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玄幻 > 美娱之征途 > 2、卡特一家回美国

美娱之征途 2、卡特一家回美国

作者:兰花花儿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9-13 20:05:29 来源:就爱谈小说

奥莉维娅?卡特遗憾自己没能赶上1973年的香港股灾,1987年美国股灾也说不上话。但是遇上1989年日本股灾、1990年台湾股灾和1996年中国股灾还是可以在大人们身边暗搓搓地敲敲边鼓的。

以后长大后的她也并不打算放过2000年美国科技股泡沫的破裂和2001年的九一一事件,这些可都是送上门儿来的抢钱机会啊!

只能说too young, too simple!

资本主义的本质还是金钱,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对财富的渴望。

更何况奥莉维娅的家庭并不是什么大富世家,就是所谓的老钱家族,充其量只能算作是美国随大流普通中产阶级里好一些的那一拨。

没赶上去苏联当倒爷的好时候,所以改道撺掇小舅舅当包工头创业发家开始,奥莉维娅就在赚钱的路上一去不复返了。

有个熟人好办事儿。因为二伯亚瑟?卡特在银行业工作的原因,赶上前苏联解体的时候,小卡特家在倒买倒卖卢布的时候搭上顺风车大赚了一笔,和小舅舅在深圳合伙开了一家酒店,也是为中国引进外资做出来一部分贡献的外国友人。

而二伯因为狙击卢布表现出色,几年前花旗银行中国区总部由香港变更为上海,他也随之高升成去了上海。

这些都没有奥莉维娅什么事情,因为还小小只的她也不能随意发表什么妖言惑众的言论。只是在小舅舅问她有什么生日愿望的时候,她提及要是家里开酒店可以随便吃喝,要开商场可以每天穿新衣服。

童言童语却反映了当下钱包鼓起来的中国人对物质生活的**。

衣食住用行,最基本的**满足,也是囤积土地的好时机。后世里一线城市的搬迁补可是富裕了一大票人。

深圳这一块儿最明显了,有些眼光好的人家,搬迁就不止一次两次,所获也是非常惊人的财富,三代人躺平了吃都可以啊。

大人们是具体怎么操作的奥莉维娅是不知道的,她本人最明显的感受是在香港生活的水准直线走高。

奥莉维娅一家住的房子逐渐从她出生时候拥挤的五六十坪进阶到离开时候的一百来坪的大房子。车子倒是没怎么换,本持着低调的原则,一直用着原先的那一款经济适用的车型,一家人安安稳稳的在香港过日子。

1996年2月 纽约曼哈顿上东区公寓

“起床了,孩子们。”

一大早,被叫起床。

看着终于被填满的房间,奥莉维娅?卡特偷偷松了一口气,总算是收拾的差不多了。

地广人稀的美国比香港的房子宽敞了许多,当然也是花费了小卡特夫妻大部分的现金积蓄。

对没有存储概念的大部分美国人来说,能一次性拿出来这么一大笔钱也是相当神奇的。

当然在精打细算的韩亚菲女士的算计之下,也没有傻到一次性付全款。

小卡特家的财产的增长是迅速的。

新婚第一年就被韩亚菲掌控住家里财产大权,想起第一次年终看着家里的资产总额时,罗德先生是吃惊的。嗯,对老婆大人的神奇是啧啧称赞,还向她讨教过绝招。

其实跨国公司外派出国工作的高管们的生活补助是很高的,夫妻二人靠着罗德的补助就能生活的很美好,美国本部发放的工资基本没动用。

即便新婚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有了双胞胎家庭负担加重了,但韩女士也是有收入的新时代女性,总之,奥莉维娅一家在香港生活的比较滋润。

加上二伯的理财指点,偶然的捡漏,奥莉维娅时不时偷摸的作弊,就这么着,在不知不觉间卡特家的资金总额还是很有看头的。

1996年5月发生了震惊全港的绑架案,幸好在1995年底趁着罗德先生跳槽亚马逊公司的机会,卡特一家回美国过圣诞后就没再返回。至于是亚马逊公司总部的西雅图还是别的城市就要看刚成立不到一年的亚马逊是怎么布局的。

“搬家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事。”

回想当初望着生活十多年的家,帮着打包的奥莉维娅感慨的想着,上辈子单身汪一只搬家就很麻烦了,更何况这回是拖家带口。

没错,奥莉维娅是一家四口人,她还有一个双胞胎的弟弟路德维希卡特。

这次全家决定跟着罗德回美国生活,一是男主人的职业规划改变,二是退休在家的老卡特很是想念在外面漂泊的小儿子一家尤其是双胞胎,三是妈妈创作的行业剧可能被美国的电视台签约。

