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第五疗程前夜·共通之心
「不必成为秘诡师,
你也能在神性剧场中说出人话。」
走廊安静,连空气都似乎放缓了流动。
CT观察室的门早已关闭,封存着他们一整夜“谁是谁”的答卷。
可在门前,这群刚刚彼此确认存在的幸存者,却比任何时候都沉默。
林恩走在最前。
她的步伐一向利落,像她的判断一样干脆。
可当拐入下个科室通道前,她忽然慢了下来,回头看向林婉清。
“你刚刚……真的很厉害。”她开口,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
林婉清一怔,下意识垂下眼。
“我只是……”她嗓音微弱,“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
“不,是你真的厉害。”林恩认真地说,“你不是秘诡师,没有卡牌,没有武器,甚至没有抗幻觉的理智结构。”
“但你在镜前告诉塞莉安——‘你不是答她是不是可信’,你是说‘你没能看懂她’。”
“那不是秘诡术语。”
“那是——人类之间试图理解彼此的方式。”
林婉清轻微睁大了眼。
她没想到,自己那句几乎是下意识的直言,有人“听懂”了。
“你……”她低声,“你不觉得我说太多了吗?”
“不会。”林恩轻轻摇头,“我能看出来你比我们都害怕,可你还是走了进去。”
“所以我想问个问题。”她顿了顿,目光带着罕见的温柔与探究。
“你说的那些关于人格测试的理论,和‘星灾’很像。”
“你也是第一次进入秘诡世界吧?”
“可你那套模型……让我想起我在旧书数据库里读过的《星灾前兆反馈路径》文献草案。”
林婉清的呼吸一滞。
她停下脚步。
“……你发现了?”
“不是你故意暴露。”林恩柔声道,“只是我们太习惯在术语里交流,忘了你从不缺席。”
“你愿意说说吗?”
“你怎么看‘星灾’?”
林婉清低头看着自己的笔记本。
那本她从进城那天起就没放下的笔记。
片刻后,她翻开其中一页,深吸了一口气。
她没有说“我不懂”,也没说“只是猜的”。
她说:
“我有一个心理模型。”
“不是秘诡学派的,不是教会体系的。”
“是我博士论文里构建的结构性自我扰动模型——的拓展态。”
“我不懂秘诡。”她抬眼看众人,声音低却坚定。
“但我研究人类精神结构十年。”
“而星灾……更像是一场精神结构的全面异化,而不是某种宗教意义上的神临。”
她摊开笔记本,翻到一页密密麻麻写着公式与箭头的草图。
那原本是一个关于人格应激适应性的理论模型,
可在此刻,这些箭头与数据,忽然有了极强的现实对照。
“我的课题,是关于高认知负荷下意识系统的自我重组机制。”她解释。
“我试图建模:当一个人同时面对多个冲突性自我时,他是否会崩解。”
“星灾……在我眼里,不是启示,不是升格。”
“它是一个自我熵爆的极端情境。”
段行舟皱眉:“熵是……混乱吗?”
“信息学角度的熵,确切地说,是系统内部信息不确定性的度量。”
司命接道,声音平静,“在封闭系统里,熵只会增加,直到系统彻底崩溃。”
林婉清点头:“星灾,不是神的声音。”
“它是信息超负荷的终极诱因。”
“一个人能处理的认知输入是有限的。当你被灌入太多高纬概念、逆向逻辑、否定性的自我可能性时——大脑的‘身份系统’就会崩塌。”
她翻到下一页,一个简洁却极具结构性的手绘图赫然显现:
一个三层同心圆。
外圈标注:“行为构成层”;
中圈标注:“信念核”;
最中心的一点写着:“自我叙事本体”。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一个自我叙事中。”她解释。
“‘我是林婉清,一个心理学博士,我相信逻辑,我尊重规则,我害怕混乱。’这就是我自述的第一人称故事。”
“但当星灾来临,这个故事会崩。”
“不是让你否定,而是让你怀疑——所有章节都是假的。”
“你不是心理学家,不是博士,不是你爸妈的孩子,不是你朋友的朋友。”
“你甚至不是一个稳定的‘你’。”
“你只是——一个被多重可能性撕裂的变量体。”
“你会经历一千个‘我’:疯的、死的、叛变的、背叛的、虚假的、空壳的。”
“你会听到自己亲口说出你从未说过的话。”
“看到你杀死你自己。”
“在星灾中——唯一的胜利,不是战斗。”
“是你在走出废墟后,还能喊出自己的名字。”
一阵风,从走廊尽头的裂隙中吹来,吹动她笔记本边页微微扬起。
众人沉默良久。
司命走到她身边,低声问道:
“那你呢?”
