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其他 > 快穿之莫欺少年穷 > 第一个任务 第三十一幕

快穿之莫欺少年穷 第一个任务 第三十一幕

作者:清梦颐和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9-13 16:42:55 来源:就爱谈小说

朝堂之上,文武官员分左右,按品阶依次而站。

“皇上,臣有本要奏。”户部侍郎手持笏板,向右一步出列。

“严爱卿为之何事?”皇帝问道。

“圣上容禀,”户部侍郎正声恭敬道,“近年来多地旱涝频繁,今年犹甚。京中五处粮仓已空了四处,只剩禄存仓尚有余粮,万万撑不到来年秋收。灾民之赈济,怕是难以维继。”

“咳咳!咳咳......”皇帝近些年身子一直不大好。闻此消息,他心中一急,止不住连连咳嗽。

“皇上!”高公公随侍一旁,面色焦急,欲上前却不妥。

“无妨。”咳嗽已止,皇帝略一挥手。追问道:“禄存仓还能支撑多久?”

“除却供给京师外,所余米粮至多撑上两个月。”户部侍郎沉声回禀,后又补充道,“已从邻近州城调粮。但——”他顿了顿,“京师地处北面,周遭历来非产粮之地,仅够糊口果腹。此番能调来的粮食也不多。”

“圣上,为今之计。唯有向江南调粮了。”户部侍郎进言道。

这又是个老生常谈的事了。江南乃鱼米之乡,稻米一年三熟,粮仓之充足,天下皆知。可从江南调粮却非易事,否则皇帝也不会如此焦急了。

大梁疆域辽阔,当年高祖爷择都时,为震慑西北虎狼之族,舍江南富饶之地,而决意定都于风沙漫天的北面,转眼已过两百余年。长久以来,江南远离京师,且世家大族盘踞。京中虽派了无数能臣赴任江南,但也未能真正改变格局。

今上、先帝、乃至高祖爷,大梁历任君王都起过整治江南的决心。可北方骑兵蠢蠢欲动,西边诸国狼子野心。若贸然动了江南,怕很快就要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在无万全把握之前,大梁的君王宁可保持原状,徐徐图之,也不愿成为国之罪人。于是,江南之事便耽搁至今。

而此中利害关系,身居江南的世家大族又岂会不知?初时还好,京中之令尚且遵循。可越到后头,便越发放肆。近些年来,多地灾荒频发,皇帝数次遣人前往江南调粮,却被屡屡推脱敷衍。运回的粮食远远不够,甚至还不如西面缺水两州调来的多。

皇帝岂能不气?可除了气也再没旁的办法。江南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皇帝即便怒气冲天,却也只能暂时忍着。

调粮之事迫在眉睫,可人选却难以定下。若是派去之人手段欠缺,调不来粮食,那灾民一事就难办了。皇帝沉吟片刻,眉间皱纹不由加深,道:“诸位爱卿可有合适人选举荐?”

皇帝问完这句话,殿上众臣皆静默不语。去江南借粮可是一件棘手事,宁可无功也不能有过。

皇帝有些失望,他身子再不如往常,想要再提拔一批可用之人呐,也是有心无力了。可眼下众臣皆明哲保身,毫无作为,他怎么放心把大梁的江山托付给这么一群只顾自身的人。

皇帝越想越急,忍不住又重重咳嗽了几声。面上神色也越发凝重,年轻时杀伐果断的君王,此刻竟体验到了深深的无力感。

“父皇!儿臣有一人举荐。”身着团龙紫袍的肃王出列,朗声道。

“皇儿举荐何人?”皇帝闻言望向自己的第三子,面上凝重稍缓。

“聚贤不避亲。儿臣欲举荐的,乃府中门客。”肃王回道,“此人姓苏,名策。丰州绥远城人士,年十八,却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站在一旁的端王回头,与苏行逸对视一眼,暗含深意。

“十八啊.......”皇帝沉思片刻,略有些犹豫,“未免太过年轻了。江南......江南可不是个......”

后面的话皇帝没再说下去。可肃王明白,皇帝是担心江南关系复杂,苏策年纪尚轻,恐处理不好,反倒误了事。

“父皇十四登基,十六亲政。促革新,剿乱党,平蛮夷。可见才智不在年高。况古人亦常言:英雄出少年。当年厉小将军不也是未及弱冠,便立下赫赫战功么。”肃王语气恭敬,一一列举。

年老的君王忆起少年时光,虽坎坷艰难,却也快意。当年的他承下这万里河山,也曾决心将大梁带入一个空前盛世。可惜时间不等人,一转眼他便老了,万丈雄心不复。只能寄希望于儿孙们达此宏愿了。

“皇儿此言有理。可调粮一事非同儿戏......”皇帝还未下定决心。他环顾台阶之下,朝臣大多圆滑老道,不愿得罪江南世族。调粮之事一时还真挑不出合适人选。

“儿臣愿为其担保。望父皇放心!”肃王双膝跪下,以示决心。

在皇帝眼里,第三子肃王虽性子宽和,却历来办事稳重靠谱。既然他如此大力举荐,此人必有过人之才,可堪一用。

皇帝心中已有打算,便开口道:“如此,那便......”

