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都市 > 大宋悍臣 > 第133章 破防(二更)

大宋悍臣 第133章 破防(二更)

作者:鼠猫狗鸽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26 11:36:46 来源:就爱谈小说

宋煊与范仲淹所说的情况。

晏殊会不知道吗?

朝中的哪些宰相,也不如他们两人有见识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

但这就是大宋的国策,轻易动不得,是不能触及的禁忌。

自从太祖皇帝推行中央集权后,厢军的地位一落千丈。

别看归德军是赵匡胤起家的军队,但如今在这宋城里,归德军也是烂成一滩泥。

在宋朝的兵制体系中,禁军是最为精锐强悍的。

但厢军又是与禁军紧密相存,不可分割的整体。

厢军是禁军扩军的主要兵源,同时也是吸纳不合格禁军的最佳载体。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正是因为厢军的存在,大宋禁军体制才得以正常运转。

再加上厢军的主要兵源是囚徒和流民等社会不稳定分子。

虽然这样一来更使得厢军的素质堪忧,但它的存在却可以有效减轻社会治安压力。

“朝廷只需要他们不会去作乱就行了。”

在座的也没有外人,晏殊并没有说的云里雾绕的。

张方平闻言眼睛微微睁大了一些,他本以为朝廷养着厢军是为了防御契丹南侵。

虽然两方之间有了多年的和平,但是人家占据了燕云十六州,可以直接陈兵攻打开封府,而己方只能被动防御。

晏殊进一步解释道:“自古以来流民的安置问题都成为各朝各代的“老、大、难”问题,处理不当,必将“后患无穷”。”

“而在此问题的处理上,大宋就别开新路,通过招募流民为厢军,既充实了军队实力,又维护了朝廷的安全。”

“虽然战力堪忧,但人数众多,看护东南已经够用了。”

晏殊的潜台词是宋与西夏、辽等强国接壤,为防其略边,宋廷将大部分禁军驻于西北和北方。

因此不可能动用太多禁军镇守东南。

而大宋常备军种主要是禁厢二军,所以厢军成为东南的主要镇守力量。

从开国皇帝赵匡胤就看不上南人的习惯一直保留下来。

他认为预防南方叛乱用不着太精锐的士卒,故而也放心用战力不强的厢军镇守东南各地。

况且厢军镇守地方,防区几乎涵盖了大宋所有州郡。

雍熙北伐失败,也就是赫赫有名的杨业被俘绝食而死的那次战役。

名臣张齐贤在雍熙在宋军处于极度被动的形势下,也是依靠厢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两次击退契丹的进犯。

宋煊呵呵一笑:

“其实晏相公说这么多,也不过是解释了朝廷招募大批厢军的重要性,但并没有让他们生活更好一些,完完全全是转移话题,同朝中的宰相说辞并无不同。”

范仲淹方才也被晏殊的一通话给带歪了思路,没等他消化这些信息,便被宋煊给强行扭转过来了,遂又看向晏殊。

晏殊无奈的笑了笑:“问题是存在的,若是裁撤大规模厢军,他们连点日常进账都没有,你觉得他们会不会去叛乱?”

“就算给他们提高一些俸禄,整个大宋那么多厢军士卒,朝廷能拨一年,可年年都能拨吗?”

“大宋的税收也并不是那么的高啊!”

“谁都能看出问题,但问题该如何被妥善解决,才是最大的难题。”

晏殊瞥了宋煊一眼:

“你小子莫要只做出一点成绩就来与我炫耀,你宋十二心中装的是一两个县的百姓也就到头了,可朝廷那些宰相心中装的可都是九州万方啊!”

宋煊:???

这话听着怎么那么熟悉呢!

不过也正常。

人家高官在位十几年,如何能低头。

“俺看书学习的时候,对一句话印象十分深刻。”宋煊瞧着晏殊笑嘻嘻道:

“文章写尽太平事,不肯俯首见苍生。”

晏殊一下子就有些破防了。

大宋到了如今这个地步,又不是我造成的。

你小子够不着朝中宰相,可这来刺激我?

我不过是被他们踢出来的碍眼之人,哪有什么势力去改变朝廷格局?

改变大宋百姓的生活困苦?

