范大人一生的福报。

少年拼命,立一生之基;中年拼德,做人之上品;晚年拼运,养子孙之福。范大人的一生可谓是圆满之极。

老来辞官归山林,少年星夜赶科考。

范大人功成身退,辞官归隐而见其人格的伟大,留芳千古,引得一些和范大人差不多岁数的朝臣们纷纷琢磨着自己什么时候也来个荣耀的致仕,引得更多的和范大人少年时候一样踌躇满志的少年人,更加拼命的奔波在自己的“济世救民”的理想上。

庆和二年的四月天里,诗会、斗茶会,相扑大会等等纷纷开始,整个燕京城甚至是整个大宋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闹腾不休。板渚的老掌柜如愿拿了斗茶会的魁首,满脸激动的从官家手里接过他梦寐以求的龙凤团茶;从春闱中胜出的学子们也等来了官家亲自主持的殿试。

官家瞅着一个个鱼贯进出的国家栋梁,懒懒的笑。儒家、墨家、法家、、、这次都是奇才辈出,让他深刻的感受到当年唐太宗的那句感叹--“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五月初夏,自从过完了十四岁生辰,自觉也是踌躇满志的少年人一枚的官家,虽然有点儿小烦恼展护卫和丁姑娘始终不成亲,其余的都是心满意足。五月初十这天,他开开心心的给小媳妇过完了十四岁生辰后,在第二天的经筵讲学上,终于把他想了很久的儒家思想发展提出来。

“有人说,人之初,性本善;有人说,人之初,性本恶。不管是善是恶,自道家在春秋时期兴起,自佛家在魏晋时期来到华夏,世人都认为它们的理念就是人生追求的极致,出凡入胜,逍遥自在。可是朕有一个问题想不通,我们生而为人,到底该做什么”

“朕相信很多人都和朕一样思考这个问题,他们不知道到底该做什么,就干脆把儒释道三家融合,说人应该怎么怎么做。可是朕还是不懂,这个应该怎么理解什么是应该人的本质首先是人,活在天地之间,活生生的人,不应是一个一出生就被框在“方框牢狱”里面的囚徒。”

官家对于理学家的理解就是,他们在本末倒置。他们把所谓“圣人”的要求明确的做出来一条条例律,然后让每个人一生下来都去遵守。先不说到底这些例律对不对,公平不公平,只论它对人性的压迫和约束,就是及其不公正的。

人若是没有了七情六欲的情感填充,没有了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性格,没有了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的生活,那还是人吗还是被天地万灵羡慕向往的人类吗

下面坐着或者站着的人听着官家的诘问都不说话,各自沉思着。官家喝了一杯茶,安静的等了片刻,发现还是没人开口,干脆自己继续说。

众人感觉官家清清朗朗的声音响在他们的耳边,懒怠亲切却给人以醍醐灌顶的冲击。

“前朝时期的韩愈在儒学式微,释、道盛行之际,力辟佛、老,致力于复兴儒学,并且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在如今的儒家眼中,孔、孟之下,便是韩愈。把本体与现象界、伦理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分裂之势阻止;“赞化育,与天地参”、“情理协调”、“天人合一”。”

“最开始的时候,朕相信大家伙儿的目的,并不是建立一个完全忽视情感的纯理性的社会契约,也不是完全忽视理知的纯感情的宗教迷狂。它是建立在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人性本体,在人类精神空虚、价值崩溃,在人类的动物性、个体性狂暴泛滥的时候的救世理论。”

官家说着说着,语气变得严肃,“是从什么时候起,它开始有了等级森严,有了长幼尊卑、男尊女卑等等各种所谓的“规范制度”慢慢的开始全面的压制和扼禁人的天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