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玄幻 > 十二年,故人戏 > 21、第二十章 此去几时还(2)

十二年,故人戏 21、第二十章 此去几时还(2)

作者:墨宝非宝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9-13 20:14:21 来源:就爱谈小说

仁济。这是她最先想到的地方。

想到就去了。

仁济的楼比她想的要大,门庭若市。她进了门诊大厅,找到一位护士,询问这里是否有一位叫“钱源”的先生。对方疑惑摇头,说仁济并无此人。

难道记错了医院名字不会,这样有名的医院,听一次就记得了。

沈奚想想,又问那护士,外科室有没有刚下船回来的医生两位,一位英国人,一位中国人。这回护士才笑了,说有的。

沈奚忙将烟盒交给护士,对方也热情,让她等在候诊大厅。

未几,英国人笑容满脸迎了出来。

“我去带你找他。”英国人说着,带她去二楼找那位“钱源”。上了楼,刚好是下午背了阳,光线不足,走廊也没开灯,有些暗。地上瓷砖倒是新,在这样晦暗的地方,都泛着光。

英国人推开了一扇门。

里头一地白茫茫的全是纸。蹲在地上整理资料的男人背对着他们,他听到动静回头,见到沈奚,马上笑着说:“你果然来了。”

“我是来了,只是险些被人当骗子。”她“礼貌”地回。

“骗子”男人恍然,直立起身,“哦,对,我对你用了化名。”

他又笑着,用湿毛巾擦干净手,对她伸出了右手,正式介绍自己:“鄙姓段,段孟和。”

沈奚象征性和他握手。

“先说句抱歉,”段孟和指着沙发,“先坐下来,我会给你一个合理的解释。”

她虽被骗了,可想着自己也是有化名的人,也曾骗他说自己和傅侗文是夫妻。这样两相抵消,她还多骗了他一回,也就没真生气,顺着他的意思,坐在了沙发上。

段孟和送走英国同事,回来,特地闩上门,为她递上一杯茶。

他人在沈奚对面的椅子上落座,笑容渐去,似乎在想如何解释,能更简洁合理。

“在游轮上,沈小姐身边的那位先生心疾难愈,有留学背景,又是家在北京城的傅姓公子,我猜他就是傅家的三公子。对不对”

沈奚抿起嘴唇来:“你如果想问他,那我现在就要走了。”

段孟和摇头:“你听我说下去。我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就是因为猜到他是傅侗文,”他停顿半晌,说,“其实我和段家有点亲戚关系,段祺瑞……你应该听过。”

袁大总统的心腹沈奚错愕。

这样看,他家和傅家都是北洋军一派的,份属同僚,为何不愿相认

“我很怕自己在上海的事让家里知道,他们还以为我仍旧在国外深造,”段孟和无奈一笑,“所以才会骗了你们,对不起,沈小姐。”

“你回国没有告诉家人”

“归国五年,从未归家,”他说,“所以,希望你能理解我的苦衷。”

这话倒严重了。

沈奚轻摇头:“我没生气,段先生不用一直道歉。”

“那就好,”段孟和轻松不少,“来,我们说说你。是改变主意,要来仁济了吗”

“并不全是。”

“那么”他笑吟吟看沈奚,“是为什么呢”

“我只有三个月在上海,想找点事情做,所以来自荐,”她望一眼地上堆积如山的纸,上头是英文,“你需要助手吗医学背景,精通中英文,中医也懂一些的助手”

段孟和略感意外,却很开心:“当然,”他指满地的文件袋和堆积如山的纸张,“我正为了这些东西发愁,你一定是老天派来拯救我的天使。”

地上的过去各科室遗留下来的术后记录和病例。

因为仁济要搬去新的医院大楼,这些资料也被翻了出来,要求重新整理。院长原本想交给住院医生们,但医院本来就人手稀缺,大家做自己的都嫌时间不够,谁还有空整理历史遗留资料。所以段孟和一到上海,这难题就被丢给了他。