“你还能喊出你的名字吗?”
林婉清回头,轻轻点头,笑了一下。
“我叫林婉清。”
“我还没疯。”
“但谢谢你们,让我在疯之前——被人听懂了。”
走廊里沉默下来。
连尽头那枚每隔十五秒闪一次的红色提示灯,都仿佛短暂失去了节律。
司命缓缓止住脚步。
他转头看向林婉清。那张清瘦却坚毅的脸,在白色灯光下带着几分疲惫的苍白,
但她的每一句话都清晰而坚定,像一枚枚刻在神经末端的字。
“你……”他的声音低得几不可闻,却像一根细线,从沉思的深井中缓缓牵出,“你研究这些,是为了什么?”
林婉清没有立刻回答。她低下头,右手轻轻摩挲着笔记本封角,那动作像是一种回忆,也像是一种哀悼。
“因为我妈妈,在我六岁那年起,就不认得我了。”
她的声音不带起伏,却带着某种压抑到极致的平静。
“她叫我‘医生’,‘护士’,‘姐姐’,但从不叫我‘婉清’。”
“医生说她患了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
她微微一顿,目光落在地砖上,“但我知道,她只是再也想不起‘我是谁’。”
她咬了咬唇角,“所以我开始问自己,‘认得一个人’这件事,真的是记忆出了问题吗?”
“还是说,我们所有人,其实都只是活在别人脑海里的一段剧本?”
“别人记得我们,我们就存在;别人忘了我们,我们就失去了姓名。”
她声音不高,却像刀划过纸页,在走廊的寂静中格外清晰。
司命轻轻拍了拍自己的额头,像是想把某种沉积的东西敲出来。
“……该死。”
“你说得太对了。”
“我太久没这么听人讲话了。”
他转头看她,第一次,那双眼不再浮躁不羁,而是认真得近乎近视者才会有的凝视。
“我沉迷秘诡世界太久,术语、卡面、词条……就像一张又一张可以压在命运上的赌注。”
“可你让我想起,有些问题,根本不是用秘诡解的。”
“尤其是——人。”
他顿了顿。
“特别是——人之为人的心理机制。”
“谢谢你,婉清。”
那句“谢谢”落下时,走廊上方昏黄的灯忽然微微一晃,
仿佛整个秘骸之城的空气中,被灌入了一线久违的温度。
林婉清低头将笔记本重新系好。她恢复成了那个一直跟在队伍后、用笔记默默记录一切的她。
但她眼神变了。
那不是“观察者”的距离感,也不再是“记录者”的客观。
而是“同一段旅程中的一员”的参与。
她在参与,成为他们剧本的一段,而不是试图站在页外解读。
司命轻声落在她身侧,步伐依旧不快。
他沉思片刻,忽然低声问道:
“你刚才说的‘人格熵爆发’……有没有一种可能?”
林婉清转头,眼神中带着警觉。
“什么可能?”
“我们都默认星灾是一场结果。”司命缓缓道,“一场无法控制的、不可预测的精神坍缩。”
“但如果……它不是结果,而是——可以被预测的机制?”
他的话让所有人脚步一顿。
格雷戈里微微睁眼,像是被戳中了某种深藏的记忆,盯着司命,没有说话。
“换句话说,”司命继续,
“如果星灾不是神的启示,而是‘人格剧本替换系统’的最终版本……那我们就不是等待升格的选民,而是——”
“模型。”
林婉清几乎下意识接上。
“如果是这样,那星灾不是裁判,是算法。”
“不是失败的代价,而是流程的下一阶段。”
她脑海里飞快构建结构图,意识到自己的“结构性扰动模型”在这个假设下产生了全新的延伸可能。
“那它就不是不可控的。”她声音低沉却带着一种清晰的锐意,
“就像心理结构模型里定义的‘投射-反馈-自我识别’闭环。”
“如果我们能在崩溃前,把投射的外部冲击视为信息输入本身——我们就能‘掐掉错误剧本’,强行构建一个‘我们认可的自我剧本’。”
司命轻笑。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反过来,靠自己写的剧本,把星灾的下一步,堵住。”
他回头,目光落在众人脸上。
“不是靠卡牌,也不是靠命纹。”
“而是靠我们,活着看完的那部分自己。”
众人沉默。
星灾还未结束。
可他们,终于写下了自己的人设。
走廊深处仍沉默无声,只有他们的脚步声轻轻踏在光滑地砖上,仿佛连回音都小心翼翼。
林恩忽然开口,声音并不高,却清晰得仿佛掀开了脑海中一个被标记又尘封的档案页:
“你是说……给自己建立‘人格锚点’?”