林林总总加起来回美国成了一家人唯一的选择。

回美国定居,总得来说,一切全部都是为了双胞胎的教育着想。

毕竟老美的学校排名靠前的多啊,而且两个孩子尽管在香港长大,但还是改变不了老外的长相,回归同族群生活是正常的人类思维。

美国的基础教育体系被称为 k-12,是包含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教育。这个12年级是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这么计算的。当然美国的高中普遍是四年制,相当于中国的初三到高三的程度。年满12到14岁即可申请,头一年9至12月申请,来年春季开学就可以插班了。

双胞胎是1984年出生的今年刚好年满12岁足够年纪申请。

直至参加入学面试的时候,奥莉维娅才非常直观的看明白美国确实是个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不是她矫情,以前也不是不知道,但没有这次这么的直观冲击力强悍而且印象深刻。

看来,卡特家的钱财还是不够多呀。

想想前世的自己,这个时候还是很懵懂的小学毕业生,对贫富差距的直观认识也不过上宽裕一家三口的餐桌上比别人家多那么一两道荤菜,水果零食多吃一点,或者新衣服好看漂亮一些款式从外地带来的本地没有的样子。其余的真没有那么冲击大。

在香港的日子里,因为韩女士学校兼顾编剧的工作关系,带着双胞胎是家里――学校――拍摄地几个固定的地方转悠,加上赶上经济飞速发展的好时候,身边的所有人只要能动弹的都忙着挣钱呢,谁也没心思和一个小萝莉哭诉生活的困苦。

有很长一段时间,奥莉维娅是傻乎乎的过着悠哉闲散的日子。所以,她也一直以为自己家就是小有富裕的中产之家。

直到

“哇哦,好大一片的落地窗!”

双胞胎在欢呼雀跃,已经分不清今天的主要任务了,罗德夫妻可没没闲着,照程序随着房产经济一间间的仔细查看房子的情况。

没错,这里是纽约曼哈顿。

上东区和上西区从来就不缺一掷千金的土豪大款,花钱如流水在现如今鼓吹美国第一的年月里,想要不用等待就能立马购入地段好、装修好、价格又不被宰的咯咯疼的,样样还算满意的好公寓也没有那么容易就能快速入手的。

特别是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富之后,特喜欢在美国买买买,涌入购买军团之后,美国本土的房价被炒起来好一波儿。

地处于中央公园附近的顶楼公寓当然是抢手货中的稀罕物件。

美国的绝大部分房子是二战前后建造的,也是公认的质量有保障的一批房子。

这是某新建20多层的公寓楼的顶楼,新千年到来之前还不流行百八十层高的高大上的大楼,是一梯两户的复式结构,一开盘就抢购一空的抢手货。

好在,中国人都喜欢找熟人走关系。

“这套公寓可是我好不容易才保下来的好房子。”房产经济对着罗德夫妻表功,这一家子男俊女美的又是熟人,就是不能做成这笔生意也不亏,养眼啊,“这也是因为和韩亚琳,熟识的关系,我才想办法留下来这套房子。”

“亚琳是不是逼着你干什么了”对自家小堂妹的性格了如指掌的韩女士如此问道。

“哪能呢”小伙子腼腆地否认,“小韩也就是专门嘱咐我一定要位置好,空间大的。”还有一句她姐是土大款的话就不用说出来了。

“你就别替她遮掩了,解释就相当于掩饰。”一行人回到客厅坐下,韩女士直接用中文开口,“她是个什么德行,我是她姐还能不清楚嘛!”

“呵呵”经纪人小伙子一脸尬笑,也从刚才的接触中了解到这一家人做主的是女主人,“小琳可是说准备过来留学的。”

“所以呀,我得买个大房子,她来了才能腾挪出地方给她。”

房产经济人高峰以前在国内是小姨韩亚琳的医院同事,儿科医生,奔美国来了之后医师资格不被认可,医生暂时是没指望了。

但本职专业能力突出的他并没有放弃医生的工作,先期准备踏实干房产经纪人的工作,攒足资本后再杀入美国医生圈也就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就和小姨在电话里交代的一样,俩人是铁哥们的关系,人家在国内也是千军万马走出来的胜利者。

“小琳要是来了,这套房子怎么都能住得下的。”高峰笑着说道,“也不知道这丫头能不能赶上今年开学了,我可等着她和我一起再并肩作战一把呢。”

“她,一准儿忙着在国内开欢送会才没时间给你打电话的。”韩女士恨铁不成钢的对这个玩心大的小堂妹也是无语的很,“订了后天的机票来美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