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都市 > 我家个个是皇帝 > 115 主动请缨

我家个个是皇帝 115 主动请缨

作者:元月月半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9-13 16:37:55 来源:就爱谈小说

史瑶慌忙拉住太子, "殿下别急, 全军覆没的意思为首的将军也被匈奴捉了去?党帛。"

"是的。"党帛偷偷瞟一眼太子,见他太子真被史瑶拽住了才说,"刚才来的小黄门以前经常被常融欺负,皇上因常融诬陷殿下而处死常融, 他就当咱们救了他, 皇上那边有点风吹草动都来告诉奴婢。"

史瑶看向太子, "父皇知道此人吗?"

"父皇大概不知道。"太子道,"知道也不在意。"怕史瑶不信,"父皇对身边的人十分宽容,只要别太过分。"

史瑶:"大军开拔前,父皇有找舅父商议吗?"

"父皇这几年有些小瞧匈奴, 谁也没商议。"太子道,"赵破奴以前时常随霍将军出征, 父皇认为他很了解匈奴,此次才命他为将。"犹豫一下,又说,"舅父可能也是这样想的。"

史瑶:"这是近些年大汉输的最惨一次吧?"

太子点点头, 长叹一口气, "孤去宣室。"

"别提此事。"史瑶道,"父皇主动提到朝中无人可用,殿下也别提舅父。"怕太子误会, "父皇这会儿应该已被赵破奴气得神志不清,待父皇冷静下来, 殿下再提醒父皇可以找舅父商议一下。"

太子觉得史瑶想多了,怕史瑶跟着担心依然说,"孤知道。"说着就往外走,脚迈出去突然想到,"别告诉大郎。"

"不讲也瞒不住啊,这么大的事。"史瑶提醒太子。

太子:"瞒一天是一天,省得大郎小小年纪又惦记着领兵出征。"

史瑶答应下来。然而,夫妻俩忘了小四郎。午时两刻,四郎看到三位兄长回来,跑出去冲大郎招招手,趴在大郎耳边小声说,"大兄,我和你讲,父亲,母亲,有事瞒你。"

"什么事?"大郎没当回事,配合四郎笑着问道。

过去太久,四郎忘得差不多了,"匈奴,还有说,说全,全没,我忘了。"

"是不是全军覆没?"三郎忙问。

四郎仔细想想,使劲点点头,"阿兄好聪明啊。"

大郎和三郎相视一眼。三郎道,"用上全军覆没,肯定是说大汉军队。"抱起四郎道,"母亲现在何处?"

"母亲?"四郎往四周看了看,蹙眉道,"不在了。"

大郎:"别问他了。四郎只顾告诉我们,没注意到母亲。"

"四郎,父亲为何要瞒着大兄啊?"二郎问道。

四郎摇了摇头,"忘了。"忍不住看一眼大郎,担心他为此生气。

三郎:"四郎记下这么多已经很棒。父亲是不是不在宫里?"

四郎点点头:"阿兄厉害,父亲去找祖父啦。"话音刚落,史瑶从殿后出来,隐隐听到四郎提到太子。

史瑶一边向四个儿子走去一边问:"四郎在说什么?"

四郎抱住三郎的脖子。三郎拍拍他的屁股,示意他莫怕,"母亲,听说朝廷出大事了,领兵的赵破奴也被擒了。"

"你听谁说的?"史瑶忙不迭问道。

三郎不过是猜测,没想到是真的,脸色骤变,抬手把四郎递给史瑶,"母亲,孩儿去宣室。"

"站住!"史瑶拔高声音。

三郎僵住,转身看向史瑶:"母亲,旁人不了解孩儿,母亲还不了解么?"往四周看了看,见院里全是人,小声说,"孩儿上辈子也称得上是马背上的人,可以说整个大汉,除了舅公孩儿是最了解匈奴人的人。"

"你们现在才十一岁。"史瑶提醒他。

三郎:"孩儿知道。如果孩儿没记错,今年赵破奴带了两万骑兵出关,连一个人也没逃回来,孩儿总觉得有些蹊跷。"

"进屋说。"史瑶抱着四郎往正殿内去。

二郎抓住三郎的胳膊,小声问:"你的意思有奸/细?"

"我感觉有。"三郎道,"两万人不是少数,哪怕趁乱突击也应该能突击出来几个。"

史瑶:"三郎,前方来报,全军覆没,意思是除了死的全被匈奴抓走了。奸/细不要家了?"

"母亲,不是所有将士都是铮铮铁骨好男儿。"三郎道,"在一些人眼中父母远远比不上高官厚禄。至于妻儿,妻可以再娶,儿子可以再生。更何况现在我们根本不知道有没有奸细。没有更好,有的话我们不知道是谁,也没法把他们父母抓起来,逼他们反匈奴。"

史瑶仔细想想,"听你这样一说,真有内/奸?"

