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科幻 > 祝姑娘今天掉坑了没 > 506.眉目 事情,这才算有了眉目。

凡事有利有弊, 修驿路,不在乎“驿路”而在乎拿驿路做什么。通常而言,于强盛大国, 当然能够以此影响小邦, 必要时一口吞了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小邦体量小, 稍稍蹭点儿大国洒下的鱼食都能吃饱。最后喂出个什么来也不好讲。

端看如何经营。正常的时候,对大国是没什么损失的。

然而一想到现在的安南是在祝缨手里,就让人本能地起了提防之心。

江政看着政事堂发来的公文,心中犹豫不决。他知道其中的好处, 更明白其中的风险,对安南,最稳妥的做法就是不理会。就像他一赴任先给梧州封山一样。事实证明祝缨还是有办法的,封着封着封出了一个安南。似乎封又无用不如接触。

接触之后她会干什么呢

江政早饭也没心情吃了, 静想了一个早上, 终于颓然长叹安南也不肯把实底交出来, 怎么判断她接下来会干什么就算她肯交底,同样的条件,你也猜不到她会干什么。

这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最终江政做了个决定, 回给政事堂一份公文, 认为不该看会对安南有什么影响, 还是看看对咱们有什么影响吧互通有无, 能够影响安南是好事。但是江政比较担心的是,修驿路需要人力、物力,请朝廷选派清廉能干的官员来做这件事。不然来个贪暴的,钱粮还在其次,滥用民力搞不好还会闹出新的事端来。

“我也只能做到这样了。”江政喃喃地说。

这一天, 他也失去了继续与祝缨周旋的劲儿,推说州里还有事,早早地打道回府了。

祝缨也不便在山外多停留,又与吉远士绅道别,士绅们有礼物赠送,祝缨也备了回礼。双方客气了一回,各自回家。

祝缨返回安南时,特意在阿苏县多停留了一天,与苏鸣鸾聊了聊苏喆的事情。阿苏家的家事,她一向管得不多,苏鸣鸾是个有主意的人,不须她多管。但是张仙姑说到祝炼,祝缨不免就要为同样是在自己家长大的苏喆想上一想,苏鸣鸾到底是怎么安排的呢苏喆的婚姻还关系到梧州势力的调整,不能不闻不问。

苏鸣鸾显然是想过的“只求您看好了她,别叫她脑子发昏轻易要结婚就行歌声入了耳,什么男子我都不在意,我看准了她阿爸,以为能过一辈子,他偏还就早死了。男人,托付不得,还须靠自己。我家这样,怎么能叫她出嫁好好的,谁肯入赘呢”

真有一个样样出色的男子肯入赘,苏鸣鸾必要怀疑他不怀好意,图谋阿苏家业。她女儿又不蠢,不需要招一个能干的男人让他掌家。

所以苏鸣鸾也有一个办法“只要有她看得上的男子,尽管处,我不要她必得结婚,结婚也要入赘我家。孩子只管生,不用避讳,有多少我家都养得起。只请姑姑多多照看她,生孩子是件难事。”

祝缨道“好。”暗想,苏喆的事情是真不用自己管了。至如其他人,或年纪还小,或还有父母在世,也都不用她管。祝缨只等祝青君剿匪的事告一段落了,让花姐与祝青君聊一聊,便觉得自己这个“长辈”就算尽职了。

她带着一颗轻松的心,从梧州一路西行,途中又视察了两处矿藏、一处盐井,在腊月的时候回到了西州幕府。

幕府里已经有一点年味了,杜大姐指挥着一些杂役搬运布料,动手裁制新年要穿的衣服。幕府从主人到客人再加上帮佣、护卫之类,数目上百,新衣也要裁上好一阵子才能赶得上过年。

她们还要翻拣过年戴的绢花,检收一些跟匠人订好的首饰之类。张仙姑看祝缨回来了,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她总怕祝缨路上再发生什么意外,又跟人打了起来。

人好好地回来了,张仙姑就可以安心过年了。她问祝缨“你那里还有金钱不”

祝缨道“娘要钱做什么”

“不得给阿霁、阿扑他们过年压岁钱么还有青君她们,没成家的,就都算孩子,也要给的。”

祝缨后来总能抱回不少金钱,家里就拿这个给亲朋友的小孩儿过年用。现在是没这好事了,张仙姑就问祝缨有没有存货。

祝缨想了一下,道“这个容易,咱们自己铸就是了。”

