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绝境求生崇祯帝 > 第452章 看着热热闹闹、没一个是在册之民!

不管是像叶立青这样没成功的淘金者,还是已经成功了的淘金者,对于来大宁,他们似乎都没有后悔过因为至少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每天能有新的希望和奇迹出现。

从大军来到大宁开始算起,这边的开发也就是三年左右的时间而已,可这边的变化却是天翻地覆的。从刚开始一片荒凉的草原到现在的生机勃勃, 时间也就过去了三年而已。

现在这里不光有三万大军,还有三四万淘金者、两万左右宫产带过来的产业工人,以及陆续聚集过来的两三万蒙人部落人口。也就是说、短短三年时间里,这里不算住军也有了近十万人口,从人口规模来说,已经和内地的一个县没啥差别了。

为了管控和治理方便, 去年的时候,大宁设了州衙, 正式成立官府, 行政管理与关内无异。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凭空出现一个州治,完全能称得上是奇迹了。

大宁州州令、刘兴远可没有创造奇迹的兴奋劲,对他来说挑战才刚刚开始。自从去年从安民署调到了这边当州令,他的工作就没轻松过。从行政分工上来说,州令是亲民官,一应民事都得主管,大宁这边的麻烦之处在于既有民又无民。

有民是说好歹在这里生活着十来万人哪,可生活在这里的人就能算是大宁的州民吗先不说军队人员的事,就说宫里厂子的人、淘金者、还有聚集过来的蒙人,他们哪一个能真正算是大宁的州民看着热热闹闹,结果没一个是在册之民,能不让人闹心吗

最闹心的是除了宫产的人以外,剩下的几万人没一个是省心的主。蒙人游走不定, 还不服管治、对朝廷的态度相当微妙。这也就算了, 淘金者更是是非不止,抢劫、偷盗、群殴、争矿场的事层出不穷, 出人命的事也是见怪不怪。这地方, 死个人几乎是家常便饭,根本不会让人惊奇。

“诸位、朝廷下了最新的公文,让咱们两年内实现大宁的安泰,好为大宁进一步发展营造基础。大宁不能再这么乱下去了,能不能快速建立与关内一样的秩序,是咱们在座诸位的大考验。知州大人昨日与吾祥谈了大宁民治之事,我们一致认为、按照朝廷的指示推行暂住证制度,是大宁由乱向治的关键。现在、咱们就讨论一下大宁实行暂住证制具体的政令该如何发。”

大宁混乱的情况内阁和朱由检收到了不止一份通报,宫产和锦衣卫传过数份相关情况汇报。尤其是宫产管事局对大宁混乱的状况,意见非常大。这么混乱的地方,对他们的工人和管理层生活、生产影响非常大。甚至还出现过,民间私开矿产的人与宫产抢矿、盗矿的事。

面对这么多抱怨,朱由检当然得出面解决问题。通过与当地官员的文书往来了解相关情况后,最终朱由检给大宁州衙的建议是让他们推行暂住证制度。对于在大宁推行暂住证制度,朱由检大致的设想是,所有来大宁的人都得统计入册,入册之后半年内没有违法乱纪之行者,核准发放大宁的暂住证。有了暂住证的人, 才具备备案采矿、圈占矿场、以及在大宁置产、置地、拥有合法住宅、圈占牧场的权利。

顶层设计是有了, 具体怎么落地, 就得刘兴远他们来讨论实施。他们要讨论的最大的一个问题是首批暂住证该如何发放,毕竟在这个制度出现之前,这里就已经聚集了不少人,总不能让他们再等半年,才能有证吧他们中有不少人,已经圈占了矿场、是在州衙里备过案的。还有些牧民、部落也是在大宁生活了很长时间,他们目前的利益也是需要保障的。

“州令、下官觉得,咱们可以按着在州衙纳过税的名录,将第一批暂住证发下去。凡是有纳税凭证的,皆可领暂住证,哪怕是只纳了一文税都行,这也符合朝廷治政的原则。”州里的户局局长率先说出了他的想法。

“这样做恐怕不行,有些已经备案了的矿场主,虽然未上税,但总不能将他们的矿权收回来吧另外、还有些已经来此数年的人,没开出矿挣上钱,可人家毕竟来此时长了,不发暂住证也不合适。再说、在宫厂里做活的工人、在几个军城之间长久定居的蒙人,不发暂住证也不合适。”

“聂局长,按你的说法,咱们全给人将暂住证发了算了。这样一来,核发暂住证的意义在哪儿核发暂住证的目的,是为编户齐民做过渡,那些不上税的人,凭什么在咱大宁捞好处。”

“好了、大家不要吵了此事本官有了定案,凡是上税者一律核发暂住证。无没有上税的,需要有人做保才能核发证件。做保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蒙人定局部落以部落的形式为自家族民做保,二是纳税商号可以为自家雇员做保,宫厂里的工人也依照这种方式领暂住证。再有就是十人以上联保。做保发证的过渡期为三个月,三月以后,暂住证只针对在大宁登记六月以上的百姓,任何人都不例外。”

刘兴远最后被大家给吵烦了,直接公布了自己的方案,免得各部的负责人再因此事而吵个不停。二把手到底是二把手,由于不能管官,人事大权在知州手里,所以底下的各部门官员开会的时候总是会嚷嚷个不停。他们知道在州令面前给自己部门争利,哪怕是得罪了州令也没事,他没权利拿自己怎么样。到了知州面前,他们可不敢瞎吵,人家是能直接用印罢免自己职务的。

赶紧将这一任州令干到届,以后说什么也得争一个一把手来当。虽然一把手不能直接发民令,可大明朝的官场,只要管住了官,啥事都好说。官员们最怕的是丢了乌纱帽,而不是为民谋不上利。听着一个个在民事上意见不少,实际上心里怎么想的谁都不清楚就比如这次,户局和工事局的两个局长吵个不停,他们真就是为了替百姓着想才吵的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