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玄幻 > 种田之流放边塞 > 212 旧令焕新

种田之流放边塞 212 旧令焕新

作者:四月流春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9-13 16:11:43 来源:就爱谈小说

"叫她儿子代其受过?"姜玉姝摇摇头, "不妥。"

李启恭高瘦, 弯腰问:"那您认为该怎么办?明目张胆偷窃多次, 按律该杖责, 但上了年纪的婆子, 恐怕禁不起板子。"

姜玉姝略压着嗓子, 冷静答:"我不打算动刑。偷窃固然该罚, 但此案算作情有可原,三十亩地, 着实不少,原告在官府鼓励下, 连续耕种三年,分了六次三成, 总共获得多少粮食?究竟补偿多少才合理?"

"这……"李启恭及若干胥吏面面相觑, 心思各异,干脆沉默, 明哲保身。

姜玉姝直言不讳, "代耕令, 初衷虽好, 但当初颁布时章程不够详细, 田地毕竟是有主的,所以原告才忍气吞声,不然, 如果这块地是他家的,他绝不会容忍被告一偷再偷。"

"据您看, 怎么判才妥?"随从小吏作虚心求教状。

李启恭提醒道:"代耕令之下,想必不止这两家发生了争执,依卑职愚见,衙门不宜主张较真算账,大概调停了就行了,避免相关百姓效仿,激起众多案子。"

贫穷不要紧,稳,官府最重要的职责是维持地方安稳。

姜玉姝瞥了下属一眼,叹道:"我知道。"

李启恭听着清浅叹息声,仿佛受到肯定与嘉赏,薄唇弯起,内心飘飘然。

而此时,地上,被告一家人跪地磕头,惶恐哭求:"我知错了,今后绝不敢再犯,求大人饶恕。"

"求您饶了我娘!"

"她已经六十多岁,老糊涂了,爱孙心切,被逼无奈才偷、偷拿了一点粮食。"

原告一家人也跪地磕头,憋屈恳求:"大人,一,草民没有‘霸占’,由始至终只是‘借耕’,她家回村当天就约定补偿与归还。二,借耕时的收成,每次都严格上交官府七成,辛辛苦苦,只得三成罢了,根本没占大便宜。"

"求大人主持公道!"

姜玉姝思前想后,抬手制止了嘈杂吵嚷,审视被告一家,缓缓道:"偷窃之风,绝不可长。况且,你双方早已在里正的见证下商定协议,有言在先,不应该食言反悔,否则就乱套了。"

被告老妇人害怕受刑,不敢抵赖,一个劲儿地磕头求饶,泪流满面。

姜玉姝扫视地上的袋子,命令几个随从掂了掂分量,严肃问:"此次偷窃人赃并获,这几袋,五十斤左右。原告,上三次被偷了多少?你如实说来。"

"啊?"原告忙询问家人,绞尽脑汁地回忆,忿忿告知:"回大人的话:前三次更早些,庄稼压根没成熟,土豆个头比现在还小,虽然被糟蹋了一大片,但论粮食重量的话,总共……至少大约一百斤。"

事实上,原告报少了,被告一家心知肚明,没吭声。

姜玉姝点点头,"那么就是一百五十斤。你刚才说,约定秋收后再补偿田主一千斤粮食,对吧?"

"是。"原告盘算损失,既心疼又憋屈。

百余双眼睛注视下,姜玉姝神色沉静,高声宣判:"当罚则罚!这一百五十斤,从原告应付的一千斤里扣除,被告若继续偷,就继续扣,直到扣完为止。"

"并且,如果被偷超过一千斤,超出的每一两都算你欠官府的,将罚以三倍数额,偷一罚三!"

"偷一罚三?"

霎时,观村民们呆了呆,议论纷纷:"活该!"

"确实,自作自受,谁叫她偷了又偷,贪得无厌。"

"如今村里家家户户不富裕,假如一穷就靠偷谋生,还得了?"

"罚个一百五十斤,算是轻饶,但不知打不打板子?"

"谁知道哟。"

……

姜玉姝听见了,不疾不徐道:"顾念被告年事已高,且情有可原,免除杖责之罚。"

"谢大人宽恕!"悬心吊胆的老妇人松口气,擦了把汗。

乡里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原告一家顾忌重重,不愿彻底撕破脸皮,只想保卫庄稼。他们交头接耳,憋屈感迅速消失,解气地斜睨对手,感激磕头:"谢谢,草民叩谢大人主持公道!"

"太好了!秋收后,我们只需补偿她家八百五十斤。"

被告一家则哭丧着脸,垂头丧气,愁苦嘟囔:"罚粮食,还不如打板子呢。"

"挨打不一定会死,饿肚子却必死无疑。"

"我今早劝了的,娘不听,非要来挖土豆,瞧,果然出事了吧?唉!"

"马上入冬了,家里缺粮,大大小小十几张嘴,兴许熬不到明春。"……

老妇人被小辈埋怨,转窃喜为愧疚,颓然跪坐,拍地哭求:"大人,您还不如打我一顿,我宁愿挨板子。突然少了一百五十斤粮食,我家没法过冬啊!"