铜钱属于铸币,比较复杂,拿金子铸点过年的小件就没那么多要考虑的了,金子她尽有的。安南全部收入,也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公务的开销,另一部分就是“幕府”也就是祝缨一家的私房。

取出一部分来,让工匠去铸造就成。

张仙姑得了她的话,又问道“能不能再弄点儿别的”

祝缨问道“什么别的”

张仙姑道“那日子是紧巴了点儿,不过学堂那儿,好些没爹没妈的孩子,也是要过年的。除了新衣服,再多添一把青钱成不成”

祝缨道“当然成啦。也不用巫仁再做账了,就从我房里出。”

“哎”

祝缨倚着门框,看着张仙姑又乐起来,颤巍巍地忙里忙外,问道“娘,过完年,不冷不热的时候,咱们再出去逛逛成不”

张仙姑拧过身子“逛街呗,还挑什么正月逛庙会更热闹。”

“我是说,在安南走一走,看一看。总拘在家里,闷不闷”

“都行只要一家人在一块儿。”张仙姑说,她这一辈子到过的地方可真是太多了,停与走已经都不算什么了。能够看一看女儿说了算的地方,那也是极好的。

祝缨微笑道“那就说定了”

“花儿姐呢”

祝缨道“她当然也一起啦,看看各州县寨子里的学堂,顺便看看郎中们的医术。”

祝缨从去年开始就在计划这件事情了,安南是新打下来的,对百姓的安抚是不能够疏忽的。大面儿上,她分给了大部分普通人土地,让他们摆脱了奴隶的身份,人心还是稳的。但是祝重华的“争”也提醒了她安南并不是乐土,仍然需要她用心经营。

带上母亲,娘儿俩可以不用分开,张仙姑也能透透气,多看看风景。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张仙姑又问安南还有什么好玩的地方,上次看到白鹿是在哪儿,以及会不会给正在剿匪的祝青君“添乱”。

祝缨道“咱们先不往乱的地方去,先在周围转转。她说哪儿安全了,咱们再去哪儿瞧瞧。我陪着你,不用担心说的话别人听不懂。”

张仙姑笑眯眯地“我看这有点儿像你才到福禄县的时候,那会儿好啊,我也还跑得动,现在都成累赘喽。”

“什么累赘”祝缨说,“我怎么不知道”

张仙姑抓起一把瓜子塞到祝缨的手里“还有你不知道的事”说着,又颠儿颠儿地去喊杜大姐来搬金子找匠人了。

祝缨这儿轻松地准备过年,盘算着年后出巡的路线,京城却在为安南的事儿伤脑筋。

安南这个地方,虽然多山,人又穷,不过对于钳制西番确实有用,白放在那里也是可惜。近来种种迹象表明西番又开始不太安份了,如果有可能,朝廷当然是希望能够加强对安南的影响控制。从梧州起,安南还能给朝廷交一点粮帛,虽然不多,但是有,说明这个地方能够维系得下去。朝廷不亏。

因此皇帝与政事堂思前想后,还是觉得这个驿路值得修。为此,他们也征询了一些意见。户部尚书姚辰英是极力支持的,并且表示可以与工部协作,规划路线、征发力役、挤出一部分的钱粮来。

姚辰英自然知道,一旦有了工程必然滋生**,故而要在一开始就参与进来,从源头上掐住。他算过了,虽然路线还没有完全确定,不过大致上是“裁弯取直”,从京城到梧州他们对梧州的位置更熟悉一些,便以此处为标的路线可以缩短一半以上。

这就非常有必要了。

姚辰英道“南方的一些物产转运,也多了一条路。呃,近来,驿路偶有中断,安南境内,应该比较安全。”他说得含蓄,君臣却听得明白,因为有时候会闹盗匪,不时会有点物流“耽误”的传闻。

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安南境内是安全的,并不知道祝缨也在“剿匪”。

接着是由谁主持,如何划定路线,怎么同祝缨接触,预算怎么算之类。郑熹推荐陈放,因为首倡就是他,祝缨能答应他,就是愿意与他说话“免教派个一窍不通的去,被安南退了回来。又不是没有先例。”

他这儿阴阳怪气,冼敬就反问给陈放一个什么衔才合适。陈放已经做到了刺史,以什么身份修路工部侍郎的品级都没有他高。

争执间,工部又插了一脚,要派自己人去。

江政的公文又到,他直接戳破了“工程是肥缺”的窗户纸,场面更加混乱了。

皇帝每日要处理的事情很多,眼见一时议不出,先让工部拿出一个路线方案与预算出来,抬手拿起另一件奏本。

这本是一个转移话题的动作,但是打开奏本,却又是一件让他生气的事情余清泉告状来了。

邵书新有一本暗账,自然不能交给余清泉,在这本暗账里,梧州的盐是他调剂的重要手段。账没交到余清泉手上,余清泉拿着明面上做得天衣无缝的账本做事,他合不上账了因此合理怀疑邵书新作假。

