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科幻 > 祝姑娘今天掉坑了没 > 507.观察 要不要与姑姑谈一谈?

陈放南下的时间比去年余清泉南下时要早一些, 临行前陈放特意与父亲陈萌做了一次长谈。父子俩都是赞成新开一条驿路的,除开祝缨的提议、陈放因此会有一些功劳之外,父子二人也认为此事无论是对朝廷还是对安南都有利。

既如此, 父子俩就都存了促成之事之心。陈放想得也就多了,他抱着舆图去了陈萌的书房。

陈萌看到长子抱了轴图,问道“那是什么”

“舆图,”陈放说, “我有个念头, 不知合不合适”

“过来细说。”

陈放将舆图摊开, 手指在图上划了一道线, 道“这是他们工部的章程, 安南未必赞成, 我想在到安南之前, 先到这一片亲自看一看,这里, 是大江两岸,选渡口也要多看几处备选。只有两边都合适了,才做得下去。只有选定合适的渡口,才能定下来两岸驿路接入的地方。否则,修好了驿路, 到了江边渡口不合适,又要改道。”

这个新驿路, 必须要实地考查一下, 它是两条线同时开工, 然后对接。陈放甚至认为,还不如从渡口开始往两边延伸,当然, 这些都要见过祝缨,沟通之后才能定下来。

陈放与陈萌商议,实则是为了寻求陈萌的支持,没有政事堂点头,他不能把差使扔到一边,先跑去勘探。陈萌略一思索,便说“也好,我明日与他们讲一讲,你再动身。”即使不能有明令给陈放去勘查,放宽一点时间的限制,也方便陈放行事。

陈萌有点欣慰,道“这件事情交给你,我总算可以放心。”

父子俩同时叹气,陈放道“近来风气越发不好了,有志之士也都消沉了。”

“不必管别人,尽自己的力就是了。做了什么、做多做少,总有人看在眼里。路过吉远府见一见江政,那是个有心人,可惜运气不太好。”

“那余清泉”

“哼,”陈萌轻哼一声,“别沾。”

“是。”

陈萌次日便将陈放所请同郑熹先说了,两人在宫门口一嘀咕,郑熹也同意“大郎思虑周到。”

两人早朝后又同皇帝说了此事,皇帝于庶务并不很通,丞相说得有道理,他也同意了“不错,祝缨本就不好应付,不先有所准备,见了她怕也难与之辩论。”

陈萌在上面为儿子争取到了条件,陈放则被姚辰英盯上了。二人彼此还算欣赏,姚辰英知道陈放此行多半能成事,特意请他过府一叙,只为一件事预算。

他先把祝缨写给他的信拿了出来放到了陈放面前,陈放打开信一看,字迹是他很熟悉,心头先微惊,待看到“西番”便有点感叹这位姑姑是厚道人,还提醒着呢。如此一来,朝廷也该更着力安抚、拉拢安南才是,倒于我的差使有利。

陈放道“哦您曾在西陲多年,与西番也是老对手了。我去见那位节帅,尚书可要我捎什么话去两面钳制说了几十年,可是想在些时建功不过我的差使是修路,只能传个口信,成与不成,军国大事,只怕也由不得我做主。”

姚辰英伸手又把信收了回来“大郎,这也是个烧钱的事项。”

“诶”

姚辰英慢条斯理地道“政事堂对这条路寄予厚望,不敢打扰大郎的正业。只消大郎回来报个实数给我,要用多少钱粮、调多少人伕,我好有个数。否则,这一南、一西两件大事,户部不好安排。数目太虚,就只能顾其中一项。取舍之间,救兵如救火”

陈放怀疑自己能看到姚辰英身后有条尾巴在晃。他苦笑一声“尚书多虑了,从安南回来,只怕我要调任去做刺史督造驿路。到时候还要请尚书高抬贵手哩。”

两人互相谦虚恭维了一阵儿,姚辰英道“你我都想这件事办成,何不坦诚一些”

陈放接了他的话“我这件事儿,我说的都是实话。只是不亲眼见一见,我现在也给不了尚书数目。我回来,必与尚书详谈。”

总算把话说开了。

陈放这才动身,其时已到了一年中最热的时节,陈放此时动身南下实在不是一个好时间。陈放带了几位懂行的工匠一路南下,早晚赶路,中午休息,先到江边上游,再沿着江水往下,查看沿岸地势。

不看不知道,一看之下才明白这路确实不好通。工匠告诉他“大江之上,从来都没有您平日见的那种桥。要么在水流平缓的地方架浮桥,要么是渡船。”像石桥、木桥之类往水底打桩,上面铺上桥面的,想都不要想。

小河小溪还能这么干,一些拱桥就是这么建的,先下桩到河底,把一片河面围起来,抽干水、打桩、做桥墩。然后是铺桥面。一座桥就成了,因此造桥这活计,石匠、木匠里都有人会。

天堑大江,做不了。

而渡口呢,千百年来倒也有几个,但都不大。一则上游水流更急,合适渡河的地方本就不多。二则上游比较靠近西番,也不太安全,大江对面的人烟也不稠密,还多山,山里没有方便的道路,需求不大,要渡口何用

