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都市 > 我家个个是皇帝 > 90 东宫有喜

我家个个是皇帝 90 东宫有喜

作者:元月月半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9-13 16:37:55 来源:就爱谈小说

太子的脸刷一下通红, 朝史瑶脸上拧一下, "你这张嘴……"

"殿下喜欢吗?"史瑶伸手勾住他的脖子,垫起脚在他嘴上亲一下。

太子顿时觉得脸像火烧,头顶冒烟,下意识往四周看, 宫女宦者俱低着头, 狠狠瞪一眼史瑶, 低声道:"放开孤。"

"不放。"史瑶前世连个男朋友都没有,在室外做出这等大胆举动心儿直颤。发现太子比她还不好意思,反而不虚了,双手搂着太子的脖子,可怜兮兮问, "殿下不喜欢妾身了?呜呜……妾身好难过啊。"整个人压到太子身上。

太子条件反射抱住她,史瑶乐了, 又垫起脚在太子唇上嘬一下。

"还想不想吃了?"太子威胁道。

史瑶眼珠一转,嗲嗲道:"妾身想吃你。"

"你——"太子一看她耳朵红了,猛然意识到史瑶也不好意思,扯了扯嘴角, "孤今日就满足你。"不待史瑶反应, 拦腰抱起她。

咕噜!

史瑶整个人僵住。

太子脚一顿,咕噜声再次传进耳里,再仔细听, 又听到两声,顿时乐不可支, "吃饭还是吃孤?"

史瑶第一反应是埋到太子怀里,朝他胳膊上拧一下,恼羞成怒,"不准笑!"

"好,孤不笑。我们是回卧室还是去正殿?"太子故意问。

史瑶又朝他胳膊上拧一下。太子倒抽一口气,把人抱到正殿,就令杜琴摆饭。

太子晌午在博望苑吃的米饭,晚上不想再吃饭,回到长秋殿就令厨子做面条。冬天长秋殿的庖厨里每天早上都会煮一锅骨头汤备用。

五个主子不喝,汤就会进入晚上值夜和寅时就起来准备食材的人腹中。史瑶大方,知道汤被底下人喝了也没发过火。久而久之,无需史瑶吩咐,厨子也会在每日寅时四刻食材送来后,先煮一锅汤。

太子不知内情,他知道每天都有汤,有时是猪骨汤,有时是羊肉汤,有时是牛肉汤,有时是鸡汤。太子吩咐厨子煮面时,就多提了一句用汤煮。

面条上的肉是白色的,汤里还飘着黄黄的油花,太子问道:"这是老母鸡汤?"

史瑶:"三郎要喝糁汤,太官令上午就送来两只老母鸡。鸡有些年头,晌午没炖烂,妾身打算让厨子晚上做,没想到他仨不回来吃了。"

"让厨子留着,明天早上做给他吃。"太子知道糁汤,《礼记》中有记载,"听你的意思,你以前吃过糁汤?"

史瑶:"妾身吃的和殿下知道的肯定不一样。"

"说说看。"太子道。

史瑶:"这里的糁汤是肉汤煮米或者麦粒,妾身喝的是鸡蛋打在碗里搅匀,舀一勺热滚滚的鸡汤倒碗里,鸡蛋瞬间烫熟,随后撒上葱花和鸡肉丝,一碗糁汤就好了。"

"这么简单?"太子惊讶。

史瑶:"是呀。鸡汤里已有盐、姜等香料,也无需再加旁的东西。"说着,咽了一口口水,"殿下想喝吗?"

太子看她一眼,笑道:"也行。"随即叫来杜琴,令厨子煮两碗。回过头看到史瑶碗里空了,忍不住问,"你的面吃完了?"