"孩儿只是这样猜。"大汉的铁器比历史上锋利,百姓生活也比历史上好,对朝廷的怨恨也少了许多,在得知刘彻派赵破奴代表应付匈奴时,三郎才没拦着,"大汉兵强马壮,咱们的马现在还有马掌,论长途奔袭,匈奴的良马比不上咱们的马,赵破奴居然还和历史上一样全军覆没,孩儿才觉得奇怪。"

史瑶:"你们去宣室吧。"

"我也去。"四郎忙说。

史瑶瞪一眼四郎:"你别添乱。"

"母亲,让四郎去吧。"三郎道,"他早点知道也好。"

史瑶张嘴想问好什么,话到喉咙眼猛然想到不出意外四郎就是太孙,"到宣室不准闹啊。"

"我听话。"四郎冲三郎伸出手,"阿兄抱抱。"

大郎攥住四郎的小腿,"要这个干什么用的?"

"走路啊。"四郎道。

大郎:"那你为何不下来自己走?"

"我喜欢阿兄。"四郎搂着三郎的脖子,恐怕三郎把他放在地上。

宣室离长秋殿有些远,三郎和大郎、二郎轮流着抱四郎也会觉得累,便命内侍备车。兄弟四人到宣室,宣室大门敞开,刘彻坐在案几后,太子坐在刘彻右侧,父子俩相顾无言。

四兄弟进去,宣室内静的掉根针都能听见,只有四郎没发现气氛不对,大声喊:"祖父,父亲。"

"你们也知道了?"太子说他知道两万骑兵全军覆没,震惊又失望的刘彻也懒得问太子听谁说的,但他知道太子来宣室的时候,三个大孙子还在长信宫,"谁告诉你们的?"

大郎:"此时恐怕已传遍长安。"

刘彻动怒,随即又想到两万人无一生还,哪怕他下禁令,边关百姓也会到处传,"你们过来就是告诉吾这件事?"

"不是。"大郎以前看过《史记》和《汉书》,然而许多细节早已忘得七七八八,便看向三郎让他说。

三郎没提他怀疑军中有细作,直接说:"祖父,此次损失惨重,下次匈奴来犯,孙儿建议派舅公迎战。"

"你说什么?!"刘彻以为听错了,"再说一遍!"

太子忙说:"父皇,三郎还是个孩子,他的话当不了真。"

"父亲,孩儿已十一岁了。"三郎望着刘彻说,"该懂的孙儿都懂,也知道祖父为何不用舅公。父亲可能都不知道原因。"

刘彻这次没有急着开口,无声地示意三郎继续。三郎不顾瞪着眼睛看他的太子,继续说,"匈奴敢频频入寇边塞,便是仗着祖父不会派舅公出战。如果祖父不放心舅公,可派孙儿和大兄为监军。"

太子大声道:"三郎!"

"你先别说话。"刘彻看一眼太子,就转向三郎,"你可知自己在说什么?"

三郎:"孙儿知道。监军一事可以不让舅公知道,对外就说舅公带孙儿历练。舅公那里孙儿和大兄去求他,舅公对孙儿无可奈何,一定会说祖父同意他就同意。至于舅公,祖父大可对外说舅公主动请缨。"

"大郎,这也是你的意思?"刘彻问。

大郎:"不是。"刘彻下意识看向三郎。三郎丝毫不感到意外,刘彻糊涂了,这俩孩子在搞什么?紧接着就听到,"孙儿想亲自上阵杀敌,并不想躲在后方。"

刘彻惊得睁大眼,眼角余光注意到太子扶额,仿佛在说,"他就知道会是这样。"刘彻问道,"据儿,大郎和你说过?"

太子:"父皇初封李广利将军时——"

"李广利一个倡伎都可为将,孩儿为何不可?"大郎打断太子的话,"只因孩儿小?李广早年随舅公出征时年龄大,和匈奴交战立功过吗?祖父是皇帝,以前都敢重用十七岁的霍去病,现在连自己亲孙子都不敢用?祖父何时变得如此畏首畏尾?"

刘彻也忍不住学太子揉揉额角,"朕已经够烦,你就别在这儿胡搅蛮缠。霍去病十七岁,你几岁?不用匈奴人,吾一条胳膊就能把你撂倒。"

"李广一条胳膊也能把祖父撂倒。"大郎道,"可惜李广出关就迷路。"

刘彻没好气道:"说得好像你不会迷路似的。"

"大兄不会迷路。"一直没开口的二郎突然说。

刘彻猛然看向二郎,"为何?"

二郎瞬间意识到说漏嘴,看向三郎。三郎:"舅公说大兄天赋极高。"没容刘彻开口,又说,"孙儿比大兄还要高。"

刘彻长叹一口气,"大郎,三郎,领兵打仗不是过家家。"

"不是过家家?"三郎问。

四郎好奇:"什么是过家家啊?祖父。"

刘彻头疼,冲四郎招招手,"来祖父这里。别看你阿兄,你阿兄不敢拦着你。"

四郎继续看三郎。三郎微微颔首,四郎扑到刘彻怀里,"祖父!"

"吾真是白疼你了。"刘彻捏捏他的小脸,就抬头直视三郎,"不是过家家。"

三郎没说话,大郎笑了,"孙儿还以为在祖父打算命李广利领兵出征大宛时,就把打仗当成过家家了。合着一直不是,孙儿误会祖父了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