因此渡河之地多半出现在中游往下,到了下游,沿江倒有不少水驿、沿江的城池了。

陈放到江边的时候,刚好又是夏天多雨,眼见河水暴涨,需要考虑的问题又多了一个。直到近秋,又发现了另一种过江的方式。这不是在大江上看到了,是在一条支流上。两岸的通过根连接两岸的索道过江。看起来惊险万分

陈放足在沿岸走走停停了几个月,选定了三个地点。这三个地点各有利弊,也有河滩平缓的,但是又怕船吃水太深,只好做个浮桥。也有河面比较窄,但是中心有礁石的。还有这一面的条件不错,对岸的条件不好的。他犹豫再三,又将索道的方案也列在了最后。

从他选定的地点渡江,只要选有经验的向导、准备好大船,勉强也能过江。问题是渡江之后怎么走安南还没有开始修沿江的路,过了江就是山林、泥泞的一人宽的小路。山林里会遇到什么,谁也说不好。

陈放眼睁睁地看着对岸,惋惜良久才重新收拾行囊,转入官道,一路往梧州去。

到梧州需要先经过吉远府,陈放曾与江政在盐州共过事。当时江政是陈放的顶头上司,两人相处还算愉快,陈放先去拜访了江政。

江政在这烟瘴之地看起来还算习惯,看到陈放先说“你清减了。”再问陈放此来是不是为了新驿路的事。

陈放谦虚地道“是,打发我来跑腿看一看。安南土地广博,纵使新开驿路,梧州与吉远府也是切不开的联系。并不会耽误与使君这里的贸易。”

江政道“我倒不担心这个。”

陈放知道江政奏本的内容,再次出言安慰江政“朝上也有人盯着呢。如今户部的姚尚书也是个能人,又有公心,他不会坐视的。”

江政认真地道“不可掉以轻心此番你回京,一定要提醒令尊呀姚尚书能干是实,他愿意做到什么地步,可不敢说哟。”

“怎么”

江政道“我也说不很准,只是觉得他有些懈怠。那一位,”他往安南的方向指了指,“拜相之前就是在户部,那时是个兴旺气象,这一位,没有的。那一位还隐约有些革除宿弊的味道,这一位一上来,把什么都停了。你说他不会坐视不理,我看他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他说着摇了摇头,又叹气,颇有点不甘,再三让陈放一定要当回事儿,万事不可以都寄托在姚辰英的身上。

陈放只管听,也不许诺,最后反问道“你呢”

江政道“我朝廷用我做什么,我就尽我所能,保一方百姓罢了。”说到这个,他就又想起来余清泉了,开始说余清泉的不妥。又说自己已经收集了一些证据,要告余清泉一状。

陈放道“不至于吧”

“你也是盐州出来的,盐的事儿,你我多少知道一些,他那个样子,不成话。”

两人又细说了余清泉一些事,陈放听了也觉得不妥,不过他沉得住气“秋天了,他往京城缴不上盐税,必有说法。您何必冒这个头只消再等两个月,他没事也要有事,何必让那些小人记恨您您就算不珍惜自己的仕途,也要珍惜百姓,您要走了,此方百姓不知又要落入谁手了。”

好说歹说,江政才勉强同意不上本,转问陈放“你何时回还回来千万过来一趟,我有事要同你讲。”

陈放答应之后,他派人将陈放送入梧州。

梧州刚开始秋收,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神情。

梧州虽然多山,却看得陈放心情一畅。见到赵苏的时候也是笑吟吟的。

赵苏也知道他是干什么来的,笑道“大伙儿数着日子盼着您来呢”

两人在京中是旧相识,把臂言欢,互相拍着后背。陈放左右看看,又认出了项乐、项渔叔侄,也同他们问好。再看赵苏身后,倒有一半人不认识,他开玩笑地问道“阿炼在博州我知道,除了他,你将林风他们藏到哪里去了”

赵苏道“他们哪是我能藏得的都在姥那里。”

“哦”陈放说,“那给他们的礼物,我还得再捎一程啦”

“他们有,我的呢”

“都有。”陈放说。

一旁祝文笑道“哪有在门口就要礼物的使君,请陈大人入府内说话吧。”

一行人顺势进到府里,叙旧,陈放分发礼物,说些客套话。赵苏询问事情进展,陈放知道他必是要向祝缨提前回话,也不瞒着“陛下有意命我主持。”陈放也向赵苏询问安南准备的情况。

赵苏道“你从这里一路往西州,自己看就知道啦。”

陈放道“那我可要瞪大眼睛看喽。”

这对二人来说,已经是十分老实坦诚的对话了,说完,相视一笑。赵苏安排陈放先休息,次日派人护送陈放一行人西行。

自此之后,陈放走在安南境内的驿路上,别是一种体验。整个安南的道路比外面的官道依旧是略窄,胜在修得比较扎实,路也较新较平。每过三十里就有一所驿站,不大,却也够歇脚的。食水、草料都有,房舍虽然简朴却都很新,也有人维护。