"不知为何今天特别饿。"面是用盆盛的,史瑶和太子吃的时候盛碗里,说话间史瑶又舀一碗,"可能天冷的缘故,看到冒烟的东西就想吃。"

太子:"你天天说吃多了米和面人容易犯困,吃这么多面,吃饱又该困了。吃了睡睡了吃,过几天又该说自己胖了。"

"天暖和了再减肥。"史瑶想说她还年轻,新陈代谢快,一段时间少吃点就瘦下来了,不过,实在太饿,就没和太子解释。

史瑶脸颊圆润,身上不算胖,太子虽然不喜女子太胖,史瑶再吃胖一点也没到要节食的地步。刚刚不过是随口一说,见史瑶真的很饿,便把面留给她,太子吃菜。

史瑶吃完第三碗面,糁汤端上来,慢慢进食的太子才吃个半饱,还没到饱的看到山珍海味都没胃口的地步。喝一口糁汤,太子点点头,"这个汤适合早上食,配上鸡蛋饼或蒸馍都行。"

"妾身还知道一种辣汤。"史瑶道,"殿下想吃,妾身明天早上令人准备,明晚做辣汤。"

太子:"为何要到明晚?"

"那个东西做起来很麻烦。"史瑶道,"面和成团,然后放水里洗面,洗到最后只剩面筋,面筋是辣汤最重要配料之一。"

太子思索一会儿,发现史瑶每日挺闲,便说:"做吧。"

翌日早上,太子吃了早饭,史瑶还没醒。太子总感觉不对劲,晌午回来,太子踏进长秋殿就转到庖厨,问正在做饭的厨子,"太子妃有和你们说晚上做辣汤吗?"

一众厨子不约而同地地说:"没有。"

太子到正殿也没提醒史瑶。傍晚回来,太子便感觉殿内静的吓人。于是就问今日当值的阮书,"太子妃呢?"

"在卧房里歇息。"阮书道。

太子挑了挑眉,道:"吃过晌午饭睡的,一直睡到现在?"

阮书惊讶,满脸写着,殿下怎么知道的?

太子心中顿时有个预感,"三郎呢?"

"在偏殿。"阮书道,"婢子去喊三皇孙?"

太子:"不用。"转身走几步,推开偏殿门,看到二郎在床上,三郎和大郎在底层下棋。再仔细一看,二郎是趴在床上的,"二郎,在做什么?"

"父亲?"二郎忙坐起来,"孩儿在雕大兄。"

三郎和大郎也站起来行礼。太子抬抬手,示意他们继续下棋,别管他。太子走到床边,看到枕头上有块木头,还有几个大小的不一的刀,"你一年前才开始学雕东西,现在就会雕人了?"

"是呀。"二郎拿起来给太子看,"父亲,你看,大兄的脸已经出来了。"

太子拿过去一看,惊得睁大眼,"真是你雕的?!"

"是呀。"二郎笑着说,"孩儿今晚就能雕好。明日就雕我们一家五口。"

太子把木块还给他,道:"恐怕得雕一家六口。"

"六,六口?"三郎下意识看大郎。

大郎霍然起身,砰一声,脑袋磕到床板上。太子吓一跳,低头一看,大郎正揉脑袋,"怎么这么不小心?"

"父亲说六口是孩儿认为的那个意思吗?"大郎不顾疼痛忙问。

太子看向三郎,"还得他去把脉。"

"母亲在哪儿?"三郎问出来,突然想到,"母亲还没醒?孩儿现在就去。"套上鞋就往外跑。

二郎慌忙从床上滑下来,"等等我。"趿拉着鞋跟上去。

父子四人蹬蹬瞪跑到卧室里,史瑶还在床上呼呼大睡,哪怕迟钝如二郎也意识到不对,"母亲好能睡啊。"

三郎看向太子。太子微微颔首,三郎轻轻拿出史瑶的胳膊。大郎和二郎不由自主地屏气敛息。过了好一会儿,三郎把史瑶的胳膊塞被褥里。太子忙问,"是不是?"

三郎正想点头,一看到二郎,小声说:"出去说。"到廊檐下才点点头,"两个月了。"

"两个月?"太子皱眉道,"你没看错?如果是两个月,你母亲不可能不知道啊。"

三郎想说,母亲只生过孩子,没怀过孩子,不知道很正常。话在嘴里转一圈,"母亲以前吃过午饭也犯困,最多睡半个时辰就会醒,现在一睡就是半天,胃口也极好,父亲今日没发现,过两日母亲也会意识到不对。"

"你说得对。"太子突然想到,"不对,以前有你们的时候,你母亲吃什么吐什么。"

大郎:"也有可能第一次吐的太厉害,这次就不吐了。"

"不是没这个可能。"三郎道,"父亲,现在叫醒母亲吗?虽然怀孕之初需小心谨慎,也不能让母亲一天睡到晚。"

太子想一下:"我去喊醒她。"

史瑶醒来得知她肚子里有个孩子,感觉很神奇,一边摸着肚子一边问,"我怎么没什么感觉?"