整个南方的盐务也不配合他。

皇帝的眉头皱得死紧“这是怎么回事邵书回来了吗”

郑熹道“应该在路上了。可是有交割没办妥么”

皇帝让他看奏本,郑熹看了,道“邵书新账目都在,若有疑问,查就是。这么些年,臣未曾见他有什么疏失。倒是余清泉,初来乍到手生没干好也不稀奇。”

皇帝又问冼敬,余清泉是怎么回事。冼敬选中余清泉也不是因为他能干,理由简单得令人发指余清泉是冼敬手下比较有资历的人。论资排辈,他在冼党里靠前。

这个“辈”不是明面上的辈份,按那个算,冼玉京还是余清泉长辈呢,余清泉拜入冼敬门下早,出仕早,清流,有事也往前冲。

该着他了。

冼敬只好说余清泉是刚正不阿的,并且也有一些地方上的经验。

皇帝对冼敬道“你给他写信,让他用心办差。”又让郑熹通知邵书新,一回来就来面圣解释。都走的私人的信函,算是给双方都留了面子因为派余清泉取代邵书新,也是皇帝想制衡。郑熹当时说,邵书新在外有些年头了,该调回来了,冼敬就推荐余清泉,皇帝顺水推舟。现在船在水中央打转儿就是不往前走,皇帝的心情也不太好。

两件事都怪烦人的,皇帝兴味索然,又催促了一次驿路的规划便让大臣们散会了。

郑熹心情不错,驿路的事于他算是有利的,余清泉又掉坑里了,冼敬丢脸。现在就等余清泉混不下去,他再与陈萌勾兑一下,再选派一个自己人过去就行了。他是不会同情余清泉的。

余清泉在南方过得确实不好,这个时间南下,越走越暖和,又不至于热病,是个不错的时间。但接下来就很讨厌了

邵书新的账做得挑不出毛病,照着邵书新的章程来办,什么事都办不成。不给下面好处,支使不动人,分了好处,余清泉自己拿到的就少了,跟上面交不了差。

你说禁止私下倒卖,盐场就能一粒盐也不卖,让盐价飞上天。官盐卖不出去,他就收不上钱,又不能去百姓家里抢

同理,他手上没人、没兵,也就控制不了盐场、抓不了私盐贩子。地方上的官员还要跟他闹,因为盐同样也干系到地方的税收。

好在他在南方也不是一个熟人没有,询问了有过交情的当地官员,隐约听说邵书新很多时候也是通过类似“平粜”“均输”的办法。他想效法,却又发现这事儿还得需要梧州盐场帮忙。

梧州现在归安南管,余清泉就算行文给安南节度使,人家也不理他因为他管不着,朝廷都不管安南,余清泉的话就更没份量了。

好容易借来了几十衙役要清理盐场,灶户得到风声先逃亡了,也不知道躲在哪里了,抠都抠不出来。

邵书新以为祝缨不用他的暗账是要让余清泉见阎王,并不知道祝缨只要不帮忙,余清泉的差使根本就进行不下去。盐场、商人、士绅、当地官府出手就够余清泉喝一壶的了。

士绅们还要往官府哭诉,说是不知道为什么没盐吃了。官盐突然贵了十倍,买不起了。自冬至春,陆续有地方官向朝廷报怨不但盐涨价了,就是高价盐也供应不上了。照这么下去,没盐吃是小事,反正人不吃盐也不会死,可是盐税收入就要黄了

皇帝以为,事情必然不至于到这个地步,将这些告状的奏本都暂扣了。转而提起驿路的事,他想将陈放转任南方,与祝缨隔江相望,另派工部的一个郎中随行,由陈放主持与安南的新驿路事宜。

陈萌听了皇帝的计划,哭笑不得修驿路,为的是“沟通南北”,修它,就意味着之前“不通”。现在让陈放在北,祝缨在南,两人隔着江喊话吗

忙向皇帝建议“是不是要通知安南派个懂工程的人过去,约定好各修境内的一段最后在某处会合。”

皇帝道“既如此,还是让陈放走这一趟吧。”

事情,这才算有了眉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