陈放的随从看了,也要小声说一句“很像样子哩。”他伴陈放许多年,好些话也能说出来,又小声说祝缨真是太可惜了,好好的丞相到了这穷乡僻壤的。

说得陈放心中怅然,连着两天没说话。

到了博州,又是熟人祝炼接手,祝炼身边的人陈放认识的就更少了,只认得两个人是原来祝府的随从他们如今都有官职了。人几乎都是“獠人”的相貌,大部分个头不高,皮肤微黑。有一半儿的官话极不纯熟,另一半也浅浅带着口音,不过都打扮得很利落。有男有女,女子见人也不羞怯,都大大方方看他,倒把陈放看得不自在。心里直道邪门在宫里被宫女围观也没这么叫人冒汗。

祝炼看在眼里,也不点破,只说“大郎来得正是时候,老师奉阿婆巡游,算算日子,这几天就要回幕府了。”

“巡游”

“对,看一看安南嘛阿婆也喜欢,老师也高兴。”

陈放道“公私两便,确是好事。她们母女也好些年没有在一起了,早年为了公事分隔两地,如今这样正好。不知阿婆身体可好”

“耳聪目明,只是牙齿不太好了,老人家爱吃糖,上下都由着她吃。姑姑发现之后,略管了管,老师向着姑姑,老人家现在正闹脾气哩。”

陈放失笑“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现在动身去西州,还是去路上迎她们”

祝炼道“直接去西州就好,那里如今是苏家小妹看家,也不是外人。你住不两天,老师就能回去了。”

“好。”

陈放也不强求乱闯,沿着大路一气到了西州,祝缨果然还没有回来,接待他的也正是苏喆。

陈放第一次见到西州,见到南方这么大的一片稻田,见到新的西州城。

他轻轻地说“怪不得说修新路,要是有这样一片地方,果然是修得的,也果然是不惧的。”

对面,苏喆率领十余骑出城来迎接。两人也是老熟人,祝、陈通家之好,陈放看苏喆总有几分像看妹子侄女,看她满脸笑意,也知道她过得不差,不由自主地笑道“又长大一些了。”

“早就长大啦请”

苏喆一路叽叽喳喳,又说祝缨快回来了,因为秋收她是一定会回来主持的云云。

陈放却将眼睛放到一个年轻男子身上,这男子的长相在陈放看来只能说是“平头正脸”,个头也不能说高大魁梧,亮点是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这双眼睛老往苏喆身上勾搭,陈放心中泛起一点不快。

苏喆顺着陈放的目光看过去,对这男子也笑了笑,陈放更觉得这两人之间有故事,不由问道“这位是”

苏喆笑道“是黛州别驾家的。”

“祝重华”

男子的官话也不怎么样,带点口音地说“那是我阿妈”

苏喆道“姥说各家子弟也都不能偷懒,安南正缺人才,都要到西州来读书、学做事。他家兄妹俩,都在学堂里读书,兼学着做事。怎么样”

不怎么样

陈放含糊地说“姑姑做事必有道理的。”

他轻轻瞪了一旁的苏晟一眼,苏晟被瞪得莫名其妙。

苏喆道“走,先安置了,再慢慢逛西州越来越繁华了呢”

这个陈放承认,西州城的“骨架”搭得好,规划得也合理,陈放安放好行李,也不着急说正事,先请苏晟给自己做向导,在西州里逛着。

苏晟不疑有他,只是觉得自己与陈枚更熟一点,不知道为什么陈枚的大哥要自己作陪,想来是因为自己的官话更好

他陪着陈放逛了半天,陈放先问一些西州的习俗、祝府各人的情况之类,突然话锋一转,问道“今天那个别驾家的小子,是不是哦,南方风俗,他有没有对小妹唱歌”

苏晟不疑有他,道“那倒没有,他来的时候都快夏天了,没功夫唱呢”

“他们俩”

苏晟耸耸肩“虽然不是头人家的,不过”

陈放撇了撇嘴“哦。”不是他愿意多管闲事,祝重华的来历他知道一点。虽然英雄不问出处,奴隶出身也不算什么,祝重华能做到别驾,虽然安南官职水份比较大,至少能做事。但是祝重华做官才几年这个年轻人,之前的人生都是处在一个奴隶的身份上,他能有多少教养呢又是才开始读书样子看起来就挺“野”。

陈放很忧虑,因为苏喆是在祝府长大的,她读书、习武、做官、有家业继承,无论如何,陈放都觉得她应该值得一个与她有类似经历的男子。

他忽然生出一种想法要不要与姑姑谈一谈

旋即,他又冒出了另一个念头婚姻,结两姓之好,也许这就是安南人自己的安排呢新贵们与老头人家的联姻,拧成一股绳那这就不适合自己多嘴了,人家有父母的。

他正要叹息,苏晟忽然说“来了那个是青叶,看来姥下午就能回来了”

陈放眯起眼睛,看着一个苗条的身影骑在一匹矮马上,奔往幕府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