他强忍着心中的怒气,瞧着宋煊:

“宋十二,有本事你先把宋城这些百姓全都带动起来,让他们过上比以前好的生活,再来与我探讨那些虚头八脑的话。”

“要是论从鸡蛋里挑骨头这事,你远远不如朝廷的那些台谏官。”

晏殊说完后便起身离开,宋绶也叹了口气,转身跟上。

倒是范仲淹瞧着宋煊:

“十二哥儿,你太激进了,今后莫要总是急于求成,在书院里要好好磨磨你的性子。”

宋煊站起身来行叉手礼瞧着他们下楼。

“十二哥,你方才为何要说那些话?”

“想说便说了。”宋煊见张方平眼里露出疑惑之色:

“好吧,俺承认是话赶话了,下意识的想要掀开他们的遮羞布。”

“哈哈哈。”

张方平抚掌大笑起来。

这才是十二哥的性子嘛。

虽然他平日里看着颇为冷漠,但骨子里还是愿意帮助人的。

要不然勒马镇那个小地方,人人都说宋十二是三害之首。

可同样也有许多受了他恩惠的人,听到有人这样说,直接出面反驳,甚至与他人动手,不许如此污蔑宋十二。

“当然了,这种话,俺在朝廷当中是不会轻易说出来的。”宋煊站在窗户旁瞧着晏殊气汹汹的远去:

“晏相公还是面皮太薄,太要脸了,责任心强!”

“为何这么说?”

“朝中那些担任宰相的人,没有一个会听了俺这样的说辞直接气的拂袖而去,他们心中才是真正装着九州万方,纵然真的死一两个县的人,那在他们看来又有什么关系呢?”

“接着奏乐,接着舞,才是他们那种装着九州万方之人的感觉。”

张方平愕然。

庆历二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同时,晏殊才正式拜相。

结果没当两年,就被新党成员给弹劾外放,认为他这个宰相对西夏过于软弱,以及在天子生母的事情上翻旧账做的不好之类的。

“晏相公不喜斗争,善于自保,又细腻敏感,权谋对于他而言,还是过于复杂了。”

宋煊认为晏殊自己个在朝廷中枢觉得事情过于复杂。

他只能主动外出避祸,寄情山水的同时,也想要做出一番事业来。

那便是培养更多的学子。

将来也好取代朝廷当中的那些蝇营狗苟。

可宋煊觉得晏殊的思路不太对,他自己都不想在那个泥潭里搅和。

其余学子没有人照拂,真能卷起什么风浪吗?

晏殊出去之后,便招手叫仆人去打听在宋煊这里做事的人家住在哪里。

他要去瞧瞧。

三人便溜溜达达的过去。

何三此时早就带着妻女一路生风的到了家里,关上屋门,三个钱袋全都摆放在小破桌子上。

何老太太面露疑色,开口询问:

“我的工钱,宋少爷也结了吗?”

何三便给她娘解释了一遭,宋煊的说辞。

总归是钱归个人,不会代发,到时候还要领钱按手印呢。

“那我这就去。”

何老太太说完就要让儿媳妇把裙子脱了。

她出门一趟,又瞧见儿媳妇从屋子里出去,在门上把成品裤子给拿回来了。

“娘,宋少爷给了开门红包与一些布料,我便做主让人给娘做了裙子。”

虽然布料是麻布,但总归是解决了家中只有一条裙子的窘迫之事。

然后其余布料又搞了两条围裙。

大宋许多劳动妇女都会如此,为的是避免搞脏了为数不多的衣服,还有厨娘,以及酒楼的服务人员皆是会如此做。

如此一来她们二人的衣服,就不会磨损的过于厉害。

“娘快试试。”

何老太太虽然知道不该花那个钱让别人去做,但也是儿子儿媳的一番心意,她接过抚摸了一下针脚,倒是挺密的,人家没有糊弄。

“你把旧裙子脱下来,这个新裙子给你穿。”

何老太太见儿子儿媳脸上笑容一顿,连忙摆手,遂主动解释:

“你们都在宋少爷的店铺里做工,那里进进出出的。”

“万一前堂忙不过来要你们去帮忙,穿的过于寒酸,岂不是丢了宋少爷的脸面?”