"你——"太子想说,你又不是第一次怀孩子。随即想到,史瑶上辈子没嫁人,这辈子直接生,"他才两个月大,你能想有什么感觉?"

三郎笑道:"母亲,再过两三个月,你就有感觉了。"

"母亲现在也有感觉。"大郎看向三郎,"你忘了么,母亲一天要睡六七个时辰。"

二郎:"大兄说得对。母亲,孩儿雕我们一家的时候,是雕阿弟还是雕阿妹?"

"阿弟。"三郎没容太子开口,就说,"只能是阿弟。"

太子笑道:"你现在这样说,就不怕他和你对着来啊。"冲史瑶的肚子努努嘴。

"他敢变成女的出来,孩儿一天揍她三顿。"大郎道。

史瑶朝他后脑勺一巴掌,"你怎么就不怕我一天揍你五次呢?"

"母亲!"大郎捂着后脑勺,"孩儿随口一说,又没真揍他。"

史瑶:"你倒是想呢。你敢吗?"

大郎想说,我有何不敢。随后意识到他们家老四在史瑶肚子里,打小四就是打史瑶,"孩儿不敢。"

"你们母子别吵吵了。"太子已有三个嫡子,得知史瑶有了很高兴,也没到欣喜若狂的地步。任由母子四人闹一会儿,太子就说,"我们去用饭,明日再禀告父皇和母后。"

史瑶起身就往外走。三郎慌忙扶着史瑶,"母亲,你现在不是一个人,虽然还没什么感觉,可是不能真当他不存在。"

"对,慢慢走。"太子跟着道,"我以前听太医说,头三个月要小心谨慎,明日孤再宣太医来给你看看。"

史瑶看看太子,又看了看三郎,"不能走太快?"

"也不能起太猛,坐下时更要小心点。"三郎道,"沐浴时多喊几个人伺候,从浴池里出来也让人扶着你。"

史瑶想起前世有了身孕照样拍戏的女演员,皱眉道,"至于这么小心吗?"

"你生了他们八年才怀上,还是小心为好。"太子道,"过两个月胎稳了,就无需如此谨慎。"

三郎笑道:"到那时候让母亲四处走动,母亲也懒得动。"

两个月后,史瑶依然没出现孕吐,吃什么都香,因肚子大起来,坐一会儿就浑身不舒服,恨不得一天躺到晚。

皇后得知史瑶又有了,怕她又怀两个甚至三个,免了史瑶请安,也不许旁人打扰她。二郎怕史瑶生个小阿妹,就没有雕他们一家六口,改雕刘彻。

三月十二,休沐日,早饭后,太子扶着懒得动弹的史瑶走出长秋殿,在长乐宫内遛弯消食。三个即将当兄长的小孩跑去宣室。

李夫人病了,刘彻去看李夫人,三个小孩到宣室时刘彻不在。把宣室当成自己卧室的三人推门就要进去,小黄门常融拦住,"大皇孙,二皇孙,三皇孙,不能进。"

"为何?"大郎疑惑不解。

常融:"殿内有许多奏章。"

"我们又不看奏章。"今日风有些大,站在门外吹得不舒服,大郎推一下常融,"让开。"

常融下意识想让开,突然想到刘彻有意令李广利征讨大宛。在常融看来李广利都不如被刘彻嫌弃的东方朔,更无法和卫家的三个小侯爷比。他一个阉人都懂得,常融不信刘彻看不出来,偏偏重用李广利,常融认为刘彻要扶持李家,牵制卫家。

太子和卫青素来亲睦,荣辱与共,常融就误认为刘彻对卫太子也有些不满。实则不然,刘彻只是担心外戚权威过大。这一点常融自然想不到,挡在门口,"求三位皇孙别为难奴婢了。"

"我叫你让开是为难你?"前世今生,除了父母还没人敢这样大郎说话。大郎厉声道,"别逼我动手。"

东宫嫡长子脾气大,常融一直都知道,可是一想到室内案几上确实堆许多奏章,他的理由很充分,"奴婢不敢。"

三郎抬腿一脚。扑通一声,常融跌到在地。

"这不就行了,和他费什么话。"三郎抬手推开门就往里面走。

大郎愣了愣,转向二郎,又看了看已进去的三郎,讷讷道,"他的脾气何时变得这么大?"