司命轻轻打了个响指,嘴角扬起一丝几不可察的弧度:
“对,就是这意思。”
“你不是刚才也说了吗?‘我是谁’,是每一个人精神结构的中轴线。”
“那么,如果我们知道星灾是一场‘自我剥离’式的认知试炼,
那为什么不反其道而行之——提前植入一个超强的‘自我叙事核’?”
“就像一根钉子,钉进你自己的意识深井里。不论风怎么吹,火怎么烧,它钉在那里,就永远拉着你不散。”
他抬头,视线投向段行舟:
“比如——‘我是段行舟,我是一名物流司机。我来这座城,不是为了找人,也不是为了逃亡。我只是想弄清楚自己,究竟能走到哪儿。’”
“这不是口号,不是咒语,更不是给别人听的。”
“是——你对自己的定义。”
“你不靠理智之星,不靠卡牌系统——你靠的是这句话活下来的。”
他转向林恩,眼神柔和下来,却依旧锋利如光:
“‘我是林恩,我来自灰塔。我爷爷教我识星图。只要他还活着,我就不能倒。’”
“星灾再怎么改写命运,也不能改掉这句‘你给自己的剧本’。”
最后,他看向林婉清。
“你呢?”他说得很轻,“你知道你的那句话。”
林婉清垂下眼,像是在从记忆深处捞出某句被灰尘掩盖的语句。良久,她轻声说:
“我是林婉清,一名心理学系学生。”
“我妈叫我婉婉。”
“我在这个世界被叫错无数次,但我知道,从我六岁那年起,我就是婉清。”
这句话一出口,众人竟无一人接话,仿佛那一刻,空气本身都接受了这句话的“合法性”。
那就是她的锚。
那一刻,她不是某个术式边缘的记录员,也不是非战斗力的跟随者,而是,真正写下自己台词的人。
司命笑了,笑容不再是他那种吊儿郎当的口吻,而是带着一种——赌徒下注后的坦然。
“这就是我们的锚。”
“星灾,不是只有神才能通过。”
“人也能。”
“只要你清楚地写下‘你是谁’,并把它钉进你意识的最深处。”
这场对话落下帷幕,但它没有被走廊吞没。
它像一颗悄无声息的石子,悄悄落入了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引发了不同节奏的涟漪。
他们没再说话。
可每个人走路的步伐,似乎都比之前更稳了些,更沉了些。
林恩紧紧握住袖口中那张爷爷写下的残缺星图,段行舟轻轻抬了抬肩上的背包,
格雷戈里再一次低头闭目,但嘴角,那道若有若无的微笑,还在。
而司命,他依旧笑着——但他的目光,前所未有地清明。
林婉清默默跟在最后,双手紧紧抱着笔记本,她没有再看任何人,但她知道——
从此刻开始,她不再只是一个跟着队伍前行的观察者。
她,已成为“路径上的一员”。
——
走廊尽头的灯光亮起,亮得格外柔和。
医院惯有的冷色荧光从天花板与墙缝的微型符文通道中渗出,
像是某种沉默的警示,又像是某段语义还未被表达出的句首引子。
一道淡金色边缘的门悄然滑开,门板表面如同玻璃般平滑,反射出模糊的脸影,门中央的铜牌缓缓露出名字:
【第五疗程·语言康复中心】
门口旁的系统显示屏启动,文字刷刷亮起,如从病人口腔深处爬出的录音带缓慢播放:
【即将进入“语言康复阶段”】
【请所有患者听取新规则】
【当前禁令更新】:
【禁止使用第一人称主语】
【包括所有语言形式中,“我”的变体及自我代词】
【若违规,将触发语言反噬——“意义崩解”】
霎时间,空气仿佛被抽干了字节。
不再是沉默,而是——无声的断语。
司命低声吹了个口哨:“这次……有点意思。”
林恩眉头紧锁,语气冷静中透着紧绷的警觉:
“语言剥夺,是认知剥夺的前奏。”
林婉清缓缓开口,她的声音轻得像羽毛,却稳得像石碑:
“这一次,他们不是让我们保持沉默。”
“他们是想让我们,连‘承认自己存在’的语言,都说不出来。”
她顿了顿,语气更低:
“如果我们不能说‘我是谁’——那么,再走几步,我们就会真的不再是‘自己’了。”
门缓缓开启,一阵淡淡的清香随气压涌出,仿佛某种“无声的洗涤剂”。
那是接下来的舞台。
是神明剧本中,最残酷的一页:
「说出‘我’,就不是我。」
「在他们不许你说‘我’的时刻,
你得靠别人——
记得你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