“谢谢娘。”

何氏更是面露喜色。

她还是当新娘子那年有过新衣服呢。

“还有小茹,宋少爷赏给你的一百文你就自己揣着,兜里有点余钱,不会被人轻易拐走,长这么大也该置办一件新衣服,剩下的就买些布料,奶奶亲自给你做一身。”

何小茹面露惊喜之色。

她着实是没有料到会有这样的惊喜。

何老太太虽然明白宋煊不会把自家孙女纳入房中。

毕竟她姿色不佳,但若是留在宋府当个仆人,那也是极好的。

至少能够让孙女养养身体以及给自己攒些嫁妆。

人家十二郎是个读书种子,将来是要当官老爷的,但总得有些信得过的人为他奔走吧!

“谢谢奶奶。”

何小茹立即开始数铜钱。

她知道钱是给家里挣的。

家里养活这么多人口,吃都吃不饱。

就不要考虑其他的事了。

奶奶能把宋少爷的赏钱给自己,她如何能不感到意外?

何小茹把钱仔细的放进宋煊给她的钱袋里,嘴角止不住的咧开。

足足一百文的巨款!

是自己从小到大都没有掌控的数量。

何小茹整个人都被巨大的欣喜所包裹。

何三瞧着家人如此齐心协力,嘴角也是咧开,无声的发笑。

“爹爹,今天还能吃肉包子吗?”

听着小儿子的面带希翼的询问,何三顿时觉得自己应该豪气一把:

“吃什么肉包子,今天炖猪肉吃!”

“好唉!”两个幼童蹦蹦跳跳的。

倒是何老太太开口道:“刚挣点钱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

“娘,这不是高兴嘛。”

“你们在家待着,小茹跟我去宋少爷那里结工钱,回来买些肉和布料,你们在家看着孩子,生火煮些粥,要稠一些。”

“唉,好,好。”

晏殊站在所谓的军营街道,这里的路是真的烂。

下点雨就会灌倒士卒的院子里。

许多孩童身上皆是没有衣服。

都这个点了,家里炊烟也很少有燃起的。

她们这些妇孺脸上都是愁苦之色。

青壮年都没见一个。

“他们一天只吃两顿饭吗?”

“应该是这样的,甚至不是劳力,一天只吃一顿的也大有人在。”

范仲淹这些年在基层待的时间长,对于百姓的民生是有些了解的。

晏殊哑然。

照此下去,到了冬日兴许要死上多少人呐!

就这种屋子,叠加肚子里没食,她们如何能御寒?

晏殊突然觉得宋煊说的是有几分道理。

在南京的厢军尚且如此窘迫,那大宋别处呢?

朝廷拨出不多的钱粮,用口吃食吊着你不造反就行。

至于其他的,自己个想办法。

晏殊看见为宋煊做工的人家出来,祖孙俩虽然身上穿的依旧破旧,但能看的出来脸上带着笑。

大抵是人逢喜事精神爽。

日子有了盼头,才会更加拥护朝廷吧?

晏殊再瞧着其余妇孺脸上的麻木、愁苦、了无声息,甚至连孩童也没有多少力气奔跑玩闹,心思越发沉重。

“看样子书院的缺口资金用不着我来想办法,但是这些百姓赚到更多过冬的钱,还需我这个父母官来想想办法。”

“同叔。”宋绶安慰了他一句:

“在你来之前,他们便已然生活十分困苦,这根本就不是你的缘故。”

“是啊。”

晏殊踩着烂泥巴,往回走:“在我来之前如此,便是对的吗?”

宋绶怔住。

范仲淹跟上开口道:

“晏知府,光靠着宋煊售卖那个话本,根本就无法雇佣如此多的妇孺,还需要想办法为她们提供做工的机会,要不然光靠朝廷的拨款,根本就无济于事。”

晏殊低着头,一时间也没有想出什么好主意?

难不成要靠着丝绸吗?

可是他对于这行不是很了解,但又不能暴露了自己的想法,免得被商人获悉,这帮人才是最善于钻营的。

而且胆子也大!

宋煊多年的经商经验,敢想敢做,晏殊猜测就是来源于此。

“既然晏知府想要管一管百姓的民生,在经商方面,不如与十二哥儿多碰一碰,此子脑瓜子灵光,兴许就能想出办法来。”

晏殊却是止住脚步:“安能让他小觑于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