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升官发财在宋朝 > 第一百八十五章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一百八十五章

作者:放鸽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01:31:29 来源:就爱谈小说

就在陆辞费了近一个月的功夫, 险险赶在年关前将内外琐事处理完毕,安心等着同家人密友过个松快年时, 天却不从人愿。

眼看着冬至的热闹刚过, 除夕和元旦的炮仗声渐近,已购置完年货,在自家院中咸鱼躺着, 顺道考校狄青功课的陆辞, 就接到了一封出乎意料的密信。

五百里加急, 又是来自京师

哪怕还没看到那明晃晃的太子印戳, 陆辞也能轻易猜出,这十万火急的寄信人是谁了。

他微微蹙眉, 直觉有些不妙。

遂起了身,一边往书房走去,一边叮嘱狄青道“你接着默, 京中有事, 我需去书房一趟。若你默完以后,我尚未回来, 你便换篇课文继续默。”

狄青老实巴交地点了点头。

鉴于他惯来表现得成熟稳重, 陆辞并不担心他会似柳七那般一旦失了辔头就四处乱跑。在简单交代了这么一句后, 就匆匆回到了书房, 命下仆看守在门口两侧, 旋即独自将门严密闭上。

却说他自归乡后,并不曾与有一段师生情谊的小太子断了联系,而是一直偶有通信。

对自记事以来, 就未曾踏出过宫门一步的赵祯而言,他能窥见宫外那陌生的人间烟火的途径,除了冰凉枯燥的书中文字外,便只剩真心实意待他、从不以他年少而一昧劝告的陆小夫子了。

陆辞随笔描绘的民生画卷,皆是栩栩如生,每回都叫赵祯读得如痴如醉,心生向往。

而在回过信后,都会无比珍惜地亲自将信收藏起来。

一个多月下来,已积下了不薄不厚的一沓。

然而寻常的通信,既无需大费周章地动用加急的邮递,更不必秘之又密。

陆辞将封口的火漆轻轻割开后,取出单薄的信纸。

甫一展开,就看到信头赫然写着两个潦草大字速归

不好的预感,竟是得到应验了。

陆辞深知,赵祯从来不是无的放矢的性子,而是超其岁数的稳重内敛,能到这般急切的地步,怕真的遇着大麻烦了。

他微微凝神,就着烛火的明辉,细细读了起来

陆辞虽晋升极快,到底只是一从三品的官阶,乍然离京,顶多只在暗流涌动的朝中激起了一点水花。

会真心实意地惦记他的,除了太子殿下外,便只有柳七朱说为首的一干亲密友人了。

就连对他称得上欣赏的寇准等人,也只是难得闲暇,才会想起这滑不留手的狡童。

而朝中的明争暗斗,更不会因陆辞一人的暂时离席而偃旗息鼓,反倒是越演越烈。

说起赵祯监国,也有近半年了。

在寇准和李迪的悉心指导下,他本就颇有天赋,加上又愿努力,对些频繁沾手的常务,渐渐变得得心应手起来,对朝中的局势,也越发有了清晰的了解。

即便如此,心如明镜的赵祯,仅选择了默默观察,按兵不动。

且不说这一个个臣子老奸巨猾,虽有才干,却自有大盘算,当以制衡为主

单说他这身份,一想有大动作了,还得向上请示,并无完全自主的能力。

而太子表现得越是优异,得到的称赞越多,在殿所中悠然度日的官家赵恒,心里就越发感到微妙。

他可还好端端地活着呢。

大约是为免臣子们忘了他才是真正手掌大权的官家,加上刘圣人不住吹的枕边风,赵恒那颗清心寡欲、闲云野鹤的心,就重新往凡尘俗世靠了几分。

朝臣们很快就错愕地发现,已有多年上朝只打瞌睡、先是将大小政务尽交给宰辅、后是全让太子甚至是圣人处置的官家,竟又有了励精勉治的决心一般,开始频频出现在早朝中,且积极批示起政务来了。

对赵恒这不按常理和归序的行事,最感到头痛的,自然是受到多余干涉、以至于行事束手束脚的赵祯了。

尤其他这爹爹,也许是因求神拜佛久了,常是乱帮倒忙。

且因赵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作风,上朝全靠心血来潮,不止是乱了赵祯的处事节奏,也让朝臣们不可避免地感到混乱起来。

对此,寇准看着最急,嘴角都起了燎泡。

好不容易让他们习惯了太子带领下的雷厉风行,结果叫官家这一胡搅和,懒散的风气就有了死灰复燃的迹象。

雪上加霜的是,当赵祯最为难时,终于恢复圣宠,再次与官家蜜里调油、如胶似漆的刘圣人,也察觉到了他私下里很是隐秘的一些小动作。

对于赵祯的真实身世,刘圣人从来是严防死守,将宫中内外瞒得密不透风的。

且因她最得官家宠爱,于太子又有养恩,太后之位堪称稳稳妥妥,少数知道真相的朝臣,也不会自寻死路般去太子跟前揭发此事。

两边的心照不宣,就让隐隐察觉了端倪、急切地想要知晓真相的赵祯,不得不从刘圣人势力根深蒂固的后宫着手,进行调查了。

即使他足够小心谨慎,也还是走漏了些许风声,让刘圣人产生了些许怀疑。

这丝怀疑的心思一旦生出,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毕竟不是自己肚皮里爬出来的,人心相隔,生母又还在世