姜玉姝严肃板着脸,并未理睬被告,而是嘱咐:"原告,秋收分清楚粮食之后,你必须尽快物归原主,不得有误。"

"是,是,草民明白。"中年人点头如捣蒜,跪立仰脸说:"只要对方别再偷挖,剩余的八百五十斤一定早日给她家!至于这一片的三十亩地,本就不是我们的,遵照官府当初的吩咐,理应归还。"

姜玉姝满意颔首,又面朝被告,缓缓问:"你家有几个壮丁?"

老妇人唬了一跳,满脸戒备之色,支支吾吾。

"知县问话,你没听见吗?"衙役们威风凛凛,喝令:"快说,你家有几个壮丁?"

老妇人瑟瑟发抖,不敢违抗,惴惴答:"我有四个儿子,但长子在兵荒马乱时被敌兵杀了,剩下三个。"

姜玉姝打量几眼,"你女儿一家在娘家过活?"

"唉,我女婿家的房子也被贼兵放火烧了,索性一处过。"

姜玉姝暗感纳闷,"对于返乡的难民,官府专门制定了赈济措施,除了赈济粮、借粮种之外,壮丁可以应征去修缮城墙、开挖河道,当一阵子民夫,官府管吃喝,还能挣些粮食过冬。你家五六个壮丁,为什么不去应征?设法撑过今冬,明年春耕时开始种地,别怕苦累,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

"何尝不想应征呢?"

"今年七月底,我们回村一听说,马上去问里正,结果,里正说:不巧,招募民夫的官爷早已经来过咱们村,你们晚了一步,等明年再试试吧。"语毕,老妇人沮丧拍打田垄,灰尘飞扬。

姜玉姝恍然颔首,了如指掌地说:"城墙仍缺人手。"她略一思索,吩咐随从:"从她家挑三个壮丁,补进民夫里去。"

"是!"小吏殷勤,立即近前连问带挑,唯恐显不出自己的勤恳。

老妇人一家喜出望外,不敢置信,须臾使劲磕头,"多谢,多谢大人怜悯关照!"

"我一定叫我家小子们好好儿干活,绝不辜负您的仁慈善意。"

围观村民吃了一惊,茫茫然,小声嘀咕:"这是……因祸得福了?"

"城墙早已重建好了,入冬前只需简单修补,活儿不累。啧,我家要是有多余人手,也撵他应征去,粮食嘛,能省则省。"

"刚回乡的人没着落,都想应征,挤破脑袋抢活儿,轮不到你干。"

……

判决毕,姜玉姝最后扫视四周一圈,转身说:"此案已了。走,继续赶路,去荆镇镇上看看。"

"是。"

"您慢些,路不平坦,小心脚下。"

众人忙跟随,簇拥知县离开。

村民们不消吩咐,齐齐下跪高呼:"恭送大人。"目送官府一行远去后,热切议论了半天。

半个月后.县衙

书房内,姜玉姝召集几个下属,商议公务。

新官上任,第一把火即将燃烧。

"这份章程,各位都看看。"她抖开一张纸,示意小厮先交给县丞,"另外,这几天,巡察荆镇和李家堡之后,我才知道有‘代耕令’这一说。我认为,刚收复庸州的头几年,很适合施行此令,一则避免良田荒废,二则,官府才有税粮可收。"

姜玉姝郑重其事,"但此令已经施行三年多,逐渐出现弊端,为了早日振兴图宁,必须改正一番。"

主簿闻希总是第一个响应:"县尊所言甚是!既然发现了弊端,岂能不处理嘛。"

县丞绰号"黄木头",黄一淳捧着草拟的章程,认真默读半晌,赞同说:"人口与土地,确实应该严格摸查。此前,衙门一年核查一次,您的意思是改为两次?"

姜玉姝点点头,"关于人口。本县经历过战乱,人口锐减,百废待兴,眼下人口慢慢增多,从前的户册被敌兵烧毁,只能重新登记造册,每年更新两次,直到数量较稳定时,再改回一年核查一次。"

众小厮频频点头。

姜玉姝继续说:"关于土地。各镇各村,家家户户名下的田亩数,直接关系到税粮数额,为了能如数收税,从今年秋收开始,改为一年核查两次。譬如,秋收时,官府惯例会派人下乡督促、催交,可趁机进村核查,若当场发现错误,当场就改正。"

她目不转睛,状似随意地扫视下属,"尤其,一旦查出有人借‘代耕令’、趁乱大量霸占无主良田,却想方设法不交税粮者,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糟糕……闻希精神一凛,余光悄瞥小舅子,暗中咒骂女官多管闲事。

"下官认为——"黄一淳话音未落,郭府护卫突然出现在门槛外,满脸焦急之色。

姜玉姝瞥见了,诧异问:"进来。出什么事了?"

护卫疾步近前,弯腰小声禀告:"夫人,不好了!"

"府里忽然把姑娘送来了,说是病得厉害,孩子已经抱进后衙,您快去看看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