在上海,一个既懂英文,又懂医学的人已经算是稀缺人才,就算找到了,人家想做的也是住院医生,不是整理资料的助手和秘书。

所以说,沈奚真是天使。

来拯救他的天使。

“这里边有骨科的吗”沈奚很感兴趣。

三个月的时间,不够做正经工作,却刚好适合干这个。

“可能你要失望了,到今天,国内也还没有一家西医医院有骨科科室,”段孟和笑着解释,“民众在这上面,更信任中医。”

原来是这样。

她很清楚,临床经验是最重要的财富。

所以这些病例对她也是同样珍贵,临床经验都在这里头,是顶顶好的教材。

沈奚欣然接受了这份工作,也是她人生第一个工作。

但她同时,也不想浪费在仁济的这个好机会。她在征得段孟和同意后,每天都要带一些回家去,不懂的第二天再带回医院问。这样,白天还有时间去跟那个英国人在外科实习,去门诊或病房。假若还没系统的骨科科室,那么在外科也不算偏离她在纽约所学。

更何况,在仁济,不少医生也是轮转科室的。

段孟和就说他在内科、外科和儿科,甚至是妇科都呆过。

“这样轮转科室,能对临床医学有更深入的理解。”他如此解释。

资料里有许多病例都是几十年前的,字迹潦草。段孟和和她商议下来,希望她能受累再抄一遍,以便后人查看。“没问题,你管墨水。”她答应了。

于是,

在1915年的八月,每晚陪伴她最久的,虽不是傅侗文,却是他送的那一支钢笔。

一晚,钢笔墨水用尽,却还有小半页纸没抄完。

她想做完事再睡,于是满屋找寻墨水,想着他曾在这里住过,总会有文房用具。傅侗文的东西都堆在一楼角落,木箱没上锁,打开两个,都是书。

柜子里倒翻出来几本日记。这是很私密的东西……

沈奚没多看,将它们原样放好,又在柜子右侧的边角,看到了一捆信。

上头那封字迹娟秀,用小楷写着――侗文亲启

在深夜猛见到这个,倒像心里有个招摇过市的小促狭鬼,晃着,缠着她,在她耳边吹了口气:看看吧,无妨的。

沈奚的手,在捆信的绳子上摩挲了会,偷偷看第二、第三封的封面,一样的字迹,显是出自同一个女孩。那小鬼又在吹气了,沈奚局促地将它们塞回去,关上柜子。

非礼勿视,非礼勿念,非礼勿深思。

她趿拉着拖鞋,跑上了楼,没几步又回来,将灯关上。

回去二楼房间,也顾不上什么今日事今日毕了,直接关灯,睡觉。

三个月后。

钢笔墨水的空瓶子堆满了书桌。

沈奚没有丢掉它们,想作个纪念,就把用完的墨水瓶摆在了书架上。

她满打满算,将日子算到了最后这一天。

她把段孟和办公室遗留的所有文件、病例都整理好,又分门别类地给他写了说明。在那天,都交到段孟和手里,竟也有不舍。她唯恐段孟和搞不清楚,耐着心,为他翻着说明,一页页讲解。

段孟和是个喜欢玩笑的人,今天倒话不多,只是听她说。

她最后将办公室的铜钥匙放到桌上:“段先生,你要按时用早餐。”

段孟和在某些方面和她近似,一但心思在工作上,就会废寝忘食。这里的住院医生有严格用餐时间,可段孟和早就是主治,不受约束,反而还不如住院医生的生活健康。

条条框框,有时还是有用的。

“我一直想问你,”段孟和打开抽屉,收好那把铜钥匙,“你和傅先生是假扮的夫妻还是别的什么”

傅侗文叮嘱过她,不要对外人说是男女朋友的关系。

沉默后,她说:“是家,他是我的家。我是个孤儿,一个家人都没有,他是我最亲的人。”