最要紧的是,陛下膝下,仅剩这么一根独苗。

那岂不意味着,若赵祯生了心思,以己身相胁迫,咬死了要认回生母的话,于情于理,朝廷都阻他不得

一想到这,刘圣人顿时不寒而栗。

赵祯要真已起疑,那她一旦有了将人送走、甚至灭口的举动,无异于打草惊蛇。

可若容其顺藤摸瓜地查下去,随着赵祯对所握权柄的熟稔,迟早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她不得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白费心思地给那婢女养了儿子

刘圣人虽并不十分肯定赵祯已有所察,但在长达十数日的寝食难安下,出于防患于未然的心思,还是想出了这么一招。

几天前,她忽以赵恒的早夭长子托梦为由,提出将官家异母兄弟,也就是王府一度失火、殃及宫中的八大王赵元俨之子赵允初养于宫中。

她的心思,随此已是昭然若揭的了明摆着是要以此威胁太子,他虽为官家唯一血脉,却也不是不可被取而代之的。

这一堪称荒谬的提议,也不知为何,竟当真得了赵恒的欣然首肯。

听得赵允初被人接入宫中,由刘圣人抚养,且经了官家应允时

赵祯的脑海中,当场就被不可置信的情绪,所震得一片空白。

首辅寇准和和次辅李迪,向来是坚定不移的太子一派,此时当然是激烈反对。

其他朝臣虽知此事极其不妥,然官家一意孤行,他们只不支持,却不愿触霉头。

寇准却没那么多顾忌,看出将要被养在宫中的赵允初以后会对赵祯造成的强大威胁后,更是暴跳如雷,差点指着赵恒的鼻子骂起来了。

若不是赵恒行事荒唐,鬼迷心窍地听信一贪权妇人之言,又怎么会任其做出威胁自身骨血的事来

这下可好,原就有些敏感多疑的赵恒即刻捉了他这回发作时的不敬,要将他罢相。

若非赵祯奋力求情,李迪也挺身作保,寇准怕是真要被撵出京出做地方官了。

即便如此,他也被贬作三辅中的末辅,李迪被提为首辅,然而接下来叫寇准难以心平气和的是,余怒未消的官家明摆着要膈应他,故意将丁谓一举提做了次辅

事发突然,好不容易保下寇准的赵祯已是身心俱疲,面对爹爹不时插手、搅乱浑水、变得人心惶惶、议论纷纷的朝廷,也很快失去了掌控。

他思来想去,唯有向心底最信任的陆辞,寄出了这么一封堪称语无伦次的求助信。

一来是事态紧急,二来是心中茫然,三是不知周边是否有爹爹和圣人的眼线赵祯并不敢在信中多写,只设法将重点尽量勾出,就派人加急送走了。

与赵祯平时那受严谨性子影响,工整得近乎刻板的字迹相比,这封信里的文字潦草凌乱,仅凭这点,陆辞已能清晰勾勒出赵祯面临剧变,恍然不知所措的痛苦了。

陆辞将信反复读了五六遍,确定并无遗漏后,便将信投入火盆之中。

他静静目视信纸被火舌舔舐而翻卷,再由雪白至乌黑、再化灰粉后,徐徐阖上了眼,凝神静思起来。

可惜了。

他若早些知道,小太子竟在机缘巧合下,对身世产生了怀疑的话,一定会早早地制止对方在宫中调查的举动。

如今打草惊蛇,就把原本可以延后对付的刘后,一下子给推到了羽翼未丰的太子的对立面,彻底沦为被动。

尽管刘后的戒备态度,以及将赵允初接入宫中的防范举措,等同于让赵祯的怀疑得到了印证。

但可想而知的是,当心肠柔软和善的赵祯,一朝得知以孝道严厉教育自己的刘圣人,竟非生母,不仅将生母形同禁锢于殿宇中,把他瞒得死死的,还不愿让生母靠近自己半步后,定会觉天翻地覆,痛苦不堪。

陆辞叹了口气。

更棘手的是,官家这看似受了枕边风的影响,匪夷所思的纵容背后,无疑是针对表现太过优异的太子产生的浓重戒备心。

说到底,赵恒仅是暂时放权,而非让权啊。

太子越是雄心壮志,政绩斐然,就越显得操之过急。

官家首先会想到的,恐怕不是太子所做的决策会否有利于天下黎庶,而是

长久以往下去,天下人究竟会奉他为主,还是尊赵祯为主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部分改自史实。

史上是发生在真宗驾崩,刘后当政后的。

原文为刘太后听政后,多疑猜忌,还是不放心小皇帝,总惧怕他背叛自己。为此她多留了一手,以真宗早夭长子托梦为由,将真宗异母兄弟之子允初养于宫中,一旦仁宗不如其意,可以随时取而代之。这的确对尚未亲政的仁宗构成了潜在的威胁。赵允初成人后,吕夷简深感情况不妙,担心发生变故,思前想后,他决定出面解决。在他耐心而坚决的说服下,太后只得放弃原来的打算,传旨令赵允初出宫。生逢宋代北宋士林将坛说吕夷简部分

赵允初就是包青天电视剧里八贤王的儿子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