"我,你问我,我问谁啊。"二郎跟进去,就问三郎,"你今天不高兴?阿弟。"

三郎反问:"有吗?"

大郎转身指一下,还搁地上坐着没回神的常融,让三郎解释。

三郎瞥常融一眼,轻笑一声,"你说他以后见着咱们还会像见到祖宗似的吗?"

"你逼他搬弄是非?"大郎恍然大悟,"不错,不错,我怎么就没想到呢。等等,你怎么也不提前和我说一声?"

三郎:"临时起意。"说着走到案几前,翻开奏章,"你也来看看,大兄。"

"不太好吧。"大郎下意识往外面看一眼。

三郎:"大不了祖父回来后,向祖父透露一点咱们不想当皇太孙,祖父就顾不得对咱们起疑心,改追问咱们为何不想当太孙。"

"我的理由是现成的。"二郎把白色丝绸里的木偶拿出来放在案几上。

三郎笑眯眯看着大郎说:"我的理由也是现成的。"

"我的理由,好像不行。"大郎想一下,"不如我就勉为其难——"

三郎收起笑脸,"勉为其难?信不信在弄死外面那几个小人之前,我先弄死你,嗯?"

"你怎么也和他学会了,动不动要弄死人啊。这样不好。"无论大郎有没有放弃皇太孙之位,二郎都当他故意逗三郎,"你不是要看奏章?快点看,再过一会儿祖父就回来了。"

三郎瞥一眼大郎,面无表情道:"玩笑不好笑。"

"你也知道是玩笑啊。"大郎撇撇嘴,"你怎么就不怕我先下手为强?"

三郎:"你敢动我,母亲不会放过你。"

大郎没话了,嗤一声,拿起奏章,不禁皱眉,"祖父又要出去?"

"去哪儿?"二郎忙问。

大郎递给他,"行幸河东,祭祀后土。"

二郎翻开一看,内容是向刘彻禀告此行都有哪些官吏随行,"为何没听父亲提过?"

"兴许怕母亲跟着操心。"三郎突然想到一件事,"父亲还没把育苗种稻的事告诉祖父?"

大郎想一下道:"祖父回来问问。"

刘彻回到宣室看到门敞开,三个孙儿趴在案几上,有一丝不快。走到殿内,大郎没容刘彻开口,先行礼,后问稻子的事,三郎跟着说一年两熟。刘彻心中那点不快瞬间消失,忙不迭问:"你们听谁说的?"

"父亲说的。"三郎道,"父亲托他认识的农夫试种,可孙儿听说这边的地不适合种稻,孙儿怕父亲试不成,看到这份奏章,孙儿想请祖父让河东的农夫试一下,可以吗?祖父。"

此时此刻刘彻脑海里只有"一年两熟"四个字,想也没想就说,"当然可以。"

"谢谢祖父。李夫人的病好了没?祖父。"三郎关心道。

刘彻摇了摇头,道:"先不说她,把你们从太子那儿听到的再详细同吾说一遍。"

"祖父,先不说稻子。"二郎跟着说,"祖父看这个,是孙儿雕的,是不是和祖父一模一样?"把木偶递到刘彻手中。

刘彻低头一看,仿佛看到铜镜里的他,不禁抬头看向二郎,不敢置信地问:"你雕的?"

"是呀。"二郎道,"孙儿还雕个大兄。阿弟出生后,孙儿还要雕我们一家六口呢。"

刘彻张嘴想夸二郎,突然想到不对,"一家六口?没有吾?"

"祖父和我们又不是一家人。"二郎不假思索道。

大郎和三郎齐刷刷看向二郎。

刘彻似笑非笑地说:"再说一遍,朕没听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