他惊讶:“你从未提到过。”

这如何提沈奚低头笑:“你是有家不想回,但总有扇门,有盏灯为你留着。我和你不同,我在纽约住过,上海住过,广州住过,可在哪个公寓里住都和在游轮上一样,是在漂泊,”她想想又说,“当然,我能养活自己,不是想依赖家人。而是,心里的。”

在最落魄时,理想都说不动了,身心俱疲时,哪怕没有力气再走回去,死在半途中,也会知道有个地方是自己的。

她一笑:“你不会全理解的,至多是体谅吧”

不亲身经历,都不会了解。

沈奚讲完,暗示告辞,段孟和提出要去送一送她。

“就送到门外”沈奚征询他的意见,对这个亦师亦友的男人,她却始终保留着秘密。有关住处,有关傅侗文,有关她自己,从未透露。

段孟和笑道:“是,就到门外。”

他说到做到,并未食言,人走到医院大门口,收了步子。

门左侧,有个卖花的婆婆,蹲坐在地上,脚边放着个篮子,面前也铺着块蓝色粗布,一个个小花苞被整齐地码放在布上,每一个小花苞都用根细绳打了结。

“栀子花、白兰花,一朵五分洋钿,”婆婆在秋风中问,“先生,买一朵送小姐吧”

段孟和静了静,把钱夹拿出。

沈奚怕他破费,抢先数了五枚钱币放到粗布上,拣了一朵白兰花。

她曾见祝太太在衣襟前的纽子上挂过,迎面走来,都是香气宜人。只是眼下深秋了,穿着大衣,不方便挂在前襟。于是她就用食指勾着,虚握在拳头里,这样一路回去,手上、衣袖上也该有兰花香了。带着香气见他……也蛮好的。

沈奚归心似箭,告别说:“再见,段先生。”

段孟和望着她,并不见笑:“再见。”

在她掉头走时,听见他又说:“北京秋凉,你这样穿单薄。”

沈奚嗯了声,头也不回地走了。

段孟和穿着黑色呢子大衣,敞着怀,伫立在医院门口许久。

他见她的身影完全消失,还没回去的意思。

那老婆婆轻声喃喃着:“先生啊,你该付钱的。付了钱,女孩子才会晓得你的心思啊。”

晓得,又如何他自我嘲解:“有些关系,没点破才是最美的。”

真应了那句: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沈奚回到家里,天还没黑。

她也不上二楼,就在一楼等着,皮箱子早就放在门边上,随时拎起来就能离开。

她撑着下巴,坐在厨房门口,宽檐帽放在膝盖上,人穿着大衣,倚靠着门,将手里的兰花颠来颠去。玩一会,闻闻手心,又笑一会。

她在上海的日子看了许多的报纸杂志,预备好多话,够和他连说三日夜的。

起初,房间里有黄昏的日光,后来,有邻居的灯光,到最后,只剩下对门一家还没灭掉院子里的灯泡。等到那灯泡也没了光,她这里也都暗了。

天黑了。

她人门边上,心里有说不出的惘然。

地上是月光。

人饿,也乏,悬着心从黄昏等到深夜,手指都懒得动一动。她只好,靠在厨房的门框上,闭上眼休息。不敢上楼,怕睡着了,听不到人来接。

恍惚着,时空成了碎片,在脑中飞旋着。

影像从广州退回去,到游轮上,再到纽约,最后竟回到了傅家的宅子。那个白日,傅家的兄弟姐妹齐聚一堂――“万事不如杯在手,一生几见月当头啊,大哥。”那日的傅侗文风流尽显,说这话时,嘴角抿出来的笑有讥诮和不屑,从眼底漾到那眉梢。

……

人再醒,是被急促的叩门声震醒的。

她慌忙起身,帽子掉在了地上都顾不上,冲过去开了门。

刺目的日光里,站在门外竟是段孟和。

他仍穿着昨日的呢子大衣,仿佛没回家换过衣服的样子。沈奚认清这张脸,心落了下去:“段先生”她佯装着轻松问,“你……怎么知道我住在这里”