“父皇!儿臣也有事要奏。”端王打断了皇帝要开口的话。

皇帝有些讶然,什么要紧事非得立马就说不可。不过既然话已被打断,皇帝也不打算多做计较,遂让长子先说。

“父皇,儿臣要问问三弟,不仅窝藏罪臣之子,竟然还敢向父王引荐。是何居心?”端王冷笑道,语气嘲讽。

皇帝一惊,忙追问:“这话怎讲?”

“父皇,皇兄......”肃王欲辩解,可端王却没有给他开口的机会。

“父皇可还记得定北侯之子王望舒?”端王朗声说道。

皇帝当然记得王望舒,此人幼时便极聪颖,也是本朝最年轻的状元郎。后来自请外放,赴任安阳。皇帝也有心慢慢栽培。

可惜......皇帝心里叹道:可惜老**宫的事,令自己既悲又怒,理智全无,并因此做下不少糊涂事。

其实王望舒那时早已外放,与老二甚至无书信往来。皇帝冷静之后,也有些后悔,不过那时王家上下都已魂归地府。当然,当年因此事被无故牵连的人不在少数。

皇帝自诩圣明,此事却实在办得糊涂。因此在皇帝的有意遮掩下,只有少数人知道真相。

“皇儿,可有此事?”乍闻王家还余一子,皇帝倒宽慰些,定北侯一脉也算留了个后。可要让皇帝向世人承认当年错事,却是万万不可能的。他虽有心放过那孩子,甚至存了补偿的心理,却是不能直言的。于是皇帝只能佯装动怒,道:“老三,你怎么说。”

“回父皇,儿臣不敢隐瞒。确有此事。”肃王沉声回道。

“三弟,你好大的胆子!”端王怎可放过这一好机会,“父皇,二弟当年一事,三弟不是不知。却还是如此胆大包天,收留罪臣之子。其用意恐令人不得不深思。”端王压下心里的畅快得意,装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

端王有意将事情往大了说,皇帝本想敷衍过去,眼下却是行不通了。

“皇上,肃王素日贤明,此事还需再查明。”说话的是刑部尚书。

“本朝历法严明,罪臣之子应当速速处置。”吏部侍郎进言道。

工部尚书向前一步,反驳道:“周侍郎此言不妥。即便是罪臣之子也需仔细验明,不然我大梁岂不平白折了位能人。”

“江尚书所言极是,万万不可匆忙下结论。”左丞相附和道。

“养虎为患,其祸端无穷。请圣上决断!”

“皇上英明,自有圣断!但此事非同小可,还请皇上查验明白,再行决策。”

......

众人分为两派,争执不停。皇帝不堪其扰,下了命令:将王玄策押入大牢,待一切查验明白后再行决断。肃王窝藏罪臣之子,罚幽闭一月,刑部统辖之权暂撤。

端王人逢喜事精神爽。父皇子嗣不多,有力一争皇位的,就他和老二老三。余下的皇子年岁小,构不成大碍。

老二是中宫嫡出,但命不好,为父皇不喜。本该是正统储君,谁成想年过而立却仍是闲王。老二心中苦闷阴郁,自己又在他身边埋了人挑拨。于是便干了蠢事,自己断送了性命。

老三......老三是个心眼多的。就好博取贤名。可偏偏父皇还就吃他这一套。端王冷笑一声。心道:三弟啊三弟,别怪大哥对你心狠。谁让你挡了道。

肃王府内——

“贤侄,先委屈你一阵子。牢里本王已打点妥当。”肃王面露歉意,言辞恳切道。

“王爷无需如此。能为双亲报仇,乃玄策之夙愿。岂惧牢狱!”少年目光坚定,话语铿锵有力。若能扳倒端王——这个害死王家阖府百余口人的罪魁祸首,便是做一回棋子又何妨?!至于肃王爷这里,王玄策虽有所存疑,但事分轻重缓急,往后再论不迟。

......

“我怎么突然觉得心慌慌的。”阮绵绵自言自语。

小姑娘三号听到了她的话,接道:“夫人是不是想公子了。刚才公子托人回来传话,说是近些日子忙,就歇在王府里头,晚上不回来了。”

“这么忙啊......”阮绵绵喃喃自语道,又追问道,“说了多久不回来吗?”

“没说具体天数。”小姑娘三号回道,“传话的人说,约莫要十天半个月。”

“您别多想,公子忙过这一阵子就会回来的。”小姑娘一号宽慰道,“公子先前还嘱咐我们好好照料夫人。”

话题已经转换成“小妇人独守空闺,左思右想盼郎君回”的戏码了。

按这四个小姑娘的思维活跃程度,往后去当个说书的不在话下。

这番不靠谱的谈话过后,阮绵绵心里的不安稍稍驱散了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