“抱歉,我早前跟过你,”段孟和抱歉,低声问,“你从昨天下午到家,到现在快二十个个小时了,晚上也不见厨房亮过灯,又没见你带买吃的回来。饿不饿”

沈奚人有点迟钝:“没……不太饿。”

“你不是说昨日就走可是接你的人没来”

她本就担心傅侗文,被这么一问,心头一颤,忙低头掩饰自己的情绪,笑着说:“也没说就是昨日,也许是今日。世道这么乱,耽搁一两天也正常的。”

门外的邻居走过,张望着段孟和的背影,这可是沈奚这房子第一次来客人。

“我能进去吗”段孟和见她脸色很差,轻声询问。

可以吗沈奚犹豫,她回望了一眼房子:“好像,不是很方便。”

“那算了。”段孟和也不强人所难。

他是带了早饭来的,西式的三明治。

沈奚起初不肯要,他又说这几个月在医院,沈奚也常给他带早饭,这算是还上她的。见他如此坚持,沈奚也不好再回绝,道了谢,把纸袋子抱在怀里说:“段先生,还是说再见吧。”

“好……再见。”段孟和答应着。

沈奚对他礼貌点头后,将门关上了。

和段孟和说这么久的话,她力气也都耗尽了,人站不住,到楼上,大衣脱下来挂到衣架子上,人就倒在床上,吃了两口三明治,直接把棉被盖在身上,睡了过去。

三个月是她的一个心理防线。

这最后一天过去,所有对傅侗文的担心都纷涌而来,一时怕永远没他的消息,一时又怕得到的是死讯。这样的心魔折磨着她,再没了过去三个月的安稳,也没了对傅侗文的信心。

去北京找他万一他正在来时的路上呢

她原先想,哪怕过了三个月她也能坚持等,可真到这地步,人全乱了。

他的身体,他所困的境地,他想做的事,每一样都是最危险的。只要想到他可能会死,或是已经死了,她就浑身冰冷。

人浸在满是热水的浴缸里,也像睡在冰坨上。

一天,两天……

这样浑浑噩噩地,她又等了十几日。

还是没有傅侗文的消息。

这天早晨,她洗了澡,从镜子里看自己的脸,瘦了足足两圈。镜子里的人,婴儿肥褪了,眼睛倒更显大了,在望着镜子。自己和自己对视。

楼下似乎有人敲门

她骤然清醒了,穿着睡衣就跑了下去,都来不及披一个褂子。

人还喘息着,门闩打开,笑着拉开了门。

在看到门外的人一刻,她都以为自己有了幻觉,心一寸寸地凉透了:“段先生……”

十一月的冷风,顺着敞开的门灌进来,段孟和这回没有征询她的意见,扶着她的肩,让她让开一旁,自己则进了门。反手,门就被关上。

“段先生,你要做什么”沈奚倒退一步,头撞到了木楼梯。

“你听我说,你不要怕,”段孟和急着从怀里掏出了一份电报,“你这样等下去人是要垮掉的,你已经在这房里等了十三日了。”

“可这和你有关吗”沈奚的坏情绪全爆发了,她刚才跑下楼,带着多大的期望,现在就有多大的挫败,“请你不要再擅自来这里,可以吗这是我和他的房子。”

“沈奚,”段孟和进前一步,“你看看这电报,这是我家里人发来的,有关他的消息。”

沈奚一愣。

段孟和拉起她的手,把电文放到她掌心上:“你等的人就在北京。”

沈奚顾不上别的,打开那电文,上边是密密麻麻的数字,每四个数字旁有一个手写的汉字,是电报译文。

她仓促地扫过去,连成一句话:

傅三沉疴难起,在京无误。时局有变,汝既归国,当速速返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